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往事(精装图文版,内有南京大学教授朱亚文先生精美钢笔画!)

南大往事(精装图文版,内有南京大学教授朱亚文先生精美钢笔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有富 著
图书标签:
  • 南京大学
  • 南大
  • 校园回忆
  • 朱亚文
  • 钢笔画
  • 图文
  • 精装
  • 高等教育
  • 历史文化
  • 名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187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079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92
字数:25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真正使南大成为南大的,

不是风景,不是建筑,不是树木,

而是一代一代的南大人。

老师带学生,学生再带学生,

南大人的精神与风骨,

就是靠这种方式传承至今。

南大62级学长、程千帆弟子、文学院教授徐有富

为你讲述南大人文学科的优良传统与精神传承。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学术散文的形式,以人物为线索,对南京大学人文学科的优良传统作了探讨与记叙。书中涉及的人物有张之洞、李瑞清、朱希祖、柳诒徵、吴梅、黄侃、汪辟疆、陈中凡、胡小石、竺可桢、施廷镛、李小缘、沈祖棻、钱玄、孙望、程千帆、赵瑞蕻、卞孝萱、王兆衡、周勋初、郭维森、裴显生、吴新雷、侯镜昶、胡若定、吴永坤、毛水清、左普、王育红等。上述人物中,既有鼎鼎有名的教授,也有平凡无奇的学子,他们正是千千万万南大人的一个缩影。

南大人的优良传统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立志报国;二是注重学科建设;三是强调读原著;四是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五是狠抓文学创作实践环节的训练;六是把培养学生放在第yi位;七是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八是以文献学为基础;九是开展综合研究。

作者简介

徐有富,1943年出生于南京,1962至1968年在南大中文系求学,1979至1981年在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诗学著作有《唐代妇女生活与诗》《诗学原理》《诗学问津录》等,文献学著作有《校雠广义》(与程千帆合著)、《目录学与学术史》、《程千帆沈祖棻年谱长编》等。

目录

风雨豁蒙楼 / 001
李瑞清遗事 / 010
读 《郦亭诗稿》 / 041
大教育家柳诒徵 / 049
吴梅改作业 / 057
吴梅与潜社 / 064
供学生们以他全部的藏书 / 072
吴梅与沈祖棻 / 083
关于 《元诗选》 的一段往事 / 090
黄侃读书法管窥 / 096

关于 《方湖日记》 / 112
陈中凡与南京大学戏剧专业 / 117

胡先生豆腐小考 / 133
胡小石讲 《羌村三首》 / 137
胡小石与董莲枝 / 145
竺可桢的诗学修养 / 152
我与施老的一面之缘 / 159
对读者应具摩顶放踵精神 / 170
文章知己 患难夫妻 / 178
钱玄学礼有成 / 187
我所见到的孙望先生 / 193
程千帆先生在南京大学 / 202
程门求学记 / 215
程千帆先生的诗教 / 222
程千帆先生的闲章 / 228
程先生的藏书哪去了 / 232
赵瑞蕻先生与南园诗社 / 245
以著述为乐的卞孝萱先生 / 252
求新与坐冷板凳 / 263
走近国学大师 / 271

对王老师温暖的回忆 / 280
周勋初先生治学方法举隅 / 285
郭老的人格之美 / 298
长途一灯照眼明 / 309
吴新雷与曹学 / 315
追思侯镜昶先生 / 323
润物无声 / 331
吴永坤先生二三事 / 338
学长毛水清先生 / 344
中文系62级进校50周年纪念活动散记 / 358
记念左普 / 364
姹紫嫣红———王育红和他的大学生们 / 371


《南大往事》: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卷 《南大往事》并非一本简单的校园回忆录,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对青春、学术、以及人生选择的深情回溯。这本书以一种别样的视角,聚焦于南京大学这座百年学府那段不为人知的风云变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瞬间,那些影响深远的人物,以及那些塑造了无数灵魂的时代印记。它承载的,是历史的厚重,是学术的薪火相传,更是无数南大人共同的情感寄托。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于对事件的回溯,更侧重于描绘那些构成“往事”的鲜活个体。在这里,我们能窥见那些在学术殿堂里孜孜不倦求索的教授们,他们的学识渊博,他们的诲人不倦,他们的思想火花如何在课堂内外点燃一代代学子的智慧之光。我们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学术氛围,那种对真理的纯粹追求,那种严谨治学的精神,如何在寂静的图书馆,在深夜的实验室,在激烈的学术辩论中得以传承。那些名字,或许在今日的公众视野中已略显模糊,但他们在南大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迹,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进程。 《南大往事》还描绘了发生在校园里的点点滴滴,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场景。嬉笑怒骂的大学生活,宿舍里的彻夜长谈,操场上的汗水挥洒,社团里的激情碰撞,甚至是偶尔的青涩恋情,都以一种温柔而生动的笔触被勾勒出来。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是构成一个人完整青春记忆的基石,它们串联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出那个时代青年人蓬勃向上的朝气与活力。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将读者带回那个充满无限可能与憧憬的年代,让每一个曾经在南大度过青春的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激荡起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回忆。 更重要的是,《南大往事》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命运紧密相连。它并非孤立地讲述某个时期的故事,而是将南大的发展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背景下。在这片土地上,既上演着学术的繁荣与变革,也经历了时代的风雨洗礼。历史的洪流如何冲刷着校园的宁静,时代的变迁又如何在师生们的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些都被作者不动声色地展现出来。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即使在风云变幻的时代,知识的殿堂依然是思想的灯塔,学术的坚守亦是一种不屈的脊梁。那些在历史的浪潮中浮沉的人物,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无奈,都构成了一幅幅引人深思的画面。 《南大往事》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它更注重对情感的挖掘和对精神的传递。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清醒和参与者的深情,去解读那些年代留下的痕迹。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坚守与彷徨,那些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都被赋予了温度与生命。这本书不仅仅是属于南京大学的往事,它更是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精神探索与时代抉择的缩影。它提醒着我们,那些曾经的峥嵘岁月,那些为民族复兴和学术发展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的精神力量,依然是我们今天宝贵的财富。 本书通过精美的图文结合,为读者呈现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阅读体验。其中,南京大学教授朱亚文先生创作的一系列精美钢笔画,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这些画作不仅仅是对校园景致的写实描摹,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生动诠释。每一幅画,都仿佛凝聚着岁月的温度,诉说着无声的故事。它们用线条和光影,将抽象的历史回忆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看见”那些逝去的时光,触摸到那些曾经鲜活的场景。这些钢笔画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古典而隽永的艺术氛围,使得《南大往事》成为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艺术美感的读物。 这本书,或许能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重新审视自己与历史、与学术、与故土的关系。它让我们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在知识的海洋里,如何保持一颗求真的初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铭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启迪与力量的师长和岁月。 《南大往事》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真挚的情感流露、精美的艺术呈现,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也让我们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它是一份对过往的致敬,也是一份对未来的期许,更是所有经历过南大岁月的人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珍藏。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南大往事(精装图文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我原本对“往事”这类题材有些刻板印象,总觉得会是那种严肃刻板、只有特定圈子才懂的记忆碎片。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内敛的排版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回忆录,更像是一份精心制作的时光胶囊。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校园里回荡着的青春喧哗,感受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守下来的学人风骨。那种情感的张力不是通过大肆渲染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那些细微的、精准的场景描绘,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读者的心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道,既有对重大历史节点的深情回望,也有对日常点滴的细腻捕捉,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连贯和舒适。

评分

说实话,我不是相关院校的毕业生,对书中所涉及的具体人物和事件可能并不完全熟悉,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可供共鸣的精神共同体。它讲述的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学校的故事,更是关于“精神家园”构建的普遍命题。通过这些具体的记忆载体,我们看到了理想主义是如何在现实中被培养、被守护,又如何在岁月中被传承。书中的笔触是克制的,但情感是丰沛的,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那种氛围之中,思考自己生命中那些不可磨灭的印记和坚守。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优秀回忆录的标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那种精装的厚重感和纸张的选择,都透着一股子对内容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排版上的用心。很多时候,文字和图像是相互独立又相互成就的,但在这里,它们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文字铺陈开的场景,总能被紧随其后的插图(不论是照片还是手绘)完美地补全信息,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见。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很难从中途抽离。对于很多我未曾亲历的年代场景,那些图文的配合简直就是最好的时代注脚,让我这个非校友也能领略到那份独特的精神气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品”完。它不适合快速翻阅,更像是一杯需要细啜慢饮的陈年佳酿。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老友间的私密交谈,没有任何矫饰的痕迹。我特别喜欢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却蕴含深意的细节描写,它们像散落在时间长河里的珍珠,需要我们放慢脚步才能将它们串联起来。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饱含深情又不失思辨深度的作品,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侧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反复摩挲和回味。

评分

作为一名对教育史略感兴趣的读者,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学问气”。它没有过多地去描绘那些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思考与挣扎,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学术的纯粹性。书里提及的一些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不煽情,但足够有力,就像一块沉静的基石,无声地诉说着一代代学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阅读这些段落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对比当下的环境,那种对‘慢下来’做研究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