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第一部伟大的社会小说,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一盏明灯
《雾都孤儿》(1838),又译《奥利弗·退斯特》,是作者的第一部社会小说。作品通过孤儿奥利弗的凄苦遭遇,揭露社会底层人们哀苦无告的生活,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
目录
第一章 关于奥利弗·退斯特的出生地和他出生时的情景
第二章 奥利弗·退斯特的成长、教育和董事会
第三章 说说奥利弗·退斯特如何险些找到一份差事,但那自然也不会是什么白拿钱的闲差
第四章 奥利弗得到了另一个差事,于是首次进入了社会生活
第五章 奥利弗结识了一些新伙友。第一次参加出殡活动,便对他主人的这一行当不感兴趣
第六章 奥利弗为诺亚所激怒,奋起反抗,竟使他大为惊慌失措
第七章 奥利弗仍不听管束
第八章 奥利弗徒步前往伦敦。途中和一位奇怪的年轻先生相遇
第九章 进一步介绍那快活的老先生和他的前途无量的门徒们的情况
第十章 奥利弗对他的一些新伙友的性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以极高的代价买得一次经验。此章在这部传记中虽甚短却很重要
第十一章 介绍警察局长范先生,并略举小例以示司法工作之一斑
第十二章 在此章中奥利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照顾。同时此章还将再叙及那位快活的老先
生和他的一些年幼的朋友
第十三章 在这里聪明的读者们将会结识一些新朋友,并了解到和本故事有关的关于他们的一些有趣的情节
第十四章 本章将进一步叙述奥利弗在布朗洛先生家的经历,和一位格里姆韦格先生在奥利弗出门办事时所作奇特的预言
第十五章 表明快活的犹太老人和南希小姐是如何喜欢奥利弗·退斯特
第十六章 讲一讲奥利弗·退斯特被南希领走以后的遭遇
第十七章 奥利弗的时运仍然不济,竟有一位大人物来到伦敦败坏他的名声
第十八章 奥利弗如何在他的可敬的朋友们中间度过获益匪浅的时光
第十九章 在本章中讨论了一个重大计划并决定将它付诸实施
第二十章 奥利弗被送往威廉·赛克斯先生家
第二十一章 出动
第二十二章 破门盗窃
第二十三章 本章包括班博先生和一位太太的愉快谈话的基本内容,表明即使是一位教区管事有时也难免有情
第二十四章 本章叙及一个极贫穷的子民,篇幅虽短,也可能被认为是本传记中极重要的一章
第二十五章 在本传记的这一章中又谈到费金和他的一伙
第二十六章 在本章中出现了一个神秘人物;更有许多与本传记分不开的事情得到处理和完成
第二十七章 在前面的一章里曾毫不客气地把一位太太搁在一边了;此章将为那一失礼行为作出补偿
第二十八章 跟踪奥利弗,并进一步记述他的种种遭遇
第二十九章 对奥利弗被抓入的那家大院儿里的人物作一番介绍
第三十章 讲述奥利弗的新拜访者对他的想法
第三十一章 危急的处境
第三十二章 奥利弗开始和他的仁慈的朋友们一起度过幸福时光
第三十三章 在这一章里,奥利弗和他的朋友们的幸福忽然受到挫折
第三十四章 介绍与一位新登场的年轻先生有关的一些细节,并讲述奥利弗的一次新的遭遇
第三十五章 讲述奥利弗的一次毫无结果的举动,以及哈里·梅丽和露丝之间的一番相当重要的谈话
第三十六章 此章甚短,出现在这里可能被视为无关紧要,但它是前一章的继续,并为到时自会出现的后一章的张本,所以仍须读过
第三十七章 在这一章里读者可以见识见识一种并非罕见的婚姻生活
第三十八章 本章讲述班博先生和太太与蒙克斯先生深夜会谈的经过
第三十九章 介绍读者已经见到过的几位可敬的人物,并讲述足智多谋的蒙克斯和老犹太如何在一起密商
第四十章 一次奇怪的会见,上章所讲情节的继续
……
前言
英国十九世纪伟大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字,对我国的广大读者来说,毫无疑问,是不生疏的。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中文出版,评论和介绍他的文字也为数甚多。
查尔斯·狄更斯于一八一二年二月生于波特西。父亲约翰·狄更斯是一个小小公务员;据说,由于不善理财,狄更斯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相当清苦。特别是一八二四年约翰·狄更斯因欠债被捕入狱后,一家人更陷入完全绝望的境地。这时查尔斯·狄更斯的母亲只得带着她的另外四个孩子,和丈夫一同住进了监狱。年仅十一二岁的查尔斯·狄更斯被送到一家鞋油厂去做工。而对那几个月的绝望的、受尽折磨和屈辱的生活,他后来自己回忆说,简直使他终身难忘。这无疑正是《雾都孤儿》又译《奥利弗·退斯特》一书的由来。
所幸他父亲不久后忽然意外得到一笔雪中送炭的遗产,使他得以偿清债务,获释出狱,并能让他儿子查尔斯·狄更斯继续入学学习。否则,这位后来闻名世界的伟大的作家恐怕必会被扼死在摇篮里了。
狄更斯于一八二七年开始受雇为人做文书,两年后,先后在几家报纸杂志社做记者。一八三三年开始为一家月刊写下他的第一篇特写,接着很快一篇接一篇相继问世,到一八三六年,他将这些作品汇集成册,冠以《鲍兹特写集》的名称出版,加上同年他的《匹克威克外传》也开始以分期连载方式发表,立即使他名声大噪,顿时成为闻名全国的最受欢迎的小说家。其后,直到他一八七○年去世的近三十年间,他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发表着他的小说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有《大卫·科波菲尔》、《董贝父子》、《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当然也包括这部《雾都孤儿》。
纵观狄更斯的大小作品,他的写作意图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力求通过小说的传播,提高人的道德品质,有助于改善世道人心。他在为《雾都孤儿》的一八六七年版所作序言中,曾为有人指责他不应在书中尽以小偷和罪犯为主角一事辩解说,他认为刻画这些社会渣滓的作品同样也能发挥品德教育的作用。由此可见,在狄更斯心目中,写作小说的目的,不言而喻,主要在于改善人的品德,从而达到使社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狄更斯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随着海外殖民地的进一步扩张和自由贸易的普遍推行,当时的英国在军事和经济上已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从殖民地大量掳掠来的财富和资本主义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果实,却只是养肥了英国王室和工商巨头,在城镇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破烂不堪的贫民窟(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不厌其烦一再提到的由无数肮脏的小街小巷组成的“迷宫”正是指此而言)。大量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仍然处于贫苦不堪的水深火热之中。恩格斯在其一八四五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曾这样描写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情况:“工人住宅……拥挤不堪,在大多数场合下是一间屋子至少住一家人。……最穷的连最必需的家具都没有。工人的衣服一般也是很糟糕的,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些破衣烂衫。食物一般都很坏,往往是几乎不能入口的。”
由这一贫富悬殊,而且日趋两极分化的基本特点而产生的种种社会不平现象,便成了小说家狄更斯批判的对象。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马克思曾在《英国资产阶级》一书中作过论述:“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所揭示的加在一起还要多。”事实上,我们看到,当时英国的孤儿院、学校、法庭和监狱里的种种弊端无不成了狄更斯严厉指责的重点(据说还有效地促使它们不得不有所改进),特别是对当时工商业中的种种惨无人道的做法进行了严酷的讽刺和揭露,他的作品是对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的有力抨击。
《雾都孤儿》初版于一八三八年问世。书中所写“贫民习艺所”,按作者自己说,乃是“自古以来一切大小城镇几乎都莫不具有的”一个机构。而一八三四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新的济贫法更使它成为政府对贫民进行救济的惟一方式。最初贫民习艺所的建立,旨在把对贫民的消极救济变为使他们能成才以自救的积极教育,如书中“坐在高椅子上的那位红脸的先生”对奥利弗所说,“你到这里来将受到教育,并学会一门有用的手艺。”论说这该是再好不过的事。但实际情况怎样呢?这些名义上的救济对象却变成了这些“慈善”机关的剥削对象。恩格斯在此书发表不久后对贫民习艺所的内部情况是这么描述的:“那里的伙食比最穷的工人吃的还要坏,而工作却更繁重……甚至监狱里一般的伙食也比这里好……而实际上习艺所也就是监狱。不做完分内的工作就不能吃饭……”因而狄更斯在本书一开头就说,无以为生的贫民考虑要不要进贫民习艺所时,实际上是在“呆在习艺所里缓慢地饿死”和不进习艺所“立即饿死”二者之间作出选择罢了。因而,狄更斯认为新的济贫法的推行实际是要利用习艺所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劳动,再加上种种无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为节省住房让贫民夫妻离散)作为吓退“各个阶层”众多的贫民(不让他们全都来申请救济)的一件有力的武器。“他们让救济不可分割的跟习艺所和稀粥联系在一起;这就会把他们吓跑了。”
奥利弗被难堪的饥饿所迫,说了一声“我还要添一点儿”,结果却立即引起整个习艺所上上下下全都惊慌失措,董事会的那位“穿白坎肩的先生”更一而再据此断言,“他将来得给绞死”,还险些为他自己招来在烟囱里被憋死的灭顶之灾!这是何等生动而巧妙地揭示了贫穷常被视为一种罪恶的荒谬观念!
我们还看到狄更斯对英国当时流行的父母以子女的婚姻为谋取私利的筹码,或以对方拥有财产的多少为婚约的首要条件的等等做法是坚决反对的。首先,书中所写奥利弗的悲剧便是由一次无理的婚姻——蒙克斯的父亲被迫与一个比他大十来岁,彼此毫无爱情可言的妇女结婚引起的。否则书中所写一切苦难便全都不会发生了。其次,作者从正面叙述的由相爱到最后定下“一个只字不谈财产或钱财的婚约”的结合,才是作者所赞成的正当的婚姻。
从以上这些粗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狄更斯的创作不仅仅以揭露现实的黑暗为主调,而且有着一整套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做主导。这恐怕也是狄更斯的作品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
然而,狄更斯并不理解他在书中揭露的一切乃是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为求缓解社会中的种种不幸,他把希望寄托在富人的善良和怜悯之情之上,这应该说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所致。
译者
关于战争与人性的深度挖掘,《西线无战事》是无法被超越的篇章。雷马克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撕心裂肺的力量。他没有将战争描绘成英雄主义的舞台,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群被集体狂热裹挟的年轻生命所承受的巨大、无谓的痛苦。从青春期的热血冲动,到目睹战友一个个倒下的麻木,再到战后回归故土却发现自己已被世界抛弃的迷茫,这一转变的残酷性令人窒息。书中对“老兵”与“新兵”之间情感鸿沟的描写尤为深刻,那种只有经历过炼狱的人才能互相理解的沉默,比任何激烈的呐喊都更具穿透力。它不是一本让你热血沸腾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对“荣耀”这个词汇产生深深怀疑的书。
评分翻开《百年孤独》,我立刻被马尔克斯构建的那个魔幻而又真实的世界所吸引。马孔多小镇的兴衰史,简直就是一部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充满了史诗般的厚重感。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极其复杂,家族七代人的名字不断重复,初读时让人有些晕眩,但正是这种循环往复的宿命感,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悲怆的氛围。我惊叹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些飞升的、被蚂蚁吞噬的、预言成真的奇特事件,被他写得如同日常琐事一般自然流畅,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所在。读完后,那种强烈的家族宿命感和孤独感会久久萦绕心头,让你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历史的无情。这本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沉浸”的,需要你放下逻辑的束缚,彻底被故事的洪流裹挟向前,感受时间的重量。
评分赫然翻开《局外人》,加缪的文字像冰冷的刀锋一样,精准地切开了现代都市人精神的荒漠。默尔索这个角色,他的冷漠、对社会既定规则的漠视,甚至是对母亲葬礼表现出的那种不合时宜的真实,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不适,但正是这种不适,引导我们直面荒谬。小说的结构简洁到近乎残酷,前半部分是生活的流水账,后半部分则是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拷问。它没有提供任何答案,只是将主人公置于审判席上,让读者去审视那个要求意义的社会和他那个不愿装模作样的个体之间的冲突。读完后,那种“局外人”的疏离感会渗透出来,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应该”和“必须”,是一种极度清醒的体验。
评分这部名为《傲慢与偏见》的经典小说,每一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简·奥斯汀的笔触细腻而犀利,将19世纪英国乡村贵族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伊丽莎白·班内特的活泼、独立与达西先生的骄傲、内敛之间的碰撞,简直是文学史上最迷人的火花。那种因为误解而产生的隔阂,以及最终通过坦诚和自我反省达成的和解,不仅是浪漫爱情的典范,更是对社会偏见和个体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书中对婚姻与经济现实的探讨,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是一部单纯的童话,而是对人性和社会规则的冷静剖析。那些充满智慧的对白,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那种英式幽默的精髓,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其中三昧。我常常想象自己身处朗伯恩庄园,感受那种优雅而又暗流涌动的社交氛围,体会女性在时代桎梏下的挣扎与追求。
评分要说起科幻巨著,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绝对是绕不开的高峰。这部作品的宏大构思令人叹为观止,它并非关注个体英雄的冒险,而是将视角拉升到整个银河帝国的兴衰周期。心理史学的概念,那种试图用数学模型预测人类未来的尝试,充满了迷人的理性光辉和哲思深度。虽然场景设定在遥远的未来,但它探讨的权力斗争、知识的保存与滥用、文明的周期性崩溃与重建,与我们现实社会中的政治和历史进程有着惊人的契合。每次阅读,我都仿佛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人类文明的起伏跌宕。书中对技术与伦理关系的探讨也极其到位,那些精妙的推理和科学构建,让这部小说不仅是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未来社会学的预言报告,严谨而充满远见。
评分本来想买的是名著名译丛书精装,结果忙中出错,搞了这个,平装胶板
评分京东买货,快捷放心,而且这次618超级给力,赞!
评分不错,封皮改版了,之前买了被人借走没还,再买一本
评分买给儿子的书,京东上搞活动买的,非常划算非常喜欢
评分格林童话看过很多遍,安徒生童话只有在图书馆看过。618活动,买来看看。
评分这套书字体清晰、大小适中,看着舒服。又是名家名译,经得起时间考验,是优秀的外国文学入门读物。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很好!!!!!!!!!!
评分物超所值,朋友在别的地方25块钱买的,质量和京东差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