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

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庆忠 编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村史
  • 陕西省
  • 佳县
  • 泥河沟村
  • 地方史
  • 民俗
  • 社会变迁
  • 历史文化
  • 乡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71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4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5062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三面环山、面朝黄河的泥河沟村,掩映于千年枣园的深处。独特的自然景观、传承久远的村落形貌,使这里大得依山傍水之灵秀。每当旭日东升,河面波光粼粼,氤氲的水汽便会弥漫山谷。每逢黄昏将近,群山布满晚霞,窑洞的炊烟又会随风升腾。如是这般的日出日落,记录着乡村时间的刻度,承载着村落的岁月流年。古朴静谧的村庄就这样在村口金狮山和银象山的守护下,恰似神仙居所,宛如世外桃源。

作者简介

  孙庆忠,人类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目录

总序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探索

导言
留住根脉

上篇 守望
武爱雄
一 移民本县上高寨
二 绥德干校背小米
三 为枣卷卷顶神神
武子勤
一 老婆窑洞不能丢
二 石匠手艺五十年
三 毅然退粮三干斤
四 栽树务树如养娃
武占都
一 煤矿食堂学徒工
二 养船运输当水手
三 任佛堂寺总会长
武光勤
一 通镇中学半工半读
二 借毛驴驮媳妇儿
三 工程农业两边忙
四 1976年幸免船难
五 戴着地主的帽子生活
王春英
一 修田筑坝娘子军
二 靠枣树维持生活
三 征地推树我心疼
武岳林
一 泥河沟世代更迭
二 武朝云开基定土
三 风水宝地卧虎湾
四 承重托修缮村庙
五 福祸相续宁河口
六 禳瘟解厄转九曲
武忠凯
一 两村教书未转正
二 翻地回来上夜校
三 晚年赶上好社会
武冬旺
一 山西临县开荒地
二 石工做罢开铁船
武世峰
一 从乡上干部到村书记
二 骡子车路与村庄旧事
三 佛堂寺的庙会与管理
四 龙王河神圆了枣神
武继龙
一 赶羊上山增地力
二 去南泥湾学修坝
三 县长驻村分枣树
四 卖货为儿挣学费
武子周
一 借个毛驴娶媳妇
二 伺候佛堂寺祖师爷
三 亲手栽的枣树不忍扔
武方强
一 福起祖坟沙塌湾
二 远赴铜川学石活儿
三 “征服黄河”战斗队
四 小队调整与枣地分配
武耀增
一 携手婆姨做铁匠
二 拉船联络当艄公
三 祖上铺子“德和恭”
武买保
一 “用糠买来的儿子”
二 “红枣就是我的命根子”
三 垫钱为村搞建设
武青生
一 咱村四个战斗队
二 拦河筑坝石工匠
三 宝斗掉进窑里头
武占强
一 突击队种粮四时忙
二 1976年船难救人
三 通镇背粮脚底起泡
……

中篇 回望
下篇 相望

后记

精彩书摘

  《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
  一老婆窑洞不能丢
  我是农历二月十二生人。小时候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家境特别困难。母亲在我5岁的时候去世了,5年后父亲也离我而去,是伯伯把我一点点拉扯大的。我特别感谢大伯对我的养育之恩,对于父母的印象已经不太深了。现在生活条件好,重孙子都十几岁了。我的愿望就是多活几年,看到家里五世同堂的样子。由于父母去世得早,没人管我,在村里没有靠山,和小伙伴玩不到一起,人家打我,我就只好躲着走。我特别喜欢看书,、写字,但因为父母走得早,一天书也没念。从12岁就开始放羊,15岁开始下地干农活,17岁当了石匠,当了50多年。
  我小时侯经常上小李旺村的姑姑家去玩儿,我丈母娘和我姑姑家是邻居。我丈母娘是个有钱人,她看我这个小孩儿有出息,就想把姑娘托付给我。我贪图她们家有钱,想找个靠山,就亲自找丈母娘去提亲了。结婚那年,我22岁,屋里的17岁。我们是正月初五结的婚,老婆刘兰英是我雇人用四人大轿接过来的。起初我只雇了一班鼓手,人家还另送我一班。我把媳妇娶来放到炕上,添新衣裳,缝铺盖,请了两班吹手,把亲戚朋友都请过来吃饭,加一起花了72块3毛钱。陪嫁给了10块钱和一个箱子。那是娘家陪的,所以要祖祖辈辈都留下来。
  娘家人对我特别好,他们跟我说,不怕,做生意赚了,你就过你的生活,实在不行还有我们呢。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我这一辈子没靠他们吃饭,全是靠我自己奋斗来的。我们村地少,没什么好做的。所以我就靠贩驴倒马做点小本生意来维持生活。年轻人不能躺着靠别人来养,应该好好地往前走嘛。
  那会儿娶媳妇借的72块3毛钱相当于现在的10万块钱。这些钱单靠打工还不上,非得做生意不行。我在村子周围的这些地方,买上些牛、驴,拉到通镇一卖,没到一年这些钱全部还清了。这时候,我心眼儿活泛了,胆子也大了,买了14头牛到600多里外的包头给卖了。当时村里的武琴书在包头市公安局工作,拿着他盖过章的通行证去哪儿都行。
  这世界上,老婆和窑是给多少钱都不能卖的,就算没吃没喝也不能丢。我为了给老婆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总共将近20万,但是我一定要把她治好。我们见第一面就入了洞房,虽然刚开始在一块儿没有感情,但是六七十年的共同生活,慢慢有了很深厚的感情,没吵过一次架,她从来没有骂过我。媳妇为我生儿育女,现在我都抱上重孙子了。我非常感激她,我一定要对她好一辈子。她为我们家开枝散叶,这都是她的功劳。二石匠手艺五十年
  石匠的手艺必须跟别人学才行,自学的技术是不过关的。17岁的时候,我和叔伯哥哥武子良一起找到米脂县的马成林拜师学手艺。马成林每年都从米脂县到我们村帮忙做工,十里八村的人对他的技术都相当认可。我们觉得跟着师傅学到手艺,以后就不用挨饿了。
  当时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拜师傅仪式,之后正式开始学习石匠手艺,他去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原先是他在一边帮别人做活儿,我们在一边打石头,后来就跟他一起修坝、券窑。师傅手艺好,找他做活儿的人就很多。我们在一个村子修好窑打好坝,就要赶紧收拾东西赶往下一个村。中间我们如果有急事需要回家,还要特别跟师傅请假,征得他同意才可以。他当上我们的师傅之后,只要没有生活费、交通费,就找我们要,显得特别理所应当。当徒弟的就要给师傅钱,我们不可能从他那里拿到钱。所以我们学手艺的时候,生活是很艰辛的。
  ……

前言/序言

  3月初,接到庆忠教授电话,嘱为其主编的新作作序。虽几经推辞,但还是答应了。“推辞”是因为感到无论是我的资历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足以为这套丛书作序,更何况庆忠教授一直是我深为敬佩的学者,其治学之严谨、成果之丰硕,均远在我之上;“答应”则是因为庆忠教授给出的理由让我难以拒绝,当然也存有一点私心,那就是想借助这套丛书广泛宣传一下十分重要但依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农业文化遗产。
  学界虽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些具体概念尚有争议,但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对“活态性”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进行发掘与保护、利用与传承、研究与实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提出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概念,始于全球环境基金(GEF)和有关国家政府支持下于2009~2014年执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该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推动世界各地认同这一机制,使其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管理的基础。经过10多年的努力,GIAHS的概念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截至2016年底,已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GIAHS名录。GIAHS保护、实践、探索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遗产地的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一本假设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完全避开提及《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这本书的任何内容。 --- 图书简介:《星轨之下:近代欧洲科学思想的社会建构与知识传播研究》 一、本书概述与研究旨趣 《星轨之下:近代欧洲科学思想的社会建构与知识传播研究》是一部深度剖析17世纪至19世纪欧洲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时期,科学知识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场域中被塑造、验证、制度化并最终普及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科学的“社会性”维度,挑战了将科学进步视为纯粹的理性、线性积累的传统史观,转而探讨知识生产背后的权力运作、物质实践和社群互动。 本书的核心研究旨趣在于解构“科学共同体”的边界,考察科学真理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被“协商”和“建构”的。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伽利略、牛顿或拉瓦锡的理论本身,而是他们如何通过信件网络、学术沙龙、官方机构的认证,以及对公众的展示,将特定的话语提升为普遍接受的“科学事实”。 二、核心章节与内容详解 本书共分为六个相互关联的章节,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近代科学知识传播的复杂机制。 第一章:从工坊到科学院:科学实践的场所转移与制度化(约300字) 本章首先考察了科学知识生产的物质基础。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技术知识往往根植于工坊、行会和宫廷的私人实践中。随着17世纪的到来,专业的科学学会(如伦敦皇家学会、巴黎科学院)的兴起标志着科学实践的制度化。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早期科学院的章程、会员构成及其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定位。例如,皇家学会如何通过其“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建立起一套初步的同行评审和信息发布体系。同时,本章也探讨了这些新机构如何排斥那些不符合其精英化、男性化标准的知识生产者,从而限定了“合格科学”的范畴。我们对比了不同国家科学院的运作模式,揭示了知识传播中的地域差异性。 第二章:印刷术的革命与知识的“去中心化”(约300字) 印刷技术是近代科学传播的基石,但其影响远超简单的复制。本章深入研究了印刷术如何改变了科学交流的形态。我们分析了学术著作的装帧、插图制作的标准化,以及图版(Plates)在科学论证中的不可或缺性。重点在于对“知识的去中心化”现象的考察:过去依赖口头传承或手抄本的知识,如今得以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流通。然而,这种流通并非没有阻碍。本章探讨了审查制度(Censorship)和版权问题在知识扩散初期如何成为知识生产者的挑战,以及不同语种(拉丁文、法文、英文)之间的翻译策略如何影响了特定理论的接受速度和深度。 第三章:咖啡馆与沙龙:非正式网络的构建与启蒙的文化渗透(约250字) 科学的普及往往发生在正式的学术殿堂之外。本章聚焦于18世纪的咖啡馆、文学沙龙以及“知识分子”(philosophes)群体。这些场所成为了跨学科交流和科学理念与社会大众初步接触的媒介。我们分析了像丹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这样的百科全书编纂者,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将晦涩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可被中产阶级理解和接受的文化产品。本章特别关注女性在沙龙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她们作为知识的“中介者”和“赞助人”,在软化科学的僵硬形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四章:测量与标准:科学权威的物质性支撑(约250字) 科学权威的建立,最终需要依赖可重复的、可验证的“证据”。本章考察了计量学、制图学和精密仪器制造在确立科学标准中的作用。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对公制(Metric System)的推行,到英国在航海科学中对经度测量的追求,本书展示了国家权力如何积极介入科学工具的规范化过程。我们详细分析了标准砝码、望远镜和显微镜等仪器的设计与制造,论证了这些物质载体如何成为知识传播中的“权威象征”,使得科学结论具备了超越个人偏见的客观性外观。 第五章:科学与帝国:知识的殖民化与地理扩张(约200字) 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的科学探险活动与殖民扩张密不可分。本章探讨了探险船只(如库克船长之旅)如何成为移动的科学实验室,以及自然史的采集活动如何服务于帝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物种的分类、新资源的评估、异域文化的记录,这些知识的获取过程,往往伴随着对当地土著知识体系的边缘化和压制。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普世科学”话语背后的文化霸权,揭示了知识传播在地理扩张中的不对等性。 第六章:科学的公众话语与反叛(约150字) 最后,本书考察了科学知识进入更广泛公众视野后的反作用力。从早期的通俗读物(Popular Science)到19世纪中期出现的“反科学”运动,如唯灵论、自然神论的辩论。本章分析了公众对科学进步的混合态度——既敬畏又怀疑。我们审视了诸如化石发现、进化论提出后,宗教界和保守势力如何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反驳,以及科学界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和科普写作来巩固其社会地位。 三、本书的学术贡献 《星轨之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视角,它巧妙地融合了科学史、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本书不仅为理解近代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更为精细的图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审视知识如何从精英圈子溢出,最终渗透和重塑现代社会结构的有力框架。对于任何对知识社会学、启蒙运动史、或近代欧洲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参阅资料。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也值得高度称赞。在当下许多宏大叙事逐渐失去号召力的时代,它将焦点拉回到最微观的社会单元——一个村落,并以此为切片,映照出更广阔的时代变迁。通过对具体人生命运的聚焦,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国家政策、社会运动对个体生存产生的具体影响,那种自上而下的力量如何渗透到最基层的毛细血管。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范本,证明了口述史在填补官方记录空白、重构民间记忆方面的巨大潜力。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那些口述者讲述的故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录,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真实的人生轨迹。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个特定地域文化脉络的捕捉,那种山野间的淳朴与坚韧,通过一个个故事被立体地展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与那些老人们一同经历了那些风雨,一同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幅用生命编织而成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回味无穷,深思良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平铺直叙的编年体,而是通过多重视角和错综复杂的记忆碎片,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认知空间。不同人物的记忆相互印证又偶尔产生有趣的偏差,这恰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它从来都不是单一而绝对的。这种“去中心化”的讲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思辨性。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历史的迷宫中探索,每转过一个角落,都能发现新的视角和未曾预料的细节。这种处理手法,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村庄历史,变得如同精彩的悬疑小说般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拼凑出完整的图景。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慢下来”的感觉。如今的阅读节奏大多追求效率和信息量,但这本书却要求读者停驻脚步,去倾听那些缓慢流淌的岁月之声。那些关于耕作、婚丧嫁娶、邻里纠纷的细节描写,充满了时间和土地的气息,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炊烟的味道。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暂时逃离现代生活的喧嚣,与那些坚守着古老生活方式的人们进行一次深刻的“精神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带来的精神滋养,比阅读任何快餐式的读物都要持久和深刻。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虽然它根植于口述史的朴实基础,但文字提炼和情感的烘托却极具感染力。那些口述者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朴素哲理和生活智慧,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升华,赋予了文字一种沉甸甸的重量感。阅读时,我常常被那些质朴的词句所打动,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这种“去伪存真”的语言力量,远胜于任何刻意的雕琢。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历史往往深藏于民间最平凡的叙述之中,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和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