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元、明、清、近代詩詞麯佳作鑒賞
把握曆時脈絡,感受曆代文學變遷
大傢解讀,傳統文學普及佳本
“魯迅文學奬”詩歌奬得主、四川大學教授周嘯天曆時40年傾力編寫
《隻留清氣滿乾坤》是“嘯天說詩”係列的第六本,也是zui後一本。本書主要賞析宋元明清、近現代優秀詩詞。薑夔、元好問、馬緻遠、王冕、唐寅……無論是公認有大成就的詩人,還是曾無數次被選入各種集子的詩篇,在本書這裏,都一一展現齣不同以往的美感。
作者周嘯天是四川大學文學院教授,長期耕耘於古典文學,曾獲“魯迅文學奬”詩歌奬。作者以寬廣的學養和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煙海的詩人、詩作中,擷取很有代錶性的詩人及其作品,將古典之美引入現代生活。周嘯天的講解深入淺齣,引經據典。本文對詩詞的鑒賞文筆佳、觀點彆緻。
周嘯天,號欣托,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中心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奬詩歌奬得主。所獲其他奬項有《詩刊》首屆詩詞奬第yi名、第五屆華夏詩詞奬第yi名、2015詩詞中國傑齣貢獻奬。
彆人沒有讀懂的詩詞,嘯天讀懂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但沒能讀齣其好處來,而嘯天讀齣來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也讀齣好處來瞭,但下筆數韆言,剌剌不能自休,卻說不到位,而嘯天的鑒賞文章,既一語破的,文字又簡淨明快,絕不拖遝,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 鍾振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
目錄
陳亮
水調歌頭
周紫芝
禽言(四首)
薑夔
惜紅衣
念奴嬌
琵琶仙
揚州慢
踏莎行
慶宮春
淡黃柳
暗香
疏影
吳文英
唐多令
戴復古
淮村兵後
趙師秀
約客
硃熹
春日
林升
題臨安邸
翁捲
鄉村四月
葉紹翁
遊園不值
夜書所見
龔開
黑馬圖
劉辰翁
寶鼎現
蔣捷
一剪梅
史達祖
雙雙燕
王沂孫
齊天樂
張炎
解連環
文天祥
揚子江
正氣歌
無名氏
山歌
蔡鬆年
大江東去
宇文虛中
在金日作
元好問
論詩(錄三)
鞦懷
遊天壇雜詩
水調歌頭
雙調·小聖樂
元明清詩詞麯
劉因
白溝
宋理宗南樓風月橫披
楊果
仙呂·翠裙腰
關漢卿
南呂·四塊玉
王和卿
仙呂·醉中天
馬緻遠
越調·天淨沙
南呂·四塊玉
雙調·夜行船
般涉調·耍孩兒
白樸
越調·天淨沙
貫雲石
正宮·小梁州(四首)
南呂·金字經(二首)
中呂·紅綉鞋
雙調·蟾宮麯
雙調·清江引
雙調·清江引
趙孟頫
嶽鄂王墓
劉緻
雙調·新水令
周玉晨
十六字令
張養浩
中呂·山坡羊
虞集
挽文丞相
範梈
王氏能遠樓
薩都剌
記事
早發黃河即事
張可久
中呂·賣花聲
吳西逸
越調·天淨沙
雙調·清江引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李緻遠
中呂·朝天子
張鳴善
雙調·水仙子
睢景臣
般涉調·哨遍
倪瓚
黃鍾·人月圓
越調·小桃紅
雙調·摺桂令
邵亨貞
仙呂·後庭花
湯式
正宮·小梁州
無名氏
失宮調牌名
楊維楨
傳捨吏
張翥
人雁吟
題牧牛圖
迺賢
京城燕
楊允孚
灤京雜詠(錄三)
王冕
白梅
墨梅
無名氏
奉使來謠
至正丙申鬆江民謠
張以寜
送重峰阮子敬南還
過辛稼軒神道
有感
高啓
水上盥手
賣花詞
明皇秉燭夜遊圖
尋鬍隱君
田捨夜舂
楊基
長江萬裏圖
張羽
驛船謠
題陶處士象
張簡
醉樵歌
高棅
嶠嶼春潮
方孝孺
論詩(二首)
藍仁
暮歸山中
藍智
龍州(錄三)
瞿佑
伍員廟
楊榮
江南旅情
薛瑄
過鹿門山
梅花落
郭登
送嶽季方還京
李東陽
立鞦雨不止再和師召韻
寄彭民望
西湖麯(四首)
柯敬仲墨竹
邊貢
重贈吳國賓
嫦娥
何景明
雨霽
得獻吉江西書
顧璘
懊惱麯(二首)
唐寅
畫雞
把酒對月歌
言誌
文徵明
感懷
題畫(二首)
王磐
中呂·朝天子(二首)
中呂·滿庭芳
唐順之
南徵歌
歸有光
頌任公詩
李攀龍
枯魚過河泣
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王世貞
登太白樓
送妻弟魏生還裏
謝榛
塞上麯
戚繼光
曉徵
馬上作
瀋明臣
凱歌
蕭皋彆業竹枝詞
徐渭
龕山凱歌
風鳶圖詩
天河
袁宏道
聽硃生說水滸傳
袁中道
王龍嶼綉林江閣值雪
鍾惺
江行俳體
送丘長孺赴遼陽
孫承宗
二月聞雁
漁傢
方維儀
齣塞
孫友篪
過古墓
王象春
書項王廟壁
譚元春
麥枯鳥
施武
相見坡
烏鴉關
梅之煥
題李白墓
史可法
燕子磯口占
賈鳬西
木皮詞
邢昉
避兵還捨率題壁間
漢口
鄭之升
留彆
劉城
後蘆人謠
吳偉業
臨頓兒
梅村
周亮工
靖公弟至
張傢玉
自舉師不剋與二三同誌怏怏不平賦此
宋琬
舟中見獵犬有感
毛奇齡
覽鏡詞
陸次雲
詠史
陳維崧
二日雪不止
彆紫雲
點絳唇
硃彝尊
桂殿鞦
解佩令
葉燮
梅花開到九分
客發苕溪
宋犖
荻港避風
紀映淮
秦淮竹枝詞
趙俞
督亢陂
王士禎
秦淮雜詩
袁枚
馬嵬
遣興
邵長蘅
津門官捨話舊
王又旦
牽纜詞
蒲鬆齡
喜雨口號
張實居
桃花榖
夜雪
吳雯
明妃
洪昇
公子行
劉獻廷
王昭君
題閨秀雪儀畫嫦娥便麵
孔尚任
北固山看大江
納蘭性德
長相思
浣溪沙
蝶戀花
木蘭花
陳於王
《桃花扇》傳奇題辭
潘高
秦淮曉渡
顧陳垿
硯
瀋德潛
晚晴
過許州
鄭燮
道情(十首)
劉大櫆
西山
屈復
偶然作
趙關曉
贈友
硃瑄
祖龍引
李葂
題雅雨師藉書圖
紀昀
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二首)
趙翼
套駒
黃景仁
圈虎行
彆老母
曹雪芹
紅拂
王文治
安寜道中即事
袁承福
老翁賣牛行
阮元
吳興雜詩
舒位
楊花詩
楊燮
錦城竹枝詞
張維屏
三元裏
程恩澤
即事一絕
龔自珍
詠史
何紹基
山雨
魯一同
賣耕牛
姚燮
賣菜婦
高鼎
村居
貝青喬
咄咄吟
曾國藩
傲奴
金和
飼蠶詞
黃遵憲
三十初度
丘逢甲
春愁
山村即目
近現代詩詞
夏敬觀
今子夜歌(二首)
梁啓超
紀事詩
鞦瑾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對酒
寜調元
讀史感書
蘇曼殊
以詩並畫留彆湯國頓
過蒲田
於右任
汶川紀行
李大釗
送彆幼蘅
毛澤東
虞美人
憶秦娥
臨江仙
喜聞捷報
張冠道中
劉蕡
詠賈誼
硃德
贈友人
【薑夔】(1155?-1209)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江西波陽)人。少隨父宦遊漢陽。父死,流寓湘鄂間,詩人蕭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來於贛、皖、蘇、浙間。終生不第,卒於杭。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詩說》《白石道人歌麯》等。
惜紅衣
吳興號水晶宮,荷花盛麗。陳簡齋雲:“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見矣。丁未之夏,予遊韆岩,數往來紅香中,自度此麯,以無射宮歌之。
簟枕邀涼,琴書換日,睡馀無力。
細灑冰泉,並刀破甘碧。
牆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
岑寂。高柳晚蟬,說西風消息。
虹梁水陌。魚浪吹香,紅衣半狼藉。
維舟試望故國。眇天北。
可惜渚邊沙外,不共美人遊曆。
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鞦色。
詞人寓居吳興,水鄉荷花盛麗,人稱水晶宮。淳熙丁未(1187)夏,他多次過去韆岩蕭傢,來往於紅香之中。此番還去。
當日天氣暑熱,午眠之後,洗來水果,用刀切瞭,啖畢。順手翻開一本杜詩,《夏日李公見訪》:“貧居類村塢,僻近城南樓。隔屋問西傢,藉問有酒否?牆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念罷,沒人來訪,隻有窗外蟬聲聒噪,聲聲提醒說:鞦天快到瞭,荷花快謝瞭,可以齣行瞭。
一條水路通過垂虹橋,魚戲蓮葉間,水麵四處飄浮著紅色的花瓣,未謝的荷花,如半老徐娘,風韻猶存。係船登上洲渚,忘瞭韆岩,隻望天北,那是閤肥方嚮。心想:水鄉湖塘之多,號稱三十六陂,伊在,一定拍手叫好。究竟何時能與伊同賞、同詠這大好鞦光呢。
此詞基本上敘一日情事,結構意脈麯摺精微,上片專寫永晝難消,就是為下片寫懷人之苦預為鋪墊。麯為自度,調名《惜紅衣》,取賀鑄“紅衣脫盡芳心苦”詞意,兼有惜荷花與思美人的雙重含意。
念奴嬌
予客武陵,湖北憲治在焉。古城野水,喬木參天。予與二三友,日蕩舟其間,薄荷花而飲,意象幽閑,不類人境。鞦水且涸,荷葉齣地尋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見日,清風徐來,綠雲自動,間於疏處,窺見遊人畫船,亦一樂也。朅來吳興,數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絕,故以此句寫之。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
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
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淩波去?
隻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
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
田田多少,幾迴沙際歸路。
小序不可不讀,大意說昔日為客武陵〖=K(〗(常德)〖=〗,曾於古城野水中賞荷,今來吳興,又賞荷於太湖。繼而遊杭,夜泛西湖,更得賞荷奇趣。而這首詞,就是綜閤三地賞荷的生活體驗,提煉而為的。
在開繁的荷花中,隻著我一條小船,但有對對鴛鴦做伴。許許多多的水塘,沒有彆人,荷花便成瞭人,看她們“風為裳,水為佩”(李賀),一個個全是蘇小小的化身。涼風吹著翠葉,花容銷紅如醉,一陣細雨灑來,似為美人醒酒。再沒有靈感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怕還寫不成詩!“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不就是神來之筆,不就是現身說法!
換頭已是晚景,荷葉亭亭玉立,猶如等候情人的仙子,不忍淩波而去。隻怕西風來時,荷將紅衣脫盡,空餘苦心。高處垂下柳枝,遊魚掀起波浪,無不留人暫住花間,以慰寂寥。人呢,不得不歸,當其沿著沙際迴船時,又總忘不瞭那田田的荷葉,深深為之歉然。
此詞善於造境,極有興緻,頗多俊語。雖是為荷傳神,卻也多少打並入詞人身世,隱隱流露齣美人遲暮之感。
琵琶仙
吳都賦雲:“戶藏煙浦,傢具畫船。”唯吳興為然。春遊之勝,西湖未能過也。己酉歲,予與蕭時父載酒南郭,感遇成歌。
雙槳來時,有人似、舊麯桃根桃葉。
歌扇輕約飛花,蛾眉正奇絕。
春漸遠、汀洲自綠,更添瞭幾聲啼。
十裏揚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說。
又還是宮燭分煙,奈愁裏匆匆換時節。
都把一襟芳思,與空階榆莢。
韆萬縷、藏鴉細柳,為玉尊起舞迴雪。
想見西齣陽關,故人初彆。
此湖州冶遊,感懷舊情之作。蓋詞人年輕時,在閤肥有一段終生難忘的戀愛經曆,對方身屬歌女,善彈琵琶,此麯自度,故名《琵琶仙》。
詞人方泛舟太湖,忽有畫船從旁駛過,船上靚女載歌載舞,一看驚瞭:竟酷似當年坊麯中的相知,看她輕舉歌扇如接飛花的動作,還有那眉目,真是一般莫二哩。不待迴過神來,船兒早已過瞭,越去越遠瞭。耳畔傳來“不如歸去”的聲,汀洲空綠,恍然如夢,遊湖的興緻如此這般都給攪瞭。
又是一個寒食節,風景依然,年華卻暗中偷換。麵對楊花榆莢亂飛,成何心情。韆條柳絲,漸可藏鴉,令人迴想起當時彆筵,柳絮撲麵,有如風雪;還記得那人為唱陽關彆麯,勸我更進一杯酒。萬萬沒有想到,那就是彼此最後的一麵嗬。
抓住一個冶遊的偶發事件,傾倒齣多年積壓的感情。雖然用瞭一些典故,但詞境是渾成的。閤肥在南宋已成邊城,其南城赤欄橋西,柳色夾道,詞人嘗寓居焉,詞中提到陽關與柳色,亦有由矣.
......
凡例
一、本書性質為中國傳統詩詞歌賦之曆代名篇賞析,劃分為“詩經楚辭”、“八代詩賦”、“唐宋詩詞”、“元明清詩詞麯”、“近現代詩詞”五部分。
二、全書析文纍計一韆三百餘篇。為讀者便攜、便覽計,分為六冊齣版,每冊分量大緻相當。作品排列,大體上以時代先後為序,並附作者小傳。
三、第一冊含“詩經楚辭”、“八代詩賦”;第六冊含“元明清詩詞麯”、“近現代詩詞”;“唐宋詩詞”為全書重點、居十分之七,纍計析文九百六十篇,故跨越一至六冊。
序
文學研究最基礎的工作,是對具體文學作品的閱讀。而對於一篇具體文學作品的閱讀,實包含著三個要素:一,文本解讀。二,藝術分析。三,審美判斷。
首先,我們要讀懂作者在“說什麼”。這就是“文本解讀”。文本解讀有兩種不同的定位:“作者定位”與“讀者定位”。所謂“作者定位”,是指讀者以作者為本位,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有色眼鏡,盡可能做到客觀、冷靜,在作品文字所給定的彈性範圍內,披文入情,力求對作品做齣有可能最接近作者本意的解讀。它關注的焦點,是作者的創作。所謂“讀者定位”,是指讀者以自我為本位,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不關心作者想說的是什麼,隻關心我從作品中讀到瞭什麼。這種定位,理論後盾是西方的“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批評”,在中國古典傳統則是“六經注我”,“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它關注的焦點,是讀者的接受。作為一般讀者,普通文學愛好者,愛怎麼讀就怎麼讀,這是他的自由,不容他人置喙。但作為學者,專業研究者,當我們在對具體作傢具體作品創作的本身進行研究,而非對其作品的大眾接受進行研究時,通常都采取“作者定位”。
然而,光讀懂作者在“說什麼”還不夠。還要探討作者“怎樣說”,審視其寫作技術,這就是“藝術分析”。然而,光讀懂作者在“說什麼”,弄明白作者“怎樣說”,也還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最終,我們還必須對該做品作齣評價:它“說得怎樣”?“說”得好還是不好?好到什麼程度,不好到什麼程度?這就是“審美判斷”。文學之區彆於其他文字著述的本質屬性,在語言藝術之審美。其他文字著述,或求真,或求真且善,至於其語言運用,辭達而已,作者說得清楚,讀者看得明白,目的便達到瞭。而文學作品則不僅求真,求善,更求其美。因此,將文學等同於其他各類文字著述,閱讀文學作品僅求其真、其善,而不提升到審美的層次,即無異於對濛娜麗莎做人體解剖,真正是煞風景瞭。
總的來說,在古典文學的各類文體中,“詩詞”是篇幅最短小,語言最精練,技術含量最高,從而被人們公認為最難讀懂,最難鑒賞的一類文體。一般讀者不必說瞭,一般學者也不必說瞭,即便是資深的專傢,乃至於大師級的學者,對具體詩詞作品的文本閱讀,誤解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對某些詩詞作品的藝術分析與審美判斷,也未必切中肯綮,甚或不免於隔靴搔癢。
筆者這樣說,並非信口雌黃,而是以事實為根據的。三十多年前,筆者還在攻讀博士學位,承濛上海辭書齣版社信賴,誠邀筆者作為《唐宋詞鑒賞辭典》的總審訂者之一,與上海古籍齣版社原副總編輯陳振鵬先生共同審訂瞭該書的全稿。該書是上海辭書齣版社繼《唐詩鑒賞辭典》開創體例並獲得巨大成功、巨大社會效益之後編輯的第二部鑒賞辭典,約稿規格是很高的。撰稿人當中,不乏當時詩詞研究界的著名專傢學者乃至大師級的學者。但即便如此,書稿在文本解讀、藝術分析與審美判斷這三個方麵,還是存在著大量的失誤。筆者前後花瞭一年多時間,細細審讀,寫下瞭數韆條具體的審讀、修改意見。這些意見,絕大多數都經陳振鵬先生裁決認可,由他親自操刀對原稿做瞭訂正;或反饋給作者,請他們自行修改。
在筆者的審讀印象中,鑒賞文字質量最高,幾乎無懈可擊的撰稿人為數並不太多。而在這為數不多的撰稿人當中,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便是周嘯天先生。當時嘯天碩士生畢業不久,尚未成名,筆者與他素昧平生,緣慳一麵,亦無通訊往來。但每讀其文,輒擊節嘆賞,欽服不已。筆者在與《唐詩鑒賞辭典》《唐宋詞鑒賞辭典》的責任編輯湯高纔先生閑談時,對嘯天所撰鑒賞文章曾做過大意如下的評價:彆人沒有讀懂的詩詞,嘯天讀懂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但沒能讀齣其好處來,而嘯天讀齣來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也讀齣好處來瞭,但下筆數韆言,剌剌不能自休,卻說不到位,而嘯天的鑒賞文章,既一語破的,文字又簡淨明快,絕不拖遝,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高纔先生對此評價深為贊同,並說他在《唐詩鑒賞辭典》的組稿過程中就已發現嘯天的長纔,因此一約再約,以緻在此兩部鑒賞辭典中,嘯天所撰稿件篇數獨多。高纔先生實在是一個愛纔的前輩,真能識英雄於風塵之中,不拘一格用人纔啊!
三十年後,筆者與嘯天已成為熟識的朋友。嘯天應四川人民齣版社之約,將其曆年精心撰寫的古典詩詞鑒賞文章匯編齣版,而不以筆者為謭陋,來電命序。義不容辭,乃重述當年所見如此,今日所見依然如此的評價,以為喤引。如此精彩的古典詩詞鑒賞文集,必將得到廣大讀者的寶重,其傳世是必然的!
2017年5月23日,鍾振振撰於南京仙鶴山莊寓所之酉卯齋
“嘯天說詩”係列的新篇章,這次的《隻留清氣滿乾坤》,如同書名本身一樣,給我帶來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我一直以來都是這個係列的忠實讀者,從第一本開始,就深深被作者嘯天先生那深邃的詩歌解讀功力和獨到的見解所吸引。他並非簡單地羅列詩句、解釋字詞,而是試圖穿透文字的錶象,去挖掘詩人創作時的心境、時代背景的烙印,以及詩歌所蘊含的超越時空的哲思。這本書,我感覺他在這一方麵做得尤為齣色。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沉思,仿佛跟著嘯天先生一同走進那些古老的詩篇,與屈原一同慨嘆,與李白一同放歌,與杜甫一同憂民。他對於詩歌意象的解讀,總能觸及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比如,他分析某一首詩中的“月”,不再是簡單的自然景物,而是承載瞭思念、孤獨、希望,甚至是一種宇宙的永恒。這種層層剝離、深入骨髓的解讀,讓我重新認識瞭那些我以為早已熟悉的詩句。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詩歌“留白”的處理。嘯天先生從不試圖將詩歌的意義“填滿”,而是巧妙地引導讀者去感受詩歌中未說齣口的部分,去品味那些留白所帶來的無限想象空間。這就像是品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入口時濃烈,迴味時卻悠長而甘甜。他鼓勵讀者自己去與詩歌對話,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清氣”。這種互動式的解讀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和發現,也讓我對詩歌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也讓我非常喜愛。它既有學者的嚴謹和深度,又不失文人的雅緻和韻味。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與一位博學而風趣的朋友閑聊。他會引用一些鮮為人知的典故,但解釋得恰到好處,讓你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不會感到負擔。這種將深奧的詩學理論用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的能力,是嘯天先生一直以來都讓我欽佩的。 總而言之,《隻留清氣滿乾坤》不僅僅是一本詩歌解讀的書,更像是一本引導我們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純淨、尋求精神傢園的指南。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詩歌的價值,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能從中汲取新的力量和智慧。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詩歌、渴望心靈滋養的朋友們,相信你們也會和我一樣,被這本書深深地打動。
評分讀完《隻留清氣滿乾坤》,我腦海中縈繞著一股揮之不去的淡淡的書捲香。這本書的魅力,不在於其華麗的辭藻,而在於其深沉的內涵和獨特的視角。作者以一種極其溫和卻又極具力量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瞭一個由詩歌構建的清雅世界。我常常在閱讀時,不自覺地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字句,仿佛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是它對“留白”藝術的運用。作者並不試圖將詩歌的意義完全剖析殆盡,而是常常在解讀的最後,留下一些引人遐想的空間,鼓勵讀者自己去填補,去感悟。這種“不言而喻”的處理方式,反而讓詩歌的生命力更加頑強,讓讀者在閱讀結束後,依然能夠沉浸在詩歌的意境之中,與詩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某些“冷門”詩歌的挖掘和解讀。許多我曾一度忽略或淺嘗輒止的詩篇,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瞭新的生機。他能夠從細枝末節中發現詩歌的精妙之處,挖掘齣作者不為人知的創作動機,或是揭示齣詩歌背後隱藏的深刻哲理。這種“發現”的過程,讓我倍感驚喜,也讓我意識到,詩歌的世界,是多麼的博大精深,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索。 書中關於“清氣”的論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清氣”,並非是脫離世俗的清高,而是在紛擾的塵世中,依然能夠保持一顆純淨、善良、正直的心。這種“清氣”,體現在詩人對傢國的眷戀,對朋友的真摯,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作者通過大量的詩歌例證,為我們展現瞭“清氣”在不同人生境遇下的不同錶現形式,也為我們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活齣“清氣”,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總之,《隻留清氣滿乾坤》是一本能夠洗滌心靈的書。它不僅僅是對古典詩歌的品鑒,更是一種對人生智慧的啓迪。我常常在讀完某一篇章後,閤上書本,靜坐片刻,讓書中的詩意在心中緩緩流淌。這本書,是我近期讀到的,最能讓我感到寜靜與充實的一本書。
評分我最近讀瞭《隻留清氣滿乾坤》,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並不是那種陳鋪直敘的解讀,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你穿越曆史的長河,去領略那些不朽詩篇背後的風雨與情懷。我一直對古典詩歌懷有濃厚的興趣,但常常因為對時代背景、詩人生活閱曆的不瞭解,而無法真正體會到詩歌的深層意蘊。這本書恰恰彌補瞭我的這一遺憾。 作者在書中對每一首詩的分析都極其細緻入微,他會考證每一個字詞的齣處,推敲每一個意象的象徵意義,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將這些考證與詩人的生平際遇、社會環境巧妙地結閤起來。我尤其喜歡他分析《離騷》的部分,他沒有停留在對屈原政治失意的同情,而是深入挖掘瞭屈原身上那種“獨立不遷”的君子品格,以及他為何會對國傢和人民抱有如此深沉的愛。這種解讀,讓我對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 書中關於“清氣”的探討,也讓我頗有啓發。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各種嘈雜信息和欲望的時代,如何保持內心的清澈和高潔,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作者通過對不同詩人、不同詩歌的解讀,展現瞭“清氣”的多重維度:可以是淡泊名利的超然,可以是剛正不阿的堅持,也可以是豁達樂觀的胸懷。這些“清氣”如同寒鼕裏的一抹梅香,穿越時空,依然散發著迷人的芬芳,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 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十分彆緻。它不像學術專著那樣嚴肅刻闆,反而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讀起來,仿佛一個個生動的曆史場景就在眼前展開,詩人們的音容笑貌仿佛還在耳畔迴響。這種將文學賞析與曆史敘事相結閤的寫法,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增長瞭曆史知識。 總的來說,《隻留清氣滿乾坤》是一本能夠觸動靈魂的書。它不僅僅是對古典詩歌的解讀,更是對人生境界的探討。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心靈也得到瞭淨化。它讓我更加珍視那些流傳韆古的詩篇,也更加懂得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去追求和守護自己內心的那份“清氣”。
評分初次翻開《隻留清氣滿乾坤》,我便被一種獨特的筆觸所吸引。它不像市麵上許多詩歌賞析類書籍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解釋典故,而是以一種近乎靈魂對話的方式,去探尋詩歌背後那位“詩人”的內心世界。作者的語言,時而如春風拂麵,細膩婉轉,描繪齣詩人心中的柔情與哀愁;時而又如驚濤拍岸,磅礴大氣,展現齣詩人胸中的豪情與壯誌。 我一直認為,真正偉大的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傳遞。《隻留清氣滿乾坤》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作者並沒有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循循善誘,引導讀者去感受詩歌中的喜怒哀樂,去體會詩人筆下的山川風物,去理解詩人所處的那個時代。這種“共情式”的解讀,讓我覺得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到詩歌的生命體驗中。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於幾位唐代邊塞詩人的分析。在描繪戰爭的殘酷、邊關的寂寥的同時,作者著重展現瞭詩人們身上那種不屈不撓、保傢衛國的精神。他並沒有迴避詩歌中那些血與淚的描寫,而是用一種充滿敬意的筆觸,去贊頌那些在艱難環境中依然保持高潔品格的士人。讀到這些段落,我仿佛能夠感受到戰場的凜冽寒風,聽到將士們的呐喊,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清氣”二字的沉重與珍貴。 此外,書中對於詩歌意象的解讀也極具匠心。例如,對於“雁”這個意象,作者從不同的詩篇中,挖掘齣瞭它所承載的多種情感:可以是遊子的思鄉之情,可以是傳遞書信的信使,也可以是自由翱翔的象徵。這種多角度、深層次的解讀,讓我對那些看似簡單的意象,有瞭全新的認識,也體會到瞭詩歌語言的豐富性和無窮魅力。 總而言之,《隻留清氣滿乾坤》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它不僅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古典詩歌,更能引領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作者的引導下,我仿佛看見瞭那些偉大的靈魂,在曆史的長河中,依然閃耀著不滅的光輝。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在耳邊輕語,指引我,讓我在這紛繁的世界中,能夠守住內心的那一份“清氣”。
評分《隻留清氣滿乾坤》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它沒有那種故弄玄虛的理論,也沒有刻意拔高的說教,而是以一種極其自然、舒緩的節奏,將我們帶入詩歌的海洋。我本身對古典詩詞頗有研究,但閱讀這本書,依然讓我收獲頗豐,感覺像是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看到瞭以往未曾留意過的風景。 作者在解讀詩歌時,特彆注重挖掘詩歌的“生命力”。他認為,詩歌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不僅在於其精妙的文字,更在於其所蘊含的真摯情感和深刻思想,能夠跨越時空,與後世讀者産生共鳴。書中對幾位曆代名傢詩歌的分析,都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他力求還原詩歌創作時的原生態,讓我們能夠最直接地感受到詩人那一刻的心跳與呼吸。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的刻畫。作者並不隻是關注詩歌本身,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嚮瞭寫詩的那個人。他會細緻地描繪詩人的生活環境、他的喜怒哀樂,他的際遇與選擇。例如,在分析某個詩人時,他會詳細考證其仕途的起伏,朋友的交往,甚至傢庭的變遷,然後將這些因素巧妙地融入到詩歌的解讀中。這種“以人為本”的解讀方式,讓詩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有瞭鮮活的生命。 書中對“清氣”的闡釋,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地體現在詩人對品格的堅守,對良知的守護,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之中。作者通過引用大量的詩句,讓我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睏苦的環境下,依然有人能夠保持內心的純淨與高潔。這種“清氣”,就像是一盞盞明燈,照亮瞭曆史的長河,也為我們現代人提供瞭精神上的指引。 總而言之,《隻留清氣滿乾坤》是一本真正能夠滋養心靈的書。它用詩歌的力量,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醒我們,即使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也應努力留住那一份屬於自己的“清氣”。這本書,我願意將其推薦給所有渴望精神成長、追求內心平靜的朋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