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某个夏日,石田廉做了一个梦,梦中七年未见的姐姐惠子跟他通电话的时候突然灰飞烟灭,这个噩梦反映了现实——惠子被谋杀了。廉很困惑——为什么生活单纯的补习班英文老师会在治安良好的赤川被杀害?明明每周通一次电话,他却没有察觉出姐姐的任何异状,他连她有没有交男朋友都不知道。
茫然的廉去往赤川,协助警方调查并接任了惠子生前的工作。不知不觉,廉开始过着跟惠子一样的生活,他没有刻意去调查惠子的死因,但冥冥中仿佛有一股力量帮助他接近真相。
平淡的生活中,不起眼的线索交织在一起,廉发现自己此时才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姐姐——为何她的发色跟他们家其他人的不一样?她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往赤川小城?她跟谁交往?在他们极少见面的这几年里她独自经历了什么……
随着一个个谜团的解开,廉渐渐理解了之前从未在意过的事情,也终于有勇气回到自己的人生,面对属于自己的现实。
克拉丽莎?古纳汪是国际文坛的特殊案例——她是新加坡籍的印度尼西亚人,以英文完成了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过境之鸟》,讲述的是日本人的故事。该书已获得多个奖项,类似村上春树的声调,古纳汪难得地以英文精准捕捉了日本小说的特有氛围,得到了国外媒体的一致盛赞。
有时候探求真相无关乎仇恨,而是一段学习接受失去和自我成长的旅程。古纳汪用充满悬念的、复杂的感情线索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通过探寻谋杀案的迷雾解开了一个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不动声色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心铺设的剧情,轻易地就将读者带入其中。
——《科克斯书评》
《过境之鸟》不同于常规的推理小说,更像是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作品的结合体,它对爱与失去、孤独与悲伤的探索,对人物角色的刻画和对自我的反思令人动容。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罕见的令人震惊的处女作。
——《书单》
《过境之鸟》用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轻柔给予读者内心非常猛烈的冲击。
——英国首作小说奖评语
1她粉身碎骨,转瞬成灰
2怎么做咖喱饭
3她心爱的男人带着烟草味道
4我在四叶的遭遇
5政客与妻子
6丢失的厨刀和交通信号灯
7停止说话的女人
8玉指纤纤的女子
9挥之不去的雨与碳的气息
10泡泡糖的世界和后颈有痣的女人
11你会好起来
12她无法说的话
13泡泡的日子
14华而不实的黄色丰田赛利卡
15我一直想要的只是快乐
16加藤美雪
17桂木酒店的缘起(和服女士的故事)
18装与卸
19花丛后的房子
20来自东京的请求
21热腾腾的煎饼及雨日
22寻找小林女性诊所
23秋月与弦月
24慵懒的周日上午
25奇怪的水果
26过往的蛛丝马迹
27我有话要说
28生日女孩
29机会、决定与电话
30冰冷的咖啡
31身陷飓风,难以自拔
32火车站与中国电影
33告别随想
“你想到什么了?”探长问道。
我不认为自己的私生活会与姐姐的死有任何瓜葛,“我们谈论了我的学习,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她有没有提到什么令她困扰的事?工作或者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我摇摇头,“我记得没有。”
“你知道她为什么来赤川吗?跟东京比起来,这里很乡下,而且她在这里无亲无故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犹豫了一下,“我们父母之间的关系不融洽,姐姐接受不了这件事。”
他查看档案,“她一毕业就离开了东京,当时是二十二岁,对吗?”
“对的。”
“那么她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十一年。”他看着我,“为什么你们家只有你一个人来参加她的葬礼?”
我答不上来。他直直地注视着我,等待我的回答,但我却一言不发。我不想过多透露家里的问题,这一切都是我们家的私事,与姐姐的死毫无关联。探长叹了口气,在他的便签本上潦草地写了几句,便签页上记满了字迹无法辨认的笔记。
“你姐姐,她有没有恋情?”
“没有。”
我很确定姐姐近期没有恋爱。并非她个人的原因,姐姐性情温顺,身材苗条,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良好的家教。总而言之,石田惠子是那种普通职员都想娶回家的女人。在她读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有一些不错的男生要约她,但都被她婉言拒绝了。
“如果我不爱他,就没有必要跟他约会。”她这样对我说。
“不要做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我说道,“这样的话,你永远都嫁不出去。”
她一笑置之,虽然她从不承认,但我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对此,她心知肚明。
“你确定?”探长问道,打断了我的思绪。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些照片,在桌上摊开。其中一张照片上是个米色的手提包,我认得这是姐姐的。手提包被浸湿了,上面血迹斑斑。手提包的表面被撕开,包上到处是深深的抓痕。看到它,我本应感到难过,但我没有,我麻木了。
我仔细查看了其他照片,没有什么特别的。她的钱包、红头巾、钥匙(上面带着一件小兔子饰物,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药、计划簿,以及几支笔。
“看一下这个。”探长指着药说。
我靠近查看,这是一瓶避孕药。
“还有这个。”他挑出头巾的照片。
“你认为它像什么?”
“头巾。”我答道,并没有对此深想。
“法医在上面发现了一根她的睫毛。我们还发现她手腕上有深深的印痕,像是双手被绳子捆绑过。”
我觉得喉咙被堵住了,“那么她在死的时候双眼被蒙,两手被绑?”
“我们检查的结果表明这一切早在凶杀前就发生了。从她的伤痕来看,似乎她想用手提包来挡住袭击者,”他抿起嘴,思考了一会儿,“我很抱歉我的反应似乎有些麻木不仁,但我的职责就是要从所有角度来看
待问题。”
我沉默不语,等待他的下一个问题。
“有没有可能,石田小姐加入了什么组织?或者什么团体,带着……某种性倾向?”他有些尴尬地移开目光,“我只是想说,她很迷人,而正如你提到的,她没有恋情。”
这种想法太荒谬了,我忍着没有笑出声,“我非常了解她,她不是那种四处留情的人。”
他叹息一声,但没有进一步逼问这个话题,“她没有提过任何心仪之人?”
我努力回忆,这些年里,在我们每周的电话中,有没有说过任何诸如此类的事情。
我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周末开始翻阅这本巨著的,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夜深人静,窗外万籁俱寂,我才猛然惊觉自己已经沉浸其中数个小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感官的盛宴。它的句子结构时而如巴洛克式的繁复,堆砌着华丽的辞藻和层叠的从句,营造出一种古典的、近乎史诗般的庄严感;但下一刻,笔锋一转,又会变得极其简约,像刀锋一样直截了当地切入核心,带着一种现代主义的冷峻和疏离。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和氛围的渲染能力。当你阅读到关于某个特定场景的描写时,那种气味、声音、光影似乎都能穿透纸页,真实地呈现在你的脑海中。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导演在用文字打磨每一个镜头,精确控制着光圈和景深。读完某些章节后,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做几次深呼吸,才能从那种被文字构建起来的强烈氛围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它对“存在”的叩问,也颇具穿透力,让你不得不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理所当然”是否真的站得住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心神不宁的,是它对“人性中的幽暗面”那近乎残酷的直视。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慰藉,没有刻板的英雄主义,也没有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相反,它将人性的复杂性,如同解剖一只深海生物般,细致而又冷静地摊开在你面前。那些看似伟大的动机背后,往往隐藏着自私、恐惧和怯懦的根源;而那些被历史唾弃的角色,其行为逻辑中也闪烁着无奈与挣扎的光芒。作者在刻画冲突时,表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与公正,他似乎拒绝扮演道德仲裁者的角色,而是选择成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记录下生命在极端压力下所做出的各种选择及其后果。这种“去道德化”的叙事手法,带来的震撼是深远的。它迫使我走出自己舒适的情感区,去理解那些我本能排斥的行为逻辑,从而对“何以为人”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也许是更悲观但更真实的体悟。读完之后,世界似乎蒙上了一层难以驱散的灰色调,但这灰色,恰恰是最接近真实世界的底色。
评分这本书的构架之宏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像一张精密的网,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读来如同置身于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之中,时而激流险滩,时而平缓开阔,每一次转折都蕴含着深厚的哲思。特别是对那些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个体命运的描摹,那种身不由己的挣扎与微弱的反抗,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你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空气的湿度、人们眼中的迷茫与坚韧。叙事手法上,它大量采用了多重视角切换,使得原本单一的事件在不同人物的解读下,呈现出复杂的光谱。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走神,便可能错过某个关键的伏笔或微妙的情感暗示。更令人称奇的是,即便是宏大的历史背景,也从未掩盖住对个体内心世界的细腻挖掘。那些关于信仰、背叛、救赎与遗忘的探讨,穿插得恰到好处,让整部作品在厚重之余,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温度的厚度。这绝非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与作者一同在字里行间进行一场艰苦而又充满回报的智力与情感的远征。
评分这部作品在结构布局上的匠心独运,简直让我拍案叫绝。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拥有清晰的A段、B段、C段的线性发展,反而更像是一首宏大的交响乐,或者一个多重螺旋上升的结构模型。大量的闪回、预示、交叉叙事,如同音乐中的变奏与回响,看似碎片化,实则紧密相扣。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把握好节奏,在读者即将感到迷失的临界点,抛出一个关键的锚点——可能是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一句模棱两可的对话,或是一个神秘的符号——瞬间将所有的线索重新牵引回主干道上。这种“迷失与重聚”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故事”的固有认知,它告诉你,人生本身就是如此混沌而又充满着看似随机的关联。我甚至忍不住在脑海中绘制了思维导图,试图梳理出那些错综复杂的因果链条,而每一次梳理,都会发现一个新的层次。这绝对是一部需要被“解码”的作品,其乐趣就在于破译密码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知道最终的答案。
评分坦白说,初读此书,我经历了一段不小的适应期。它的信息密度实在太高了,像是一口从深井中汲取的、未经稀释的甘泉,初尝之下,甚至有些涩口。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将大量的专业知识、晦涩的典故,甚至是一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历史碎片,毫不客气地抛洒在读者面前。这无疑对读者的知识储备构成了一个挑战。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让通关后的成就感倍增。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作者并非在炫耀学问,而是在构建一个极其严谨的逻辑闭环。每一个看似突兀的知识点,最终都会在后文以一种出人意料却又“原来如此”的方式回归主线,支撑起整个故事的重量。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知识型叙事”。我甚至做好了笔记和查阅工作的准备,因为我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细微线索。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精读、时常翻阅的参考书目级别的文学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