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天子:喻大华评说光绪帝

傀儡天子:喻大华评说光绪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喻大华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清史
  • 光绪帝
  • 帝王将相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喻大华
  • 近代史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88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435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9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九位君主光绪皇帝引人关注的一生。全书共十八章,从光绪即位写至光绪之死,包括亲政风波、光绪大婚、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庚子国难等。他一生三十八岁,在位三十四年,自打记事儿起就君临天下,但始终处在慈禧太后的操纵之下,生活没有自由,婚姻不能自主,备受摧残和迫害,最终含冤九泉,命运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光绪皇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毅然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由此打开了中国百年变革大潮的闸门。


作者简介

  喻大华,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晚清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曾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


精彩书摘

  针锋相对的母子
  先说这样一件事:
  光绪五年(1879年)初夏,北方大旱,人心浮动,慈禧担心社会发生动荡,也是心急如焚,于是,搞了一系列的祈雨活动。先是老百姓祈雨,接着王公大臣祈雨,都没有效果,无奈,只好安排皇帝出面。这是最后一着棋了,如果依然不下雨,就没咒念了,不仅将损害皇帝的威信,而且,百姓因陷入绝望,很可能铤而走险。
  四月十四日,光绪帝率领百官在大高殿祈雨。仪式本身带有一定的自虐色彩,在大太阳底下衣冠楚楚地站上半天,还得以虔诚和惶恐的姿态向上天祷告,所以说,这是个苦差事。现场负责纠察的御史发现光绪帝走路太快,这样一来,显得不够庄重不说,百官也跟不上皇帝的步伐。等到开始祈祷的时候,光绪帝低头念念有词,但不闭眼,小眼珠转来转去,四处偷看。御史当然不敢纠正皇帝的失仪举动,只能暗自跺脚。
  没想到这事儿让慈禧太后知道了。按说一般人不敢向慈禧告皇帝的状,但光绪祈雨之后,半个月天天万里无云,热得像个三伏天。本来,皇帝祈雨往往安排在臣民多次祈雨无效之后举行,从概率上讲,这时候也该下雨了,所以,皇帝祈雨一般较为“灵验”。这回老天爷不给皇帝面子,慈禧十分奇怪,追究责任才得知光绪在祈雨时失态的表现,于是,她把天不下雨的责任推给了小光绪,说他心不诚,无法感动上天,罚跪、挨饿双管齐下,好长一段儿时间对光绪帝不理不睬。
  实事求是地说,光绪帝不能以虔诚的态度履行职责固然不对,但他此时毕竟是个九岁的孩子;慈禧望子成龙虽然可以理解,但手段简单粗暴,不注意方式方法,更不考虑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小光绪动辄得咎,屡受处罚,所以,自打记事儿起,心灵深处就埋下了对慈禧的逆反心理。
  再说一件事:
  转眼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帝十八岁了,他随慈禧皇太后到东陵祭祖,离开了“红墙黄瓦黑阴沟”的紫禁城,看到青山绿水和广袤的原野,心情十分开朗。突然,光绪帝眼睛一亮,只见路旁草丛中有一群毛茸茸的动物,这些动物个头不大不小,身体洁白,低头吃草,温顺可爱,见到人咩咩直叫,一点儿也不害怕。
  光绪帝十分好奇,询问这是什么动物?太监以不屑的表情回答皇帝:羊。光绪吃过羊肉,对羊并不陌生,这回才知道羊是什么样子,他顿时喜欢上了这种动物,表达了想拥有几只羊的愿望。这事好办,天子富有四海,别说几只羊,几万只羊也不难弄到,当然,光绪帝不要那么多,这就更好办了。于是,谒陵完毕,回到紫禁城,太监就给皇帝买回了几十只羊。光绪帝十分喜爱,然而,难题也接踵而至。众所周知,紫禁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是神圣的殿堂,里面无处养羊,该把这些羊放到哪里呢?太监建议放到御花园,光绪帝同意了。
  没想到难题又来了,御花园里到处都是花花草草,几天下来,羊糟蹋了不少花草,御花园的管理者十分反感,于是,反映到慈禧太后那里。慈禧不耐烦地下令把这些羊统统处理掉,紫禁城里不准养羊。
  该把这些羊弄到哪里去呢?光绪帝一筹莫展。太监又来献计,建议送到天坛放养。这倒是个好主意,光绪帝去过几次天坛,知道那里地面开阔,有大片的草地,适合放羊,于是批准了这个建议。太监赶着羊出了紫禁城,大摇大摆地前往天坛。
  然而,天坛的官员无论如何不允许太监赶羊进门,这里是皇帝祭天的神圣之所,不是牧场,他们更不相信皇帝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反而怀疑太监是不是吃错了药。但太监奉旨放羊,一点儿也不把官员放在眼里,双方起了纠纷。狐假虎威的太监操着不阴不阳的嗓门,把天坛官员的祖宗八代都“问候”了一遍,据说双方情绪激动,还动了手。
  天坛的官员忠于职守却受到太监的羞辱,自然不能善罢甘休,他们上奏皇帝,要讨个公道。没想到光绪帝一口应承:是朕的旨意。这下子天坛官员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一想到太监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脸,想到自己无辜受辱,无处申冤的处境,有个官员回到天坛之后,索性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这样一来事情闹大了。
  慈禧得知真相大怒,立即命令将这几十只羊赶到御膳房,做成“羊肉制品”,并把惹事儿的太监重打几十大板之后,发往“打扫处”从事保洁工作。由于光绪帝已经十八岁了,慈禧不便再使用原来罚跪之类的处罚办法,踌躇了半天也没想出办法,最后只能放过了光绪帝。
  按说这事儿本来不值一提,处理完了就算完了,但光绪帝心疼那几十只羊,因此憋了一肚子气。一天傍晚,光绪帝在宫里散步,突然发现宫女牵着上百条各色各样的狗,原来,这都是慈禧的爱犬,定期放出来遛。光绪帝立即找到了报复慈禧的办法,他领着一群太监迎上前去,拦住了宫女的去路。
  光绪帝阴沉着脸,故作不知地质问:“这是谁的狗?”宫女跪在地上告知是太后的爱犬。光绪帝怒气冲冲地说:“不许牧羊,而独蓄犬,何耶?”a执意要将这些狗逐出紫禁城。宫女急得直哭,这些狗是慈禧的命根子,而皇帝的命令又不敢违抗,急得恨不能一头碰死,为此现场乱成了一团。最后光绪帝领着太监们追打这群狗,闹的现场鸡飞狗跳。
  由这件事可见,光绪帝跟他那个逆来顺受的父亲奕譞不同,个性十足。这点光绪像母亲,别忘了,光绪的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可见,光绪跟慈禧有着旁系的血缘关系,个性相似也就不意外了。双方针尖对麦芒,真是棋逢对手。据记载,母子之间“冲突之事,不一而足”,处于逆反期的光绪帝时常跟慈禧顶牛,“虽琐屑细故,亦必反对而后快”。b


沉浮乱世中的帝王侧影:一部深度剖析晚清政治与人物的史学力作 引言:历史的迷雾与被误读的个体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清朝末年的光绪皇帝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一生,是中华民族从传统迈向现代的阵痛期,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交织。然而,关于这位年轻皇帝的论述,往往被简化为“戊戌变法的牺牲品”或“慈禧太后操控下的傀儡”。这种片面的理解,极大地遮蔽了光绪帝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的政治抱负、以及他在制度困境中挣扎的真实面貌。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帝王传记,而是一部立足于政治史学和人物心理分析的深度研究。它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被强大惯性与外部压力重塑的王朝末期,一个具备改革意愿的君主,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历史进程?本书拒绝简单的好人坏人二元论,而是试图穿透宫墙,探究光绪帝作为个体,如何在皇权、外戚、士大夫集团以及列强环伺的国际格局中,进行艰难的抉择与抗争。 第一部分:帝王教育与早期心性:奠定悲剧的底色 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考察了光绪帝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四岁登基”的表象,而是细致梳理了同治朝后期遗留下来的政治生态,以及养母慈禧太后对光绪帝教育的结构性干预。 “非正常”的继承模式: 光绪帝并非嫡出,他的登基带有强烈的政治妥协色彩。这种“局外人”的身份,在早期塑造了他对皇位合法性的微妙认知,也为他日后渴望通过实际政绩来巩固权威埋下了伏笔。 儒家正统与“洋务新知”的冲突: 重点分析了光绪帝早期接触的几位关键教师,如翁同龢等。他们如何在他心中播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种子,以及这些新知如何与根深蒂固的儒家纲常伦理发生内在的张力。这种心性上的矛盾,构成了他日后政治行动的内在驱动力与限制。 权力真空下的早期试探: 详述了光绪亲政之初,围绕“后党”与“清流派”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不仅是权力斗争,更是光绪帝学习如何在复杂的官僚体系中布设自己人马、测试权力边界的“政治学徒期”。 第二部分:戊戌变局:改革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冷酷法则 本书的核心篇幅,对戊戌变法进行了重构性的叙述和剖析,不再将重点放在变法的具体内容,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 “康梁路线”的政治风险评估: 详尽比对了光绪帝的改革诉求与康有为、梁启超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激进程度。分析了光绪帝在接纳激进主张时所面临的朝堂压力,以及他本人对于“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重构”之间的犹豫不决。 宫廷权力的“信息茧房”: 深入探讨了光绪帝在决策过程中所依赖的信息渠道。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皇帝被其近臣(如戊戌六君子)构筑的“信息茧房”所包围,对朝廷中枢的真实力量对比,特别是袁世凯和荣禄的底线判断出现致命偏差。 政变后的心理创伤与政治僵化: 详细分析了戊戌政变对光绪帝精神世界的毁灭性打击。从被囚禁到“人彘”般的待遇,这段经历如何彻底剥夺了他对体制内改革的信心,并迫使他转入一种“消极抵抗”乃至“精神流亡”的状态。我们试图描摹一位被权力彻底边缘化、却依然背负“天子”名分的君主的复杂心境。 第三部分:庚子之变与最后十年:无奈的旁观者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从宫廷内部转向更广阔的晚清政治舞台,聚焦光绪帝在列强干涉时期的角色: “同流合污”的屈辱与隐忍: 对比光绪帝在庚子国难期间展现出的(被记录的)对国家危机的焦虑与他实际能动性的缺失。他与慈禧太后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是“主战”思想与“主和”现实之间的较量,但光绪帝的声音已被彻底淹没。 外交政策的无力感: 分析了光绪帝在《辛丑条约》签订前后,对各国态度的理解。他是否洞悉了列强瓜分的真实意图?他的“隐忍”究竟是策略还是绝望?本书通过解读当时的外交档案和密诏,力图还原其作为国家元首的“政治性失语”状态。 继承人问题与“不安全感”的终结: 重点解析了光绪帝晚年对溥仪被立为嗣子的态度。这不仅是皇位继承问题,更是他对慈禧太后权力垄断的最后一次绝望的政治博弈。光绪帝在生理与精神上的双重衰竭,与国家命运的沉重枷锁构成了悲剧的收尾。 结语:评价一位“生不逢时”的君主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光绪帝提供一个去意识形态化的评价。他既非完全的开明君主,也非一无是处的弱者。他是一个被置于历史转折点上的个体,他的局限性源于时代结构的刚性,而非个人意志的完全缺失。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与深入的心理描摹,本书旨在让读者看到,在“傀儡”的表象之下,那位未能完成历史使命的年轻帝王,他所经历的真实挣扎与深沉悲哀。本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晚清政治制度的僵化与改革的艰难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在文学性上的造诣同样令人赞叹。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完全没有一般历史著作的枯燥感。那种将史实融入生动叙事的能力,是很多历史作家所欠缺的。比如,书中对某些重大事件的描述,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复原,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我仿佛能听到朝堂上的争论声,感受到洋务运动失败后的那种沮丧与不甘。此外,作者在构建人物关系网时也颇费心思,将光绪与维新派、后党、满族贵族之间的微妙互动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得光绪的每一步棋都显得如此艰难而充满风险。这本书让我对“帝王心术”有了新的认识,它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充满妥协,所谓的“天子”,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更像是一个被精心放置在权力中心,却受制于多方势力的“符号”。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重量感扑面而来。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光绪下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评判,而是将他置于一个复杂的历史熔炉中进行审视。这种克制的叙事方式,恰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书中的文字节奏感把握得很好,有些章节读起来如同快马加鞭,将历史事件的紧迫感展现无遗;而另一些段落则像是慢镜头回放,细致入微地描摹了宫廷内部的微妙氛围和人物的内心波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总是在关键时刻穿插解读,帮助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语境。这本书对于研究晚清政治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不仅仅关注了帝王的个人命运,更深入探讨了“君主立宪”思潮在那个保守的王朝中是如何艰难萌芽和最终夭折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深思,究竟是时代造就了光绪,还是光绪的局限性加速了时代的悲剧。

评分

这本关于光绪皇帝的传记读起来真是引人入胜,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叙事时那种冷静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触,不偏不倚地勾勒出一位年轻君主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无奈。书中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早年的教育到后来的亲政,再到戊戌变法前后的种种隐忍与布局,都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朝臣或亲历者,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书中对光绪帝个人性格的剖析也极其深刻,他并非一个脸谱化的失败者,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却又受制于时代和权力结构的悲剧人物。尤其是在面对慈禧太后这位强大的权力象征时,他所展现出的隐忍与偶尔的爆发,都写得扣人心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幅清末政治生态的宏大画卷,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对权力的运作和历史的偶然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架构非常严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处理时间跨度时的手法。它既有对宏大历史背景的铺陈,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关注。每次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比如甲午战败后的那种朝野震动,我都感觉作者将历史的沉重感通过文字精准地传递给了读者。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些关键的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如此精炼而有洞察力的论断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位皇帝的一生,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在体制僵化和外部冲击面前,任何个人的英明或努力都可能显得杯水车薪。它让我对“历史必然性”与“个人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复杂的理解。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的佳作。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这本书中的所有信息,它带来的知识冲击是巨大的。作者在梳理光绪即位前后的复杂权力斗争时,展现了惊人的梳理能力,将那些盘根错节的亲族关系、派系利益讲得清晰明了,这对于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对光绪的印象非常模糊,总觉得他是个被动接受命运的傀儡,但读完此书后,才意识到他的主动性和他所处的巨大困境。书中对光绪在教育和自我提升上的执着描绘尤其动人,一个渴望改革和进步的灵魂,却被禁锢在紫禁城的高墙之内,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心生怜悯。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触及历史叙事的灰色地带,不回避光绪的决策失误,也不回避慈禧的政治手腕的有效性,从而构建了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图景,而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