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上海圖書館藏稿鈔本日記叢刊》之提要,內容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本書的提要,主要介紹瞭收錄的五十六種日記的作者、版本、印章、存藏、主要內容及價值等。第二部分為影印本之總目錄,方便讀者對照使用。
周德明:圖書館學傢,上海圖書館副館長。獨著有《知識産權導論》,閤著有《數字圖書館導論》等,有關知識産權方麵的論文、文章數十篇。
黃顯功:上海圖書館曆史文獻中心主任、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副館長、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中國藏書票研究會常務理事。齣版《通用藏書票》《書香藝趣叢書》等多部圖書,其策劃的名傢藏書票已成為收藏珍品。
查慎行日記 二
匏廬公日記 七
王際華日記 一一
理堂日記 一五
張廷濟日記 一八
海漚日記 二二
梁章钜日記 二五
何汝霖日記 二八
何紹基日記 三一
小鷗波館日記 三五
何兆瀛日記 三八
潘曾綬日記 四二
郘亭日記 四六
寄鷗館日記 五一
楊泰亨日記 五四
春明日記 五八
隱蛛盫日記 六一
祁子和日記 六五
瀋寶禾日記 六九
王韜日記 七二
魏稼孫日記 七八
徐敦仁日記 八三
縵雅堂日記 八六
安宜日記 九二
潘祖蔭日記 九六
蘇鄰日記 一〇〇
白下從戎日記 一〇三
敬孚日記 一〇六
北徵日記 一〇九
錢國祥日記 一一二
郋亭日記 一一六
抑抑齋日記 一二〇
邵友濂日記 一二三
粟香室日記 一二九
吉林日記 一三三
龐鴻文日記 一三七
陶濬宣日記 一四〇
夢梅華館日記 一四八
俞鴻籌日記 一五二
攬洲日記 一五六
介夫日記 一五九
王海客日記 一六三
範其駿日記 一六七
杏花春雨館日記 一七一
鉏月館日記 一七五
姚之烜日記 一七九
百硯齋日記 一八二
祥麟日記 一八五
存我廬日記 一八九
附錄 一九二
我對這套叢刊提要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上海圖書館的公信力之上,這保證瞭其收錄的文獻源頭的可靠性。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在“提要”的編纂過程中,編纂者是如何平衡“學術嚴謹性”與“公眾可讀性”的?這往往是這類工具書成敗的關鍵。如果提要為瞭追求學術的全麵,而陷入瞭過於冗長和專業化的術語堆砌,那麼對於更廣大的曆史愛好者來說,它就失去瞭吸引力。我希望看到的是,提要中能有一些富有洞察力的“鈎子”——比如某個關鍵人物對另一位名流的尖銳評價,或者某個不經意間透露齣的時代秘密——這些“爆點”式的記錄,能夠作為索引,引導讀者去深入挖掘原日記全文。一份好的提要,不該是曆史的終點,而應當是通往更深層曆史文本的、充滿誘惑力的起點。
評分對於一個並非專職曆史研究的普通讀者而言,麵對一堆古舊的手稿和泛黃的日記本,常常會感到一種無從下手的茫然。這本提要,恰恰扮演瞭“引渡人”的角色。它將那些或潦草或優雅的筆跡背後的“意義”提取齣來,用現代的、清晰的語言進行轉述和定位。我設想,一個優秀的提要,其文字本身就應該具有一種文學性,既要忠實於原貌,又要能激起讀者的探究欲。比如,它是否能指齣哪些日記的作者性格鮮明,文筆犀利?哪些篇章的記載可能帶有強烈的個人偏見,需要持批判態度去閱讀?這種“方法論”的提示,比單純的內容羅列更加珍貴。它教會的不僅僅是“讀什麼”,更是“如何去讀”這些私密而珍貴的曆史文獻,讓讀者能更具批判性地進入到曆史情境之中。
評分說實話,我對“提要”類書籍的實用價值嚮來是持審慎態度的,很多時候它們過於側重於目錄學的梳理和簡單的內容概括,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人味兒”。然而,這本針對上圖珍貴藏稿的提要,卻讓我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敬畏感。上海圖書館的館藏自不必多言,其在江南文脈上的重要地位無人能及。我猜測,這份提要的編纂者必然是深諳史料魅力的行傢,他們提供的絕不僅僅是“某年某月某人寫瞭什麼”,而是會精準地捕捉到那些“時間點”上,日記中透露齣的政治風嚮、學術爭論,甚至是某個名人的性格側麵。如果提要能夠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再是工具書,而是一扇扇精心雕琢的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肌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提要中對特定主題——比如戰亂時期知識分子的遷徙、中西文化交流的細節——的集中勾勒,那樣對於研究者和愛好者而言,纔是真正的“提綱挈領”。
評分這本《上海圖書館藏稿鈔本日記叢刊提要》,光聽名字就讓人對那段塵封的曆史充滿瞭無限的好奇與遐想。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文人墨客、社會名流的私密生活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些日記和信劄中,藏著比官方史料更鮮活、更真實的人間煙火氣。想象一下,那些在曆史轉摺點上徘徊的人物,他們的筆端流淌齣的,是對於傢國命運的憂慮,還是僅僅記錄瞭柴米油鹽的瑣碎?這部叢刊匯集瞭上海圖書館的珍藏,想必底本的質量是極有保證的。提要這個形式,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預先瀏覽瞭這些浩如煙海的文獻的精華所在,避免瞭盲目翻閱的睏境。我特彆期待那些不太為人知的學者、藝術傢留下的文字,他們的日常觀察和思想碰撞,也許能為我們重構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提供全新的切入口。這種對私人記憶的整理與披露,本身就是對曆史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讓那些“沉默的個體”得以在後世留下迴響。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研究老上海的城市變遷,那些關於法租界、公共租界乃至華界內部的社會結構和風土人情的描述,總讓我欲罷不能。我希望這套《提要》中,能有大量關於日常生活細節的記錄被挖掘齣來。比如,某個文人在某日記中記錄的物價波動,某次宴會的賓客名單,對當時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有何暗示?或者,是關於戲劇、電影、齣版業的早期發展,這些“軟性”信息往往是宏大敘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顆粒度”。如果提要能夠細緻地標注齣哪些日記是“跨年度的連續記錄”,哪些又是“突發事件的即時反應”,那麼對於我們梳理特定曆史事件的親曆者視角就大有裨益。畢竟,日記的魅力就在於其“在場感”,它沒有經過後世的打磨和修正,是那個瞬間情緒和認知的直接投射。我期待這份提要能將這些碎片化的“在場感”碎片,整閤成一幅清晰的視覺地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