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邦大治

小邦大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树军,王绍光著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
  • 历史
  • 治理
  • 地方治理
  • 中国政治
  • 社会学
  • 公共管理
  • 基层治理
  • 案例研究
  • 政治体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5583
商品编码:13007259365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欧树军,王绍光 著 定  价:59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页  数:209 装  帧:平装 ISBN:9787520105583
引言
 逐鹿之地
一 帝国逐鹿东南亚
二 “间接帝国”的例外
三 从“重返”到“退场”
四 帝国与东南亚区域秩序
第二章 国家奠基
一 公共部门的本地化
二 政治体系的适应性
第三章 资源汲取
一 行政主导的发展型政府
二 阶层分化与税收结构
三 量人为出的公共开支
第四章 人心濡化
一 形塑国族认同
二 缔造核心价值
三 凝聚执政共识
第五章 政党统领
一 政党与官僚之间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与中国相比,新加坡是个很小的国家。中国的人口是新加坡的240多倍,领土面积是新加坡的13400多倍。对中国来说,新加坡的治理经验有什么参考价值吗?其实,只是相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才能说拥有570万人口的新加坡小。世界上现有200多个主权政治实体,其中一半以上人口还没有新加坡多,包括丹麦、芬兰、挪威、爱尔兰、新西兰、阿尔巴尼亚、蒙古国等国。如果与历目前的城邦相比,新加坡则可以算得上泱泱大国了。即使不喜欢新加坡政治体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它的治理水平相当高。这当然与它的规模较小有关,规模小比较容易治理,但这并不意昧着规模小的国家都治理得很好。那么,新加坡到底做对了什么事呢?欧树军、王绍光著的《小邦大治--新加坡的国家基本制度建设》提供的解释是,新加坡在国家基本制度建设方面成就斐然,实现了“小邦大治”。国家基本制度,就是为了实现“良治”,任何一个政治体制都必须建立的基本制度框架,它是现代国家的“地基等 欧树军,王绍光 著 欧树军,中国人民大学靠前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硕士(2005),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哲学博士(2009)。已出版专著《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译著《选主批判:对当代西方民主的反思》《沃伦法院与美国政治》,发表论文、书评和评论等数十篇。
王绍光,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荣休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士(1982),美国康乃尔大学政治学硕士(1984),美国康乃尔大学政治学博士(1990),1990-2000年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系,已出版专著16本,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

《小邦大治》:一部关于秩序、繁荣与人类精神的长卷 《小邦大治》并非一本单纯的历史叙事,也非一本浅显的社会学读物,它是一次深刻的文明探险,一次对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治理智慧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的恢弘史诗。本书以其广阔的视野、严谨的考证以及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为何一些社群能够从最初的混沌走向有序,从贫瘠走向富庶,并最终孕育出璀璨的精神文明。 故事的开端,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帝国或声名赫赫的王朝。相反,《小邦大治》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历史长河轻易淹没的“小邦”——那些微小的聚落,那些最初的社群。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细致地描绘了这些早期人类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形成最初的合作模式。从狩猎采集的部落,到农耕定居的村落,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凝聚着智慧的闪光,都蕴含着对秩序的原始渴望。 本书并非将“小邦”仅仅视为“大邦”的前身,而是认为“小邦”本身就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运行逻辑。在狭小的生存空间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责任与义务也更加明确。这种“熟人社会”的特点,催生了独特而有效的治理方式:基于血缘的信任,基于共同经验的默契,以及基于朴素道德的约束。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小邦”的案例分析,展现了“小邦”治理的多元性和适应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竞争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小邦”开始寻求更复杂的组织形式。这时,《小邦大治》将视线转向了“大治”的探索。但这并非意味着对“小邦”精神的遗弃,而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如何在大规模的社会结构中,重塑和发扬那些从“小邦”时代继承下来的宝贵经验。 “大治”的实现,书中并未简单归结于强权或制度的强制。恰恰相反,作者强调了“大治”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人类对“好生活”的追求,对安全、公平、尊严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的共同向往。这包括了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对规律的探索,从氏族内的互助到城市内的协作,从简单的规章制度到复杂的法律体系。书中深入剖析了不同文明在“大治”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无论是古希腊城邦的公民参与,还是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亦或是其他文明的独特治理模式,都展现了人类在构建理想社会方面的智慧结晶。 《小邦大治》尤为关注的是“治”的内在机制。它不仅仅关注政治制度的设计,更深入地探讨了经济基础的构建、文化价值的塑造以及社会信任的维系。书中详尽分析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商业贸易的兴起如何促进文明交流,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如何提供精神指引,以及教育体系如何培养公民意识。作者认为,真正的“大治”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是外在秩序与内在德行的相辅相成。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将历史简单地分为“成功”与“失败”的二元对立。相反,《小邦大治》以一种更加包容的视角,审视了人类在追求“大治”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反复,甚至是灾难。它深刻反思了权力滥用、社会不公、以及文明冲突所带来的教训。这些反思并非为了批判,而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周期性。 《小邦大治》还强调了“治”的连续性与传承。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不断重塑、不断创新的过程。新的挑战需要新的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往往根植于过往的经验。书中细致地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治理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并最终汇聚成人类文明的洪流。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也极具匠心。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俯瞰历史,而是试图以一种“在场”的姿态,与读者一同体验。他会带领读者深入到古老的集市,感受市井的喧嚣;会邀请读者走进议事厅,聆听智者的辩论;甚至会让你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这种沉浸式的叙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让遥远的历史触手可及。 《小邦大治》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它更是一次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启示。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与碎片化并存,技术进步与社会挑战交织,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本书所探讨的“小邦”到“大治”的演进逻辑,关于秩序的构建,关于治理的智慧,以及关于人类精神的坚守,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代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没有为读者提供一个现成的“药方”,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审视问题的方法,以及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它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将历史的经验与当下的现实进行对照,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小邦大治》所描绘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它让我们看到,从微小的石器时代聚落,到如今庞大而复杂的现代社会,人类始终在不懈地追求着更好的生存状态和更高的精神境界。而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那条贯穿始终的脉络——关于秩序的建立,关于共同体的维系,以及关于人类智慧与精神的永恒探索。本书以其深邃的思想,宏大的格局,以及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文明、关于治理、关于人类自身最深刻的追问与回答。它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视野的拓展,一次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最真诚的凝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命名很有意思,叫《小邦大治》。初次看到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一本关于如何将小范围、小势力,发展壮大,并最终实现有效管理的书。这种“从小到大”的叙事模式,总是格外引人入胜。它可能不是那种波澜壮阔的史诗,而是更侧重于细节,侧重于过程。我猜想,书中会有很多关于决策、执行、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描写。也许是以某个具体的国家为例,讲述它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形成自己的统治体系。或者,也可能是一种更具普适性的探讨,将“小邦”比喻为个人、团队、甚至是一个新的项目,而“大治”则是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发展。我个人对后者更感兴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各种“小邦”的挑战,如何将它们“治”好,是决定我们能否成功的关键。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或者是一些令人启发的故事案例,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

《小邦大治》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沉静、内敛的感觉。它不像那些充满激情的标题那样直抒胸臆,而是留下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人遐想。我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一个关于智慧、关于韧性、关于长远规划的故事。我总觉得,“小邦”可能象征着一种被低估的力量,或者是一种不被看好的开端,而“大治”则是对这种力量的最终实现,是对这种开端的完美升华。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不落俗套的治国之道?比如,并非一定要通过武力征服,而是通过文化、经济、或是某种创新的理念来实现影响力?亦或是,它会讲述一个国家如何在资源匮乏、地理位置不利的情况下,依靠精妙的策略和坚定的意志,最终走向繁荣?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比那些轰轰烈烈的改革更能触及人心,更能持久。

评分

我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听说了这本《小邦大治》,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已经迫不及待想分享一下我的初步印象。朋友是个非常严谨的人,他极少推荐书籍,但一旦推荐,基本都不会出错。他当时的原话是,“这本书,真的能让你重新思考很多事情。”这句话对我来说,就好像一个巨大的钩子,一下子就勾住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这可能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故事集,也不是一本理论性的政治学著作。它或许是以一个比较小的视角切入,去探讨“治”这个宏大概念。可能是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地域,甚至是某个特定人物,通过展现他们如何从“小”走向“大”,如何实现“治”的。我尤其好奇,“小邦”的“小”究竟是地域上的狭小,还是影响力上的微不足道?而“大治”的“大”又是指什么?是疆域的扩张,还是人民福祉的提升?这种对比的张力,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脑子里已经开始浮现出一些场景,比如一个不起眼的村落,在一位杰出领导者的带领下,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一方霸主,而这一切的背后,必定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智慧。

评分

刚拿到《小邦大治》这本书,我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那样,上来就给你一个定论,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命题。“小邦”和“大治”,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忍不住去思考,这个“小邦”究竟是指什么?是地理上的一个小国,还是一个新兴的势力?它的“大治”又是指什么?是指国家的强盛,还是百姓的幸福?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去解读这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宏大叙事,而是更侧重于微观的观察和分析。也许是通过一个具体的历史案例,去展现一个“小邦”如何通过精妙的治理,最终实现“大治”的。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去剖析成功的治国之道,也许其中蕴含着一些被历史忽略的智慧。 它是否会揭示出,真正的“大治”,并非来自土地的扩张,而是源于内部的和谐与繁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烫金的“小邦大治”几个字,在书架上显得格外醒目。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微微泛黄的触感,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一探究竟。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从外观和书名本身,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种可能性。或许是关于古代某个隐秘邦国的崛起史,又或许是讲述一位传奇人物如何以柔克刚,化解一场席卷天下的危机。这个“小邦”究竟有多小?它的“大治”又体现在何处?是政治上的统一,还是文化上的繁荣?是军事上的强大,还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每一个词都充满了想象空间,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喜欢这种留白的设计,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激发读者去主动探索,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框架。有时候,一本好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内心的火焰,让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间跳跃。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能有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策略,或是感人至深的治国理念,能够让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找到一些沉静思考的契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