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漂流》优美动人之处在于,让你看到即使身处宇宙中zui荒凉孤寂的空间,人们仍然如此渴望建立联结。一个心如钢铁,只爱自己的人,逐渐懂得开始牵挂另一个人的愉悦和酸楚;一个为了理想的事业甘愿牺牲一切的人,发现当毕生成就化为泡影,唯有与所爱之人的回忆才是真正值得珍重之物。这本小说,将孤独与爱这两个永恒的主题放大到宇宙的尺度。
★ 《出版人周刊》2016年年度zui受瞩目新人作者,《地下地道》作者2016年年度zui爱小说,他说:“《永夜漂流》是一部不同凡响、才华横溢的小说处女作,描写出了人类隐秘的潜意识深处。”
★ 两位孤独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文字诗意而温柔,宏大动人如《星际穿越》。
★探讨了记忆、失去和自我身份的后末世小说。当地球文明的末日到来,唯有人性与爱伴我们熬过漫漫长夜。
人类文明崩溃之际,整个地球静默无声。
冰天雪地的北极荒野中,年逾古稀的天文学家奥古斯丁和身世神秘的小女孩艾莉斯相依为命。
所有同伴都已离去,只余奥古斯丁固执留守。这片土地对他漠不关心,他也无处可去。年轻时他伤害了太多人,如今在记忆的牢笼中有如困兽。
茫茫宇宙之中,与地球失联的太空飞船“以太号”在广袤的黑暗中漂流。
船上的每个人都陷入隐秘的过去,每个隔间都像是回忆的密室。
故乡一片死寂,归家之日遥遥无期。偌大的宇宙荒凉而无情,恒久的孤独令人发狂。
宇航员苏利执着地寻觅来自地球的任何一丝讯息。终于有一天,她在微弱的无线电波中捕捉到一个苍老的声音:“你好……”
莉莉·布鲁克斯-道尔顿(Lily Brooks-Dalton),美国新锐作家。先后毕业于马萨诸塞大学与波特兰州立大学,曾开课教授写作,处女作回忆录《我爱的摩托车》(Motorcycles I've Loved)进入俄勒冈图书奖最终决选长名单。《永夜漂流》是她的di一本小说。
《永夜漂流》是一部不同凡响、才华横溢的小说处女作。莉莉·布鲁克斯-道尔顿像一位神秘的记录者,记录下那些与世隔绝的空间,无论是荒凉无情的宇宙,还是人类隐秘的潜意识深处。——科尔森?怀特黑德(《地下铁道》作者)
当你处于与日常隔绝的环境中,但仍然试图与他人建立特殊的亲密关系时,意味着什么?莉莉?布鲁克斯以非凡的想象力、同理心和洞察力描摹了瞬息万变的自然世界,以及亘古不变的人性。她在这部小说处女作中带我们体验了一趟du一无二的旅程。——李翊云
文笔非常优美,一本探讨了记忆、失去和自我身份的后末世小说。喜欢艾米丽?圣约翰?曼德尔的《第十一站》和金?斯坦利?罗宾逊《极光》的读者会被莉莉?布鲁克斯对极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细腻描写所打动。——《华盛顿邮报》
精彩绝伦!这本书探讨了以下终ji问题——文明崩溃之时,如何直面虚无?一生挚爱的事业,最终意义为何?——《波特兰水星报》
一本雄心勃勃的小说……布鲁克斯以散文般的语言点亮了纸页,人物对话犀利而富有洞察力,高度概念化的故事写出了捉摸不定的爱,人类对于和他人建立联结的渴望……书中借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探讨了复杂而宏大的主题,笼罩全书的寂寥令人感同身受。——《出版人周刊》
优美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奇观世界,也唤起了一种孤寂之感……布鲁克斯-道尔顿感人肺腑的小说处女作写得恰到好处,它向读者发问:当人类文明瓦解,何以慰藉余生?——《书单》
奥古斯丁在密歇根州长大,那里的冬天来得温柔轻悄:初雪如粉似末,雪堆轻柔绵软,冰锥子生得长而尖利,末了便开始滴答滴答地融化,流淌成一股清泉。而在这里,一切都坚硬无比,荒凉无比。不曾消融过的巨大冰架,从未解冻过的大地,一切有如钻石锋利的边缘那般无情。午后的天空,余晖渐渐褪去,他看到一头北极熊横跨一道山脊,奔向海洋狩猎。奥吉希望自己能钻进它那厚实的毛皮里,将自己缝进去。他想象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顺着长长的鼻腔,低头看到像主餐盘一般大小的爪子,躺下滚来滚去,感受千磅重的肌肉、脂肪和皮毛紧贴着冻土。从冰孔里一把抓出一只环斑海豹,用力一掌将它拍死,将牙齿埋进它的血肉,撕咬热腾腾的脂肪块,然后蜷在洁净纯白的雪堆里,心满意足地入睡。无须思考,只需本能。有的只是饥饿与困倦。赶上合适的时节,则还有欲望。但永远没有爱,既不会怀有愧疚,也不抱任何希望。仅是一只只图生存、不求反思的动物。想到这里,奥古斯丁感到好笑,但他没有嘴角上扬的习惯。
对于爱,他并不比北极熊懂得更多。他从来不曾理解过。从前,他曾依稀感受过比爱程度稍弱的情感—羞愧、遗憾、怨恨,抑或嫉妒—但每每如此,他便会仰望天空,让敬畏之感冲刷掉先前的情绪。只有宇宙才能激发他内心磅礴的感情。或许,他感受到的是爱,只是他从未有意识地称之为爱。他废寝忘食、一相情愿地眷恋着的,是交织着虚空与完满的整个宇宙。没有余地也没有时间浪费在一个相形失色的情人身上。他宁愿如此。
他最近一次对人产生爱恋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时他三十多岁,还在新墨西哥州索科罗市的研究所工作,他让一个顶聪明的漂亮女人怀上了孩子。她也是科学家,正在写博士毕业论文。奥古斯丁第一次见到她时,觉得她真是美得无与伦比。当她告诉他怀孕的消息时,他想到他们俩的孩子,感到一星温暖的火花升起,像是六十亿光年外一颗新星诞生时的那一刹闪烁,确凿无疑,美丽万分,可在抵达眼前时却已衰微,只不过是一道余晖罢了。所以这并不足够。他试图劝那个女人打掉孩子,但遭到她的拒绝,之后他便离开了北半球。他在赤道以南生活了很多年,对于这个他没有能力去爱的孩子,他受不了离她太近。很久之后,他终于费尽心机地打探到孩子的名字和生日。她五岁那年,他给她寄了一架昂贵的业余天文望远镜,六岁那年送的是一颗天球 ,七岁那年送的是卡尔·萨根 签名的第一版《宇宙》。下一年,他忘记了她的生日,但在她九岁和十岁生日时,给她寄了很多有关实用天文学的学术巨著。再后来,他与女儿断了来往,与她母亲也失去了联系。他曾在多个研究所任职,那块月岩标本是他从其中一个研究所的地质部连哄带骗弄来的,作为十一岁的生日礼物寄给了她,结果却被退返,标着“查无此处”。对此,他并不在乎,决定不再深究。这场寄送生日礼物的游戏本就不明智,是他清醒、理智的生活中偶尔感情用事的一段小插曲。此后,他便很少想起那个出色的女人和她的孩子了,直至最终彻底忘记了她们。
北极熊信步走向山脉的另一端,它的身影慢慢地被大雪吞没,最终从视野中消失。奥吉缩进派克大衣连衣帽里,将拉绳系紧,使帽口收缩了一些。寒风凛冽,呼啸而过。他闭上眼睛,感受着鼻息里的薄霜,脚趾在羊毛袜和厚重靴子里麻木地移动着。他的头发和胡须在三十年前就已经雪白,但在下巴和脖颈间还残存着几丝顽固的黑色毛发,仿佛衰老过程只进行到一半就停滞不前了。他已经老迈,比起出生,更接近死亡,已经无法像从前那样走得太远或是站立太久。然而,在那个冬天,他觉得自己异常衰老、枯朽,仿佛开始萎缩,脊椎慢慢弯曲,浑身的骨头也缩聚成一团。他开始失去时间观念,尽管这在无尽的漆黑冬夜也无可厚非,但他的思考也逐渐散失了。他像是从一场梦境中醒来,不确定片刻之前自己在想些什么,走过哪些地方,又做过些什么。他试着想象自己作古之后,艾莉丝会怎样。然后他克制自己,试着不去在乎。
这部小说,我得说,它带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首先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氛围感,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极其细腻,每一个角落似乎都浸透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读下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缓慢而又无法抗拒的潮汐,时而被温柔地抚慰,时而又被巨大的压力挤压得喘不过气。那种压抑感并非是单纯的负面情绪堆砌,而更像是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深刻叩问。人物的内心挣扎描绘得入木三分,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试探与隐藏,每一次对话都像是水面下暗流涌动的博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功力,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场景描绘,都能折射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该快则疾风骤雨,该慢则如蜗行蚁步,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体验。读完之后,心里留下的是一片广袤的虚空,让人久久无法释怀,不断回味其中蕴含的哲学意味。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强烈感受,是那种近乎古典悲剧的美学体验。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可能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古代,但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感,以及那种在既定框架下进行绝望抗争的主题,却与古典悲剧内核高度契合。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对光影的运用,那是一种非常克制但又极具暗示性的描绘。无论是清晨微弱的光线穿过厚重窗帘的缝隙,还是深夜里孤灯的摇曳,都精确地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幽闭感和对外界的疏离。角色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微妙,很多重要的情感冲突都是在“未说出口”的状态下完成的,这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共情能力和解读力。我常常在想,如果把这段文字换成更直白的表达,是否会失去这份独特的韵味?答案是否定的,正是这种留白和暧昧,构建了作品坚实而又易碎的美感。它不像一些商业小说那样提供明确的出口,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读者,你必须自己决定该如何带着这份沉重走下去。
评分这部小说的力量在于其不动声色的强大。它没有用激烈的冲突去吸引眼球,反而是通过一种近乎催眠的平铺直叙,慢慢地将你拉入其构建的逻辑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作者成功地让读者接受了故事中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甚至略带荒诞的设定,并且深信不疑,仿佛那就是我们世界的另一种可能。这种代入感是极其罕见的。人物的“漂流”感,并非是地理上的移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迷失和寻找——寻找那个早已遗失的锚点。每一次尝试靠近,又被更深的力量推开,这种永恒的拉锯战,是全书最核心的张力所在。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心力,去维护这个脆弱而又自洽的叙事系统。读完后,我没有得到任何答案,但我的问题却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深刻和迫切。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杰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浮现。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接触这类题材是抱着一种谨慎甚至略带怀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故作高深的伪文艺作品。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文字是凝练且富有张力的,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述,每一个词语的摆放都仿佛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叙事结构上,它采用了非线性叙事,像是一块块被打碎的镜子,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这种“参与感”是极其迷人的。书中对“时间”和“记忆”的探讨,更是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不是生硬地抛出理论,而是通过人物的遭遇和环境的变迁,将这些宏大的概念融入到最微小的日常片段之中,使得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我甚至会停下来,对着某一段落反复阅读,试图捕捉其中更深层的韵味。它不讨好读者,也不试图提供廉价的慰藉,它只是忠实地呈现了某种残酷而又真实的状态。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阅读”而非“浏览”的作品,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感知力。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组织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纯粹。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反而是通过极其精准的动词和形容词,勾勒出一种冰冷而又锋利的美感。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极强的节奏感,仿佛每句话都带着一个精准的韵脚,即使是散文式的叙述,也暗含着一种内在的韵律。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那些冰冷的金属、潮湿的空气、无声的雨滴,都仿佛成了有生命的个体,参与到人物的情感波动之中。这种环境与心境的高度统一,使得作品的整体感染力非常强悍。我必须承认,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度,因为它不允许你分心,一旦走神,很可能就会错过一些至关重要的暗示。但正是这种投入,带来了巨大的回报,仿佛你不仅仅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在参与一场漫长的、具有仪式感的精神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