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中譯吉蔔林詩選裏,譯者選擇瞭詩人在各個年代寫作的各種不同主題的作品。英國詩人吉蔔林的詩歌想象力和中國譯者黎幺的文筆之美,相映成輝,和閤無間,最大程度地呈現瞭現代詩歌的動人魅力。
目 錄
最初的水手歌
最後的水手歌
深海錨索
海夫人
海的禮物
白馬
東西謠麯
房子
锡安
希臘頌歌
退場詩
戰爭墓誌銘
“特雷德潛艇”
“鐵魚”
“毛茸茸”
老兵
死床
如果
瑪麗之子
特魯?托馬斯的最後一麯
陌生人
幽冥
陽關道
車夫循環麯
廣告
法庭故事
迴憶的慰藉
四個要點
緻一位女士,勸她上車
火花的長勢
牛皮販
“在準備齣發,前往一座城市的時候”
緻駕駛員們
遊記
傻小子
蘭道
矛盾
堡壘
新手
傑拉爾丁女士之苦
煩心事
司機臨終時
發明傢
汽車民謠
一個孩子的花園
寓意
機器的秘密
手藝人
吉芬的債務
城市之歌
死者的歌
風暴中的歌
熊的停戰請求
亞茲拉爾的計算
沙特爾的窗
歡樂的傳說
當世界的最後一幅肖像被描繪齣來
朋友
懇請
海夫人
這位夫人的住處,傍著北方的門戶,
一位富裕的夫人;
她養育瞭一群男人,一個漂泊的種族,
將他們托付於海的幽深。
有些人沉入瞭海底,
有些人遙望著海岸,
給這位疲倦的夫人捎迴隻言片語,
而她所寄齣的,大多有去無還。
因為這位夫人,既已擁有衣物、門窗,
爐竈、農田和庭院,
她便派遣她的兒子們,去收割迷茫,
那是一種痛苦的物産。
她派齣她的兒子們,去耕作潮汐,
騎乘樹木生育的馬匹,
當他們,她的兒子們終於返迴,
海的邈遠尾隨他們,化作無邊的疲憊。
這位好夫人,她的兒子們在迴傢的時候
手中隻攥著一點薄利,
但男人們的傳奇,已經由男人們的舌頭
傳遍那些嶄新的、赤裸的土地。
但男人們的信念,藉著暢快的氣息,
讓男人們視彼此為兄弟,
男人們的眼眸,在展開的死之書捲裏
被男人們讀作生的字跡。
他們實在富有,富於許多奇妙的見聞,
但又貧窮,貧於人必計較的錙銖,
所以,無論他們用他們的牙齒咬住何種奇珍,
都會為瞭他們的牙齒再將之售齣。
無論他們是否弄丟瞭赤裸的生命,
或者,是否實現瞭心底的渴望,
都會講給疲倦的,在爐火旁打盹的夫人聽
講述他們所有的過往。
她的爐膛已夠寬敞,足以用作舞池,
讓陣陣輕風在其中鏇弄白灰,
潮漲,潮退,在漲退的同時,
她的兒子們離開,又再返迴。
(離去時,肩攜巨量的歡樂
在無跡的道路上為欲望而兜轉,
歸來時,懷揣著滿足守候他們所守望的,
以及,生命在爆燃之前釋放的溫暖);
有些人的歸途籠罩著失落的幽光,
有些人則沉入清醒的夢境,
那些濕漉漉的鬼魂,騎著粗陋的屋梁,
隻求她能聽見自己牧歸的蹄音。
傢啊。他們迴傢,
或生或死,從所有的港灣起錨,
這位好夫人的兒子都要迴傢,
隻因她用祈禱牽動瞭他們的頭腦。
一八九三年
譯者序
魯德亞德·吉蔔林在中文世界的命運有些奇特,作為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他的知名度很高,但被譯介的作品卻不多。因此作為一個文學形象,漢語的吉蔔林與英語的吉蔔林之間有著不小的偏離,或者說,中文讀者尚未得到足夠的材料來認識文學傢吉蔔林——毋庸置疑,文學傢的命運總須在一個更大的時空尺度當中,纔能被衡量、被討論,理論上,這個尺度甚至近於無限。因此,要準確評價一位文學傢及其作品,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這個悖論卻將一個永恒潛在的事件留給瞭始終在來臨之中的未來。這種隱秘的勢能使得文學始終處於革新之中。作為一個文學讀者,一個閤適的態度是,也許我們需要隨時準備變更自己的認知,哪怕衝擊我們的隻是極微小的一點波瀾。
作為第一本結集齣版的吉蔔林中譯詩選,這本詩集的第一個義務是懇請它的讀者:請務必首先將吉蔔林視為一位詩人。《基姆》是一部傑齣的長篇小說,《叢林故事》則是最為吉蔔林的讀者所熟知的作品,但詩歌寫作在吉蔔林的文學生涯中占據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可以說,詩人吉蔔林是作傢吉蔔林的起點與終點——吉蔔林的寫作始於詩歌,終於詩歌,隻有在詩歌中纔能夠窺見他的每一幅重要的生命圖景。閱讀吉蔔林的詩歌,認識作為詩人的吉蔔林是一個順理成章的要求,但哪怕是在吉蔔林的母語環境中,他的詩作也曾長期被遮蔽在遺忘的陰影中。據說,在其生前,一本雜誌便曾刊登吉蔔林的死訊,他還為此給雜誌編輯部寫瞭一封信,信中寫道:“我已讀到瞭我死去的消息,請不要忘記把我從訂閱者名單中刪除。”一個時代主動地將一位生活於其中的具有代錶性的天纔排除在外,如此詭譎的現象並不多見。正因如此,後世的詩人及評論傢們在提及吉蔔林時,總要針對這一現象進行討論。幾乎沒有人置疑吉蔔林的纔華,在他的詩作中最為人詬病的不外乎兩點:其一是他所堅持的有著嚴格韻律要求的詩歌形式,這在現代主義席捲一切的二十世紀上半葉被普遍視為“過時”的文體;其二則是在他的部分作品中顯露的民族主義,甚至是帝國主義的觀念。
寫作,始終是一種指嚮自身的探索,風格與形式,即作品的個性,僅能就個體本身進行討論。形式本身並無高下之分,任何一種形式,都將在並隻能在真正的傑作之中得到完美的實踐。像吉蔔林這樣的詩人,既然給自己的詩歌戴上格律的鐐銬,親自將長袖善舞的“靈感”拘禁在一行行聲音的圍欄之中,就必然與篤信“文體之自由”的現代文學觀有相左之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篤信如果過度,便將使自己成為“這自由的囚徒”。這類寫作者認為:未加駕馭和疏導的靈感之流無法凝結成有價值的作品,隨機性阻礙瞭美的明晰的實現;這種寫作基於這樣的觀點——寫作首先是一門技藝。而任何一種技藝層麵的追求,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對“典範性”的追求,這種追求要求確切的形式,以便由形式之確切來鍛造作品之完善。也許,我們可以同意吉蔔林確已“過時”,但問題在於,綫性時間對於文學的價值是根本無效的,他本就與所有時代的寫作者處在同一個高於時間的平麵上。
也許我們還可以藉著閱讀吉蔔林的詩歌之機,反省自己對待經典的態度。經典之於我們常常意味著“過時”的偉大與優雅,我們仍舊會談論它們,但幾乎不再閱讀它們,或者被其名望所強製,僅僅是被迫地閱讀它們。時間生成的幻覺濛蔽瞭我們,使我們無視其中的迷人與壯麗,齣於一種褻瀆的心理需要,我們有時甚至會直接將之等同於愚蠢。但與它們相比,我們是如此短暫,局限著我們的時代的河道是如此狹窄,一旦我們願意破除幻覺,在它們麵前睜開雙眼,正視被其映照齣的我們的有限性,我們便能從自身的謙卑中收獲一種超越性的精神嚮度。
有關吉蔔林的第二種批評很難否認,但必須要說,僅從吉蔔林的幾篇作品或幾次發言就做齣如此嚴厲的指控,還是太片麵瞭些。在吉蔔林的時代,作為一位文化名人,他的一切都理所應當地被納入公共討論的範疇,但如今,距離使得我們可以較為寬容地看待吉蔔林其人,以便將視綫收迴到他的創作本身,也唯有如此纔可能觸及他作為一位詩人的“抒情內核”。事實上,盡管吉蔔林從未遠離他的時代的政治環境,也曾公開發錶過一些政治觀點,但多數僅僅是針對一些具體事件的即時反應而已,很難說他有任何成熟的、穩定的政治立場。僅就吉蔔林的有關民族、戰爭等政治題材的詩作而言,在同一時期的作品中,錶達的觀點也不盡相同,甚至可以說是矛盾重重的。鑒於心靈考據的睏難,對詩人的創造活動有所保留地做齣一些假設是無可厚非的,但在此之外,對於吉蔔林的指責數量太多瞭些,措辭也太重瞭些,似乎對於這樣一位詩人,很難以一種輕鬆的口吻做適度的評價。也許,我們必須承認偏見的力量,這一點對有關吉蔔林的評述和他的詩作同樣適用——長期以來,它們贏得瞭各自的讀者。
這本詩選以一係列與海有關的詩作開始,之所以如此編排,一方麵齣於譯者的偏好,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這一題材在吉蔔林的詩作中所占比重甚大,麵嚮也尤為豐富。與約瑟夫·康拉德或赫爾曼·麥爾維爾等經典作傢不同,在吉蔔林的身上找不到水手式的海洋情結,海在他的作品中多數情況下僅僅具有象徵意義,像一個巨大的麵具覆在詩行之上——這無比貧乏又無比豐饒的存在,托著船隻和在船上做夢的人,如同龐然無涯的精神負載著渺小的身軀。藉助於海的形象,吉蔔林讓意義沉入到社會樣態和生命體驗的錶象之下。在吉蔔林的詩歌中,有時,海作為東方與西方的二元認知結構中一道近乎無限的縫隙而齣現,從積極的意義而言,它起到的是銜接和過渡的作用,從消極的意義而言,它則阻隔瞭融閤與交匯的實現;有時,海又象徵著那些間接的、隱匿的、反麵的生命意識,其中收容瞭各種難以名狀的事物:死亡和被時間排除的過去,以及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未來。在這些譯作中,《白馬》特彆值得關注。一貫為吉蔔林看重的文明徵服的主題,在這首詩作中呈現齣格外雄渾磅礴的氣象。從與海相關的諸多元素中,詩人提取齣一個精準有力的意象:奔騰洶湧的白浪,並由此展開驚人的想象。經過變形之後,海便具有瞭兩種不同的層次,作為基底的海麵原本是平坦的,如同一麵鏡子映照著天空,象徵著文明、理性與秩序,而一群白馬在海洋牧場上齣現,打破瞭海的平靜,這股洶湧的、有待馴化的原生力量具有兩麵性,它們既是毀滅的力,也是進步的力。在最後的幾個詩節中為詩人所召喚的白馬騎士,凝聚瞭西方文明中所有重要的、積極的內涵,它既代錶瞭勇氣、榮譽感、犧牲精神等自亞瑟王時代以來的傳統價值,也暗含著平等、寬容等具有普世意義的現代文明觀念——詩人頌揚瞭白馬的生命力,有瞭這種強大的生命力存在,騎士纔有可能運用自身的理性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正是這一點使得這首詩作跳齣瞭狹隘的民族主義,為自身贏得瞭更為廣闊的闡釋空間。
戰爭題材的作品在吉蔔林的詩歌中占據很大的分量,有關他的各種爭議也主要集中在這部分詩作上。如果拋開吉蔔林的社會活動,而僅以這些詩歌本身發齣的聲音而論,很難從中直接總結詩人對於戰爭的態度,或者隻能認為詩人對於戰爭的態度是十分多變的。這一方麵也許是吉蔔林在各種事件不斷對心靈造成衝擊的情況下,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觀念進行修正的結果,另一方麵也許是因為那些針對戰爭的感想本身就不能構成完整、牢固的體係,它們一直被本能和激情左右,甚至情緒本身就是這些詩歌的本體。也許對於戰爭,吉蔔林根本談不上贊同或反對,他所關注的是湮滅於風平浪靜的現代社會生活中,僅僅能夠在戰場上纔得以復蘇的價值與意義,但附加在這些意義上的死亡與傷痛又使他不得不反過來質問自己。組詩《戰爭墓誌銘》便是這種質疑在吉蔔林詩歌中的具體錶現,它將戰爭的宏大主題沉降到那些微不足道的“祭品”之上,讓生命逝去之後留下的空洞吞沒瞭所有的意義,以這種方式對戰爭進行瞭全麵的否定。最後兩首墓誌銘——《演員》和《新聞人》——的主題與戰爭似乎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憑藉這種安排,組詩的外延得到瞭極大的拓展。首先,詩中的“戰爭”因此而多瞭一重喻義,指嚮被各種意義所拘役的生命對這種勞役的抵抗——“我們每天服役,現今期限已滿”,這些無法擺脫的意義消耗著生命,但又被生命的終結,那唯一無意義的,取消一切意義的死亡所戰勝,這種對生命之荒謬的認識賦予詩作極大的感染力。其次,詩人以這兩首詩歌為戰爭勾勒齣一幅具有諷刺意味的形象:啓幕之時,所有的角色均在這齣轟轟烈烈的戲劇中“粉墨登場”;落幕之後,卻鮮有幾人能為自己贏得被記載的權利。
《馬達間的繆斯》是譯者十分偏愛的一組詩作。這二十五首詩歌全部與吉蔔林時代的新事物——汽車有關,對於這種“當時前所未有的新動力”,詩作中錶達的態度總體上是嘲諷的、貶抑的。詩人通過這一係列詩作,重新拾起瞭索福剋勒斯在《安提戈涅》的“人頌”中錶達過的有關“人之僭越”的經典主題。但如果從這些詩歌中,讀者僅僅看到一個詩人試圖強行拉住時代繮繩的漫畫肖像,那這個印象就實在太過簡陋瞭。事實上,吉蔔林本人便是最早嘗試駕駛汽車的那批人中的一員,最先體驗瞭汽車帶來的便利:他曾經被聘任為大不列顛新聞報的駕車記者,用這種新式交通工具遊曆瞭許多地方,寫下瞭許多遊記散文。何況,倘若他對於技術的進步所持有的是這樣一種簡單的否定態度,那麼最適閤他的主題應該是科幻題材。在《矛盾》一詩中,吉蔔林發錶瞭他對汽車的真實看法:
對於一部車,無論用馬達
還是用馬拉,確切的
理解是非善亦非惡,他
不是阿裏曼,也不是奧爾穆茲德。
可見,詩人的著眼點在於人,而非在於車,他所擔憂的是人在速度中迷失,忘卻速度之外的所有真切、細微的體驗,正是這些體驗構成瞭生命本身;他一再告誡他的讀者:如果一味地追求速度,最終追逐的隻是死亡而已。因此,在吉蔔林看來,現代城市的馬達叢林為死神提供瞭新的狩獵場所,花樣翻新的死亡産生於人類花樣翻新的狂妄,他也因此得到瞭一種新的寫作題材,但根本上,他在這些詩作中召喚的仍然是理性、道德和秩序,他試圖提醒人們,不要用生命實踐那種誌得意滿地走嚮審判日的荒誕。這一係列詩歌從之前各個時代的經典中藉用和擷取瞭各種文體、各種元素,並按照綫性排列,串起一條時間之鏈,本身便鋪砌齣一條道路,讓吉蔔林的詩行——這“馬達間的繆斯”——在其上行駛,一路駛嚮不斷加速推移的“現代”。作為一個整體,這些作品以極強的形式感和戲劇性為它們的讀者,尤其為寫作者們提供瞭一個很好的範例,展示瞭如何圍繞某一要素持續地挖掘與整理,如何將堆積變為架構,將鬆散歸於整飭。
…………
一直以來,我對那些能夠將異域風情與深刻人生哲理巧妙融閤的作品情有獨鍾。最近有幸讀到一本來自遙遠國度的詩集,雖然封麵上的插畫帶著些許古樸的東方韻味,但書中流淌的文字卻如同奔騰的馬群,帶著一股野性的生命力,讓我深深著迷。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描繪瞭廣袤的草原、神秘的叢林,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他的筆觸時而細膩如絲,勾勒齣日齣日落的壯麗景象;時而又粗獷如斧,刻畫齣生存的艱難與抗爭。我尤其喜歡其中幾首關於士兵的詩,那些遠徵的號角,在文字間仿佛依舊迴響,讓人感受到一種英雄主義的悲壯與浪漫。讀罷,我仿佛也跟隨那些勇敢的靈魂,在陌生的土地上留下瞭自己的足跡,感受著不同文化碰撞齣的火花。這本書的語言充滿瞭畫麵感,即便我從未親身去過那些地方,也能在腦海中構建齣栩栩如生的場景。詩歌的節奏感很強,讀起來朗朗上口,仿佛一首首動聽的歌謠,將我帶入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世界。我還會反復品讀,每次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意境和感悟,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朋友,靜靜地分享著生活的智慧和情感的色彩。
評分當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任何關於“東西”的界限,隻是純粹地被文字所吸引。而一旦沉浸其中,我便發現,作者所描繪的,是一種超越瞭地理和文化的普世情感。書中有幾處關於童年的描寫,那種純真與美好,瞬間將我拉迴瞭遙遠的記憶,讓我不禁莞爾。而另一些關於失去與懷念的詩歌,又讓我感受到瞭淡淡的憂傷,仿佛能聽到那已逝去的時光在耳邊低語。我發現,作者在詩歌中對“傢”的描繪,並沒有局限於一個具體的物理空間,而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上的歸屬。那些關於人與人之間羈絆的描寫,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顯得那麼真摯而動人。這本書的語言有一種魔力,它能夠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明白,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經曆著怎樣的故事,那些最基本的情感,如愛、希望、失落,都是我們共通的語言。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輕柔的聲音,講述著關於生命、關於情感的永恒主題,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詩集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文字本身。它的編排和設計也十分用心,每一頁都仿佛經過精心雕琢,文字與留白之間恰到好處,營造齣一種寜靜緻遠的閱讀氛圍。書中對一些事物的描繪,細緻入微,讓我仿佛能夠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遠處孩童的嬉鬧聲。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傢”的理解,雖然沒有直接的描寫,但字裏行間卻流露齣一種深沉的眷戀和對歸屬感的追尋。有些詩歌的意境十分遼闊,讀來讓人心胸開闊,仿佛站在高山之巔,俯瞰著無垠的大地。而有些詩歌又聚焦於微小的個體,捕捉那些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瞬間,卻能從中提煉齣動人的情感。它讓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發現原來平凡之中也蘊含著無限的美好。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閉上眼睛,讓那些文字在腦海中沉澱,感受其中流淌的溫情和力量。它讓我明白,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傳遞和心靈的交流。它就像一杯陳年的美酒,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到其醇厚的韻味。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隻覺得書名“東西謠麯”帶有一點點神秘感,或許能帶來些許不一樣的閱讀體驗。然而,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內容卻深深地觸動瞭我。它不像我平時讀的那些直白的敘事詩,而是充滿瞭象徵意味和多層次的解讀空間。我注意到作者在詩歌中運用瞭大量的自然意象,比如風、雨、山川、河流,這些元素被賦予瞭生命,它們不僅僅是背景,更是情感的載體,承載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以及對命運的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個體與集體、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的關係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書中有幾首詩,讀起來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聽到古老的迴響,看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又消逝的生命。它讓我思考,在時代的浪潮中,我們個體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隨波逐流,還是奮力掙紮?這本書的文字並不艱澀,但卻蘊含著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引發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它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我所不瞭解的世界,以及那裏的人們所經曆的,或許與我們相似卻又截然不同的生活。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相當獨特。它不像傳統意義上的詩歌那樣,往往專注於單一的情感錶達或畫麵描繪。相反,它更像是在用詩意的語言講述一個個故事,但這些故事又並非綫性敘事,而是充滿瞭跳躍和隱喻,需要讀者主動去連接和解讀。我被其中一些關於旅行和冒險的詩歌深深吸引,那些充滿異域風情的地名,那些未知的旅途,都激發瞭我內心深處對遠方的嚮往。作者對人性的刻畫也十分到位,他筆下的角色,無論是堅韌的母親、迷茫的年輕人,還是曆經滄桑的老者,都栩栩如生,充滿瞭真實感。我特彆喜歡那些描繪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詩歌,那種敬畏與和諧,讓我感受到瞭生命的渺小與偉大。它讓我思考,在人類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能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多變,時而婉約,時而激昂,但始終保持著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讀起來非常流暢。它就像一本打開的地圖,引導我去探索那些未知的角落,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刻含義。
評分網購圖書摺扣大,包裝好,服務好,送貨及時,滿意。
評分藍色花是從裏麵的基部鱗的詩作
評分好
評分藍色花是從裏麵的基部鱗的詩作
評分贊,這係列收的第十七本。。。。。
評分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永不凋謝的藍色花,永恒的詩歌!
評分網購圖書摺扣大,包裝好,服務好,送貨及時,滿意。
評分選題不錯,開本裝幀都喜歡,書不厚,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