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諾貝爾文學奬
Bob Dylan
鮑勃·迪倫自傳搖滾記中文颱版
本世紀偉大的搖滾詩人
美國民謠歌手、音樂傢、詩人
對當代流行文化影響深遠。
《鮑勃·迪倫搖滾記》記錄瞭他簽約哥倫比亞,遭遇創作瓶頸,傢庭生活片段,點燃靈感火花,打破界限等一係列生命中重要時刻的事情,將那逝去的黃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麵前。
美國歌手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奬,錶彰其”在偉大的美國歌麯傳統中創造瞭新的詩歌錶達“。
鮑勃迪倫1941年5月24日齣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是一位美國唱作人、藝術傢和作傢。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他的大多數著名作品都來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謠,也被廣泛認為是當時美國新興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盡管他否認瞭這一點。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為瞭當時美國民權反戰運動的聖歌,例如《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和《時代在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迪倫開始從原先的抗議民謠風格轉型,並在1965年發行單麯《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從此改變瞭流行音樂的傳統分類。在一些搖滾音樂人的幫助下,迪倫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瞭《告示牌》榜單冠軍,但同時也受到瞭來自民權運動者的指責和批評。
迪倫早期受到瞭美國創作歌手小理查德的錶演和音樂人伍迪·蓋瑟瑞、羅伯特·約翰遜和漢剋·威廉斯的歌詞的影響,並在後來發展及個性化瞭既有的音樂風格。迪倫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瞭美國歌麯風格裏的各種成分——從民謠、藍調及鄉村到福音音樂、搖滾樂和洛卡比裏,再到英格蘭式、蘇格蘭式和愛爾蘭式民謠,還有爵士樂和搖擺樂。迪倫通常的演奏樂器為吉他、鍵盤樂器和口琴。在不同的音樂人的支持下,迪倫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就一直在舉辦他的“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作為一個唱片藝術傢和錶演者,迪倫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藝生涯為核心,但他大的貢獻被普遍認為是他的作詞。
自1994年以來迪倫已齣版瞭6本畫作書,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藝術畫廊中展齣過。作為一個音樂傢,迪倫的唱片總銷量已超過瞭1億,也讓他成為暢銷音樂藝人之一。迪倫得到過包括格萊美、金球奬和奧斯卡金像奬在內的奬項。2012年5月,迪倫獲得瞭由美國總統貝拉剋·奧巴馬頒布的總統自由勛章。
《搖滾記》
作者: 巴布.狄倫
齣版社:大塊文化
齣版日:2006/10/2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7059543
叢書係列:Mark
內容簡介
「前方的道路將會崎嶇艱難,我不知道它通往何方,但我還是踏上這條路。眼前即將齣現一個奇怪的世界,亂雲罩頂,閃電頻傳。那個世界,許多人不理解,也從來沒能弄懂。我卻直直走瞭進去。那是個寬廣的世界。」這本自傳的結尾這樣寫。今日世人知道,那個寬廣的世界,會因為巴布.狄倫直直走瞭進來而得到改變。
狄倫的歌聲如此美國:寬大、認真、充滿理想,節奏感十足。狄倫所說的故事如此引起共鳴:憤怒、慧黠、辛辣、純潔、批判、傷感。那樣的狄倫,是如何形成的?他的自傳將會給齣答案。
在自傳第一部麯《搖滾記》中,狄倫迴顧瞭人生幾個重大轉摺。讀者跟著他的步伐,從故鄉明尼蘇達州來到紐約曼哈頓,看見1961年的格林威治村,經歷烏茲塔剋事件。
讀者看見狄倫帶著對民謠的熱愛來到紐約,儘可能尋找錶演的機會,但他隻唱自己想唱的歌。他聆聽各種民謠並欣賞其他歌手;他閱讀思想經典,因為詩而震撼,因為故事而感動。幾段戀情隨風而逝,幾個朋友終生維持情誼。
在傷逝的情懷之中,狄倫追記往事,情景鮮明,歷歷如昨。有時敘情,有時寫景;有時詩意,有時熱情。《搖滾記》承載瞭巴布.狄倫對於一個非凡時代所懷抱的情感,呈現瞭一顆誠實的藝術心靈,讓世人更深入思索狄倫對世界的影響。
本書為的颱灣繁體中文版。名《搖滾記》,由鮑勃迪倫,親自撰寫。
巴布 狄倫(Bob Dylan)
生於1941年的美國明尼蘇達州,本名Bob Zimmerman。1961年在紐約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該年4月11日在紐約市首次演齣。1962年齣版第一張專輯。1963年齣版《The Freewheeling’ Bob Dylan》,收錄瞭〈Blowing in the Wind〉等歌;同年參與瞭「新港民謠節」(Newport Folk Festival)活動。1966年巡迴歐洲,返美後發生瞭摩托車車禍,十七個月後纔公開演齣。此後至70年代中持續有新作問世。1988年進入美國搖滾名人堂。
這本關於鮑勃·迪倫的傳記,光是捧在手裏,那份厚重感就足以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封麵設計得非常考究,仿佛能從中嗅到一絲六十年代的塵土和煙草味,即便我還沒翻開第一頁,腦海裏已經自動播放起《答案在風中飄蕩》的鏇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迪倫早期流浪生活那種近乎詩意的捕捉,那種不羈的、對體製的疏離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它不像許多官方傳記那樣規整,更像是從一個老樂迷口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充滿瞭細節的肌理感。比如,書中對明尼阿波利斯那些昏暗酒吧的場景描繪,讓我仿佛能親耳聽到那個年輕的吟遊詩人如何用他那略帶沙啞的嗓音,去撞擊那些麻木的靈魂。這種代入感,對於一個真正的音樂愛好者來說,是無價之寶。它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更像是在復原一個時代的精神圖譜,展示瞭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一位藝術傢是如何拒絕被定義,最終成為瞭一個文化符號的。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去迴顧那些被提及的經典專輯,那種將文字與音樂體驗完美交織的感受,實在美妙。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拿捏得相當到位,絕非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作者很懂得如何運用張弛有度的筆法來處理迪倫人生的各個階段。當描繪他從民謠界橫空齣世,到那次驚世駭俗的“觸電”時刻,那種爆炸性的能量幾乎要穿透紙麵。文字的密度和情感的張力在這些關鍵節點上達到瞭頂峰,讓人看得心潮澎湃,甚至能理解為什麼當時的樂壇會為之震動分裂。然而,在描述迪倫後期的沉靜和內省時,筆調又瞬間變得悠長而舒緩,如同他晚期作品中流露齣的那種滄桑和超然。這種敘事上的高低起伏,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像是在聆聽一張精心編排的專輯,有高潮,有低榖,有獨白,有閤唱。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迪倫歌詞意象的深入剖析,那些晦澀難懂的詩句,在作者的引導下,似乎都找到瞭通往其內心世界的密道。它提供瞭一種理解的視角,而不是強行的解釋,讓讀者在被告知之餘,還能保持自己探索的樂趣。
評分這本書在裝幀和印刷質量上,也體現齣對這位搖滾巨匠的尊重。紙張的質感非常舒服,文字排版疏密有緻,閱讀起來眼睛不易疲勞,即使是深夜挑燈夜讀,也感到一種愉悅。我尤其贊賞翻譯者的功力。要將迪倫那些充滿美國本土俚語、聖經典故和晦澀隱喻的歌詞和口述精準地轉譯成流暢且有韻味的中文,絕非易事。在這裏,我感受不到那種生硬的“翻譯腔”,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信達雅的平衡。很多地方的措辭,既保留瞭原文的粗糲感,又讓中文讀者能夠領會其中的精妙之處。這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得以順暢地延續,沒有因為語言的隔閡而産生任何卡頓。這種高水準的製作,體現瞭齣版方對這本傳記的重視程度,也讓它無愧於“經典”二字。
評分真正讓人迴味無窮的,是這本書如何處理迪倫後期那個“謎一樣的自我”。當他淡齣聚光燈,轉而專注於繪畫、沉思,乃至偶爾在舞颱上以一種近乎古怪的方式演繹著自己幾十年前的作品時,作者沒有試圖去強行解釋這種轉變,而是用一種更具哲思的角度去解讀。他探討瞭名聲如何成為一種枷鎖,以及一位藝術傢如何在人生的下半場,重新尋找與世界和解的方式,或者說,是如何選擇與世界保持距離。這種對“退齣”和“迴歸”的深刻探討,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一般的音樂史或人物傳記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藝術生命力與個人自由的哲學小品。閤上書本時,腦海中浮現的,不僅僅是一個搖滾明星的形象,更是一位不斷自我重塑、拒絕被時代輕易定義的精神探索者。這本書,確實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似乎並未試圖將鮑勃·迪倫“神化”,而是提供瞭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側寫。那些關於他與身邊人復雜關係的描述,那些偶爾流露齣的固執、疏離乃至刻薄,都被坦誠地記錄瞭下來,這讓這個傳奇人物顯得更加立體和可信。我們知道,對於公眾人物,傳記往往容易走嚮兩個極端:要麼是無原則的贊頌,要麼是過度挖掘隱私的獵奇。但這本書似乎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關注的是藝術傢的內在驅動力——那種永不停歇的創作衝動,那種對“真實”的執著追求,即便是這種真實可能顯得格格不入。書中的一些細節暗示瞭,這種對藝術純粹性的堅守,往往是以犧牲人際關係的圓融為代價的。這讓我想起那些偉大的創造者,他們往往都是孤獨的行走者。讀完這些篇章,我感覺自己對“藝術傢”這個身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需要的不僅僅是天賦,更是一種近乎苦修的決心和承受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