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黑虎拳

台州黑虎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曙明 著
图书标签:
  • 武术
  • 黑虎拳
  • 台州武术
  • 传统武术
  • 中国武术
  • 拳术
  • 武术流派
  • 技击
  • 养生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4282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5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字数:1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台州黑虎拳,是流行于浙江沿海地区的一种传统武术,也是浙江南拳的古老拳种之一。它具有典型的沿海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江沿海人民的政治、生活、文化、风俗等特征。
  台州黑虎拳是浙江武术园地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拳种,也是浙江沿海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浙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虎拳顾名思议就是在拳法上体现虎的勇猛刚劲。它主张神形俱练,内外兼修,拳打卧牛之地,在狭窄的场地就可习练拳术,招法变化多端、朴实而又威猛,出手带劲风、呼呼有声,但又可刚可柔、刚柔相济,属浙江南拳的主要拳种。
  习练台州黑虎拳,内容包括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和功法练习等,身法要求头正、不俯不仰,身正、不偏不倚,含胸收臀、虚心实腹、沉肩松胯,忌挺胸耸肩、紧扎腰带,注重下桩沉稳、落地生根。因沿海环境特殊和习练面积受限,给拳术演练者加大了练习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
  《台州黑虎拳》笔者从少年时即习练台州黑虎拳,本文以台州黑虎拳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广集资料、走访考察、记录口述等方法,以台州黑虎拳的发展、传承过程为脉络,以发展中的横向比较及社会文化背景为路径,试以多层面、多视角探讨研究台州黑虎拳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拳法特点。

内页插图

目录

大黑虎拳
1.站立式
2.双峰插云
3.拨云见日
4.霸王敬酒
5.将军捧印
6.上步抱拳
7.落马双刀
8.凤凰撒翼
9.双龙出海
10.两手笔直
11.平步一肘
12.提步斩争
13.上步眼扎
14.转身眼扎
15.向左一掌
16.连环掌左
17.连环掌右
18.单飞
19.黑虎偷心
20.朝天一脚
21.双拳落地虎
22.铁扁担
23.朝天蹬
24.顺手牵羊
25.-插香
26.二插香
27.三插香
28.半步短拳
29.全步长拳
30.甩拳向脚
31.左脚上步长拳
32.半步短拳
33.全步推掌
34.并步双拳
35.搂打透步拳一
36.搂打透步拳二
37.回身一肘
38.顺势掏心拳
39.捞沙挖泥
40.转身落地捶
41.退步骑虎
42.玉带围腰
43.双手推窗望月
44.朝天脚
45.落地迎面掌
46.后推窗望月
47.右三角斗
48.左三角斗
49.古树盘根
50.顺手牵羊
51.倒骑虎
52.上步扎手
53.黑虎伏地
54.旋风扫叶腿
55.腾空旋风腿
56.压裆金鸡独立
57.左退步黑虎洗面
58.右退步黑虎洗面
59.上步蹬腿
60.双风贯耳
61.退步打虎
62.双旗开路
63.将军捧印
64.收势
……
黑虎出洞
黑虎下山
黑虎棍
黑虎拳歌
后记

前言/序言

  台州黑虎拳,是流行于浙江沿海地区的一种传统武术,也是浙江南拳的古老拳种之一。它具有典型的沿海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江沿海人民的政治、生活、文化、风俗等特征。
  台州黑虎拳是浙江武术园地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拳种,也是浙江沿海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浙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虎拳顾名思议就是在拳法上体现虎的勇猛刚劲。它主张神形俱练,内外兼修,拳打卧牛之地,在狭窄的场地就可习练拳术,招法变化多端、朴实而又威猛,出手带劲风、呼呼有声,但又可刚可柔、刚柔相济,属浙江南拳的主要拳种。
  习练台州黑虎拳,内容包括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和功法练习等,身法要求头正、不俯不仰,身正、不偏不倚,含胸收臀、虚心实腹、沉肩松胯,忌挺胸耸肩、紧扎腰带,注重下桩沉稳、落地生根。因沿海环境特殊和习练面积受限,给拳术演练者加大了练习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
  笔者从少年时即习练台州黑虎拳,本文以台州黑虎拳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广集资料、走访考察、记录口述等方法,以台州黑虎拳的发展、传承过程为脉络,以发展中的横向比较及社会文化背景为路径,试以多层面、多视角探讨研究台州黑虎拳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拳法特点。
台州黑虎拳:一部武术文化的探寻之旅 《台州黑虎拳》并非一本单纯的武术招式秘籍,它是一段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一次对地域精神与技击哲学的深度挖掘。本书以台州黑虎拳为载体,穿越时空的经纬,勾勒出这项古老拳种在一方水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传奇历程。它邀请读者走进一个充满力量、智慧与传承的世界,去感受那拳风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以及在千锤百炼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 追溯源流,钩沉史海 台州黑虎拳的起源,如同许多古老的技艺一样,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本书并非急于给出单一的定论,而是带领读者一同走进历史的迷雾,通过梳理文献、考证传说、比对地域文化,力图还原其最真实的脉络。从拳种名称的由来——“黑虎”的象征意义,到其孕育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是否与宋末元初的抗金斗争有关?是否与当地的渔民、农民的劳作和生存需求息息相关?是否受到过其他拳种的影响,又在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些疑问,本书都将逐一展开,通过丰富的史料细节和严谨的逻辑推演,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眼见证黑虎拳的萌芽与发展。 书中会详尽地介绍台州黑虎拳在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清代、民国时期,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承状况。每一位重要的传人,他们的生平、武艺造诣、对拳种发展的贡献,都将被生动地描绘出来。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拳种得以延续的血脉。我们将看到,在时代的变迁中,黑虎拳如何被守护、被创新,如何在每一次危机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技法解析,内外兼修 虽然本书并非纯粹的招式讲解,但对台州黑虎拳的核心技法,依然会有深入的剖析。然而,这种剖析并非冰冷的动作分解,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武术体系中去理解。书中所探讨的,是黑虎拳“形、意、气、力、神”的整体运用。 “形”的方面,本书会着重介绍黑虎拳的独特身法、步法和手法。例如,“虎扑”、“虎踞”、“虎尾”等经典动作,不仅仅是身体的模仿,更是对老虎捕食、搏击时那种迅捷、凶猛、沉稳的神态的艺术化表现。书中会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配合一些示意性的图解(如果允许加入),来展现这些动作的精髓。例如,虎扑的爆发力如何来源于腰马合一?虎踞的下盘如何稳如磐石?虎尾的扫荡力道又为何如此惊人? “意”的方面,是黑虎拳最为动人之处。它强调“心意相通,意在先,形在后”。书中将详细阐述黑虎拳的搏击理念,如“以巧破力”、“以静制动”、“声东击西”等。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招式的胜负,更是精神层面的制衡与博弈。我们将了解到,何为“虎之威严”,何为“虎之狡黠”,以及这些精神特质如何融入到拳法之中,形成独特的技击风格。 “气”与“力”的运用,则是黑虎拳力量的来源。书中会探讨其内功的修炼方法,如呼吸吐纳、桩功的要领,以及如何将丹田气息转化为发力于四梢的刚猛力量。它并非追求蛮力,而是讲究“刚柔相济”、“以柔克刚”,通过精准的发力技巧,将力量在瞬间爆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神”的层面,则关乎武者的精神状态。黑虎拳要求武者具备“虎胆”、“虎眼”和“虎势”,即胆略、洞察力与气势。书中会讲述如何通过刻苦的训练,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震慑对手的强大气场。 文化意蕴,地域烙印 台州黑虎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深深植根于台州的土地,汲取了这片土地的养分,也承载了这片土地的文化。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武术本身,更会将其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 书中会深入探讨台州当地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传统节日与黑虎拳的互动关系。例如,在某些庙会、祭祀活动中,是否会有黑虎拳的表演?黑虎拳的技艺是否受到过当地戏剧、舞蹈的影响?书中有可能会提及一些与黑虎拳相关的民间故事、传说,这些故事往往蕴含着朴素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也为拳种增添了更深厚的人文色彩。 同时,台州沿海的地理环境、海洋文化,对黑虎拳的形成和发展也可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书中将尝试解读,例如,海浪的起伏、潮汐的涨落,是否会在拳法中留下痕迹?渔民在与风浪搏斗中形成的坚韧和警觉,又如何转化为武者的技击素质?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黑虎拳在社会层面的传播和影响。它不仅仅是武术爱好者的锻炼方式,更是许多台州人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邻之间,在宗族内部,黑虎拳如何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它在当地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 任何一项古老的技艺,在面对时代浪潮时,都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课题。台州黑虎拳也不例外。本书将不会回避这一现实。 书中会详细介绍当代台州黑虎拳的传承现状,包括有哪些重要的传承人、教学机构,以及他们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对传统武术兴趣的减退、现代生活节奏的影响等等。 同时,本书也会积极探讨黑虎拳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如何将黑虎拳的技法与现代健身、格斗技术相结合?如何通过现代媒体传播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黑虎拳?如何挖掘黑虎拳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到青少年素质教育之中?书中将呈现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展现出台州黑虎拳在当代依然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结语 《台州黑虎拳》是一本关于热爱、关于坚持、关于智慧的书。它不仅仅是为武术爱好者而写,更是为所有对中华传统文化、对地方历史、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读者而准备。翻开本书,你将踏上一段充满发现的旅程,感受那股来自台州大地、穿越古今的,沉静而又磅礴的“黑虎”之力。它将带领你领略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体悟那份在千锤百炼中淬炼出的,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风骨。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太极推手实战指南》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是期待能看到一些非常新颖的、颠覆传统观念的推手技巧。这本书的开篇倒是很吸引人,它用大量篇幅强调了“意气相随,借力打力”的核心理念,强调推手不是蛮力对抗,而是阴阳转换的艺术。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拳师在娓娓道来,充满了哲理和生活化的比喻。书里用了不少篇幅来剖析如何通过呼吸的配合来增强“听劲”的能力,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感觉自己以前练得太注重外形而忽略了内在的配合。然而,当进入到具体的“引进落空”和“挤按顶翘”的段落时,我发现作者似乎过于依赖口头描述,缺少了关键的动态图示或者视频参考,这使得一些精妙的转换点难以准确把握。对于那些已经有些功底的练习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但对于完全的门外汉,可能会觉得有些空中楼阁,难以落地实践。

评分

最近在书店看到一本关于武术的书籍,名字叫《少林绝技探秘》,封面设计得非常古朴,充满了江湖气息。这本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少林功夫的源流和不同流派的特点。作者似乎是一位资深的武术研究者,对少林历史的考证相当深入,引经据典,从早期的禅武合一,到后来各个武僧的实践和创新,都有着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桩功”的部分,它详细解析了不同桩法对身体内劲和外功的培养作用,配有清晰的图解,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不过,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的招式动作的描述略显抽象,可能需要读者本身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才能完全理解。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想系统了解少林武学体系的人来说,算是一本扎实的研究资料,而不是一本速成的拳谱。它更侧重于理论和历史背景的构建,而不是手把手的教学。

评分

最近淘到一本旧书,叫《形意五行拳的内炼之道》。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真正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武术中“内功”与“外功”结合的那个关键点。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形意拳的外在招式只是表达“气”的工具,真正的威力来源于对身体内部“整劲”的培养。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如何通过“站桩”和“裹胯”来培养出类似铁锤般的整体力量。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练气”,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循序渐进的内视和导引方法,甚至提到了某些特定的呼吸配合来强化丹田的蓄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古奥,夹杂着不少传统术语,对于不熟悉中医或道家养生理论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查阅大量的辅助资料。但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探讨,让这本书显得格外珍贵,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形意拳哲学层面的入口,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招式模仿层面。

评分

经朋友推荐,我拿起了《八卦掌游走秘诀》这本书。这本书的装帧非常朴素,内容却让人眼前一亮。它几乎没有介绍复杂的套路招式,而是将全部篇幅集中在了八卦掌的“走圈”艺术上。作者认为,八卦掌的精髓不在于掌法本身,而在于围绕“圆”的运动中产生的空间控制和节奏变化。书中对不同步法——如“穿”步、“挑”步、“进”步——在不同速度和转向上是如何微妙切换的,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文字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立桩”和“趟泥步”在实战中如何结合的论述,作者强调了如何在移动中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和瞬间爆发力。这本书的文字非常优美,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读起来像是在欣赏一篇关于空间哲学的散文。不过,由于它几乎完全摒弃了图解和招式演示,阅读过程中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否则很容易在文字中迷失方向,无法真正体会到那种“变化莫测”的游走感。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咏春拳的结构与发力》的书,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完全跳脱了一般咏春书籍中常见的“黐手”和“小念头”的传统教学顺序。这本书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观点:咏春的发力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有机的整体结构,而非简单的手臂动作叠加。作者似乎是运用了现代运动力学的一些概念来解构咏春拳,分析了胯部、腰部和肩部的连接关系,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地面反作用力传导至拳面。书中关于“标指”和“膀手”在不同角度下如何与对方进行结构性对抗的分析,写得极为细致,甚至配有骨骼肌肉的示意图,这点非常专业化。虽然内容深度毋庸置疑,但对于那些希望快速学会几套拳法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会略显枯燥和烧脑,它更像是给武术教练或者资深习武者用来深化学术研究的参考书,对普通入门者来说,门槛稍高了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