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雷蒙德·钱德勒和菲利普·马洛,英国有柯南·道尔和福尔摩斯,意大利有安德烈亚·卡米莱里和蒙塔巴诺警长。
——《洛杉矶时报》
“蒙塔巴诺警长探案系列”是安德烈亚·卡米莱里的系列侦探小说,塑造了一个充满了西西里岛特色、智勇双全的意大利探长形象,广受欢迎,后被翻拍成系列电视剧。截止到2015年,该系列已经出版25本,被翻译成32种语言,全球销售超过3000万册。意大利根据该系列图书拍摄的26集电视连续剧已经在63个国家和地区播放
一名船员首次出海便遭射杀,看似是个不幸的意外。一名男子被发现死于公寓电梯内,种种证据均指向他突然消失不见的情妇。
一辆车牌涉密的轿车、一种气味呛人的香水、一把带有鱼鳞的菜刀、两位同名的记者、几封匿名信……案情错综复杂、扑朔迷离。
调查期间,一个偷零食的小贼被警长等人捉住,他随口而出的一句话竟让这两起看似毫不相关的案件有了交集,他独创的拼图玩法给了警长新的启发。警长决定声东击西,挖出“毒蛇的巢穴”。丑闻与阴谋能否暴露于阳光之下?
安德烈亚·卡米莱里(Andrea Camilleri),出生于1925年,意大利作家,著名侦探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被英国《卫报》评选为欧洲十大犯罪小说家之一。1994年创作了“蒙塔巴诺警长探案系列”的第一部小说。2008年,卡米莱里获RBA国际犯罪小说奖。2012年,获国际匕首奖。
一早醒来,天气很糟。经过一夜大汗淋漓的辗转反侧,床单紧紧地裹在了他的身上,让他看上去活像个木乃伊。前天晚上睡觉之前,他狼吞虎咽地吃掉了三磅小鸣禽、沙丁鱼。今早起床,他走进厨房,打开冰箱,将半瓶冰水一饮而尽。这时,他向敞开的窗外瞟了一眼,黎明的曙光预示着美好的一天。海面如此平静,天空万里无云。由于对天气十分敏感,蒙塔巴诺觉得未来几小时应该会十分安宁。现在时间尚早,他又回到床上,用床单蒙上眼睛,打算再睡上两小时。像往常睡觉前一样,他想象着在热那亚市外的博卡戴瑟,利维娅躺在自己的床上,如诗般的存在。不管去的地方是远还是近,她都是旅行的好伴侣,正如狄兰·托马斯在《梦中的乡村》中描写的那样。蒙塔巴诺十分喜爱这首诗。
但是,当旅行正要开始的时候,他被电话铃声打断了。铃声就像电钻一样,似乎要把他的脑袋钻透。
“谁啊?”
“你是谁?”
“你先说你是谁。”
“我是坎塔雷拉。”
“什么事?”
“抱歉,警长,我没听出你的声音。你是不是在睡觉?”
“这才五点!你说我该在干什么?你最好马上告诉我有什么事,别耽误我休息!”
“有人死了。在马扎拉·德尔瓦洛。”
“关我什么事?我是维加塔的警长。”
“但是,警长……死的那个人是……”
蒙塔巴诺挂了电话,拔掉电话线。但在继续睡觉之前,他又想到了他的朋友——马扎拉·德尔瓦洛的副局长瓦伦特可能正在联系他。他会打回去的,不过是在办公室。
※
墙上的百叶窗显得格外沉重。蒙塔巴诺笔直地坐在床上,吓得目瞪口呆。虽然他仍旧睡意很浓,但他十分肯定自己被吓到了。眼神闪烁间,窗外的天气已经发生了改变:冷湿的空气卷起一簇淡黄色的泡沫,天空乌云密布。雨近了。
他满腹牢骚地起了床,走进浴室,拧开喷头,打上肥皂,然后突然停水了。维加塔大概每三天会停一次水,警长在马里内拉的家自然也是如此。时间不固定,你永远都搞不清楚第二天或者之后一周会不会有水。于是,蒙塔巴诺提前在墙上装了几个大储水罐,有水的时候把它们填满。但现在已经八天没来过水了。八天是储水罐的极限。他跑到厨房,用锅从水龙头接了点水,水流细得跟丝线一样。然后他又回到浴室,接了储水罐里所剩无几的水。他用这些仅有的水冲掉了肥皂沫,但这显然并未抚平他的情绪。
在驾车去维加塔的路上,一群骑摩托车的男孩横穿过马路,气得他破口大骂。在他看来,《公路法规》唯一的用处就是擦屁股。这时,他突然想起坎塔雷拉的那通电话,盘算着如何为刚才的行为找借口,虽然其实根本用不着。如果瓦伦特真的需要他处理马扎拉的什么杀人案,应该会给他家里打电话,而不是打到警局。为了保险起见,他捏造了这个理由,好解释自己为什么舒舒服服地多睡了两个钟头。
※
坎塔雷拉一见面,就恭敬地从接线总机前的椅子上站起来说:“里面绝对没人!”蒙塔巴诺之前跟法齐奥商量好了,认为这是坎塔雷拉最适合的岗位。虽然他什么重要信息都敢漏,但总比在其他地方造成更大的破坏好。
“他们在干什么?庆祝什么节日吗?”
“不,警长,不是庆祝节日。他们聚在港口是因为在马扎拉遇害的人。不知道您还记得不,我今天一大早跟您说过。”
“但如果那个人死在了马扎拉,他们为什么要聚在咱们这个港口?”
“不,警长。那个人死在了这里。”
“天哪!如果那个人死在了这里,你为什么告诉我他在马扎拉?”
“因为他是马扎拉人。他在马扎拉工作。”
“坎塔,你仔细想想,可以说……或者无论你是在做什么:如果一个来自贝加莫的游客在维加塔遇害,你会怎么向我描述?你会说有人在贝加莫遇害吗?”
“警长,重点是,这名遇害者是在途中被害的。我的意思是说,有人在他乘坐的渔船上刺杀了他。那艘船当时正在马扎拉去马里内拉的途中。”
“谁射杀了他?”
“突尼斯人,警长。”
听到这,蒙塔巴诺感到十分沮丧。
“奥杰洛也去港口了吗?”
“是的。”
如果他不去港口,他的副手米米·奥杰洛会非常高兴的。
“听着,坎塔,我需要写一份报告,在这期间不要让任何人打扰我。”
※
“喂?警长。利维娅小姐从热那亚打来电话,请问怎么处理?要接通吗?”
“接。”
“但不到十分钟之前,您跟我说过,不许任何人打扰您……”
“接,坎塔……喂,利维娅?你好。”
“你好,亲爱的。我给你打了一早上电话,但一直占线。”
“真的吗?可能是我忘了把听筒放好。你想听点好笑的事吗?今天早上五点,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关于……”
“我不想听什么好笑的事。我一早就给你打电话。七点半、八点十五,还有……”
“利维娅,我已经告诉你了,我忘了……”
“我!你忘了我!我昨天就告诉你了!今天早上七点半会给你打电话,决定是否……”
“利维娅,我提醒你,外面正在刮风,马上要下雨了。”
“那又怎样?”
“你知道吗?这种天气让我心情很糟。我不想让我的话……”
“我懂了。我再也不会给你打电话了。你想的时候再给我打吧。”
※
“蒙塔巴诺!你好吗?奥杰洛都告诉我了。大案子!肯定会轰动国际的!你怎么看?”
他感到一片茫然,不知道局长在说什么,所以决定假意逢迎。
“哦,是,是。”
轰动国际?
“无论如何,我决定安排奥杰洛去达成协议。但问题是,我该怎么说呢,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是的,是的。”
“你还好吧,蒙塔巴诺?”
“我很好。为什么这么问?”
“没什么,只是觉得……”
“我只是有点头疼,别的没什么。”
“今天星期几?”
“星期四,局长。”
“听着,周六来我家里用晚餐吧。我妻子会给你做墨鱼汁意面,非常好吃。”
墨鱼汁意面。他的心情已经糟得能染黑成百上千磅意面了,还谈什么轰动国际?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个题材有点审美疲劳了,但这本书成功地刷新了我的认知。它的魅力不在于多么离奇的情节,而在于那种脚踏实地的探案过程。作者非常注重程序正义和证据链的构建,读起来让人感到无比踏实。每一次的假设和推翻,都基于扎实的逻辑基础,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情节的反转设计得非常巧妙,当你以为自己已经猜到结局时,作者总能抛出一个新的视角,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一切判断。这种智力上的博弈,让人欲罢不能。对于追求严谨推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近些年来少有的精品,它尊重读者的智商,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推理小说的教科书!作者的叙事功力深厚,将一个看似简单的案件层层剥开,每一步的推进都充满了逻辑性和张力。我最欣赏的是他对细节的把控,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线索,最终都成了破解谜团的关键。整个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高潮迭起,让人目不转睛。特别是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那种仿佛自己也参与了推理过程的沉浸感,是很多同类作品无法比拟的。读完之后,我还会忍不住回味其中的布局和伏笔,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复杂世界观的能力。这本书绝对值得所有热爱悬疑推理的读者反复品读,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精彩对决。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开篇平淡如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危险的临近,但作者非常高明地设置了一系列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片段,这些片段就像是精密的齿轮,在故事的后半段,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啮合在一起,推动情节爆炸性发展。这种“慢热”到“极速”的过渡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毫无突兀感。每一次的叙事视角转换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又有效地制造了悬念。读完最后一页,我立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甚至想立刻重读一遍,去捕捉那些之前忽略掉的、如同散落在珍珠般的线索。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并值得反复阅读的杰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度剖析报告,披着推理小说的外衣。案件的背后,牵扯出的是社会层面的诸多矛盾和人性的弱点。作者在推进案件的同时,也巧妙地探讨了道德的灰色地带,让人在享受破解谜题的快感之余,不禁陷入对“对与错”的深思。角色的复杂性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好人身上有阴影,坏人也有值得同情之处,这种模糊的界限处理得极其高明。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角色的动机,感受那种时代的局限性对个体命运的影响。这是一部有厚度、有温度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关于谁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读起来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历史感的场景之中。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每个角色的动机都显得真实可信,即便是配角也血肉丰满,绝非工具人。我尤其喜欢看主角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他那种老派的、基于经验和直觉的推理方式,与现代的科技手段形成了有趣的碰撞。那种传统的侦探魅力,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氛围营造非常成功,无论是阴郁的街角还是灯火通明的审讯室,都让人感到身临其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深刻思考的佳作,远超一般的消遣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