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

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智合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法律
  • 法律市场
  • 法律服务
  • 律师
  • 法治
  • 行业报告
  • 市场分析
  • 2018
  • 中国
  • 法律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21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69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竞争政策与法律文库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反垄断法多元价值的平衡》通过阿列克西的原则平衡理论,尤其是比例原则,对如何平衡反垄断法上的多元价值进行研究。讨论了反垄断法上的四类平衡,即保护竞争目的与其他立法目的之间的平衡、其他立法目的之间的平衡、不同竞争类型之间的平衡,以及竞争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之间的平衡;比例原则在反垄断法上的应用形态,特别是以之作为垄断行为判断标准的可行性。并且,根据比例原则重新审视了合理原则的构造和成分,重新解读了三类垄断行为的实体判断标准。比例原则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反垄断平衡时,表现形态有所差异,唯有确保各种形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方能保证整个反垄断法体系的和谐统一。

作者简介

兰磊,河南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中美富布赖特联合培养博士(University of Iowa),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博士后。现为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讲师。出版《英文判例阅读详解》、《反垄断法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合著)、《创造无羁限》(译著)等著作,在《清华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有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01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红圈”?大所?格局都将改变:2018,欢迎来到律所竞技场
大国崛起必有大所振兴;群雄逐鹿之下,必有新贵崛起和弯道超车。或悄无声息,或轰轰烈烈,但改变从未停止。2018年,法律服务市场中的各位玩家,你准备好了吗?
2017年中国律所观察:五个现象与四大趋势
法律服务市场正在腾飞,京沪大所们正在继续疯狂扩张,市场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日趋多元,科技在重塑整个行业,属于青年律师的机会在哪里?
“80后”“90后”“00后”“10后”律所角逐,时代为何偏爱他们
为什么80年代创立的律所最后只有几家仍保持领先?获得了“天时”与“地利”的“90后”律所怎么赢得最大面积的中国市场?为何有的“00后”律所何以赶超“红圈”所? “10后”律所如何在强所如林中突出重围?
人均创收超百万,律师界的“浦东模式”:奇迹从何而来
比别人跑得更快,抓住大背景下的机遇,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在浦东,最不缺乏的就是机会。
超车时代到来?中国律所的运营基础,正在因人工智能而改变
在智能时代下,由大数据、人工智能改变现有法律体系所产生的新业务,或许会产生新的律界“巨头”。
500名律师工作强度报告:各位甲方,请珍惜你们的乙方
这是一份基于500名律师,围绕每周工作小时、出差频次、年假天数、工作强度与收入匹配度等多维度的大数据报告。
资本时代,律师事务所的“上市”之路
英、澳两国苦心引入外部资本以期用“鲇鱼”打破温吞、陈旧的本国法律服务行业,并以控制外部合伙人数的方式来减少风险,平衡资本逐利与人合保守,这是一种观念上的拓新。但对于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内外资所的规划与布局
多大才算大?从1个联盟、43家律所看中资所的规模化发展
做大和做强都需要实力:做强需要精深的业务能力,做大也需要相当的管理水平。规模化浪潮下,中国律所的布局呈现出五大特征。
锦天城与鸿鹄战略合作,释放出了什么信号
中国律所版图向国际扩张,充分运用四种模式。锦天城与鸿鹄牵手,开启国际化布局新征程。
天同深圳开业,揭开天同全国布局的秘密
因时、因势、因市场而动,看争议解决强所天同如何实现从“小而美”到“一体化基础上跨地域的适度规模化”。
盈科、锦天城、中银、金杜雄霸亚太,规模化路上它们有何不同
规模化能让律所取得傲人的成绩,但规模化带来的代价,中国律所真的准备好了吗?
金杜、大成、通力近期国际化布局:去哪里?做什么?怎么做?
我们所观察到的,是一家家国内大所进军国际市场,中国律所的国际化时代似乎已悄然来临。这背后,自有其发展的机理;而其过程,山高水长。
全国大所纷纷进驻,南京的法律服务市场发生了什么
2017年南京法律服务市场的一个缩影是: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律师事务所纷纷落户。大所“入侵”,是否会搅乱当地生态?变局之下,本土律所如何应对?
中国大陆外资所大调查:版图、分布与整合
一文解析国际大所的实力与格局、中外律所“联姻”效果、外资律所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风景这边独好,国际律所在亚太的多种活法
亚太地区:国际大所偏爱本土拍档;大陆地区:国际所有人欢喜有人忧;香港地区重镇:大型玩家厉兵秣马。
03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与发展
律界40年群雄逐鹿,这10点决定了大所的未来
40年发展,市场格局逐渐形成,但远远没有“固化”。一家律所当下的市场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律界沉浮,市场区层的改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透过十个因素看出。
肖微连任,两名新人进入:君合管委会换届发生了什么
一直以来,中国律所都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如何因市场而变,走在浪潮之巅,是每家律所管理者都在考虑的命题。真正关键的是,是否有勇气和动力去走出那一步。
从海问涨薪看中资所“2万元俱乐部”的平台崛起之路
卓越律所拥有共同的品质,“2万元”起薪也许只是最有噱头的一个点,更多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体现于律所经年累月的管理和建设之中。
在规模化、精品化之外,中国律所是否存在第三条发展道路
“有规模的精品所”是星瀚正在探索的道路,如果成功,或许会成为中国律所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十年后再开业,植德律所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家年轻但不稚嫩、以公司金融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律师事务所。
04青年律师的职业发展
25天年假、30万元年薪,律所的软硬实力比拼
如果有四份同样起薪2万元/月的工作摆在你面前,你会怎么选呢?
千名律师助理需求调研:男律师其实更想用男助理
律师们都喜欢选择什么样的助理?这里有一份基于1134名律师的调研报告。
前法官,现律师,他们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说法官的成长,更多的是一种主动学习,对于业务精进的个人自我要求;但是,对于律师,这个市场化的职业下,潮水推着你往前走,你一停,就被淹没。
陆家嘴的律所年轻人
他们整体狼狈,偶尔快乐,在绝望和失望之间徘徊,然后麻木,但心中仍然保留着一丝丝火种。不是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只有坚持才有希望。
05从榜单看中国律所的实力与格局
中国律所创收Top 30:汉坤、通力不逊“红圈”,
观韬中茂、盈科、炜衡火力全开
2016年,总创收前30强律所的创收总和达到了261.5亿元人民币(约合29.4亿英镑),利润达到了126.6亿元人民币(约合14亿英镑),与2013年相比,4年时间翻了一番。
Global百强榜:中国律所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
在全球百强律所的坐标中,中国律所表现如何呢?
美国百强律所榜:与中资顶级律所有何异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百强律所的实力与格局,是中国律所的参考。
钱伯斯榜单:一年中律所实力升降
钱伯斯榜单的四个特征:(1)业务领域愈发细分,中国律师行业的马太效应尽显,大所竞争优势明显;(2)大所与大律师互相造就;(3)部分律所表现出较快的增长性;(4)潜质律师与后起之秀每年在不断更新,为榜单注入新鲜血液。
钱伯斯榜单:这15家律所受到重点推荐的领域最多
榜单的整体情况体现出了中国法律行业的集中效应,顶级中资所在中国法律市场的影响力及领先优势相当明显。
ALB中国法律大奖:君合、金杜成最大赢家,16家中资所上榜
君合、金杜、方达、环球、国浩、锦天城获得两个及以上奖项,高伟绅、贝克·麦坚时、史密夫·斐尔等9家国际所最终胜出。
ALB亚太50强:盈科、大成、德恒位列三甲,30家中国律所上榜
在2017年“亚太50强律所”榜单中,中国律所共有30家,占据了50强的一半以上,而且前11名均为中国律所。
CLP法律大奖:8家中资所成最大赢家
在中资所中,金杜、方达、君合、中伦、汉坤、金诚同达、江三角、天元获得了两个及以上奖项,成为最大赢家。在区域性律所大奖中,江三角、德衡律师集团、广东广大、重庆索通榜上有名。
Legal 500榜单:金杜、中伦、环球、君合、方达等排定名次
金杜、中伦、环球占据前三名。君合、方达、大成、汉坤、金诚同达、竞天公诚、德恒、锦天城、安杰、通力、国浩、观韬中茂、天元紧随其后。
Asialaw Profiles榜单:金杜、君合、中伦横扫18个领域,
14家律所表现最佳
金杜、君合、中伦在全部18个领域均获得了推荐,方达、汉坤、环球、通力共在10个以上的领域获得了推荐。
06智能时代的法律服务
法律界大咖对话凯文·凯利:智能时代法律服务究竟会怎样
“史上最好的时代:AI究竟如何为文明创造一个新的平台?”这是凯文·凯利演讲的主题。
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活跃的市场竞争离不开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法律行业——未来已来。
越资深,越接受:人工智能在律所的实践与运用
对于律所而言,如果低级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对青年律师进行培养。
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律所比中国律所先跑了多少步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下,6家国际知名的大所已做了哪些准备?中国律所又当如何应对?
华宇元典CEO邹劭坤:法律人工智能是这个行业的“祖传事业”
今天所有的法律智能系统几乎都没有偏离最初规划的方向,可以称得上标准的“祖传事业”——技术并非天然产生的,而是由行业成熟的需求催生的。
专访赵志刚:检察机关人工智能的新纪元来了
2017年被认为是人民检察院人工智能的元年,2017年年初,时任检察长曹建明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智慧检务。那目前中国检察机关在人工智能上面的探索究竟已经到怎样的程度了呢?

前言/序言

一切尚未命名,而我们正在记录
智合研究院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一、变与不变:找到适合的路径,方有机会
2017年8月17日,智合主编林戈在一家名为“华宇元典”的法律大数据公司采访了他们的CEO、副总经理、技术和产品负责人,聆听他们围绕法、检、律产品的构想和生态布局。毛姗姗则采访了汉坤的创始人李朝应和晁毅军,听他们讲述这家诞生于2004年的律所如何在十多年里依靠制度和文化一路“杀出”,冲向市场头部。
随后,他们又一起走访了君合、通商、泰和泰、德恒、安杰、大成这些中国的一线大所。其中,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与德恒创始人王丽和大成创始人彭雪峰的对话。这两家均起步于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同为规模大所,但由于自身基因不同,日后的发展路径也迥然各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成在2002~2004年的自我革新,德恒在2013年的专业化、一体化改革,均为其自身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7年9月,林戈在时代金融中心采访了通力律师事务所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俞卫锋。他说,上海律师从20世纪90年代的区区数千人扩大到两万多人,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律师事务所达到了1500多家,增幅为每年3%~4%,总创收位居全国前列。
而智合的另一位主编吴剑霞,早已南下数月,穿梭于广州的律师协会和各大律所之间,观察广州律师行业的市场活跃度、律所规模、专业化程度和分配机制,逐渐在心中拼出了一幅广州法律服务市场的版图。
北上广,作为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最为发达的三个地区,聚集了大量优秀的律所和律师,足以作为研究中国律师行业的范本,有太多的素材可供挖掘,每天都在上演“群雄逐鹿”的故事。
眼下来看,一边是“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在形成,但也不断有新的力量参与角逐;另一边是科技的力量正在重塑整个行业,有人说市场已经固化,有人说机遇正在降临。
在对比分析了上百个案例之后,我们说,做好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才有属于你的机会。“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是律师事务所发展的本源性问题。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把现代商业革命描绘成以“永不停止的狂风”和“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经济系统。任何创新都注定是颠覆性、撕裂性和背叛性的,它将人从舒适区中拽出,在风雨和苦痛中成长。律师事务所的本质是一家商业机构,因此商业世界的运行法则对其也必将适用。从近40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与变化来看,中国律师的自我革新从未停止。为了发展得更好,必须得变。
焦虑大概是这个时代自上而下的主题。律所的管理者、合伙人在时代变化之下寻找破局之路,平台资源和成长空间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生存的根本;青年律师感叹于市场的成熟、律师队伍的壮大,焦虑于社会经济、法律体系的变迁过于迅猛,一不留神就被淘汰。
谁能顺应市场的变化,构建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谁能提供最有价值的法律服务,获得业界的认可、谁能解除青年律师的焦虑感,让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谁方能有机会。这是当前律师行业的根本,这是一种不变。
因此,在本书的前四个章节,我们专注于市场的趋势、大所的布局、律所的管理和青年律师的发展。而在最后一个章节,我们将目光聚集于当前法律服务市场的最大变量——智能技术的变化与发展。
二、榜单:草蛇灰线,一条隐藏的线索
榜单的存在,一是为了打破业界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从侧面反映中国律所的生态与格局。
如果对最新的Chambers、ALB、CLP、Legal 500、Asialaw Profiles这五份业内人士较为认可的榜单进行综合,我们看到,金杜、中伦、君合、方达、环球、汉坤、锦天城、金诚同达、竞天公诚、通力这10家律所的表现最为突出。
若从The Lawyer发布的2017年《中国精英律所报告》来看,这10家律所的2016年总创收亦位列前30强。有趣的是,虽然在汤森路透ALB发布的以律师规模为评价维度的“中国国内30强”榜单中,汉坤和通力并未上榜,但从近年来的市场反馈来看,它们的发展不逊色于任何“红圈所”。此外,根据The Lawyer的报告,若单就PEP(profit per equity partner)来看,汉坤和通力分别位列第一和第四。
市场沉浮,下一个十年,是否还能看见它们的身影?榜单不能说明一切,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和观察行业的线索。若累积十年数据,我们当能看到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头部的沧海变迁。
表1 10家律所在五大榜单中的综合表现
排名 律所 Chambers ALB CLP Legal 500 Asialaw Profiles 合计
1  金杜 28  6  9  16  18  77
2  中伦  28  1  4  16  18  67
3  君合  22  7  4  14  18 65
4  方达  16  4  6  11  13  50
5  环球  13  4  1  15  12  45
6  汉坤  8  /  3  9  12  32
7  锦天城 10  2  /  8  8  28
8  金诚同达  8  /  2  9  8  27
8  竞天公诚  9  /  1  9  8  27
10  通力  7  /  1   7  11  26
表2 2016年总创收前30强律所
2016年名次 2015年名次 名次变化  律 所  总 部
2  2  0  金杜(中国)  北京
3  3  0  中伦  北京
5  4  -1  锦天城  上海
8  7  -1  君合  北京
9  9  0  方达  上海
13  10  -3  竞天公诚  北京
15  13  -2  金诚同达  北京
17  17  0  汉坤  北京
21  18 -3  环球  北京
30  27  -3  通力  上海
表3 2017年中国国内30强
2017年名次 与2016年相比的变化 律所  合伙人  律师  律师总人数
4  =  锦天城  508  1480  1988
5  =  中伦  372  1276  1658
6  +2   金杜  326  1275  1645
12  +1   君合  182  446  686
13  +5  金诚同达 202  482   684
19  +2  方达  92  460  552
24  +1  环球  84  285  369
  注:“律师总数”指的是合伙人、律师、法律顾问、咨询顾问和外籍法律顾问的总人数,不包括律师助理、实习律师和见习律师等。
三、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2018年对于中国人而言,又是个特殊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是改革开放的“不惑之年”。对于与商业世界相伴相生的律师行业而言,亦是一个具有总结性意义的节点。若以每十年为周期,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脉络也将清晰。
�r1978~1988年:万物开泰,市场萌芽
在这十年,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在逐步走向完善。自1980年开始,现代中国律师业开始复苏,虽以“国办所”和“国家法律工作者”为主力军,但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开始了它的萌芽和生长。
�r1989~1998年:变革与转轨
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国办所”向“合作所”“合伙所”转型。以“红圈所”为代表的律所是这十年的主角,他们抓住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机遇,填补了中国涉外法律服务的空白,占据了天时和地利之便,成为中国品牌的综合性、大型法律服务机构。
�r1999~2008年:市场化洗礼与规模化浪潮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预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是全球经济圈最为热门的话题。“入世”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与此同时,中国律所也在这一浪潮下经历着市场化的洗礼。世纪之交,中国律所的合并浪潮兴起,它们纷纷以规模化扩张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r2009~2018年:“三十而立”走向“四十不惑”
时光很快进入2010年前后,市场愈发成熟。如果说成长于20世纪末的中国律所在时代变迁之下,尚有试错的机会;而到了现在,试错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集约化管理、专业化改革、适度规模化、差异化战略、智能化发展成为时下法律圈内共同关心的热点。
2017年12月31日,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列举了三个问题——
1.不是强者,还有没有登上舞台的机会?
2.刚刚进场,怎么找到新玩法?
3.跟不上变化,会不会被淘汰?
这三个在商业世界里让许多企业家感到困惑的问题,实际上中国律所的管理者们亦在夜以继日地寻找答案。
在吴晓波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叹息青春散场,历史已经结束,也有人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历史宿命论和强者恒强论既客观存在,也有其道理,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不适感和不确定,法律服务市场亦不会超脱于其外,谁又能说下一个叱咤风云的不会是你。
无论你是老牌所,还是新生代,无论你正纵马于大所之路,还是驰骋在精品之道,无论你正精耕国内,还是致力于布局全球,都必将被“大变革”“大增长”的时代浪潮所裹挟。
或扶摇直上,或屹立潮头,或逡巡不前,或折戟沉沙,法律服务市场的“狂风”从未止息。对于中国律所而言,最重要的是,你的选择、你的路径和你的目标。
本书所有章节,皆为反映一年来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特征与趋势;所有文章,均为智合研究院所思、所悟。历史容易被人所遗忘,因而更需要有人来记录和评判,这是智合研究院的理想,也是它的使命。
是为序。
2019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深度洞察与未来趋势研判 本书聚焦于2019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变革脉络、关键驱动因素及其对专业服务提供者的深远影响。 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国法治化进程持续深化的宏大背景下,2019年无疑是中国法律服务业经历关键转折的一年。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帮助法律专业人士、企业法务部门以及关注中国法律生态的学者和投资者,把握市场动态,预判行业风向。 第一部分:宏观环境下的法律服务需求重塑 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2019年影响法律服务需求的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 1. 贸易摩擦与合规风险的深化: 2019年,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显著增加,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迫使大量涉外企业重新审视其供应链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以及出口管制合规要求。本书详细梳理了企业在反倾销调查、出口管制合规(如实体清单应对)、跨境数据流动限制等领域产生的新型法律服务需求,重点分析了“中美法律冲突点”下的争议解决与预防性咨询业务的增长态势。 2. 金融监管的精细化与“穿透式”监管: 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总基调下,2019年金融监管部门对资管新规、理财子公司设立、金融科技(FinTech)的合规审查力度空前。本书聚焦于银行、证券、保险及非银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障碍,特别是对金融科技(如供应链金融、数字货币监管沙盒) 相关的牌照获取、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反洗钱(AML/CFT)合规的深度剖析。 3. 知识产权战略地位的提升与维权常态化: 随着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已从单纯的保护议题上升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产。2019年,针对专利侵权、商标恶意注册、商业秘密保护的司法实践呈现出惩罚性赔偿标准提高、审理周期缩短的趋势。本书详细分析了重大知识产权案件的裁判逻辑,并探讨了企业在构建“专利池”和应对技术封锁方面的法律策略。 第二部分:供给侧的专业化与整合趋势 市场的需求变化直接催化了法律服务提供者的结构性调整。本书重点考察了2019年律所业务布局、人才流动及技术应用的演变。 1. 顶尖律所的“红圈所”竞争与差异化定位: 面对日益增长的复杂跨境交易和监管事务,国内领先律师事务所(通常被称为“本土红圈所”)在人才引进、资本投入和国际网络布局上进行了新一轮的冲刺。本书比较了不同头部律所在 资本市场、跨境并购(M&A)及争议解决 三个核心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并分析了其为应对国际所竞争所采取的本土化、专业化策略。 2. 区域性精品律所的“垂直渗透”: 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法律领域(如环境法、竞争法、医疗健康法),一批区域性、专业性强的精品律所开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书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这些机构如何通过对地方性法规、特定产业集群的深入理解,在夹缝中实现高附加值的服务突破。 3. 法律科技(LegalTech)的初步应用与效率革命: 2019年是法律科技在中国市场从概念走向初步实践的阶段。本书考察了人工智能在合同审查、尽职调查自动化、法律文件生成等方面的应用进展。重点讨论了法律数据分析工具(Legal Analytics) 如何开始影响律师的诉讼策略制定和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以及律所对信息安全和数据治理的重视程度如何提升。 第三部分:法律服务价格体系与客户关系重塑 市场的成熟也意味着客户对价值的衡量标准日益清晰。 1. 法律服务定价的透明化与竞争加剧: 随着企业法务部门对成本控制的重视,传统的计时收费模式面临挑战。本书探讨了固定收费、风险代理与混合收费模式在不同业务领域的普及程度。特别关注了中低端法律服务市场因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价格战”现象及其对新入行律师执业收入的影响。 2. 客户关系管理(CRM)与增值服务: 领先的法律服务机构开始将重心从单纯的“解决问题”转向“预防风险”和“提供洞察”。本书分析了律所如何通过定期的监管动态解读、行业白皮书发布等方式,将自身定位为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而非仅仅是服务提供商。企业法务部门在选择外部律师时,对响应速度、项目管理能力的权重显著增加。 3. 律师职业伦理与独立性挑战: 在高压的商业环境中,律师的职业独立性面临新的考验。本书回顾了2019年发生的几起涉及律师行为规范的典型事件,探讨了利益冲突管理、保密义务的边界在处理复杂的政府关系和商业诉讼中的实际操作难度。 第四部分:展望与关键挑战 本书最后对2020年及未来几年的法律服务市场进行了趋势预判,并指出了行业必须面对的关键挑战。 人才的“T型”发展需求: 市场急需既具备深厚法律功底,又精通新兴技术(如金融科技、数据合规)的复合型人才。 跨境法律服务的“去风险化”: 地缘政治因素将促使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和海外投资中采取更加谨慎和多元化的法律风险分散策略。 诉讼资产化与不良资产处置: 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与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相关的法律服务需求将稳步增长。 《2019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深度洞察与未来趋势研判》 是一份面向专业人士的案头工具书,它不仅记录了市场已发生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揭示驱动这些变化的深层逻辑,为决策者提供清晰的市场地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法律市场发展趋势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恰好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这本书以一种极其详实却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为我描绘了2018年中国法律市场的全景图。作者的观察视角非常独到,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宏观的政策导向,更是那些微观的、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业细节。例如,书中关于法律科技(Legal Tech)发展的篇幅,让我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如何正在改变法律服务提供方式有了直观的认识。他列举了许多实际的应用案例,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对传统律师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此外,书中对企业法律顾问角色的演变、以及其在企业合规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看到了法律服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以及企业对法律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逻辑清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让我对中国法律市场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深刻的视角,去审视2018年中国法律市场的脉动。作者没有选择从传统的法律学科角度出发,而是将法律市场置于更广阔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观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走出去”战略对中国律师事务所的影响的章节。作者通过分析几个代表性案例,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律师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他不仅关注了法律服务本身,还深入探讨了文化差异、商业习惯以及跨国谈判中的策略。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法律服务行业的国际化步伐,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法律服务领域的探讨,例如合规、争议解决的创新模式等,也让我对未来法律服务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复杂的法律市场动态用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次深入的思考,它让我对中国法律市场的活力和韧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读完《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解码器”,帮助我理解了2018年中国法律市场背后复杂的运行逻辑。作者没有选择枯燥的学术论文模式,而是以一种近乎“纪实”的手法,捕捉了当年法律市场的种种动态。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律所发展差异的分析,他细致地比较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法律服务需求、供给以及人才储备上的区别,并深入探讨了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书中关于法律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讨论,以及对未来法律人才培养方向的建议,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相对抽象的法律市场概念,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市场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力量的驱动,并且在不断地自我调整和革新。它不仅让我了解了过去,更让我对未来中国法律市场的走向充满好奇和期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深刻的洞见,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这本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通常对这种偏向“观察”类的书籍有些抵触,总觉得它们会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在梳理2018年中国法律市场的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深入解读,揭示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和发展逻辑。我尤其欣赏他对金融法律服务市场变化的描述,包括监管政策的调整、新型金融产品的出现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律师在该领域的执业方向。书中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问题,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并对其在法律市场中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流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它让我意识到,法律市场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经济政策、社会思潮、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对法律领域算不上是专家,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的非常吸引人。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法律类书籍,上来就是枯燥的条文和案例分析,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切入,讲述了2018年中国法律市场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和趋势。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章节,作者提到了几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件,并且深入剖析了这些案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法律制度的进步与不足。读完这部分,我对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努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理解了为什么这项工作如此重要。此外,书中对律所行业格局的变化、律师职业发展方向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活力和挑战,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总的来说,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对中国法律市场感兴趣,但又不想被大量专业术语吓倒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法律不只是冰冷的条文,更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活的肌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