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诺贝尔文学奖
Bob Dylan
鲍勃·迪伦自传摇滚记中文台版
本世纪伟大的摇滚诗人
美国民谣歌手、音乐家、诗人
对当代流行文化影响深远。
《鲍勃·迪伦摇滚记》记录了他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等一系列生命中重要时刻的事情,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
鲍勃迪伦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是一位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响已超过50年。他的大多数著名作品都来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谣,也被广泛认为是当时美国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尽管他否认了这一点。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民权反战运动的圣歌,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迪伦开始从原先的抗议民谣风格转型,并在1965年发行单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从此改变了流行音乐的传统分类。在一些摇滚音乐人的帮助下,迪伦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了《告示牌》榜单冠军,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民权运动者的指责和批评。
迪伦早期受到了美国创作歌手小理查德的表演和音乐人伍迪·盖瑟瑞、罗伯特·约翰逊和汉克·威廉斯的歌词的影响,并在后来发展及个性化了既有的音乐风格。迪伦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及乡村到福音音乐、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还有爵士乐和摇摆乐。迪伦通常的演奏乐器为吉他、键盘乐器和口琴。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作为一个音乐家,迪伦的唱片总销量已超过了1亿,也让他成为畅销音乐艺人之一。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
《搖滾記》
作者: 巴布.狄倫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2006/10/2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7059543
叢書系列:Mark
内容简介
「前方的道路將會崎嶇艱難,我不知道它通往何方,但我還是踏上這條路。眼前即將出現一個奇怪的世界,亂雲罩頂,閃電頻傳。那個世界,許多人不理解,也從來沒能弄懂。我卻直直走了進去。那是個寬廣的世界。」這本自傳的結尾這樣寫。今日世人知道,那個寬廣的世界,會因為巴布.狄倫直直走了進來而得到改變。
狄倫的歌聲如此美國:寬大、認真、充滿理想,節奏感十足。狄倫所說的故事如此引起共鳴:憤怒、慧黠、辛辣、純潔、批判、傷感。那樣的狄倫,是如何形成的?他的自傳將會給出答案。
在自傳第一部曲《搖滾記》中,狄倫回顧了人生幾個重大轉折。讀者跟著他的步伐,從故鄉明尼蘇達州來到紐約曼哈頓,看見1961年的格林威治村,經歷烏茲塔克事件。
讀者看見狄倫帶著對民謠的熱愛來到紐約,儘可能尋找表演的機會,但他只唱自己想唱的歌。他聆聽各種民謠並欣賞其他歌手;他閱讀思想經典,因為詩而震撼,因為故事而感動。幾段戀情隨風而逝,幾個朋友終生維持情誼。
在傷逝的情懷之中,狄倫追記往事,情景鮮明,歷歷如昨。有時敘情,有時寫景;有時詩意,有時熱情。《搖滾記》承載了巴布.狄倫對於一個非凡時代所懷抱的情感,呈現了一顆誠實的藝術心靈,讓世人更深入思索狄倫對世界的影響。
本书为的台湾繁体中文版。名《摇滚记》,由鲍勃迪伦,亲自撰写。
巴布 狄倫(Bob Dylan)
生於1941年的美國明尼蘇達州,本名Bob Zimmerman。1961年在紐約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該年4月11日在紐約市首次演出。1962年出版第一張專輯。1963年出版《The Freewheeling’ Bob Dylan》,收錄了〈Blowing in the Wind〉等歌;同年參與了「新港民謠節」(Newport Folk Festival)活動。1966年巡迴歐洲,返美後發生了摩托車車禍,十七個月後才公開演出。此後至70年代中持續有新作問世。1988年進入美國搖滾名人堂。
这本关于鲍勃·迪伦的传记,光是捧在手里,那份厚重感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封面设计得非常考究,仿佛能从中嗅到一丝六十年代的尘土和烟草味,即便我还没翻开第一页,脑海里已经自动播放起《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旋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迪伦早期流浪生活那种近乎诗意的捕捉,那种不羁的、对体制的疏离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它不像许多官方传记那样规整,更像是从一个老乐迷口中娓娓道来的故事,充满了细节的肌理感。比如,书中对明尼阿波利斯那些昏暗酒吧的场景描绘,让我仿佛能亲耳听到那个年轻的吟游诗人如何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去撞击那些麻木的灵魂。这种代入感,对于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像是在复原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展示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位艺术家是如何拒绝被定义,最终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回顾那些被提及的经典专辑,那种将文字与音乐体验完美交织的感受,实在美妙。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似乎并未试图将鲍勃·迪伦“神化”,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侧写。那些关于他与身边人复杂关系的描述,那些偶尔流露出的固执、疏离乃至刻薄,都被坦诚地记录了下来,这让这个传奇人物显得更加立体和可信。我们知道,对于公众人物,传记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无原则的赞颂,要么是过度挖掘隐私的猎奇。但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关注的是艺术家的内在驱动力——那种永不停歇的创作冲动,那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即便是这种真实可能显得格格不入。书中的一些细节暗示了,这种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往往是以牺牲人际关系的圆融为代价的。这让我想起那些伟大的创造者,他们往往都是孤独的行走者。读完这些篇章,我感觉自己对“艺术家”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是一种近乎苦修的决心和承受力。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相当到位,绝非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作者很懂得如何运用张弛有度的笔法来处理迪伦人生的各个阶段。当描绘他从民谣界横空出世,到那次惊世骇俗的“触电”时刻,那种爆炸性的能量几乎要穿透纸面。文字的密度和情感的张力在这些关键节点上达到了顶峰,让人看得心潮澎湃,甚至能理解为什么当时的乐坛会为之震动分裂。然而,在描述迪伦后期的沉静和内省时,笔调又瞬间变得悠长而舒缓,如同他晚期作品中流露出的那种沧桑和超然。这种叙事上的高低起伏,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像是在聆听一张精心编排的专辑,有高潮,有低谷,有独白,有合唱。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迪伦歌词意象的深入剖析,那些晦涩难懂的诗句,在作者的引导下,似乎都找到了通往其内心世界的密道。它提供了一种理解的视角,而不是强行的解释,让读者在被告知之余,还能保持自己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在装帧和印刷质量上,也体现出对这位摇滚巨匠的尊重。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文字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眼睛不易疲劳,即使是深夜挑灯夜读,也感到一种愉悦。我尤其赞赏翻译者的功力。要将迪伦那些充满美国本土俚语、圣经典故和晦涩隐喻的歌词和口述精准地转译成流畅且有韵味的中文,绝非易事。在这里,我感受不到那种生硬的“翻译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信达雅的平衡。很多地方的措辞,既保留了原文的粗粝感,又让中文读者能够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得以顺畅地延续,没有因为语言的隔阂而产生任何卡顿。这种高水准的制作,体现了出版方对这本传记的重视程度,也让它无愧于“经典”二字。
评分真正让人回味无穷的,是这本书如何处理迪伦后期那个“谜一样的自我”。当他淡出聚光灯,转而专注于绘画、沉思,乃至偶尔在舞台上以一种近乎古怪的方式演绎着自己几十年前的作品时,作者没有试图去强行解释这种转变,而是用一种更具哲思的角度去解读。他探讨了名声如何成为一种枷锁,以及一位艺术家如何在人生的下半场,重新寻找与世界和解的方式,或者说,是如何选择与世界保持距离。这种对“退出”和“回归”的深刻探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音乐史或人物传记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艺术生命力与个人自由的哲学小品。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摇滚明星的形象,更是一位不断自我重塑、拒绝被时代轻易定义的精神探索者。这本书,确实值得反复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