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寻常的萌宠文,而是借由猫的视角,对人类、对社会作出独特而深刻的剖析与反思,以猫的口吻写作,这种“错位的幽默感”充斥全文。
作者赋予公猫迪弗斯独立“猫格”,它会思考,有主见,善于察言观色。文字既妙趣横生,又引人深思。
透过猫眼看世间冷暖,旁观人性与爱情的荒谬;媲美夏目漱石代表作《我是猫》
我叫迪弗斯,是只公猫。
我对父亲全然没有印象,我的母亲过着猫尽可夫的浪漫生活,家庭观念淡薄。后来我认识了埃布尔,一个孤僻敏感又神经质的可怜人儿。
埃布尔是个作家,就像他笔下的那些人一样,他的生活也是一团糟,终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不定,在爱情里患得患失。不懂得以少胜多,总是索取无度,总归就是输家一个,败在起点。
我也有自己的烦心事,埃布尔剥夺了我做父亲的权利,却又先后带回了两位猫美人。在这三角关系里斡旋就够累了,我还得时不时替埃布尔操心,尽一点猫儿的本分,给他一些温柔。
我们是一家子,个个做着自己的梦,又彼此紧紧相依。
在故事的一开始,我就预料到会是悲剧,但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结束……
作者/伊夫·纳瓦尔(Yves Navarre,1940-1994)
* 法国知名小说家与剧作家
* 法兰西艺术及文学部级骑士勋章得主
* 龚古尔文学奖 & 法兰西学院奖 双料赢家
纳瓦尔的文学成就非凡,曾于1980年以《动物园》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并于1992年荣获法兰西学院奖。《一只特立独行的猫》写于1986年,是他的自传体小说。此外,纳瓦尔还著有《布莱克夫人》《碰撞的心》《路易丝》等作品。
译者 / 林美珠
生于1969年,高雄市人,现为专职译者。
译著有《生命之旅》《收费桥》《魔眼少女佩姬苏:深渊的蝴蝶》《伊丽莎白卡斯特洛》等。
从文学手法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简直像是一部小型文学流派的集大成者。有时候,它的文字精准得如同冷峻的报道文学,每一个名词和动词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下一刻,它又会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让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悄然落地生根。这种风格上的巨大反差,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沉默”的处理,很多重要的信息不是通过对话传达的,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场景下的肢体语言,或者仅仅是空气中凝固的几秒钟来暗示。这种“留白”的艺术,非常高级,它强迫读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来,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不断地猜测、填补和质疑。读到那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深意的段落时,我常常会放下书,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发呆,试图在现实世界中寻找那种文字投射出的幽暗的光影。这绝对不是一本适合在通勤路上消磨时间的书,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对抗它所设置的那些迷宫般的语句陷阱。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这个封面吸引住了,那种带着点油画质感的深蓝和一只侧影猫咪的剪影,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疏离感和高傲。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因为最近实在太需要一些能让人静下来的东西。结果呢,完全停不下来。它不是那种会用华丽辞藻堆砌故事的类型,它的文字像是某种古老的咒语,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地卡在最能引起你共鸣的位置。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日常”的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早晨的阳光、黄昏时分的街景,在他的笔下忽然拥有了某种近乎哲学的重量。你会开始重新审视你每天匆匆走过的小巷,思考那些不经意间擦肩而过的人们,他们身上究竟背负着怎样沉重的秘密。这本书的节奏是缓慢的,它不急于抛出高潮,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布工,耐心地将每一根丝线——无论是对人性的洞察,还是对城市肌理的描摹——都编织进一个巨大而精密的网格里。读完第一部分后,我特意关掉了所有电子设备的灯光,就着窗外的月光,又回味了一遍开篇的几页,那种意境,简直是把“存在主义的孤独”用最温柔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我很少对一本书有这种“灵魂被触动”的感觉,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冥想练习,而不是简单的阅读体验。
评分整本书读完后,给我留下的不是一个清晰的故事结局,而是一连串难以散去的意象和萦绕不去的疑问。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甚至可以说,它抛出了比开始时更多的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收尾,非常符合现代人对意义的追寻过程——永无止境。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空间感”的营造,无论是那个被遗忘在城市边缘的旧工厂,还是主角们在梦境中反复出现的那个狭窄的房间,这些空间本身仿佛都成了有生命的角色,承载着人物的情感重量和历史的烙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书中描写的海水的咸味,能感觉到墙壁上剥落的石灰的粗糙触感。它将感官体验提到了一个极高的层次。这本书像是一面打磨得极其光滑的镜子,它映照出的可能不是你期待中的自己,但却是最真实、最赤裸、最不加修饰的你。它教会我,有时候,最深刻的理解,恰恰来自于那些不被言说、不被定义的部分。这是一次值得反复回味的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洗礼。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边缘群体”的描绘,那种细腻和同情,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一种深植于血脉的理解。作者似乎对那些生活在社会夹缝中,不被主流目光所关注的角色,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无论是那个总是在深夜里收集废弃信件的拾荒者,还是那个永远坐在咖啡馆角落里不点单的神秘老人,他们的形象都立体得让人心疼。作者没有给他们贴上任何标签,只是冷静地、甚至带着一丝幽默地记录他们的生活片段,但就是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里,你看到了人性的复杂、脆弱与坚韧。特别是关于记忆的探讨,书中有一段描写了一个角色试图拼凑起一段被酒精和时间模糊了的往事,那种对“真实性”的挣扎和渴求,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很多关于历史记录和个人叙事的争议。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让“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大时代”的变迁,它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一个个鲜活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灵魂在艰难地呼吸。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复杂和精妙,完全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小说能比拟的。它采用了大量的非线性叙事手法,时间线在不同的章节之间自由跳跃,有时候前一秒还在描述一个角色童年的某个微不足道的瞬间,下一秒就跳到了几十年后的某个决定性的午后。初读的时候,我承认,我有点迷失方向,甚至需要时不时地翻回去看看时间轴的标记。但一旦你适应了作者这种跳跃式的思维模式,你会发现它带来的震撼效果是无与伦比的。它让你意识到,我们的人生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个交织在一起的片段,很多时候,今天的选择,其实早已在多年前的一个眼神、一句未说出口的话中被注定了。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发指,比如对某种特定气味的回忆,对光线穿过百叶窗时在地板上投下的阴影的精确描述,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是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钥匙。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力,甚至可以说是智力上的投入,但这种付出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它回报给你的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自洽、又充满艺术美感的宏大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