本书结合作者40多年田野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研究经验,介绍了语音数据的获取、分析的程序和方法,包括寻找合适的发音人,在不同环境中录音,确定调音部位和空气动力机制,获取音高、响度、时长的声学数据,运用实验技术描写元音、辅音和发声态的声学特征。作者还以轻松的笔触,向读者介绍自己田野调查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中肯实用的建议。
本书语言浅显,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是语音学学生必备的入门参考书。
彼得·赖福吉,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语音学界领军人物,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1959年于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国际语音学会会长。发表论文140篇,出版著作10部,包括《语音学教程》(初版1975,第五版2005)、《世界语音》(1996,合著)。他一生致力于田野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研究,足迹遍布全球,听过并描写过800种辅音和200种元音,为世界语言保存了珍贵的语音数据。
译者简介:朱晓农,1952年生于上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文学院语言学系博士,主修实验语音学。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工作。现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
这部译著的价值,在我看来,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语音数据采集“黄金标准”的窗口。它不是提供了一套僵硬的、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展示了一套经过时间检验、在不同学派间被广泛认可的方法论框架。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教你如何成功”,而是系统地展示了“如何避免失败”以及“如何确保你的数据具有跨学科的可比性”。例如,书中对不同录音设备在声学特性上的差异化分析,远超出了普通入门书籍的范畴,它实际上是在引导读者建立一种批判性的技术视角,而不是盲目追逐最新或最昂贵的设备。对于任何希望从事或正在进行语音学、社会语言学或计算语言学底层数据构建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像一本武林秘籍,把内功心法(田野伦理与规划)和招式套路(仪器操作与数据处理)都详尽地展示出来,是奠定研究生涯坚实基础的必备读物,其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坦白说,是让我最为赞赏的部分之一。我们都知道,将西方尤其是德语或法语体系下的语言学概念准确无误地引入中文语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稍有不慎,原著的精髓就会被稀释或扭曲。然而,这本译本的处理手法非常高明。译者显然对西方语言学史和方法论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对应,更是在力求实现意义上的“对等置换”。很多原本拗口的术语,在这里都被赋予了恰当且易于理解的中文表述,使得阅读过程中的理解阻力大大降低。我特意对比了几处关键的术语翻译,发现译者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概念上,采取了兼顾学术准确性和本土接受度的折中策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母语读者的学习门槛。这种对翻译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引进方对“经典著作”这一定位的尊重,而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这种细致入微的打磨,使得读者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可以更流畅地将之融入到我们自己的研究语境中去,而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反复校对、揣摩那些被生硬翻译过来的、不接地气的词汇。这一点,对于希望系统学习田野工作方法的年轻学者来说,价值无法估量。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看起来不算特别庞大,但其知识密度却令人咋舌。每介绍完一个概念或技术,作者总会紧跟着引用大量的案例或对比实验结果来佐证其有效性或局限性,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地咬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知识网络。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访谈式”采集时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和沟通技巧的讨论,这部分内容触及了语言学研究中一个经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侧面。如何与受访者建立信任?如何处理敏感话题下的语料采集?如何确保研究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问题,在很多纯粹的技术手册中是看不到的。作者将其置于与仪器操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文关怀渗透其中的研究范式。这种将技术理性与社会伦理并重的处理方式,让我对未来自己开展田野工作时如何平衡这两方面有了更成熟的思考和准备,避免了沦为一个只懂技术的“数据搬运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年代感,色彩搭配沉稳,字体选择也显得非常专业,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那种需要坐下来,泡上一壶茶,慢慢啃才能体会其中深意的学术著作。我特别喜欢这种传统和严谨的气质,它不像现在很多新出版的专业书籍那样追求花哨的排版和大量的图表来吸引眼球,而是用扎实的文字布局,暗示着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厚重。初次翻开时,那种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气扑鼻而来,仿佛能闻到一丝旧图书馆特有的尘封气息,这种感官上的体验,对于长期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仪式感。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核心的理论部分,但光是目录和前言的梳理,就能看出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匠心独运。整个结构脉络清晰,从宏观的田野调查伦理和规划,到微观的录音设备选择与现场操作细节,层层递进,体现出一种将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思考。这种编排方式,对于初入此领域的新手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路线图,避免了在浩瀚的实践细节中迷失方向。我期待着后续章节能带来更多关于不同语言社群的独特挑战与应对策略的案例分享,毕竟,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书本理论与真实环境的碰撞之中。
评分阅读这本关于田野调查和仪器技术的入门指南,我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近乎“手艺人”式的知识传承。它不像纯粹的理论著作那样,只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假设的建立上,而是深入到了“如何做”的实操层面,这种实在感让人踏实。特别是关于录音设备的选择和现场设置的部分,描述得极其详尽,涉及到了麦克风的指向性、防风罩的选择、不同环境噪声的抑制技术,甚至是电池续航的实际考量。这表明作者并非仅仅是旁观者,而是亲身经历过无数次田野工作,深知在资源有限、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一个微小的技术失误可能导致整个数据采集功亏一篑的残酷现实。这种基于“血泪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比任何教科书上的标准流程都来得宝贵。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数据保真度”的强调,它反复提醒我们,语音数据是转瞬即逝的,一旦采集失误,便无法重来。这种对采集质量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研究者严谨的工作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