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未卜的海外旅程,命运搏杀的人性救赎。
在七天令人绝望的追逐与较量中,
命运的严酷无常和灵魂的自我拯救在生死面前都变得简单清晰。
杀戮与灭绝,希望与梦想,选择只是一瞬间的悬念。
生命是件极偶然的事,相遇只是一次写实,心灵就是那支扭转乾坤的笔。
长篇小说《解码游戏》是旅美作家孙康青的全新作品。
布莱德原是前美国特种部队成员,因性格残忍而被开除,从此他开始精神变异,成为冷血杀手。他瞄上了一辆旅游巴士上的中国游客,准备把他们全部清除。背井离乡的退伍军人李晓宇因受到朋友邱永邦的牵连,卷入到了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之中,为寻找失踪的女友文文,他搭上了这辆被劫持的大巴车,从而开始了与布莱德斗智斗勇的惊险旅程……小说通过这样一场充满绝望和较量的七日之旅,对人心与人性进行拷问,真实呈现出海外华人的生活、情感与勇气,其展现的“责任”与“救赎”主题引人深思,传递出一种积极且有担当的人的精神。“即使上帝错了,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
2017年现象级网剧《白夜追凶》团队根据本书改编而成的公路悬疑大剧——《七日·生》即将问世。
孙康青,独立撰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编采系。90年代初赴美。长期在中美媒体工作,任记者、编辑、主编、社长等职。发表过大量文学、影视作品。现旅居美国。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结局
后记时间是上帝开给人类的最后一张处方
不记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这样一句话:“时间是上帝开给人类的最后一张处方。”当时就很喜欢,也就移植在记忆中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指人类的无可救药?还是终结苦难的自我解脱?途径和目的都令人生疑,而且试图解释时,会发现摇摇欲坠的答案本身并没有任何引力可循的方向。
但是,做个题目不错。
写作也是一件无可救药的事情。
同样的问题抛回给了自己,如同站在兴奋和拥挤的人群中,高举双手,期望高高在上的公主彩球会落到自己手中一样。希望和梦想一经点燃,自我熄灭可就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而且肯定会难以遂愿。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还是一群迎风奔跑,让头发四散飘扬的文艺小伙儿。虽孱弱寡能,但憨态可掬,愣劲十足。刚刚吹进的现代主义大风让我们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卡夫卡、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尔维诺、博尔赫斯、杜拉斯……众多大师耀眼夺目,神圣不可仰视。他们启迪了我们的心智,用几滴文字的水珠穿过时空的针眼,就让世界变幻,人性无常,从此不再闪烁相同的色彩。
哦,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文字还可以这样折叠。
于是,我们痴迷于语言的褶皱,文字的变形,意念的曲折,试图还原冥想的本性。
结果,支离破碎。
的确,文学本身需要对自己的审美做出贡献。我相信,观点在这里是能够互相交汇的。
但是具体而言,当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尚未真正在一片百花齐放的争鸣中实现蜕变时,大海却突然退潮了,或者说被急促推进的社会推到沙滩上,如快被风干的鱼,一个个瞠目结舌,奄奄一息。
还没有来得及欣赏奇幻,梦便碎了,只留下记忆中曾有过的绚丽。
多少年后,如同标题一般,岁月给了我一张处方。
忽然发现,当我们决意要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作品,期盼作品能被生态百样的人群读到,并传递我们强烈的对生命的欲望和诉求时,就要讲究被接受的最基本的方式和原则——至少人们要有兴趣读下去。
也就是说,当我们整装立正,在理念上认同对艺术原本的追求,对重重叠叠的思辨和逆向演化致以最珍贵的举手礼时,首先要明白一个前提,作品是给人看的。
这是作品的真相。否则,那为什么要用“小说”这样一个需要情节、人物、结构等等恶俗要素的载体呢?以虚假的平行、或者说虚假的背离关系来实现艺术的目的,我感到本身就存在先天的致命缺陷。
意图靠近魔法,出现一种高深莫测的意向,让人因为无法理解而自我怀疑,引发敬畏,这当然需要思绪的敏捷和文字的修炼。
但是,文章便会陷入虚妄。
而虚妄则是一只在温水中的自我催眠、自我陶醉、最后自我窒息的青蛙。
于是,“人不见风,鱼不见水,鬼不见土,神不见物。”
这讲的其实就是一种状态。对于状态,我们在理性上可以痛苦,但也应该享受;可以批判,但不能否认;可以超越,但不能袖手旁观或者逃之夭夭。
为了明白而修正,我们都会豁然,也大概都会同意自己不是属于为强辩而强辩,善于矫情,并且矜才使气的一小类人。
就是神仙也要打个盹儿,遭个劫,成为常人,何况我们原本就是常人。
这答案异常晦涩,甚至迷茫,不如不言,言之恐又成妄言了。
这也算是我世俗的严肃了。
既然是创作谈,还是回归上帝:
如果上帝笔误了,或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和地点按错了他神圣的指纹,那么,我们也不能误读,误看,胡乱去解释。套用《解码游戏》的最后一句话:“即使上帝错了,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
当然,一定会有人说,上帝怎么会出错?
这又是另当别论的事了。
坦白说,我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往往落在其对“人性幽暗面”的挖掘深度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给出任何廉价的救赎或简单的道德审判。它冷静地、近乎残酷地展示了环境如何一步步腐蚀人的意志,又如何在极端的压力下,催生出一些扭曲却又不得不存在的生存法则。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他总是将两个看似正义的立场置于同一个天平的两端,让你感到左右为难,无从站队。 书中的哲学探讨也令人深思。它不是那种生硬地植入概念的哲学思辨,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抉择,自然而然地渗透出来。比如关于“自由意志与宿命论”的辩论,在主角一次次徒劳的反抗中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压抑的心理治疗,很多平日里被我忽略或压抑的疑问,都被书中的情节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了日光之下。这种直击灵魂深处的震撼,是我阅读体验中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挑战读者的耐心。它采用了大量的闪回和多重视角叙事,信息碎片化得厉害,初期阅读体验并不算轻松愉快。有时候,你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摸索,每走错一步,都可能让你对主线产生新的误判。但正是这种“迷失感”,营造出了一种极强的沉浸式体验。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拼凑、去构建那个真实的世界。 当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在故事进行到三分之二时,突然如同磁铁般相互吸引,猛地碰撞在一起时,那种醍醐灌顶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玩一个超级复杂的机械钟表,所有细小的齿轮在不同的时间点转动,而你直到最后一刻才明白,它们共同指向的那个瞬间。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让读者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完成了大部分的逻辑构建工作,最后只负责欣赏那个宏伟的结构。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对于习惯了直线性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严峻考验。
评分这本书的后记,或者说,作者在结尾处留给读者的“空白”,是整部作品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部分。很多作者喜欢将所有线索收束整齐,给出明确的结论,但这本作品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它并没有提供一个一锤定音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系列开放性的、相互矛盾的可能性。这种“未完成感”并非是作者能力不足的体现,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对读者智商的极大尊重。 作者似乎在对读者说:我已经为你搭建了这座宏伟的迷宫,所有的砖瓦、所有的路径我都已经为你铺设完毕,但最终,你选择从哪个出口走出去,你决定在这个世界中看到什么样的结局,那是你自己的事。这种将叙事主动权部分交还给读者的做法,极大地延长了阅读后的回味时间。我合上书本后,又翻回去看了几遍不同的章节,试图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点埋下的那些“陷阱”,以及他希望我们如何在那些模糊的地带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需要读者深度参与的文学实践。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手的时候,封面设计那种略带复古的油画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这个人吧,对那种精心打磨过的视觉呈现总是抱有很高的期待。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触感和墨水的味道,简直是老派阅读乐趣的完美体现。故事展开得非常流畅,作者似乎对节奏的把控有着近乎本能的天赋。他没有急于抛出核心冲突,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主角所处的那个环境,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肌理。你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草味和老旧木材的气息。 特别是对配角群像的刻画,简直是神来之笔。每一个人物,哪怕只是出场寥寥数语,都有着清晰的动机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举个例子,那个总是在茶馆里默默擦拭着棋盘的盲眼老者,他的每一句箴言都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不经意间就解开了主角内心深处的某个死结。这种细腻的观察力和共情能力,让我忍不住要停下来,回味一下刚才读到的那段对话,琢磨琢磨话语背后隐藏的更深层含义。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故事叙述了,更像是一部社会观察的田野调查报告,只是用文学的外衣包裹了起来。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克制与爆发力的平衡。前半部分,文字堆砌得极其精美,充满了古典主义的韵味,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繁复的雕琢,读起来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排比和比喻的精妙。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高雅、近乎贵族化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十九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 然而,当情节进入高潮阶段,语言风格陡然一变,变得极其简洁、冷峻,甚至带有新闻报道般的客观和残忍。这种语气的骤变,有效地放大了情节的冲击力。作者显然对语言的“温度”有着精准的控制,知道何时该用温润的丝绸包裹住读者,何时该用冰冷的钢铁刺穿那层保护。这种文学技巧的成熟度,使得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绝非一成不变的平铺直叙可以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