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 刚刚好

努力 刚刚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项立刚,王元杰 著
图书标签:
  • 成长
  • 励志
  • 正能量
  • 奋斗
  • 青春
  • 人生
  • 感悟
  • 治愈
  • 温暖
  • 努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54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18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字数:1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一般在校生,大学毕业生,年轻的都市白领。
待补充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了项立刚老师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其中总结了很多发人肺腑和引人深思的观点,对现在的年轻人的成长和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早年中专毕业后,项立刚老师通过自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创办了飞象网,不久飞象网成为中国通信业有影响力的知名网站。2016年,53岁的项立刚依然走在创业路上,其横跨媒体、互联网、通信三大领域的创业经历中,并没有成长为一方大佬的辉煌故事,但却有血有肉,生动地诠释着这个时代大多数有志之士不懈奋斗的平凡之路;经过成功与失败的洗礼,他相信,尽管种下的是晚稻,但也会有谷穗压枝的一天。

作者简介

项立刚
  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智能互联网理论专家,中关村信息消费促进联盟理事长,720健康科技创始人、飞象网创始人、《通信世界》创始人,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客座教授、知名讲师和主持人。经常对通信业热点问题发表独到见解,被多家杂志和网站聘为专栏作家,任多个网站和企业的战略顾问,为多家外国投行和通信业分析机构提供通信业咨询。拥有多项
智能互联网发明专利。

王元杰
一个有思想、有爱心、懂技术、爱文学、倡导正能量的励志大哥,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就职于世界500强公司,曾获荣誉3项、5项省部级荣誉5项、其他荣誉30余项,参与出版《信息技术简史》等10本著作的写作,其中《反电信网络诈骗全民指南》曾被CCTV、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腾讯网、上海电视台、东方网、《劳动报》等多家电视台和媒体报道。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杨元庆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 
余承东 华为终端 
杨旭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周鸿祎 360公司创始人兼CEO
罗振宇 罗辑思维创始人 
吕廷杰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陈彤 一点资讯总裁 
刘九如 工信部华信研究院院长 
秦朔 财经意见领袖 
刘兴亮 刘兴亮时间创始人 
联合推荐

目录

CHAPTER 1 奋斗:你不努力,别人想拉你,都找不到你的手
有多少人没有熬过那3厘米 002/
只要去尝试,就会有希望 005/
没有背景的人更要加倍努力 008/
找工作之前,请稍做点功课 011/
有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015/
你尽力而为,可我全力以赴 018/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020/
说话办事,要给自己留余地 022/
你不努力,就会有人来代替你 024/
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028//

CHAPTER 2 事业: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人生方不负梦想
做实事比空谈重要 034/
营销是一种销售技巧 037/
沟通从客户需求下手 039/
压力再大,我们还得活好 041/
放下浮躁与作秀,做点实事 043/
优秀年轻人才应该去华为 047/
担任电视嘉宾有什么感觉 051/
创业是志同道合的人同甘共苦 055/
海底捞把服务做好的根本保证 067/
媒体人不能传递虚假信息 070/
困难、挫折是下次更好发展的基石 072/

CHAPTER 3 生活:你把日子过成什么样,取决于你自己
幸福的婚姻和婚礼无关 080/
感恩陪你走下去的女人 083/
放弃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 088/
好男人是一个虚假的故事 090/
爱不只是口头上说说的 095/
遇事要冷静,做事要理智 097/
炒股与买车要因人而异 099/
爱心与信任是通往幸福的基石 101/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 103/
无论什么时候,家都是最重要的 105/

CHAPTER 4 教育:只要上一年学,人生也许会不同
老师永远是老师 110/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分界线 113/
只要上一年学,人生也许会不同 116/
得到的太容易,就不知道珍惜 118/
想收获掌声,要有真正的本事 120/
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专业有关 123/
正常的普通人,才是真正的人生 125/
打破思维定式,从思维习惯跳出来 127/
永远保持好奇心、对新事物的敏感性 129/

CHAPTER 5 心态: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才是本领
别把自己看得太重 136/
微笑与沉默是最好的武器 138/
急流勇退是一种气魄和胸怀 140/
凡事往好的方面想,乐观处世 142/
常喝鸡汤,一不小心也会中毒 144/
故步自封、自断经脉,会被淘汰 149/
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才是本领 151/
质疑英雄是一种很不要脸的行为 153/
觉得自己国家不行的人,在哪里也不会有尊严 155/

CHAPTER 6 团队: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想 160/
量力而行,学会拒绝 163/
你自以为是的不一定对 165/
相互合作,才能共同繁荣 169/
不要轻易拒绝领导的推荐 172/
人生的三大陷阱 174/
听从一个人的指挥 176/
不要动不动就到处向人诉苦 178/
离开平台,或许你什么都不是 181/

后记 本书经典语录 183/
附录 我们的人大爱情故事 188/

前言/序言

我写的文章很多,但是之前却没有写成专著;虽然一直想写成一本书,但琐事太多,总是写了一段就放下了。这本书能成书,首先得感谢朋友元杰的推动与整理。
这本书记录的内容,是人生的感悟。
我出生于安徽芜湖一个小地方,中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压抑之中。在外人眼中,矮小的身材、一般的智力,在藏龙卧虎的重点中学,我永远都是不起眼的一个。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人生的起跑线就和同龄人拉开了距离。整个青春期都是灰暗的。
但是,就是这个灰暗的青春,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我知道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在这个世界上,要有所发展,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只有不断地向前走,才能有所作为。用劳动来改变自己,是一个永远的铁律,也许有人会有捷径,但是对大多数老实人来说,还是得靠自己的劳动。就像我父亲,出身贫寒,书都读得不多,他用三个月背诵出了全市电话号码,成为最厉害的接线员,当上了全国劳模。
为了更好地生活,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做一个勤快人,是最好的座右铭。这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支撑着我去自学、去考研究生以及从事后来的工作。当初,像我这样,一个没有正规大学学历的人,想考上研究生,还要考到北京去,并不容易。很多和我一起考试的人,经历失败后,很容易就打了退堂鼓,而我却选择了一个让自己没有退路的方式,我告诉我认识的所有人:我要考研究生,我要考到北京去!虽然后来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是既然已经决定好了,你就不得不坚持。
此后几十年的人生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坚持、努力、付出,你就会有回报,你就能有收获。在成长的道路上,即便有时辛苦,也是值得的,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就像有首歌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每个人真正要强大起来,大都会度过一段艰难日子,没有背景的人更要加倍努力,因为你不努力,即便别人想拉你,都找不到你的手。
也许正是因为一开始起点很低,我很少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并相信一切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积累,每一点获得都需要付出。生活的经验也教会了我,付出就是有回报的,学历、工作、事业、爱情、美满的家庭,你的每一分付出,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而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成功与幸福。
正是秉持这种感觉,回首过往,发现我似乎还真创造了一些小小的奇迹:没有正规的大学本科文凭,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中专学会计,研究生学文学,竟然也能在通信业有一定知名度;也可以去开发产品、申请专利。正是低起点,不那么顺利的青春岁月让我明白了坚持与努力的价值。
27岁前,一直在安徽芜湖生活,其间去过一次合肥,去过两次南京,这便是我27岁之前的世界,犹如坐井观天,看到的天空只有巴掌那么大。今天,我的世界是地球,从东北到海南,从北极圈到好望角,每年数次去美国、欧洲。
浸淫通信业这么多年,我相信改变这个世界的根本力量是信息的获取能力。人类已经经历了六次信息革命:语言的出现,让信息可以分享;文字的发明,让信息可以记录;纸和印刷术让信息可以传递得更远,这是古代文明的高峰;无线电的发明,让信息远距离实时传输,这是近代文明的象征;电视的发明,让信息远距离、实时、多媒体传输,这是现代文明的高峰;互联网让信息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双向交互传输,由此创造了当代文明。
今天我们正在迎来第七次信息革命,前六次信息革命人类要解决的是信息传输的问题,让信息可以分享、记录、远距离、远距离实时、远距离实时多媒体、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双向交互。人类未来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仅是传输,而应该是延展人类的能力,用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智能学习共同组成一种新能力,即智能互联网。
智能互联网的出现,会在多个领域推动这个世界的改变。在20世纪初,我国有很多大师,但今天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大师,不是今不如昔,而是因为大师是信息垄断者。近50年来信息的存储介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已经从纸转变为硅,从而导致了信息的大规模存储和高速度传输,打破了大师们的信息垄断。
未来的50年,在智能互联网的推动下,随着新材料的出现,人类需要解决的是能量的大规模存储问题,将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这些能源存储在电池中,改写的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社会、是政治,是世界的格局。
我相信未来的世界会有新的人种出现,这种智能人,是碳基人和硅基人的结合,硅基会弥补碳基人类的不足,同时又保持了碳基人的智慧和情感。在科技的影响下,人类的哲学、道德、伦理都要发生变化,我们很多已经固化的观念都会面临冲击。
在高速变化的时代,在新信息革命冲击下,一切都在悄悄地改变,但我相信,这世界不会改变的永远是人们的坚持、努力与善良,以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谨以本书,献给陪我一路走来的朋友们!

项立刚
2017年9月于北京
《未竟之境:文明的低语与未来的回响》 引言 在时间的长河中,文明如同一艘巨轮,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情感与梦想,在浩瀚的未知海域中航行。每一次的浪潮,都带来了新的启示,每一次的停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未竟之境》便是对这场宏大航程的一次深度回溯与前瞻性审视,它并非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技术奇迹,而是试图捕捉文明脉络中那些更深邃、更恒久的声音——那些关于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结构的演变、以及我们与未知宇宙互动方式的低语。我们所处的时代,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也是过往经验与未来可能交织的临界点。理解“文明”这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便如同在迷雾中寻找灯塔,指引我们穿越迷惘,走向更清晰的远方。 第一章:文明的基石——从混沌到秩序的演化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在与自然抗争的同时,也萌生了对世界的最初的理解。这一章将追溯人类从散漫的生存状态,如何逐渐凝聚成社群,并通过共同的劳动、交流和信仰,构建起最初的社会秩序。我们将探讨语言的诞生如何成为文明传播的载体,火的掌握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农业的兴起如何释放了生产力,催生了定居生活和更复杂的社会分工。 原始的羁绊与协作: 早期人类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个体力量的局限性迫使他们形成紧密的社群。狩猎采集的集体行动、对危险的共同预警,以及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互助网络,构成了文明最朴素的基石。我们不会简单地描绘“茹毛饮血”的画面,而是着重于人类在早期就展现出的社交本能和协作智慧,这是任何复杂社会形态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符号与故事的诞生: 语言的出现,远不止是简单的交流工具。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情感的容器,更是文化传承的火种。洞穴壁画、原始的歌谣、部落的传说,这些早期符号化的表达,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它们是文明集体记忆的雏形,是意识形态的萌芽。 土地的承诺与束缚: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它意味着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改造自然。土地的耕种带来了食物的稳定供应,从而支撑了人口的增长和定居生活。然而,土地也成为了新的资源争夺点,引发了私有观念的产生,并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我们将审视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它既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手,也埋下了冲突与不平等的种子。 神灵的投影与秩序的维护: 在缺乏科学解释的时代,自然现象的神化是人们试图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些神灵的形象,往往是人类自身欲望、恐惧和期望的投射。宗教信仰的出现,不仅提供了精神慰藉,更通过共同的仪式和道德规范,维护了早期的社会秩序,统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将探讨宗教在早期文明中的双重性:它既是精神的寄托,也是社会控制的工具。 第二章:文明的脉络——知识、权力与艺术的交织 随着社会结构的日渐复杂,文明的形态也变得更加多样和精细。知识的积累、权力的运作以及艺术的表达,共同塑造了不同文明的独特风貌。这一章将深入探讨这些核心要素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作用,推动文明的进步,也带来挑战与变革。 知识的传承与碰撞: 从口耳相传的智慧,到文字记录的知识,人类的认知边界在不断拓展。古代图书馆的建立,哲学家对真理的追寻,数学和天文学的早期发展,都标志着人类智力活动的深刻发展。本书将关注知识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传播与融合,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如何影响着社会的认知模式。我们将探讨,知识的垄断与普及,如何成为衡量文明开放与封闭的重要指标。 权力的结构与流转: 王权、神权、贵族制,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形形色色的权力结构。这些结构如何形成,如何维系,又如何面临挑战和演变?我们将分析权力分配的模式、合法性来源的论证、以及权力运行中的制衡与冲突。从古代帝国的兴衰,到城邦的民主实践,权力始终是文明演进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我们不局限于描述权力斗争的表面,而是尝试理解权力背后所代表的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艺术的镜鉴与创造: 艺术是文明最直观、也最感性的表达。史诗的吟唱、雕塑的庄严、绘画的色彩、建筑的宏伟,都凝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艺术不仅是美的追求,更是对现实的反映、对理想的寄托、以及对未来的想象。我们将考察不同文明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以及艺术在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多重角色。艺术作品往往承载着超越时空的普世情感,也能折射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体系。 法律的约束与社会的契约: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交往的频繁,规范行为的法律体系应运而生。从古代的习惯法到成文法典,法律的演变是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也是社会成员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明确。我们将审视法律体系的构建如何影响社会公平,以及不同文明在法律理念上的差异。法律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个体权利的日益重视,也反映了社会对公正的不断追求。 第三章:文明的裂痕与重生——危机、变革与全球化 历史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坦途,文明的进程中充满了危机、冲突与转型。瘟疫的肆虐、战争的摧残、内部的矛盾,都可能将一个繁荣的文明推向衰落的边缘。然而,危机也往往孕育着变革的契机,推动文明在经历阵痛后实现新的重生。 黑死病的阴影与文艺复兴的曙光: 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瘟疫,不仅夺走了无数生命,也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思想观念。从对宗教的质疑,到对人本主义的回归,瘟疫的创伤催生了文艺复兴的繁荣。我们将探讨,面对生存危机时,人类如何通过反思与创新,重塑自我与世界。 殖民扩张的印记与文明的交融: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将世界各地原本相对隔绝的文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殖民主义带来了资源的掠夺、文化的冲突,但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思想和物种的传播。我们不回避殖民历史的黑暗面,而是更关注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产生的复杂影响,以及由此催生的新的混合文化和全球性议题。 工业革命的巨浪与现代性的挑战: 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蒸汽机的轰鸣、工厂的崛起、城市的扩张,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引发了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差距加剧、以及新的意识形态冲突。我们将审视工业革命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它所带来的挑战,如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人性的异化。 思想的解放与革命的浪潮: 启蒙运动以来,对自由、平等、人权的呼唤,点燃了全球范围内的革命浪潮。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我们将探讨,思想的解放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以及不同社会形态在追求解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曲折。 第四章:文明的未来——技术、伦理与宇宙的边界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人类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未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太空探索,这些新兴的技术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对我们原有的伦理观念和存在方式提出了挑战。这一章将聚焦于未来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审慎地引导文明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的崛起与人类的定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面临一个深刻的问题:当机器的智能超越人类时,人类的独特性在哪里?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对社会结构、就业市场、乃至人类意识的潜在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在人机共存的时代,重新定义人类的角色与价值。这并非是科幻小说式的描绘,而是基于现有技术趋势的审慎推演。 基因编辑的潘多拉魔盒与生命伦理的重塑: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为我们提供了改造生命的可能性,但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担忧。是否可以改变人类基因以预防疾病?是否可以用于增强人类的某些能力?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以及生命伦理的重塑对于人类未来的意义。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在掌握强大力量的同时,如何保持道德的审慎和对生命的敬畏。 星辰大海的召唤与文明的延续: 地球资源有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太空探索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关乎人类文明长远生存的必然选择。从寻找宜居星球,到建立地外殖民地,太空探索的每一次进展,都拓展着人类文明的疆域。我们将展望人类迈向宇宙的可能性,以及在星际旅行和定居过程中,文明将面临的全新挑战与机遇。 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共同命运的呼唤: 气候变化、核扩散、流行病,这些跨越国界的挑战,要求人类必须以更强的合作意识和更有效的全球治理能力来应对。本书将探讨,在日益紧密的全球联系中,如何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可持续的未来。我们将强调,面对共同的未来,人类的命运早已紧密相连。 结语:未竟之境的探索者 《未竟之境》并非一本提供终极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与作者一同踏上一场关于文明的探索之旅。我们所见证的,是文明永恒的变动,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不竭涌动,也是我们作为“未竟之境”的探索者,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历史的河流仍在向前,未来充满了未知。但只要我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对伦理的坚守,对未来的想象,我们就有可能在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中,留下属于我们的深刻印记。这本书是对过往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它鼓励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思考,去拥抱属于人类文明的每一个“未竟之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温和而又持续的引导。它没有那种强行灌输的鸡汤味,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轻轻推你一把,告诉你方向在哪里,但又给你留足了自己探索的空间。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一些人生课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留白。作者似乎知道,很多道理不是说出来就明白的,而是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去反思,去消化。所以,它更多的是抛出问题,提供一些思考的维度,引导你去观察生活,去审视自己的内心。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句话,或者某个观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它会一直在你的脑海里萦绕,在你生活的点滴中,会时不时地闪现出它的影子,然后你就开始重新思考,甚至改变一些小小的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比那些激烈的口号更有穿透力,也更持久。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什么,更是在“陪”我一起成长。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触动的是它对细节的极致捕捉。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含义。比如,对一个眼神的描绘,对一次呼吸的刻画,对一个微小动作的解读,都充满了生命力。这些细枝末节,如同散落在地上的珍珠,在作者的笔下,被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饱满的画面。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形容词,某个比喻而停下来,赞叹作者的观察力和表达力。它让我重新认识到,生活的美,恰恰就蕴藏在这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瞬间之中。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世界,你会发现,原来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如此丰富,如此充满诗意。它教会我,要放慢脚步,去留意那些被匆忙的生活所遮蔽的美好,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情感。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的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很多作品,有着清晰的线性和明确的冲突。相反,它更像是在编织一张网,每一个节点都看似独立,但又巧妙地相互关联。有时候,你以为故事在朝某个方向发展,结果它又会突然转向,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跳跃式的叙事,起初可能会让人有点跟不上节奏,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非线性”的表达方式,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精妙。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演,他不会一次性告诉你所有的事情,而是通过碎片化的信息,让你自己去拼凑,去推理,去感受。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故事的参与者。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段落,都像是在揭开一层面纱,后面又藏着新的悬念。这种欲扬先抑,引人入胜的手法,让我读起来欲罢不能,总想知道下一个转折点在哪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加上烫金的书名,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让人心情愉悦。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被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感觉打动了,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在缓缓释放。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特别滑腻的,而是带着一点点细微的纹理,读起来很舒服,手指的触感仿佛能与文字产生一种共鸣。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很清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喜欢这种细节上的用心,它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每当我拿起这本书,都会有一种仪式感,仿佛要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而且,书的厚度也刚刚好,既不会太薄显得仓促,也不会太厚让人望而却步,那种恰到好处的厚度,就像作者在用一种不急不躁的节奏,娓娓道来。这种精致的包装,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样美好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精彩故事或深刻道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充实而又宁静的感觉。它不像那种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的书,也没有那种让你瞬间醍醐灌顶的“顿悟”。它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一点一滴地渗透进你的生命里。我发现,在读完这本书后的日子里,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开阔。很多曾经让我困扰的事情,在回想起来的时候,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或者说,我找到了处理它们的新方法。它没有给我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寻找答案。它没有告诉我应该做什么,但它让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非常珍贵的。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不经意间,为我的人生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智慧。我会在很多个安静的时刻,回想起这本书中的某个观点,然后会心一笑,感到一种淡淡的温暖和坚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