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使南大成为南大的,
不是风景,不是建筑,不是树木,
而是一代一代的南大人。
老师带学生,学生再带学生,
南大人的精神与风骨,
就是靠这种方式传承至今。
南大62级学长、程千帆弟子、文学院教授徐有富
为你讲述南大人文学科的优良传统与精神传承。
本书采用学术散文的形式,以人物为线索,对南京大学人文学科的优良传统作了探讨与记叙。书中涉及的人物有张之洞、李瑞清、朱希祖、柳诒徵、吴梅、黄侃、汪辟疆、陈中凡、胡小石、竺可桢、施廷镛、李小缘、沈祖棻、钱玄、孙望、程千帆、赵瑞蕻、卞孝萱、王兆衡、周勋初、郭维森、裴显生、吴新雷、侯镜昶、胡若定、吴永坤、毛水清、左普、王育红等。上述人物中,既有鼎鼎有名的教授,也有平凡无奇的学子,他们正是千千万万南大人的一个缩影。
南大人的优良传统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立志报国;二是注重学科建设;三是强调读原著;四是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五是狠抓文学创作实践环节的训练;六是把培养学生放在第yi位;七是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八是以文献学为基础;九是开展综合研究。
徐有富,1943年出生于南京,1962至1968年在南大中文系求学,1979至1981年在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诗学著作有《唐代妇女生活与诗》《诗学原理》《诗学问津录》等,文献学著作有《校雠广义》(与程千帆合著)、《目录学与学术史》、《程千帆沈祖棻年谱长编》等。
风雨豁蒙楼 / 001
李瑞清遗事 / 010
读 《郦亭诗稿》 / 041
大教育家柳诒徵 / 049
吴梅改作业 / 057
吴梅与潜社 / 064
供学生们以他全部的藏书 / 072
吴梅与沈祖棻 / 083
关于 《元诗选》 的一段往事 / 090
黄侃读书法管窥 / 096
关于 《方湖日记》 / 112
陈中凡与南京大学戏剧专业 / 117
胡先生豆腐小考 / 133
胡小石讲 《羌村三首》 / 137
胡小石与董莲枝 / 145
竺可桢的诗学修养 / 152
我与施老的一面之缘 / 159
对读者应具摩顶放踵精神 / 170
文章知己 患难夫妻 / 178
钱玄学礼有成 / 187
我所见到的孙望先生 / 193
程千帆先生在南京大学 / 202
程门求学记 / 215
程千帆先生的诗教 / 222
程千帆先生的闲章 / 228
程先生的藏书哪去了 / 232
赵瑞蕻先生与南园诗社 / 245
以著述为乐的卞孝萱先生 / 252
求新与坐冷板凳 / 263
走近国学大师 / 271
对王老师温暖的回忆 / 280
周勋初先生治学方法举隅 / 285
郭老的人格之美 / 298
长途一灯照眼明 / 309
吴新雷与曹学 / 315
追思侯镜昶先生 / 323
润物无声 / 331
吴永坤先生二三事 / 338
学长毛水清先生 / 344
中文系62级进校50周年纪念活动散记 / 358
记念左普 / 364
姹紫嫣红———王育红和他的大学生们 / 371
收到这本《南大往事(精装图文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我原本对“往事”这类题材有些刻板印象,总觉得会是那种严肃刻板、只有特定圈子才懂的记忆碎片。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内敛的排版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回忆录,更像是一份精心制作的时光胶囊。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校园里回荡着的青春喧哗,感受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守下来的学人风骨。那种情感的张力不是通过大肆渲染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那些细微的、精准的场景描绘,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读者的心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道,既有对重大历史节点的深情回望,也有对日常点滴的细腻捕捉,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连贯和舒适。
评分说实话,我不是相关院校的毕业生,对书中所涉及的具体人物和事件可能并不完全熟悉,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可供共鸣的精神共同体。它讲述的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学校的故事,更是关于“精神家园”构建的普遍命题。通过这些具体的记忆载体,我们看到了理想主义是如何在现实中被培养、被守护,又如何在岁月中被传承。书中的笔触是克制的,但情感是丰沛的,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那种氛围之中,思考自己生命中那些不可磨灭的印记和坚守。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优秀回忆录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那种精装的厚重感和纸张的选择,都透着一股子对内容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排版上的用心。很多时候,文字和图像是相互独立又相互成就的,但在这里,它们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文字铺陈开的场景,总能被紧随其后的插图(不论是照片还是手绘)完美地补全信息,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见。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很难从中途抽离。对于很多我未曾亲历的年代场景,那些图文的配合简直就是最好的时代注脚,让我这个非校友也能领略到那份独特的精神气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品”完。它不适合快速翻阅,更像是一杯需要细啜慢饮的陈年佳酿。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老友间的私密交谈,没有任何矫饰的痕迹。我特别喜欢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却蕴含深意的细节描写,它们像散落在时间长河里的珍珠,需要我们放慢脚步才能将它们串联起来。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饱含深情又不失思辨深度的作品,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侧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反复摩挲和回味。
评分作为一名对教育史略感兴趣的读者,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学问气”。它没有过多地去描绘那些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思考与挣扎,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学术的纯粹性。书里提及的一些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不煽情,但足够有力,就像一块沉静的基石,无声地诉说着一代代学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阅读这些段落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对比当下的环境,那种对‘慢下来’做研究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