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蔡東藩崇尚“文不尚虛,語惟從俗”,他編寫的《曆朝通俗演義》通俗易懂,明白如話,再加上治學態度嚴謹,旁徵博引,文史詳備,真實可靠,使得這套《曆朝通俗演義》深受讀者喜愛,曆史性與趣味性同在,可謂通俗史著的經典之作。
《宋史演義》是《曆朝通俗演義》的宋朝部分,介紹瞭從五代十國末期,趙匡胤陳橋兵變開創大宋,到元兵大舉南侵宋朝滅亡間300多年的曆史。期間以人物演義的形式生動描述瞭兩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麵貌。兩宋曆代帝王和眾多名臣將相的故事相繼展開,人物豐富,主次分明,故事生動,讓人讀來不忍釋捲。
作者簡介
蔡東藩,浙江省山陰縣(今屬浙江蕭山)人。著名演義小說作傢、曆史學傢。1890年(光緒十六年)考中秀纔,1910年前往福建以知縣候補,一年後因不滿官場惡習稱病迴鄉。其後長期以寫作和教書為生,抗戰期間顛沛流離,逝世於抗戰勝利前夕,一生筆耕不輟。1916年開始用十年時間完成瞭《曆朝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製之巨,堪稱曆史演義之*,被譽為“一代史傢,韆鞦神筆”。
精彩書評
一般曆史通俗演義,在過去也曾齣版過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東藩先生這一部相提並論的。
——著名曆史學傢 顧頡剛
我們的民族曆史要承,要緒,讀蔡先生的書可以導你入門,且是獨此一傢,彆無分店。
——著名作傢 二月河
如果我們需要理解中國曆史的豐富和復雜,蔡著確實是一部難得的綫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
——北大教授 張頤武
毛澤東為何喜愛蔡著?原因很多,但蔡著成功實現瞭曆史真實和趣味性的統一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著名學者 楊天石
目錄
第一章 香孩兒齣世................................................................. 一
第二章 老和尚指點迷津...................................................... 五
第三章 趙普嶄露頭角.......................................................一一
第四章 周世宗南徵北戰..................................................一六
第五章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二一
第六章 公主再嫁..................................................................二六
第七章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三一
第八章 南下戡定荊湘.......................................................三六
第九章 後蜀滅亡..................................................................四二
第十章 南漢覆滅..................................................................四七
第十一章 懸畫像計殺敵臣..................................................五二
第十二章 萬歲殿燭影疑案..................................................五七
第十三章 吳越、北漢乞降..................................................六二
第十四章 高梁河兵敗.............................................................六六
第十五章 趙普計除盧多遜..................................................七一
第十六章 李繼遷降遼.............................................................七六
第十七章 楊業義死李陵碑..................................................八〇
第十八章 黑麵大王尹繼倫..................................................八五
第十九章 冤魂索命..................................................................九〇
第二十章 五路齣師伐西夏..................................................九六
第二十一章 康保裔血戰亡身..............................................一〇一
第二十二章 納忠諫禦駕親徵..............................................一〇六
第二十三章 澶淵之盟..............................................................一一一
第二十四章 揮霍無度的宋真宗.........................................一一六
第二十五章 故相王旦病終...................................................一二一
第二十六章 王曾鏟除首惡...................................................一二七
第二十七章 劉太後極樂歸天..............................................一三三
第二十八章 趙元昊僭號寇邊..............................................一三九
第二十九章 任福中計戰死...................................................一四四
第三十章 雄辯勝雄師.........................................................一四九
第三十一章 曹皇後智平逆賊..............................................一五五
第三十二章 開封府的包閻羅..............................................一六〇
第三十三章 母子盡釋前嫌...................................................一六六
第三十四章 追封生父引爭議..............................................一七一
第三十五章 神宗誤用王安石..............................................一七五
第三十六章 王安石變法.........................................................一八一
第三十七章 韓琦諫君論弊政..............................................一八七
第三十八章 仕途坎坷的蘇東坡.........................................一九三
第三十九章 藉父威竪子成名..............................................一九八
第四十章 流民圖為國請命..............................................二〇四
第四十一章 南徵交趾..............................................................二一〇
第四十二章 討伐西夏李憲喪師.........................................二一五
第四十三章 高後垂簾聽政...................................................二二〇
第四十四章 三黨相爭..............................................................二二六
第四十五章 女中堯舜..............................................................二三一
第四十六章 寵妾廢後綱常倒置.........................................二三七
第四十七章 劉美人喜極生悲..............................................二四二
第四十八章 初政清明的宋徽宗.........................................二四七
第四十九章 大奸臣蔡京.........................................................二五二
第五十章 萬惡的“花石綱”...........................................二五八
第五十一章 漸漸強盛的女真..............................................二六四
第五十二章 徽宗沉迷道教...................................................二七〇
第五十三章 風情萬種的劉師師.........................................二七六
第五十四章 阿骨打稱帝.........................................................二八一
第五十五章 方臘揭竿造反...................................................二八七
第五十六章 梁山好漢勇破杭州城...................................二九三
第五十七章 狡兔三窟擒叛首..............................................二九九
第五十八章 金國滅遼國.........................................................三〇五
第五十九章 金兵南下..............................................................三一〇
第六十章 城下乞盟..............................................................三一六
第六十一章 誤國誤傢京城失守.........................................三二二
第六十二章 北宋滅亡..............................................................三二七
第六十三章 南宋開國皇帝趙構.........................................三三三
第六十四章 智勇雙全的宗留守.........................................三三八
第六十五章 苗傅作亂..............................................................三四四
第六十六章 韓世忠討平首逆..............................................三四九
第六十七章 英雄夫妻..............................................................三五四
第六十八章 劉豫僭越稱帝...................................................三六〇
第六十九章 神勇的吳氏兄弟..............................................三六五
第七十章 嶽傢軍威震四方..............................................三七〇
第七十一章 洞庭湖擒賊掃穴..............................................三七六
第七十二章 大鬍子將軍.........................................................三八二
第七十三章 嶽飛計除僞帝...................................................三八七
第七十四章 劉錡捍衛順昌城..............................................三九二
第七十五章 莫須有的罪名...................................................三九八
第七十六章 為生母屈辱求和..............................................四〇三
第七十七章 完顔亮篡國.........................................................四〇八
第七十八章 虞允文大破敵軍..............................................四一四
第七十九章 暴君的下場.........................................................四一九
第八十章 奸臣通敵議和...................................................四二五
第八十一章 南宋大儒硃熹...................................................四三〇
第八十二章 怕老婆的宋光宗..............................................四三五
第八十三章 趙汝愚擁立新皇..............................................四四一
第八十四章 鑽狗洞的尚書...................................................四四六
第八十五章 韓侂胄喪師辱國..............................................四五一
第八十六章 史彌遠定計除奸..............................................四五七
第八十七章 成吉思汗伐金...................................................四六二
第八十八章 盜賊做瞭節度使..............................................四六七
第八十九章 硝煙不斷的楚州城.........................................四七二
第九十章 心頭大患終被平..............................................四七八
第九十一章 約濛古夾擊殘金..............................................四八三
第九十二章 侵南宋三路進兵..............................................四八八
第九十三章 固若金湯的防守..............................................四九三
第九十四章 奸權誤國..............................................................四九七
第九十五章 捏造捷報欺君罔上.........................................五〇三
第九十六章 誤國的賈似道...................................................五〇八
第九十七章 襄陽城失陷.........................................................五一三
第九十八章 元兵大舉南下...................................................五一八
第九十九章 都城被陷,幼主被擄...................................五二三
第一百章 三烈難違天意...................................................五二八
精彩書摘
第二章 老和尚指點迷津
一看那老僧的模樣,趙匡胤心想他絕非凡人,便嚮他拱手緻敬。老僧慌忙迴禮,說道:“小徒無知,冒犯瞭貴人,可不要見怪啊!”
趙匡胤說:“‘貴人’二字,在下實在不敢當。我本來準備從軍參戰,路過貴地,沒有地方可以住宿,特藉寶刹暫住一晚。誰知道您的徒弟就是不肯相留,還惡語傷人,所以纔發生瞭衝突,還請高僧原諒纔對!”
“點檢做天子,上天注定瞭的,何必太過謙虛呢?”老僧笑著說。
趙匡胤聽瞭這話,不知道什麼意思,就問點檢是誰。老僧笑著說:“你以後自然會明白,現在不方便說。”說完叫起瞭摔倒在地上的那兩個和尚,苛責道:“你們肉眼凡胎,怎麼可能
認齣聖人?快去把客房收拾好,準備讓貴客休息。”這兩和尚無奈,隻好乖乖從命。
老僧問到匡胤的行李,匡胤說:“隻有箭囊、弓袋,沒有其他東西瞭。”老僧又叫兩個小徒弟把行李送到客房,然後請匡胤到大堂喝茶。
匡胤到瞭大堂,老僧請他坐下,並吩咐小沙彌獻茶。匡胤問他的姓名,老僧答道:“老衲從小齣傢,到現在快一百歲瞭,早就忘瞭自己姓甚名誰瞭。”
匡胤不甘心繼續追問:“那總有一個法號吧?”
老僧閤掌說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老衲常常自稱空空,因此彆人總是叫我空空和尚。”
“大師百歲高齡,道行必然高深,弟子愚昧,不知將來結局,還望大師指點迷津呐!”匡胤拱手說道。
老僧撚須答道:“不敢!不敢!夾馬營中已經呈現天機,香孩兒絕非凡人,你的後福不淺啊!”
匡胤聽瞭越發不解,不禁起身拜叩。老僧連忙避開,閤掌說道:“阿彌陀佛,真是摺煞老衲瞭。”
匡胤誠心說道:“大師既然已經知道過去,一定能預知未來。雖然天機不可泄露,但是現在弟子落魄至此,應該走哪個方嚮,纔可以實現抱負?還望大師指點迷津。”
“再往北走,就能碰到奇遇瞭。”老僧見匡胤沉默不語,猜中瞭他的顧慮,笑道:“區區一些盤纏,交給老衲瞭,貴人放心去吧。”
“怎麼好意思讓大師破費呢?”匡胤慚愧地說。
老僧忙說:“結識些香火緣也是老衲分內的事情。今晚就在蔽寺湊閤一宿,明早就啓程,免得錯過機遇。”說到這兒,當即囑咐小沙彌:“你引這位貴客到客房休息,不準怠慢瞭!”
小沙彌領命,老僧將匡胤送齣大堂,道瞭聲彆,也便離開瞭。
匡胤到瞭客房,見床榻被褥整潔,窗明幾淨,有一種淡淡的清香,頓時心情舒暢,欣慰無比。
過瞭一會兒,小沙彌送來晚飯,全是新鮮的野果蔬菜,清脆可口。匡胤正好飢腸轆轆,便狼吞虎咽起來,直到吃撐瞭纔肯停下來。殘羹飯菜撤走後,匡胤泛起瞭濃濃的睏意,倒床酣睡瞭起來。
一覺醒來,已經日上三竿瞭,匡胤連忙披衣起床。這時,在門外等候多時的兩個小沙彌,端著洗臉水和早餐進來瞭。匡胤用餐完畢後齣門。老僧已在大堂恭候多時瞭,兩人相見,互
相行禮拜過,又攀談瞭一會兒。匡胤想早早啓程,於是想要起身拜彆。
老僧攔住說道:“且慢!老衲已經預備薄酒幾杯,就當是為你踐行,等到吃過中飯再走也不遲,何必如此慌張。”匡胤隻好又坐下,和老僧談論當今時局,並問天下什麼時候能恢復太平。老僧撚須道:“隻要中原統一,天下便太平瞭,為期不遠瞭。”
匡胤忙問:“聖人是否已經齣世?”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但要記住,一定要戒殺好生,纔能統一中原。”老僧語重心長地說。趙氏能得到皇位,跟後麵這句話有很大的關係。
“這個自然。”匡胤點頭稱是。
二人聊得起勁,不知不覺已到正午,小沙彌擺好瞭齋飯,還熱瞭一壺好酒。老僧請匡胤上座,匡胤謙不敢當,推讓道:“承濛大師錯愛,我已經感激不盡瞭,怎麼還敢高居上賓的位置呢?”
老僧微笑道:“好!好!眼下蛟龍失水,韜光養晦,老衲還得要坐在主位上。貴客沒有越禮,老衲反倒失禮瞭。”說完,各自坐定。老僧給匡胤斟瞭一杯酒,自己隻是喝茶相陪,解釋說:“老衲戒酒吃素已經幾十年瞭,隻能以茶代酒,請不要見怪!”匡胤又一再謝過老僧。
酒足飯飽後,老僧讓徒弟取來瞭白銀十兩,送給匡胤。見匡胤再三推辭,老僧道:“不必客氣!不必客氣!這也是好心的施主贈與敝寺的,老衲隻是藉花獻佛而已。你一路朝北,不過幾天就有落腳之處,盤纏雖少,但是夠用瞭。”匡胤隻好領謝。老僧又道:“老衲還有幾句話要送給貴人。”
匡胤作揖道:“自當洗耳恭聽。”
老僧道:“‘遇郭乃安,曆周始顯,兩日重光,囊木應讖’這十六個字,請貴人牢記在心。”
匡胤茫然不解,但又不好多問,隻能說領教瞭。
匡胤接過僧徒手裏的箭囊弓袋,起身拜彆,並對老僧約定說:“此行如果如願以償,我定忘不瞭大師的大恩大德!大師既然能預知未來,那我們什麼時候能再相聚?”
“等到天下太平,你我自然重逢!”老僧意味深長地說道。“太平”是趙匡胤稱帝的年號,
這也算一語雙關吧。
老僧將匡胤送到寺門口,說瞭聲“前途珍重”便轉身迴去瞭。
匡胤按照老僧的囑咐,一路嚮北,沿途的景色怡人,倒也不感到寂寞。匡胤渡過漢水,順流而上。匡胤隻見前方群山疊嶂,地形很是險峻。山後隱約駐紮著一座大營,並有一麵大旗隨風飄揚。匡胤朝著大營走瞭幾十米,這纔認齣上麵赫然寫著一個“郭”字,頓時觸動記憶,心想:“老僧說‘遇郭乃安’,難道就是這裏?”匡胤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試試再說,便
朝著大營去瞭。
不到片刻,匡胤就來到瞭營前,並詢問營外駐守的哨兵:“貴營中的郭大帥是不是在這裏?”
哨兵瞅匡胤瞭一眼,說道:“是在這裏,你是從哪裏來的?”
匡胤迴答道:“我離開傢已經好久瞭,是從襄陽趕到這裏的。”
哨兵仔細打量瞭匡胤一番,見他蓬頭垢麵,衣衫不整,便冷語說道:“你到這裏有何貴乾?”
“早就聽說瞭郭大帥的威名,今番前來特地拜見大帥,希望能留營效力!”匡胤答道。
哨兵不屑道:“你是什麼人,大帥可是你想見就能見的?”
匡胤道:“我姓趙名匡胤,是涿州人氏,父親是都指揮使,希望小哥通報一聲。”
哨兵聽後,覺得很是驚訝,不由得問:“你父親位居都指揮使,你為何不留在傢中享福,怎麼還跑齣來參軍呐,真是讓人不解!”
匡胤聽後奮然說道:“亂勢造英雄,不趁機闖蕩齣一番事業,更待何時?”真是胸懷大誌,難怪能成就偉業。
哨兵聽後如醍醐灌頂,羞愧不已,便說道:“你既然有這番誌嚮,我這就為你通報!”
這位統領大營的將帥不是彆人,就是後周太祖郭威。他現在還沒有篡奪漢位,是後漢的樞密副使。漢隱帝剛上位,河中、永興、鳳翔三鎮相繼發生叛亂。李守貞鎮守河中,為人桀驁不馴,是三鎮盟主。郭威奉命西徵討伐,被任命為招慰安撫使。所有西麵的軍隊,都由他管製。而現在他正發兵前往,途中在此安營紮寨,暫作休息。湊巧讓匡胤遇到,真是天意啊!
不一會兒,哨兵迴來,引著匡胤進入瞭大帥帳中。一進去,郭威盤坐帥位,見匡胤麵方耳寬,身材魁梧,相貌不俗,對他印象非常不錯。於是郭威便問匡胤籍貫和祖父世係,匡胤對答如流,聲音洪亮。
郭威開口說道:“你父親和我是同僚,他現在把守鳳翔,你為什麼不跟著你父親,反倒投效我這兒瞭?”匡胤將父母寵愛,不許從軍,自己偷偷溜齣來的情況,一五一十告知郭威。
郭威聽後,感嘆道:“到底是將門之後,終究不是凡人,你先留在我的帳下,隨我一起西徵,等你建功後,我一定保薦你!”匡胤聽後,連忙拜謝,於是便留在瞭郭營,隨大軍一起西赴河中。
一路上,趙匡胤錶現突齣,披堅執銳,身先士卒,立下瞭不少功勞。後來,李守貞敗亡,
河中平定。後來郭威移守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對待匡胤倒是不錯,就是始終不見舉薦,其實無非是想留著自己用。
到後來,郭威篡漢立周,匡胤被提拔為補東西班行首(軍隊行列的領隊),兼任滑州副指揮使。沒過多久,匡胤又被調任為開封府馬直軍使(騎軍指揮官)。周世宗繼位後,又將趙匡胤派到禁軍供職。老僧說的“曆周始顯”得以應驗。
北漢主劉崇聽說周世宗剛剛繼位,便想趁火打劫,親自率領三萬精兵強將並聯閤一萬遼國騎兵,侵犯高平。周世宗姓柴名榮,是郭威妻子的侄子,也是郭威的義子。因為郭威沒有
兒子,所以柴榮得以登基,廟號世宗。當時世宗年輕力壯,又通曉軍事,郭威在世時封他為晉王,兼任侍中,掌管內外兵馬大權。
柴榮收到北方急報,毫不慌張,當即親自率領禁軍,星夜兼程,不到兩天,便到瞭高平。
恰巧碰到漢軍蜂擁而至,個個人強馬壯,還有遼國騎兵如虎添翼,大有侵吞山河的架勢!周世宗麾兵嚮前,雙方各自擺好陣營,也沒什麼好說的,一場廝殺一觸即發!
不到幾個迴閤,忽然周兵陣營裏竄齣一支人馬,竟然是嚮漢軍投降的!他們解甲棄械,
一路上高呼:“我願納降,請求饒命!”還有一韆左右的步兵,也跟瞭過去,情願作為降虜。
周世宗仔細一看,率眾投降的將軍一個叫樊愛能,一個叫何徽。周世宗不覺得火冒三丈,怒氣衝天,當下突齣陣營,率軍追趕,喊殺連天!漢主劉崇看到周主親自率兵殺來,於是命令幾百名弓弩手,一起放箭,想要將他萬箭穿心。周主身邊的衛兵急忙用盾把他護住,瞬間盾牌被箭鏃射滿,密密麻麻!
匡胤此時正在中軍,見周主形勢危急,對手下軍士說道:“主子濛羞,臣子也跟著受恥辱;主子臨危,臣子也會跟著赴死,我們難道要袖手旁觀嗎?”剛說完匡胤便策馬躍齣,手
持一條通天棍,嚮敵陣殺去!各位將軍也不甘落後,一擁而上,管他什麼亂箭如雨,隻管殺敵救主。這數十名猛將,加上數韆精銳,同心協力,直殺得敵軍紛紛敗退,落荒而逃。
周主見漢軍潰逃,便率軍追擊,痛打落水狗。經過一陣追殺,漢主退到瞭河東城內,堅守不齣。周主這纔罷休,在不遠處安營紮寨。樊愛能、何徽的兵馬被漢主拒絕,不準入城,沒辦法隻好又迴到瞭周營,束手待罪。這個時候迴來,周主豈能饒瞭他們?果然,周世宗雷霆震怒,下令將這二人斬首示眾,全軍上下無不為之膽顫。
第二天,周世宗率兵攻城,城上飛石如雨,久攻不下,傷亡慘重。匡胤身先士卒,采用火攻,城上的士兵驚慌不已,連忙射箭抵禦。頃刻間,萬箭齊發,周軍冷不防,匡胤左臂中箭,血流不止,他迴營包紮後想再次強攻。周主見匡胤負傷,況且屯兵城下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撤兵返迴瞭汴都。匡胤因護主有功,作戰勇猛,被周主提拔為都虞侯,兼任嚴州刺史。
周世宗三年,周主又親自徵討淮南。那時,淮南被李氏占據,國號南唐,主子叫李璟,和周朝勢不兩立。周主發兵南下,匡胤自然也要跟著一起,還有他的父親趙殷宏也一同前往。
這次南徵的先鋒是歸德節度使李重進。行軍到正陽,南唐派大將劉彥貞前來禦敵,被李重進殺的大敗,劉彥貞還丟掉瞭自己的腦袋。匡胤帶兵挺進,路遇南唐將領何延锡,一場鏖戰,砍去瞭他的首級,大敗唐軍。連番先鋒被斬,南唐非常震驚,急忙派遣節度使皇甫暉、
姚鳳領大軍十萬,前來阻擋。這兩人見周軍士氣正旺,不敢貿然前進,隻駐守清流關,堅守
不齣。
清流關在滁州的西南方,依山傍水,地勢凶險,況且還有十萬精兵把守,顯然易守難攻。
探子把這些情況報入周營,情況不容客觀,周主聽後沉思不語。就在這時,趙匡胤挺身說道:“臣願意領兵兩萬,拿下次關。”
周主道:“愛卿雖然忠勇,但清流關易守難攻,皇甫暉、姚鳳都是南唐健將,個個老奸巨猾,恐怕一時攻打不下來啊。”
趙匡胤對答道:“這二人如果真勇猛,就應該開關迎戰,如今龜縮在關內,肯定是不敢和我們正麵較量,要是我帶兵突然攻打,來他個齣其不意,一鼓作氣便可攻下此關,趁機殺入,生擒這二人也是順手牽羊的事情。臣雖不纔,願擔當此任!”要麼怎麼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呢。
“要奪下此關,除瞭偷襲沒有彆的好辦法瞭。朕聽你這麼一說,知道愛卿已有勝算,你明天就齣發吧!”周主說道。
趙匡胤說道:“事不宜遲,最好今天就行動。”周主大喜,隨即調撥兩萬精兵,任匡胤調派,攻打清流關。
趙匡胤星夜兼程,一路上偃旗息鼓,寂無聲響。離城關還有十裏的時候,天快亮瞭,匡胤急忙命令軍士加快步伐,到瞭城關時已是黎明。關上的守兵全然不知,一個個還在睡夢之中。雞鳴數聲,太陽升起之後,纔有偵查騎兵齣關,刺探軍情。如此麻痹大意,怎麼可能不吃敗仗?不料關門一打開,旁邊就衝齣瞭一員大將,手起刀落,連續斬殺瞭數人。守門小兵
知道大事不好,連忙前去關緊城門,可手剛一伸齣,就被彆人斬斷瞭五指,痛暈倒地。周兵
一哄而入,大刀闊斧,殺瞭進去。皇甫暉、姚鳳二人剛剛起床,突然聽說周兵已經入關,嚇得魂飛魄散,不知所措。還是那皇甫暉機靈,跑齣房門,騎上馬就往東逃命去瞭。姚鳳也隻
能顧命要緊,緊跟其後,嚮東逃竄。隻是可憐瞭那十萬唐兵,隻恨爹娘生的腿短,一時來不
及逃跑,被周兵殺死無數。還有一半僥幸逃生,嚮著滁州城奔去。
皇甫暉、姚鳳一口氣跑到瞭滁州,迴頭一看,隻見煙塵滾滾,旌旗蔽空,那周兵像鏇風一樣追殺瞭過來。二人還沒來得及歇腳,不覺得叫苦連跌。當下商議,隻好拆毀城外吊橋,暫時阻擋敵軍。
吊橋一拆後,二人本以為濠渠寬廣,可以擋住敵軍來犯。誰知道周兵追到濠邊,竟然都跳到瞭水裏,遊瞭過來!最神奇的是統帥趙匡胤,勒馬一躍,竟然跳過瞭七八丈寬的濠渠,
沒有絲毫拖泥帶水,安安穩穩地站住瞭,非常不可思議。二人大驚失色,慌忙避入城中,閉
門拒守。
匡胤命令士兵猛攻,四麵架起雲梯,正要督兵登城,忽然聽到城上有人喊道:“請周將答話!”匡胤應聲道:“有話快說!”說完,抬頭一看,那喊話的不是彆人,正是南唐節度使皇甫暉。他嚮著匡胤拱手說道:“來將莫非是趙統帥?你聽我說,你我本沒有什麼大仇,不過是各為其主罷瞭。你偷襲我清流關,還窮追猛打追到這裏,未免欺人太甚瞭吧!大丈夫做事要光明磊落,乘人之危算什麼本事?有種容我齣城擺好陣列,跟我一決雌雄。要是我再敗瞭,我情願獻上此城。”匡胤大笑道:“你無非是想使個緩兵之計,我也不怕你耍心眼,給你半天的時間,整軍齣來,我和你廝殺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好讓你心服口服。”皇甫暉當然說好,自己還覺得是條好計策,其實還不如棄城瞭事,免得被人活捉。於是,匡胤下令暫時停止攻擊,列陣待戰。
大約過瞭半天,城門果然開瞭,湧齣瞭好多唐兵。皇甫暉、姚鳳一起齣城,正要上前迎戰,忽然覺得前隊大亂,趙匡胤帶著精兵衝殺過來。皇甫暉猝不及防,被匡胤一棍打落馬下。
姚鳳急忙相救,不料刀槍未到,馬先受傷,前蹄一躍,姚鳳也被掀翻在地。周兵趁勢把這二人圍住,將他們生擒活捉。
前言/序言
自序
後來讀書人看《宋史》的時候,都覺得太過繁雜。《宋史》雖然臃長,但是遼、金兩國的曆史,反而又被人說遺漏不少。《遼史》共一百一十六捲,《金史》為一百三十五捲,這倆和有四百九十六捲的《宋史》相比,確實差距不少。縱然如此,也都算是大篇幅巨著瞭,如果不是長年纍月堅持閱讀鑽研,估計也很難看完。
明代的柯維騏撰寫《宋史新編》兩百捲,明代的薛應旂撰寫《宋元通鑒》一百五十七捲,明代王惟儉的《宋元資治通鑒》六十四捲,同時代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一百零九捲,這幾位都把遼、金二國的曆史並入到《宋史》之中瞭。
幾位作者悉心編訂,頗有建樹,在史料的陳述上,也各有詳略偏重。我認識一位當代文人,他對中國幾韆年的曆史史料頗有研究。我曾經問他是否看遍瞭幾個版本的宋代史料,不成想他聽瞭之後牢騷滿腹,說這些人記載的宋代曆史,都是東講一點西講一點,頗不嚴謹;要想徹底弄明白宋代曆史,以及區分南、北宋史料的優劣,必須要多方搜集,多多閱讀,纔有可能弄明白。但是我們又怎麼能指望那些普通文人的作品?他們寫的東西就像宋代的小說似的,各種優劣不一而足,大抵上在創作上荒唐的多,證據確鑿的少。
對宋史我也略有些瞭解,前人的這些作品裏,確實有諸多不算嚴謹的地方。就像石守信、趙普之爭就並無其事;而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也完全是虛構。還有諸如狄青臉上被刺字,容貌有何誇耀的?龐籍並非奸人之相,卻被百般詆毀;還有說嶽飛後人從此不關心國事、金國太子遭遇胯下之辱喪命等,像這樣的謬談,在宋代史料裏不勝枚舉。
前人史料如此鬍編亂造,後代人們看瞭就更是以訛傳訛,把假的當真的,確實影響不好。不僅不能引導人們正確對待曆史,反而還會助長歪風邪氣。其實我特彆想問前朝那些編撰史料的諸位,為什麼要去憑空捏造那些內容,不僅不尊重曆史,而且也是欺騙後人。這種事情我一直不太理解。
我重新翻閱各種史料,想重新編撰宋代史事,以正視聽。我認為朝廷官方記錄的正史,太過繁雜深奧,讓人不便閱讀;於是采用小說的寫作方式,來記述錶達,讓普通大眾都能夠理解。
或許有人會問我,用小說筆法來寫曆史,那又有什麼資格來說前人的作品不嚴謹呢?小生不纔,此前曾撰寫過元、明、清三代曆史通俗演義,以求讓世人能夠瞭解各自的曆史。承濛大傢不嫌棄,都挺喜歡我的作品。
於此,我著筆開始撰述這部作品,迴溯兩宋三百二十年的史實,匯編成共一百迴的《宋史演義》。兩宋時期的治亂興亡、善惡忠奸,我不敢說自己麵麵俱到、全部記錄,隻求盡力在這鴻篇巨著之中,能夠詳細錶達清楚真實的曆史,沒有遺漏錯失。官方正史和民間野聞,我都有翻閱考證,隻選擇證據確鑿的引用於書;至於那些猜測、揣度的內容,則一概不信不用。大傢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應該有實事求是的感覺吧。
《宋史演義》一百迴寫完,落筆書成,多寫瞭這麼幾句,暫且當作本書的序言吧。
中華民國十一年元月,古越蔡東藩於臨江書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