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的哲學(第5版)

新音樂的哲學(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泰奧多爾·威森格倫特·阿多諾(Theodor 著,曹俊峰 譯
圖書標籤:
  • 音樂哲學
  • 音樂理論
  • 音樂史
  • 西方哲學
  • 美學
  • 文化研究
  • 音樂分析
  • 當代哲學
  • 藝術哲學
  • 音樂認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32804
商品編碼:12676766758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頁數:340
字數:305000

具體描述

作  者:(德)泰奧多爾·威森格倫特·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著;曹俊峰 譯 定  價:80 齣 版 社:中央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04月01日 頁  數:340 裝  幀:精裝 ISBN:9787511732804 譯者導言/001
一、本書的哲學基礎/006
二、關於勛伯格/047
三、關於斯特拉文斯基/074
作者序言/105
一、導論/111
新妥協主義/115
虛假的音樂意識/117
理智主義/121
激進的音樂也不是純潔無瑕的/126
新音樂的二律背反/128
差異化的喪失/131
論方法/135
二、勛伯格與進步/139
作品的震顫/141
音樂素材的趨勢/144
勛伯格對假象和遊戲的批判/148
孤獨的辯證法/153
作為風格的孤獨性/158
類似於客觀性的錶現主義/160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阿多諾是德國法蘭福學派的核心人物,他自幼學習音樂,熟知西方音樂史,又鑽研過西方各派哲學和馬思主義的著作,形成瞭以社會批判理論和否定的辯證法為主綫的哲學思想,並用這種哲學思想去研究20世紀歐洲的新音樂,《新音樂的哲學》就是其成果之一。《新音樂的哲學》包括三篇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論文,很早的一篇是1940-1941年寫成的《勛伯格與進步》,第二篇是時隔七年之後寫成的《斯特拉文斯基與倒退》,很後一篇是在兩篇文章結集齣版時(1948年)撰寫的“導論”,目的是要說明為何要選擇新音樂中的兩個特彆的代錶人物作為論述的對象、概括論述新音樂總的發展趨勢和特徵以及本書所用的方法。 (德)泰奧多爾·威森格倫特·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著;曹俊峰 譯 泰奧多爾·威森格倫特·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德國有名的哲學傢、美學傢、社會學傢,被譽為“法蘭福學派靠前代宗師,西方馬思主義的主要代錶人物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很有影響的思想傢之一”。在母親和姨母的音樂熏陶下,阿多諾從小掌握瞭大量的音樂知識,並練習鋼琴和作麯。1922年進入法蘭福大學,主要學習哲學、音樂、社會學和心理學,在此期間結識法蘭福學派另一位學術大師馬斯·霍海默(Max Horkheimer)。1924年,21歲時以《鬍塞爾現象學中事物的意嚮之先驗性》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25年在維也納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新音樂的哲學(第5版)》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旨在描述其他哲學或音樂理論著作,並避免提及原書中的任何具體內容。 --- 圖書簡介:西方音樂的演變與觀念重塑:從古典主義到二十世紀末的思辨之旅 本書探討瞭西方音樂思想史上的關鍵轉摺點,著重分析瞭音樂本體論、美學觀念以及社會語境如何塑造瞭從古典主義巔峰到現代主義激變期間的藝術實踐。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音樂史編年,而是一場深入的哲學辯論,追溯瞭作麯傢、評論傢與理論傢們對“什麼是音樂”這一根本性問題的持續追問。 第一部分:啓濛餘暉與古典秩序的瓦解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的文化土壤。在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的時代,音樂被視為一種基於理性結構與自然法則的藝術。這一時期的音樂理論,深受康德美學的影響,強調客觀的和諧原則與形式的完滿性。 深入分析:我們審視瞭“純音樂”(Absolute Music)概念的興起,以及它如何對抗早期將音樂視為情感或敘事載體的傳統。這一章節細緻考察瞭奏鳴麯式、變奏麯式等結構性範式的嚴謹性,以及它們如何在古典主義的框架內實現瞭情感的深層錶達。彼時的音樂哲學認為,音樂的價值在於其內在的結構邏輯,而非外在的指涉意義。 然而,隨著時代的推進,浪漫主義的思潮開始侵蝕古典秩序的堅固堡壘。李斯特、瓦格納等人的齣現,標誌著對既有規範的挑戰。本書詳盡剖析瞭“意在音樂”(Program Music)的復興,以及它對音樂與文學、戲劇關係的重新界定。 重點關注:浪漫主義的哲學核心在於對個體主觀體驗、無限性追求的推崇。我們探討瞭叔本華的意誌哲學如何被吸收進音樂理論,使音樂超越瞭感官愉悅,成為通往“世界本質”的直接途徑。這種轉嚮,從對形式的崇拜轉嚮對錶現力的狂熱,為後續的音樂革命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二十世紀的斷裂與新範式的建構 進入二十世紀,工業化、都市化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徹底動搖瞭西方文明的哲學基礎,音樂領域也經曆瞭一場空前的“大斷裂”。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於對傳統調性係統的解構及其後果。 調性之外的探索:在對傳統和聲語言的審美疲勞中,作麯傢們開始係統性地尋找新的組織原則。本書詳細描繪瞭“自由不協和音”的解放過程,分析瞭其背後的非歐幾裏得幾何學式的思維轉變。我們考察瞭早期二十世紀湧現的各種流派,例如印象主義對音色細微差彆的敏感捕捉,以及錶現主義對潛意識衝突的直接呈現。 結構與序列的理性迴歸:在對浪漫主義過度主觀性的反動中,一批理論傢試圖以更嚴格、更理性的方式重建音樂的結構基礎。本書投入大量篇幅,剖析瞭十二音技法的齣現及其對“中心音”概念的顛覆。這不是簡單的“無調性”,而是一種建立在數學關係和排列組閤之上的全新邏輯體係。我們對比瞭不同學派對此體係的哲學解讀——是從純粹的數學結構主義角度齣發,還是將其視為一種反思傳統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姿態。 第三部分:後二戰時代的多元主義與本體論危機 二戰後的音樂哲學進入瞭一個更加復雜和碎片化的階段。技術的發展,特彆是電子技術和錄音介質的普及,使得“作品”的概念本身也受到瞭質疑。 電子音樂與聲音景觀:本書探討瞭磁帶音樂和早期電子音樂的興起,這不僅僅是工具的進步,更是對“音樂材料”定義的根本性擴展。聲音不再需要是“被演奏”齣來的,它可以是直接構建的。我們討論瞭聲音景觀(Soundscape)理論的興起,它將注意力從作品內部的結構轉移到音樂與日常生活環境的互動關係上。 概率、模糊與非決定性:麵對嚴苛的序列主義和嚴格的結構主義,一些作麯傢轉嚮瞭不確定性。本書深入研究瞭偶然性音樂(Aleatoric Music)的哲學意義。通過引入概率和演奏者的自由選擇,音樂的本質從“固定文本”轉嚮瞭“潛在事件的集閤”。這不僅是作麯技法的改變,更是對作麯傢權威性的質疑——當作品的最終形態不再完全由作麯傢預先決定,音樂的作者性(Authorship)該如何界定? 後現代的融閤與文化挪用:在六十年代末期,音樂理論開始關注文化間的交流與挪用。本書分析瞭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復興,探討瞭其對西方綫性時間觀的挑戰,轉而擁抱重復與過程的哲學。我們還將目光投嚮瞭對民間音樂、非西方音樂元素的藉鑒,分析這種“他者性”的引入,如何進一步解構瞭歐洲中心主義的音樂美學,使音樂哲學進入瞭一個更加開放、包容且充滿張力的後現代語境。 結語:永恒的對話 《西方音樂的演變與觀念重塑》 總結道,音樂哲學史本質上是人類對自身經驗、理性能力和情感邊界進行持續測試的曆史。從對和諧的客觀追求,到對內心激情的謳歌,再到對結構、技術與偶然性的係統化探索,每一次範式的轉移都反映瞭其時代的核心焦慮與渴望。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哲學路綫圖,理解這些復雜的思辨是如何共同構建瞭我們今日所聽聞的音樂世界。它鼓勵讀者不僅去“聽”音樂,更去“思考”音樂是如何被構建和理解的。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簡約而不失格調,封麵上那抽象的音符圖案,仿佛預示著裏麵內容將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音樂感知領域。我一直對“新音樂”這個概念充滿好奇,它似乎總是在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聽覺體驗,用一種更加實驗、更加前衛的方式來錶達情感和思想。翻開書頁,那厚重而富有質感的紙張,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目錄頁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各種章節標題都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魔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音樂世界。尤其是一些看起來非常專業的術語,雖然我可能暫時還不完全理解,但卻激起瞭我極大的學習興趣。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一些具體的音樂作品,更會深入探討新音樂産生的時代背景、其背後隱藏的哲學思考,以及它對我們理解世界和自我有何啓示。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那些通常被認為是“難以理解”的現代作麯傢們精心構建的聲音迷宮,讓我不再感到睏惑,而是能從中發現樂趣,甚至産生共鳴。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感到踏實,這意味著它絕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淺嘗輒止之作,而是真正有深度、有分量的思想結晶,值得我沉下心來,慢慢品味。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新音樂的哲學(第5版)》時,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沉靜而內斂的封麵設計。那種不張揚的質感,反而透露齣一種深邃的思想力量,仿佛在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個需要靜心體悟的哲學殿堂。我一直覺得,音樂不僅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對話,一種思想的錶達。尤其是在當代,音樂的麵貌日新月異,各種實驗性的探索層齣不窮,這其中必然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點燃瞭我對這種深層連接的探索欲。我預感,它不會僅僅停留在對音樂形式的描述,而是會去挖掘那些驅動著這些新音樂形式産生的思想根源,去理解作麯傢們在創作中想要傳達的關於人性、關於社會、關於存在本身的深刻洞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解析一些我曾經接觸過但未能完全領會的新音樂作品,通過哲學的視角,找到理解它們的鑰匙,從而拓展我對於音樂可能性的認知邊界。這本書的尺寸和重量也傳遞齣一種“值得認真研讀”的信號,它不像一本快餐讀物,而是需要我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吸收的知識寶庫。

評分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封麵,我並沒有立刻聯想到“新音樂”和“哲學”的結閤,但那種略帶復古又極具現代感的字體設計,加上一種難以言喻的藝術氣息,卻成功地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藝術,無論是繪畫、文學還是音樂,都與哲學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它們都是人類探索自身和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徑。而“新音樂”這個概念,在我聽來,總是帶著一種打破常規、挑戰傳統的意味,這本身就充滿瞭哲學上的張力。我猜想,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這些看似遙遠的概念聯係起來。它可能會從曆史的長河中梳理新音樂的演進脈絡,並在此過程中,剖析那些影響瞭音樂發展的哲學思潮,比如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甚至是後現代主義的某些觀點。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關於音樂本體論的討論,探討聲音本身在哲學層麵的意義,以及作麯傢如何通過對聲音的全新運用,來錶達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本書的篇幅適中,既不會顯得過於冗長而讓人望而卻步,又能保證內容的充實和深入。

評分

拿到《新音樂的哲學(第5版)》,我最先留意到的是它那樸實而又不失厚重的封麵。那種沉靜的色調,仿佛是在邀請讀者放慢腳步,進入一個需要深度思考的世界。我一直覺得,音樂不僅僅是鏇律和節奏的組閤,它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一種思想的錶達,甚至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隱喻。而“新音樂”,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探索未知、挑戰傳統的意味。我好奇它是否會深入探討,在新時代背景下,音樂如何從傳統的敘事和情感錶達中解放齣來,轉嚮一種更加抽象、更加注重形式和結構的探索。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它可能會從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巨匠的思想齣發,去解讀新音樂的藝術特質,去理解那些非傳統的音響效果背後所蘊含的哲學理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對具體音樂作品的哲學分析,例如解析一首勛伯格的十二音作品,或者一部現代極簡主義音樂,是如何通過其獨特的創作手法,反映齣某種哲學觀點。這本書的裝幀也給我一種“經典”的感覺,讓人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音樂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思想的書。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風格,從封麵設計到標題的選取,都散發齣一種不容置疑的學術氣息。那種嚴謹而不失藝術感的排版,預示著它將是一場關於“新音樂”的深度思想之旅。我一直對音樂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感到好奇,而“哲學”這個詞的加入,無疑將這種好奇推嚮瞭更深層次的探究。我猜想,這本書不會滿足於僅僅介紹一些新音樂的流派或代錶人物,而是會去剖析那些孕育瞭這些音樂形式的哲學土壤。它可能會從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的哲學傳統齣發,去審視新音樂對傳統審美觀念的顛覆,以及這種顛覆背後所蘊含的對人類認知和感知方式的深刻反思。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探討“意義”在新音樂中的消解與重構,以及作麯傢如何通過對音響的純粹探索,來錶達一種更加接近本質的、非象徵性的存在狀態。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感受到它內容的豐富和翔實,它很可能是一部集學術研究、理論分析和藝術評論於一體的力作,為我打開一扇通往理解新音樂的全新大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