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史係列:中國史+國學常識+曆史故事+經典常談(套裝共4冊 插圖珍藏版)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史係列:中國史+國學常識+曆史故事+經典常談(套裝共4冊 插圖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湯蕓畦,硃自清,呂思勉,曹伯韓 著,作傢榜經典文庫 編,大星文化齣品,陸偉黎;梁昌正;趙夢婷 繪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國學
  • 曆史故事
  • 經典
  • 普及讀物
  • 套裝
  • 插圖
  • 文化
  • 通俗易懂
  • 青少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文藝齣版社 ,
ISBN:1235952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9528
品牌:大星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作傢榜經典文庫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4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

◆ 以民國廿三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初始定版為底本,全新精校典藏。

◆ 新增8幅全彩主題插圖,直觀感受曆史進程。

◆ 1008條專業注釋,掃清閱讀障礙,深度品讀曆史細節。

◆ 版式疏簡流暢,適閤閱讀收藏,隨書附贈精美書簽。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閱讀價值:70年暢銷不衰的國學啓濛必讀經典,瞭解中國文化精髓不可不讀的傳世佳作。

◆ 內容全麵:12大國學類彆、142則主題無刪減全收錄,1本書讓你輕鬆讀懂國學的來龍去脈。

◆ 版本特色:以民國三十七年文光書店版為底本精編精校,糾正11處舊版訛誤。

◆ 裝幀精美:內文采用高級輕型紙,色彩柔和不反光,適閤全傢人閱讀。

◆ 精選插圖:精心選錄8幅全彩主題插圖,直觀感受國學的方方麵麵。

◆ 快速便捷:增加詞條索引,方便查找感興趣的主題。


《給孩子的中國曆史故事》

◆ 閱讀價值:70年暢銷不衰的曆史啓濛必讀經典,讓孩子輕鬆讀懂五韆年中國史!

◆ 新版特色:40篇傳世文章無刪減全收錄,從堯舜時代講到民國北伐,通俗有趣!

◆ 精美插圖:28幅全彩曆代名畫,生動再現曆史人物場景,孩子看後,過目不忘。

◆ 糖果式裝幀:將孩子們都喜歡的糖果包裝“嫁接”給經典,孩子們更樂意接受。

◆ 無障礙閱讀:全書白話文,圖文並茂,生字注音,讓您的孩子無障礙輕鬆閱讀。

◆ 環保進口紙:內文采用日本進口櫻花紙,色彩柔和不反光,讓眼睛舒適閱讀。

◆ 適閤年齡段:6~14歲,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完美補充,奠定孩子一生的曆史基礎。


《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

◆傳世經典:美文大師硃自清經典傳世之作,汪曾祺拍案驚奇:“用口語化的語言寫學術文章,並世似無第二人。”

◆超值典藏:《經典常談》之外,首次收錄硃自清三十年教學經驗結晶《文藝十六講》。短短十六講,篇篇都經典!

◆精美插圖:收錄精美手繪插圖,於作品之外,瞭解美文大師硃自清鮮為人知的生活故事。

◆裝幀現代:全新設計排版裝幀,版式疏朗,設計精美,讓閱讀更舒適。


內容簡介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
  這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亦是一部能讓你快速瞭解中國史的劃時代巨作。
  史學泰鬥呂思勉,以通俗通透的解讀,講述上古至民國的政治變革得失、經濟發展規律、文化變遷脈絡、衣食住行特色等方方麵麵,全書旁徵博引、生動有趣、深入淺齣,開創白話通史寫作新紀元,問世至今已持續暢銷80多年,被海內外讀者譽為“一本書讓你讀懂五韆年中國史”。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經典著作,國學大師曹伯韓講透國學堂奧
  口碑相傳,國學愛好者的必讀書和入門書
  這是一部讓你輕鬆瞭解國學的極簡經典巨著。國學大師曹伯韓,以貫通古今的視角,通俗通透的解讀,帶你瞭解國學堂奧:國學的來龍去脈、國學與世界學術、研讀國學典籍的方法、魏晉時代的玄學、佛學與儒學……凡涉國學,曹伯韓都做瞭無遺漏的詳解分析,讓人豁然開朗。翻開本書,快速瞭解和掌握國學常識,汲取中國文化精髓智慧。

  《給孩子的中國曆史故事》
  暢銷70年的曆史啓濛必讀經典,讓孩子輕鬆讀懂五韆年中國史!70年口碑相傳,40篇錦綉文章,民國傳奇學者湯蕓畦,以人物和事件為主綫,用講故事的方式為孩子講述中國曆史,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完美結閤,讓孩子不知不覺開拓眼界。從堯舜時代到春鞦戰國,從秦並天下到三國爭霸,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兩宋,從元明清朝到民國北伐,韆年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讓孩子在充滿趣味的閱讀中,全麵瞭解從遠古到近代的曆史大事件,奠定一生的曆史知識基礎!

  《經典常談 文藝十六講》
  美文大師硃自清經典傳世之作,被譽為“讀書指南和寫作指南”
  如何閱讀國學經典?硃自清以生動有趣的語言,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經典一一解讀剖析,寫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經典常談》。自說文解字說開去,再講易經、尚書、詩經、三禮??短短十三篇精彩導讀,讓您輕鬆讀懂十三部國學經典精髓,瞬間打開閱讀經典的全新視野。
  如何提升寫作能力?硃自清以三十年教學經驗,結閤自己的創作心得,讓讀者領悟“如何注意每個詞的意義,每一句的安排和音節,每一段的長短和銜接處”,是為《文藝十六講》。短短十六講,篇篇都經典,讀完後您會驚喜發現,控製文字是一種愉快,也是一種本領。

作者簡介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
  呂思勉(1884-1957)史學泰鬥,齣身於江蘇常州一個書香門第,少時受教於父母師友,係統閱讀各種文史典籍,其後專治史學。24歲時在東吳大學教國文曆史,此後任教於不同學校,專心緻力於文史研究與教學。
  一生著有兩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以及在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大量史學劄記。代錶作品有《白話本國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製度史》等。
  他的通史著作開創瞭史書撰寫的新體例,是中國新史學思潮的先驅。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曹伯韓(1897-1959),湖南長沙人,當代著名國學大師、語言學傢,學識精湛、博古通今,一生緻力於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著有6部語言學專著以及20餘部曆史著作,影響深遠。曾曆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漢字整理部副主任、漢字簡化研究室主任,兼《中國語文》編委等職。本書是其代錶著作,是瞭解國學的極簡經典,有助讀者快速瞭解和掌握國學常識,汲取中國文化精髓智慧,問世至今,不斷再版重印,讀者口碑相傳。

  《給孩子的中國曆史故事》
  湯蕓畦,民國傳奇學者,性耽文史,大隱於市。
  本書為其代錶作,深入淺齣,將枯燥單調的曆史變得生動有趣,被譽為“故事版極簡中國史”,問世後婦孺皆喜,流傳至今,一版再版,曆久彌新。

  《經典常談 文藝十六講》
  硃自清(1898——1948)
  詩人、學者、散文傢、公認的“美文大師”。
  原名自華,號鞦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
  1898年,生於江蘇省東海縣;
  1916年,18歲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25年,27歲任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
  1931年,33歲留學英國,後又漫遊歐洲五國;
  1938年,40歲南下昆明任西南聯閤大學中國文學係主任,期間曾與葉聖陶閤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8年,50歲病逝於北平。
  一生著作頗豐,教學與文學研究極其嚴謹,汪曾祺曾評價硃自清先生:“用口語化的語言寫學術文章,並世似無第二人。”
  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入選語文教科書。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
  編著中國通史的人,極易犯的毛病,是條例史實,缺乏見解,極為枯燥。及呂思勉齣,有鑒於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
  ——著名曆史學傢、古史辨學派創始人 顧頡剛

  呂思勉的通史很實在。
  ——著名曆史學傢 餘英時

  (呂思勉)先生許多精彩通觀評論,直擊要害,能傳達齣常人輕易看不齣的曆史意韻,讓讀者享受知性旅行的愉悅,得益的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豐富,更是增進瞭對社會狀態和社會變革的認識。
  ——當代著名史學傢 王傢範

  高度的概括,結閤具體的分析,是呂先生撰述通史的特點。而與此特點結閤在一起的,則是深刻的史實。
  ——曆史學傢 程念祺

  從這部敘事心平氣和、解析鞭闢入裏的中國通史中,不僅能窺見作者的史德與史識,也可洞悉中國曆代王朝興替的周期律,令後來者鑒之,祈勿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近代史學者 章立凡

  讀者諸君若肯耐心閱讀、細細體會這部中國史,一定會如入寶山滿載而歸。
  ——曆史學者 張耕華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類似的國學入門類書籍從近代以來還有不少,早的像章太炎、錢穆各有《國學概論》,近幾年有劉兆祐《國學導讀》、張衍田《國學教程》等等。論名氣與識見,各位作者或許有高下,但論寫入門書籍,我認為曹伯韓此書真正當得起“深入淺齣”四字。
  ——豆瓣網友

  國學非中國人所能私有,他應當是世界學術的一部分……初步研究國學,不能作局部的精神研究,而應當涉獵各方麵,作一全盤的鳥瞰。
  ——曹伯韓

  對於想瞭解國學、認識國學抑或想深入從事國學研究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青年學者 楊誌軍

  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理齣一條思路,曹伯韓的《國學常識》是一種嘗試。
  ——當代學者 李權興

  《給孩子的中國曆史故事》
  通俗曆史故事,不但青年讀來容易懂,老年讀來也津津有味,是理想的曆史入門書。這樣的書,在我們這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裏,實在太少瞭。
  ——著名語言學傢、文字學傢 周有光

  用生動活潑的故事形式,把冷冰冰的曆史事件講得絢麗多姿,讓孩子不知不覺地愛上曆史,愛上閱讀。
  ——知乎網友 小葉子

  好讀的中國曆史,好看的曆史故事。從堯舜到民國,四十篇故事,內容脈絡清晰,文字簡單流暢。很不錯!
  ——豆瓣網友

  《經典常談 文藝十六講》
  佩弦先生……往往能把頂笨重的事實或極繁復的理論,處分得異常輕盈生動,使人讀瞭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費力地心領神會。這本《經典常談》就是我這話一個確切的明證。
  ——北大曆史係教授 吳小如

  如果說年輕人初入門時需要一些啓濛,我倒樂意介紹硃自清的《經典常談》,那是淺白好懂的古籍入門書,對年輕人很有幫助。
  ——知名演員 梁傢輝

  讀名作(經典),就是因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代的精神的精華都凝聚於其中,人類美好的創造都匯集於其中。
  ——北大中文係教授 錢理群

  對於需要一點語文訓練和寫作修養的人,他的文章確實堪稱典範。
  ——文學史傢 王瑤

  漸歸簡淡,樸實無華,顯示齣閱曆、學問都已成熟。用口語化的語言寫學術文章,並世似無第二人。
  ——汪曾祺

目錄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

例 言

第一編 緒 論

第一章 曆史的定義和價值

第二章 我國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國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本國史時期的劃分

第二編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國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製度

第八章 我國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鞦的霸業

第十章 戰國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鞦戰國的學術思想

第十三章 春鞦戰國的政製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會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統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漢之際

第三章 前漢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製

第五章 後漢的政治

第六章 兩漢的製度

第七章 秦漢的武功

第八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

第九章 兩漢的學術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兩漢的社會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晉的統一和內亂

第十四章 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對峙

第十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製度

第十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第十九章 隋之統一與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對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製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輸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觸

第二十七章 唐中葉以後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會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亂

第三十章 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變法和黨爭

第三十二章 遼夏金的興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遼夏的關係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關係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三十六章 宋的製度和社會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製度

第四十章 元帝國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關係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製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會

第四編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際

第二章 歐人的東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

第四章 清初的內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葉的內亂

第八章 鴉片戰爭

第九章 太平天國和撚黨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聯軍之役

第十一章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

第十二章 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戰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戰爭

第十六章 中俄密約和沿海港灣的租藉

第十七章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

第十八章 八國聯軍和辛醜條約

第十九章 遠東國際形勢

第二十章 日俄戰爭和東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憲政運動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製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學術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會

第五編 現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興和孫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運動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經過

第五章 民國初年的外交和濛藏問題

第六章 帝製運動和護國軍

第七章 二十一條的交涉

第八章 復闢之役和護法之戰

第九章 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

第十章 華盛頓會議和中國

第十一章 軍閥的混戰

第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的經過

第十五章 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

第十七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

第十八章 中俄的齟齬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東北

第二十章 國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 現代的經濟和社會

第二十二章 現代的教育和學術

第六編 結 論

第一章 我國民族發展的迴顧

第二章 中國對於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編例

第一章 概說

一 所謂國學 / 3

二 國學在清代 / 4

三 國學的分科 / 6

四 國學的派彆 / 7

五 進步的方法與貧乏的內容 / 9

六 歐美學術的影響 / 10

七 “五四”以後的國故整理 / 11

八 國學與世界學術 / 12

九 專門研究與基本知識 / 13

一〇 研究的態度及準備工作 / 14

第二章 語文

一一 研讀古籍的階梯 / 19

一二 所謂小學 / 20

一三 六書 / 20

一四 字形的演變 / 23

一五 字義的演變 / 24

一六 訓詁學 / 25

一七 文法學的先驅及其發展 / 26

一八 方言學 / 27

一九 字音的變遷 / 28

二〇 語言和文字的分離 / 29

二一 雙聲疊韻 / 30

二二 反切 / 31

二三 四聲 / 32

二四 音韻學 / 32

二五 字母 / 34

二六 韻部 / 35

二七 古音之推定 / 37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學 / 41

二九 殷墟發掘 / 42

三〇 甲骨之學 / 43

三一 古物與社會學 / 44

三二 無文字的古物 / 45

三三 古物與考證學 / 47

三四 古物與古書 / 48

第四章 書籍

三五 傳寫本與刻本 / 53

三六 版本之學 / 55

三七 校讎之學 / 55

三八 章句之學 / 56

三九 目錄之學 / 57

四〇 圖書分類法 / 58

四一 輯佚及辨僞 / 61

四二 類書及叢書 / 62

四三 考證學與讀書法 / 64

第五章 經學

四四 五經、十三經、四書 / 67

四五 《易經》 / 68

四六 《書經》 / 69

四七 《詩經》 / 70

四八 三禮 / 72

四九 《春鞦》 / 73

五〇 《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 74

五一 經之傳授 / 75

五二 今文經學與讖緯 / 77

五三 古今文學派的鬥爭 / 78

五四 漢以後的經學 / 79

五五 清代的經學 / 80

五六 經學的揚棄 / 82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謂正史 / 85

五八 正史的內容 / 87

五九 編年史 / 88

六〇 紀事本末 / 88

六一 彆史 / 89

六二 政書 / 90

六三 雜史傳記及其他 / 91

六四 學術史 / 92

六五 史評 / 92

六六 地理 / 94

六七 曆史哲學 / 95

六八 新史學的産生 / 96

六九 新史學的業績 / 97

第七章 諸子

七〇 諸子的學術派彆 / 103

七一 儒傢 / 105

七二 道傢 / 107

七三 墨傢 / 108

七四 彆墨及名傢 / 109

七五 法傢 / 110

七六 兵傢及其他 / 112

七七 王充之學 / 113

七八 魏晉時代的玄學 / 114

七九 子學之興起與消沉 / 115

第八章 佛學

八〇 初期的佛教 / 121

八一 佛教的中國化 / 122

八二 流傳中國諸宗派 / 124

八三 小乘諸宗 / 126

八四 傳自印度的大乘諸宗 / 127

八五 中國獨創的大乘諸宗 / 128

八六 佛學與儒學 / 129

八七 因明學 / 131

八八 唯識論中的心理學 / 133

八九 現時佛學的趨勢 / 134

第九章 理學

九〇 宋明理學的産生 / 139

九一 周敦頤與邵雍 / 140

九二 張載及二程 / 142

九三 集宋學大成的硃熹 / 144

九四 陸象山與楊慈湖 / 146

九五 浙東學派 / 147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學 / 148

九七 王陽明之學 / 148

九八 清初各大師對於理學的批判 / 150

九九 理學批判的發展 / 152

一〇〇 宋明理學的沒落與新理學的産生 / 154

第十章 詩賦詞麯

一〇一 文學的範圍與類彆 / 159

一〇二 最早的詩總集 / 160

一〇三 楚辭 / 161

一〇四 賦 / 163

一〇五 樂府 / 164

一〇六 五言詩 / 165

一〇七 陶淵明與南北朝詩 / 166

一〇八 唐詩 / 168

一〇九 李白、杜甫 / 169

一一〇 唐以後的重要詩人 / 170

一一一 詞 / 171

一一二 重要詞人 / 172

一一三 散麯 / 173

第十一章 散文和駢文

一一四 散文和駢文的分彆 / 177

一一五 散文與駢文的分閤 / 178

一一六 周秦漢的散文 / 179

一一七 六朝文 / 181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傢 / 182

一一九 明清兩代的古文傢 / 183

一二〇 所謂古文義法 / 185

一二一 駢文的標準化及其支流 / 186

一二二 八股文及對聯 / 187

一二三 文藝論評 / 189

一二四 文體解放和文學觀念的變動 / 190

第十二章 新被重視的文學

一二五 戲麯的搖籃期 / 195

一二六 戲麯的成長期 / 196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說 / 198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說 / 199

一二九 清代的小說 / 201

一三〇 寶捲、彈詞、鼓詞 / 202

一三一 中國文學與東方諸民族的相互影響 / 203

一三二 中國文學與西洋文學的關係 / 204

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

一三三 自然科學在國學中的地位 / 209

一三四 天文學和曆法 / 210

一三五 數學 / 211

一三六 物理學及化學 / 213

一三七 醫學 / 214

一三八 應用技術 / 215

一三九 科學與迷信 / 216

一四〇 藝術 / 216

一四一 繪畫及書法篆刻 / 217

一四二 音樂 / 220

索引

本書參考書目



《給孩子的中國曆史故事》

第一部分  從堯舜時代到春鞦戰國

一 舜的傢庭生活

二 夏少康的中興

三 商紂的殘暴

四 周幽王的失國

五 齊桓公的霸業

六 晉重耳的齣亡和反國

七 孔子的周遊列國

八 老子的高談清淨

九 商鞅的變法

十 蘇張的縱橫

第二部分 從秦並天下到三國爭霸

十一 秦始皇的統一六國

十二 劉邦的斬蛇起義

十三 叔孫通的奏定朝儀

十四 漢與匈奴的和親

十五 張騫的交通西域

十六 王莽的篡漢

十七 光武帝再建漢室

十八 黨錮之禍

十九 赤壁之戰

二十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

第三部分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兩宋

二一 司馬氏統一中國

二二 五鬍之亂

二三 梁武帝餓死颱城

二四 隋煬帝的奢侈

二五 唐太宗的政治

二六 安祿山的亂事

二七 宋太祖的帝業

二八 王安石的變法

二九 硃熹的道學

三十 嶽飛的孤忠

第四部分 從元明清朝到民國北伐

三一 元世祖的入主中國

三二 明太祖復興漢族

三三 鄭和的七下西洋

三四 滿清的入關

三五 鄭成功據守颱灣

三六 太平天國

三七 鴉片戰爭

三八 拳禍

三九 中華民國的成立

四十 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編後記



《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

001 序

005 《說文解字》第一

016 《周易》第二

024 《尚書》第三

034 《詩經》第四

043 三禮第五

049 《春鞦》三傳第六


056 四書第七

063 《戰國策》第八

069 《史記》《漢書》第九

085 諸子第十

099 辭賦第十一

109 詩第十二

123 文第十三


文藝十六講


149 什麼是文學?

154 古文學的欣賞

161 瞭解與欣賞

168 論教本與寫作

182 論雅俗共賞

191 論百讀不厭

199 論書生的酸氣

210 低級趣味


214 詩與話

222 歌謠裏的重疊

227 詩與幽默

236 詩的形式

242 詩韻

250 詩的語言

260 論《以文為師》

270 再論《麯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精彩書摘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
  柳宗元說漢代“有叛國而無叛郡”,這是因為郡的區域太小瞭,其勢不足以反抗中央。到後漢末年,把刺史改成州牧,所據的地方,大過現在的一省,其情形就大不相同瞭。
  當曹操主持中央政府,把漢獻帝遷到許都時,天下正是紛紛割據。舉其最大的,便有:
  袁紹 據幽、並、青、冀四州。
  袁術 據壽春。
  劉錶 據荊州。
  劉焉 據益州。
  劉備 據徐州。
  張魯 據漢中。
  馬騰、韓遂 據涼州。
  公孫度 據遼東。
  當時還有個本無根據地的呂布,從長安逃嚮東方去,投奔劉備。劉備收容瞭他。呂布卻乘劉備與袁術兵爭之時,襲其後方,而取徐州。劉備投奔曹操,操錶備為豫州牧。和他閤兵,攻殺呂布。袁術在壽春,站不住瞭,謀走河北,曹操使劉備邀擊之於山陽,袁術兵敗還走,未幾而死。劉備和外戚董承密謀,推翻曹操,曹操又把他打敗。
  這時候,曹操的大敵,實在是袁紹。雄據河北,其聲勢和實力,都在曹操之上。公元二〇〇年,袁、曹之兵,遇於官渡。相持許久,曹操畢竟把袁紹打敗。袁紹因此慚憤而死。其子譚、尚,互相攻擊,都為曹操所滅。二〇八年,操遂南徵荊州。
  這時候,在北方屢次失敗的劉備,亦在荊州,依托劉錶。而長江下流,則為孫權所據。孫權的父親名堅,是漢朝的長沙太守。當山東州郡起兵討董卓時,孫堅也發兵北上。後來受袁術的指使,去攻劉錶,為錶軍所射殺。其子孫策,依托袁術,長大之後,袁術把孫堅的部麯還他,他就渡江而南,把漢朝的揚州打定。孫策死後,傳位於孫權。曹操的兵,還未到荊州,劉錶已先死瞭。劉錶的長子劉琦,國避後母之忌,齣守在夏。其少子劉琮,以囊陽降操。劉備南走江陵。曹操發輕騎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裏,及之於當陽長阪。劉備敗走江夏。於是諸葛亮建策,求救於孫權。孫權手下,周瑜、魯肅等,也主張結閤劉備,以拒曹操。於是孫、劉閤兵,大破操兵於赤壁。曹操引兵北還,而南方之形勢始強。
  然而當時的劉備,還是並無根據之地。荊州地方,依當時的諸侯法,則當屬於劉琦。而琦不能有,事實上,劉備和孫權,都屯兵其間。孫權一方麵,身當前敵的周瑜,要“徙備置吳”,挾著關羽、張飛等去攻戰。劉備一方麵,未始不想全吞荊州,而又不敢和孫權翻臉。於是先攻下荊州的南部,就是現在的湖南地方。不久,周瑜死瞭,繼其任者為魯肅。魯肅是主張以歡好結劉備的。孫、劉兩傢的猜忌,暫時和緩。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從上節所說看,佛教對於我國俗文學的影響頗多,其實士大夫的文學也受瞭它的影響。第一,是文學用語的擴充。例如孟浩然詩,“導以微妙法,結為清淨因”。柳宗元詩,“閑持貝葉書,步齣東齋讀”。白居易詩,“不如學無生,無生即無滅”。微妙法、清淨因、貝葉書、無生無滅,都是佛教中的語匯。又如“塔”、“僧”、“懺悔”等字,用得更普遍。由漢至唐八百年間,佛經譯述者所創造的語匯,包含三萬五韆多個詞,有一部分是采綴華語而另給一新的解釋,如“真如”、“眾生”、“因緣”、“果報”等,有一部分是音譯梵語,如“涅槃”、“刹那”等。這種語匯的增加對於文學自不能沒有影響。第二,是語法及文體的通俗化。這是矯正綺麗及古雅的積習的藥石。法護、鳩摩羅什等人所用的散文,大概是根據當時人的口語。又佛教的偈,質樸與民歌相似,唐代且有寒山、拾得等白話詩人。禪宗語錄更是宋儒語錄的範本。第三,佛教文學極富於想象力,它給予晉代到唐代間的誌怪與傳奇小說之創作以刺激,就是明代的神魔小說,也和佛教有關。甚至描寫社會現實的《金瓶梅》、《紅樓夢》等小說,也包含瞭佛教思想,如西門慶遺腹子孝哥的齣傢,賈寶玉跟隨和尚、道士而去,都是看破紅塵的齣世觀念之強調。唐宋詩人,思想受佛教影響的也不少,王維、蘇軾等更顯著。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魯國聽得這個消息,便要送公子糾迴國,立為齊君。在公子中能和公子糾競爭的,隻有公子小白。於是魯國一麵發兵送公子糾迴國,一麵派瞭管仲率領兵馬去遮斷莒國至齊國的道路,抵禦小白。小白被管仲射瞭一箭,中在帶鈎的上麵,幸而沒有損傷,小白便假裝被管仲射死,栽入車中,乘著管仲沒有防備,秘密地徑迴齊國去瞭。管仲以為小白已死,便使人馳報魯國。魯國護送公子糾的兵,也信著小白已死,便緩緩而行,經過六日,纔得到達齊國的境界。
  小白入瞭齊國,便為齊國的大夫所擁戴,被立為國君,是為桓公。立刻發兵去抵禦魯兵,齊兵和魯兵在齊國乾時(在今山東博興縣南)地方相遇,魯兵被齊兵打得大敗。
  桓公因被管仲所射,心裏銜恨刺骨,這次打敗瞭魯兵,定要殺瞭管仲,以泄積憤。鮑叔牙對桓公說道:“君隻要治理齊國,就有叔牙和高傒(xī)夠瞭;若欲圖霸王之業,那就非管仲不可。管仲所在的一國,那國必然為世所重,這種大纔真不可失掉瞭。”桓公信瞭鮑叔牙的話,就寫信給魯國道:“公子糾是我兄弟,我不忍殺,請魯國代我殺瞭;管仲、召忽是我的仇人,請魯國送還給我,待我殺瞭,得以甘心。”魯國是戰敗的國傢,接到瞭這信,不得不遵命照辦。就把公子糾殺瞭,召忽也自殺瞭。管仲和鮑叔是平日極相知的朋友,知道鮑叔必然會薦用他,就自己請囚。於是魯國用囚車送瞭管仲到齊國來。桓公派瞭鮑叔牙去迎接,一到齊國的境界,鮑叔親自解瞭管仲的束縛,引迴齊國,同去見瞭桓公,桓公大喜,命管仲為宰相。
  ——摘自本書第5章《齊桓公的霸業》
  ◆周瑜雖然打瞭一次勝仗,卻因曹兵眾多,並沒受大損失,兩下相持,畢竟敵不過曹操,所以心裏很為憂悶。後來見曹兵的戰艦,因為北方人不慣水性,恐怕船身顛簸(bǒ),把船的首尾,盡用鐵環連鎖起來,這樣雖然免得搖動,但是一船著火,必然把他船延燒盡淨。周瑜想瞭要破曹兵,隻有用火攻的一法。
  周瑜的部將黃蓋,本是受瞭孫氏的厚恩,此次想圖報效,便和周瑜很秘密地商議,詐降曹操,以便從中放火。於是黃蓋假意說周瑜道:“曹兵眾多,我們實在不能為敵,不如早日降服為好。”周瑜聽瞭,也假裝大怒,說黃蓋意圖反叛,擾亂軍心,當即令推齣斬頭。各營將官都跪著替黃蓋求饒,周瑜纔免瞭黃蓋的死,將黃蓋痛打一頓,打得皮開肉綻,很是痛苦。軍中的人都嚇得戰戰兢兢(jīng),卻不知道是他們的計策。早有曹軍的偵探,將這消息報告曹操瞭。
  黃蓋便寫瞭一封降書,使人送給曹操。內容是說:“周瑜小子,不明大勢,妄想以江東六郡之人,和中國百萬之眾對敵,不聽忠言,反要殘殺忠良,如今自願棄暗投明,並約瞭於交戰的時候,先帶瞭船隻水兵,歸降曹軍。”曹操果然有幾分相信,對來使道:“隻要不是詐降,將來自當重賞。”
  ——摘自本書第19章《赤壁之戰》
  《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
  《說文解字》第一
  中國文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的造的。這倉頡據說有四隻眼睛,他看見瞭地上的獸蹄兒、鳥爪兒印著的痕跡,靈感湧上心頭,便造起文字來。文字的作用大偉大瞭,太奇妙瞭,造字真是一件神聖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進人的能力,也可以增進人的巧詐。倉頡泄漏瞭天機,卻將人教壞瞭。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瞭文字,會變機靈瞭,會爭著去做那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便少瞭。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著救急。鬼也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來製他們,所以夜裏嚎哭a,文字原是有巫術的作用的。但倉頡造字的傳說,戰國末期纔有。那時人並不都相信,如《易?係辭》裏就隻說文字是“後世聖人”造齣來的。這“後世聖人”不止一人,是許多人。我們知道,文字不斷地在演變著;說是一人獨創,是不可能的。《係辭》的話自然閤理得多。
  “倉頡造字說”也不是憑空起來的。秦以前是文字發生與演化的時代,字體因世、因國而不同,官書雖是係統相承,民間書卻極為龐雜。到瞭戰國末期,政治方麵、學術方麵,都感到統一的需要瞭,鼓吹的也有人瞭;文字統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識之中。這時候抬齣一個造字的聖人,實在是統一文字的預備工夫,好教人知道“一個”聖人造的字當然是該一緻的。《荀子?解蔽篇》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一”是“專一”的意思,這兒隻說倉頡是個整理文字的專傢,並不曾說他是造字的人,可見得那時“倉頡造字說”還沒有凝成定型。但是,倉頡究竟是甚麼人呢?照近人的解釋,“倉頡”的字音近於“商契”,造字的也許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義,古代用刀筆刻字,文字有“書契”的名稱。可能的因為這點聯係,商契便傳為造字的聖人。事實上商契也許和造字全然無涉,但這個傳說卻暗示著文字起於夏商之間。這個暗示也許是值得相信的。至於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始見於《說文?序》。“倉頡造字說”大概凝定於漢初,那時還沒有定齣他是哪一代的人;《說文?序》所稱,顯然是後來加添的枝葉瞭。
  ……

前言/序言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
  前言
  文/呂思勉
  民國十三年商務印書館齣版的《新學製高中本國史教科書》,係鄙人所編。齣版之後,徵諸各方麵的評論,似乎以為尚屬可用。惟間有嫌其太深的。鄙人自行覆視,似乎過深之處,尚不甚多。惟(1) 該書係用文言;(2) 敘述力求揭舉綱要,其詳則留待教師的指示,和學生的參考,因此,措語較為渾括;而讀之遂覺其過深。所以前書的嫌深,在內容一方麵,關係尚少;在文字一方麵,關係轉覺其較多。所以此次編纂,改用白話;敘述亦力求其具體,少作概括之辭。無論教師或學生,使用起來,該都較前書為便利。
  白話的易於瞭解,全在其(1) 語調和(2) 述說的順序,都較文言為接近。至於名詞,倒是無甚關係的。況且名詞是萬不能譯作白話的。所以此篇都一仍其舊。至於語句,似乎可以隨便些。然亦有含義繁復,勉強改譯,必至失真的。——如第三編第六章注中所引漢刺史所奉六條詔書是。——又有須就其原文加以考釋的。——第二編中所引經子,此例特多。——此等處若教師能明白講解,學生能細心體會,原亦無甚難解。況且此等用語,自己讀史時,亦總是要遇到的。在高中時期,亦應有相當的訓練。所以此編亦一仍其舊。——此等皆有刪節,無改易。必不得已,寜可再下解釋。此外還有一種,是曆史中特彆精彩,或足以振起精神的文字,間引一二,以助讀者的興味。——如第三編第十一章所引《史記?平準書》,第三十六章所引司馬光疏語,第四十七章所引《明實錄》是。
  鄙人對於中國史分期的意見,具見前書例言中。此次教育部所定《教材大綱》,分期之法,和鄙意無大齣入。故即遵照編纂,以期劃一。至於每一時期之中,又可分為數小期,則其意見,具見第一編第四章中,茲不贅述。
  本書編纂,雖係自古至今,依著時間的順序排列。然使用之時,即先授第四、五編——近世史、現代史——亦無不可。因為近世和現代的事,和眼前的生活,較為切近;學生容易瞭解,亦容易有興味。固然,史事係逐步發展,讀後世史,必須溯其源於古,乃能真實瞭解。然必先覺有興味,乃能引起其探求之心。而讀古代史時,得後世史事,以資比較,亦更容易瞭解。——因為古史多是殘缺不全的,而帶神話、傳說等性質亦較多。
  “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昔人早有此感慨。何況今日,史實愈繁,——一因史實的纍積,一因觀點的不同,而史料增加。——中等學生,又非專門研究之傢。要在僅少時間中,探源於既往,以說明現在;所舉示的,既不能失之繁蕪,又不能過於漏略;既不能失之艱深,又不能過於膚淺,這是談何容易的事?無論何人,編纂起來,恐亦不敢自信,何況如鄙人的淺學。茲編所注重:(1)為一時代中重要之事,——如漢之外戚、宦官,唐之藩鎮。——(2)則其事對於現在社會,仍有直接影響的,——如明、清兩代的製度。——敘述均較詳。其餘則較略。無甚關係之事,或徑從刪削,以免頭緒紛繁之病。——其有不能不敘及以備始末的,則存之於注。
  史事敘述,最宜忠實。有等事,逐細敘來,似嫌瑣屑,然一經改作概括之語,便不免於失真。本書於此等處,寜任其稍繁,不敢以意改易。但亦有宜避其過繁,以節省學者的腦力的。——以最經濟的方法,俾(bǐ)學者得最精要的知識,原係教授目的之一。——如第三編第二十二章,引《唐書?地理誌》所載賈耽所記入四夷之路,其中重要的地名,都用原名而釋以今地;其較不重要的,則但以今地名示其路綫的概略,即其一例。
  講曆史是離不開考據的。考據無論如何精確,總隻是考據,不能徑作為事實,這是原則。但亦有例外。如佛教的輸入,斷不能將宗教傢的傳說,即認為事實,後人考據的結果,其勢不能不采。——第三編第十章。——這看似例外,其實此等傳說,不能認為事實,亦正是史學上的公例。但鄙人於此等處,必格外謹慎。所采取的,必係前人的成說,大略為眾所共認的;決不羼以自己的意見。——且必著明其如何考據而得,俾學者並可略知考據的方法。
  考據宜避瑣碎,這不是對專門傢說的話。專門傢的考據,正以愈瑣碎而愈見其精詳。——因為有許多大事,係聯結小事而成;又有許多大關係,是因小節目而見的,但這亦不是對中學生說的話。教授中學生的材料,若過於瑣碎,他不知其在全局中的關係,就不免遊騎無歸,變為徒費腦力瞭,而且易入於歧途。此篇於此等考據,概不闌入。所采取的,都是能發明曆史上重要事實的真相;或則貫串許多事實,示人以重要概念的。——如顧亭林先生的《日知錄》,趙甌北先生的《陔馀叢考》等,所采較多。
  對於考據問題,一個人的意見,往往前後不同,這是無可如何的事。此書的編纂,距離編新學製高中教科書時,將近十年瞭。鄙人的意見,自亦不能全無改變。如漢族由來,鄙人昔日主張西來之說,今則對於此說,亦不敢相信。又如伏羲氏,鄙人昔亦認為遊牧時代的君主,今則以為黃帝居河北,係遊牧之族;羲、農之族居河南,自漁獵徑進於耕稼,並未經過遊牧的階級。又如堯、舜、禹的禪讓,昔日認為絕無其事,今則對此的意見,較為緩和。此等處,一一都將舊說改正。自信今是而昨非。但亦不知今之果是乎?非乎?惟有仰望大雅弘達的教正而已。
  編教科書,自不宜羼入議論。但此亦隻指空論或偏激穿鑿之談。至於正確的理論,成為讀史的常識的,則不徒不在禁例,並宜為相當的輸入。又利用曆史以激發人民的愛國心等等,亦為有失忠實之道。但此亦以與史實不閤者為限。至於陳古可以鑒今,讀瞭某種史實,自然會感動憤發的,自亦不在此例。又貫串前後,指示史事的原因結果,及其變遷之所以然的,則看似議論,實係疏通證明的性質,其不能強指為主觀,自更無待於言瞭。本書從錶麵上看,似乎有發議論之處,實皆謹守此三例,所以自信為尚無臆逞之弊。
  曆史的有年代,猶地理的有經緯綫。必一見紀年,即能知其事在時間上的位置,方為有用。準此以談,舊日用君主年號紀年之法,其不能適用,自然無待於言,前編新學製教科書時,係用民國紀元;辛亥以前,均用逆計。此法,年代的先後,固亦可一見而知;惟逆計太多,亦總覺其不便。此編徑用公元,以便用世界史互相對照。——中國曆史紀年,是否應徑用公元,自亦成為一問題。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論,則似乎此法較為便利,所以本編用之。好在教科書本應時時改良,並不是有永久性質的。
  曆史、地理兩科,關係極密。治曆史的人,必先明白地文地理;次則曆代的政治區劃,亦宜知其大概;然後任舉一地名,大略知其在何處,即能知其有何等關係。關於前者,宜在地理科中緻力。後者宜時時翻閱曆史地圖。本書第一編第三章,所舉曆代政治區劃的大概,自信尚屬簡要。一時固不必強記,如能用作綱領,參考他種書籍,多和讀史地圖,對讀幾過,似於讀史不無裨益。一 吾國書籍,嚮分經、史、子、集四部,這原不過大概的分類。何況今日,史學上的觀點,和從前不同,一切書籍,都應用平等的眼光,認作史材。編曆史的人,所引據的不能限於史部,自更無待於言。茲編引據之例,即係如此。所引的書,自信都較為可信;引據的方法,自信亦尚謹嚴。教者如能善為啓示,並可使學生略知判彆書籍,及引用書籍的方法。
  讀史地圖、年錶、係譜,都是讀史者當備的書,所以本書中不再附入。偶或附入,則是普通圖譜所不具;或則讀課文時必須對照的。有時徑以此代敘述。改求簡明,亦以養成讀圖譜的能力。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前言
  所謂國學
  國學這個名詞發生於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誰所創造。有人說,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組織“國學講習會”,劉師培(申叔)氏也有“國學保存會”的發起,大概他們就是國學兩個字的最初使用者。這是不是正確,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國學這個名詞,是因為歐美學術輸入纔發生的。它的範圍,是把西學輸入以前中國原有的全部學術包括進去的。
  和國學相當的名詞,還有國粹和國故。國粹兩個字,似乎有點誇大中國學術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點選擇精粹部分而拋棄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們覺得不甚妥當,改稱國故。國故,就是本國文獻的意思。不論精粹不精粹,過去的文獻總是可寶貴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國故範圍裏麵去,這樣看起來,國故這個名詞總算是公平而完備瞭。但它也有它的缺點,就是隻能夠代錶研究的對象,而不能代錶研究這種對象的學問,因此大傢又想起用國故學的名稱來代替它,最後又簡化而稱為國學。
  可是這個名稱還不是十分閤理的,因為學術沒有國界,當代各國都沒有特殊的國學,而我們所謂國學,從內容上看,也就是哲學、文學、史學等等的東西,都是可以作為世界學術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實上外國也已經有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的人瞭,我們為什麼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稱,如中國史、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等類的名詞呢?而且對於具有種種內容的學術,為什麼不加以個彆的名稱而必須采用籠統的總名稱呢?這都是值得考慮的。
  但我們為瞭依從習慣,並且因為中國各科學術還沒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學術融閤為一的緣故,隻得仍舊采用國學這個名稱。
  《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
  前言
  序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本書所謂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彆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我國舊日的教育,可以說整個兒是讀經的教育。經典訓練成為教育的唯一的項目,自然偏枯失調;況且從幼童時代就開始,學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殘瞭他們的精力和興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後,讀經漸漸廢止。民國以來雖然還有一兩迴中小學讀經運動,可是都失敗瞭,大傢認為是開倒車。另一方麵,教育部製定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準裏卻有“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瞭解固有文化”的話,高中的標準裏更有“培養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的話。初高中的國文教材,從經典選錄的也不少。可見讀經的廢止並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經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瞭範圍,不以經為限,又按著學生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囫圇吞棗的弊病。這實在是一種進步。
  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彆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硃子似乎見到瞭這個,他注“四書”,一種作用就是使“四書”普及於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書”注後來成瞭小學教科書。又如清初人選注的《史記菁華錄》,價值和影響雖然遠在“四書”注之下,可是也風行瞭幾百年,幫助初學不少。但到瞭現在這時代,這些書都不適用瞭。我們知道清代“漢學傢”對於經典的校勘和訓詁貢獻極大。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隻該是選本、節本—應該盡可能地采取他們的結論;一麵將本文分段,仔細地標點,並用白話文作簡要的注釋。每種讀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這需要見解、學力和經驗,不是一個人一個時期所能成就的。商務印書館編印的一些“學生國學叢書”,似乎就是這番用意,但離我們理想的標準還遠著呢。理想的經典讀本既然一時不容易齣現,有些人便想著先從治標下手。顧頡剛先生用淺明的白話文譯《尚書》,又用同樣的文體寫《漢代學術史略》,用意便在這裏。這樣辦雖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親近經典,卻能啓發他們的興趣,引他們到經典的大路上去。這部小書也隻是嚮這方麵努力的工作。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隻船,航到經典的海裏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上,盡瞭他做尖兵的一份兒。可是如果讀者念瞭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瞭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瞭。
  這部書不是“國學概論”一類。照編撰者現在的意見,“概論”這名字容易教讀者感到自己滿足;“概論”裏好像什麼都有瞭,再用不著彆的—其實什麼都隻有一點兒!“國學”這名字,和西洋人所謂“漢學”一般,都未免籠統的毛病。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曆史語言研究所分彆標明曆史和語言,不再渾稱“國學”,確是正辦。這部書以經典為主,以書為主,不以“經學”“史學”“諸子學”等作綱領。但“詩”、“文”兩篇,卻還隻能敘述源流;因為書太多瞭,沒法子一一詳論,而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史、子的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詳論。書中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照傳統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這中間並無編撰者自己的創見,編撰者的工作隻是編撰罷瞭。全篇的參考資料,開列在各篇後麵;局部的,隨處分彆注明。也有襲用成說而沒有注齣的,那是為瞭節省讀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讀物和考據的著作不同,是無需乎那樣嚴格的。末瞭兒,編撰者得謝謝楊振聲先生,他鼓勵編撰者寫下這些篇“常談”。還得謝謝雷海宗先生允許引用他還沒有正式印行的《中國通史選讀》講義,陳夢傢先生允許引用他的《中國文字學》稿本。還得謝謝董庶先生,他給我鈔瞭全份清稿,讓排印時不緻有太多的錯字。
  硃自清
  三十一年二月,昆明西南聯閤大學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