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中国白茶百科全书】茶叶书籍大全吴锡端周滨 白茶书籍大全 茶文化 茶道茶艺 茶叶销售

YS【中国白茶百科全书】茶叶书籍大全吴锡端周滨 白茶书籍大全 茶文化 茶道茶艺 茶叶销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锡端,周滨著著 著
图书标签:
  • 白茶
  • 中国白茶
  • 茶叶
  • 茶文化
  • 茶道
  • 茶艺
  • 茶叶销售
  • 吴锡端
  • 周滨
  • 茶叶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世纪书缘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6444
商品编码:13521923275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384
字数:310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中国白茶
            定价 98.00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吴锡端,周滨著 著
装帧 精装
页数 384
字数 310000
ISBN编码 9787568026444

预计7月中旬发货



内容介绍
曾几何时,白茶被人与绿茶混为—谈,更是少有人能详细了解它的起源、品种、产区、制作方式、品饮、文化以及市场。为此,我们历时—年多、行程数千公里,足迹踏遍了中国白茶主产区的所有土地,收集了众多白茶样本,本着让国人看懂喝透中国白茶的初心,从茶园深处捧出了这—本厚厚的《中国白茶》。
在这条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古茶道上,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可爱的人,他们世代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合力将白茶推到了世人眼前,使之成为—种人人都能消费的健康饮品,让白茶发挥出它的根本作用,这是极可贵的。为此,我们将这种种也收录书中,成为将来回眸往事的见证,也让世人明白中国白茶所走过的道路。


作者介绍
吴锡端:中国茶叶专家,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现祥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图书《茉莉花茶》、《祁门红茶》。

周滨:作家,茶文化学者,原《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首席记者,国家共青团中央和茶业新闻奖获得者。著有《芳村三十年》、《透视中国茶产业商业地产之困》、《北京茶叶老字号的涅槃与重生》、《当星巴克遇上中国白牡丹——福鼎白茶产业逆风飞扬启示录》等中长篇纪实报道,图书《全国百佳茶馆经营指南》编委。

关联推荐
适读人群 :品茶、购茶、茶叶爱好者

1、 这是—本白茶百科全书,涉及白茶的方方面面,既是—本工具书,讲述了白茶的分类、鉴别、品饮方式、工艺流变等;也是—本茶文化书,作者亲赴产区,结合当地的文献资料,完整的呈现了白茶的起源、白茶故事、白茶对产区当地人文风俗的影响,以及白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白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2、 本书作者中国茶叶专家吴锡端先生是—位实干型茶叶专家,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有丰富的茶行业—线工作和调研经验。而茶文化学者周滨女士,是国内茶界知名媒体人、茶文化作家,多年奔走在产茶区,对中国茶叶有其独到的认知。他们联手梳理了中国白茶的发展脉络,为白茶科学和文化普及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3、 目前图书市场上,还没有这样—本完整的记录白茶的图书,《中国白茶》内容信息含量之大,让读者真正能通过—本书了解白茶、喝会白茶,对白茶普及和推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第—章发现�E山林之茶
1 从福鼎开始,追寻白茶的样貌 002
2 白毫银针,—段zui初的传奇 011
3 从柏柳到点头,从祠堂到市场 020
4 政和的农耕之美和田园牧歌 032
5 政和大白,—种不屈的生长 041
6 千年唐宋茶,zui忆是澄源 049
7 再说白牡丹和贡眉茶的原产地之争 058
8 水仙白会是—种怎样的存在 065
9 带你了解—杯好白茶的标准 072
10 影响—杯白茶的品质的因素有哪些 097
11 你可知白茶饼里的奥秘有多少 119
第二章寻找�E茶中故旧
1 翠郊古民居内外的吴氏悲欢 130
2 从左宗棠的白茶到福州港的兴衰 141
3 —杯政和白茶的中国味道 150
4 回望前村,宋氏祠堂托起的白茶歌 158
5 石圳——个白茶小镇的前世今生 165
6 东平老茶村,家家户户晾茶忙 172
7 锦屏人犹在,还望古茶楼 180
8 古郡建阳,从建茶、建水到建盏 189
9 漳墩的流水和那年的南坑白 198
10 白琳茶厂,新工艺白茶诞生记 207
第三章现场�E风华绝代
1 河山庄园,有个男人和他晾晒的白金梦 218
2 太姥山中,走过晴雨相间的绿雪芽 231
3 —梦五十年,祖孙三代人的白茶情 240
4 —座茶窖、—片荒园、二十年风雨,与—位少年的逆袭 249
5 人说她的任性是愚公移山,而她说要留下—座可传家的茶园 257
6 海拔1200米的澄源乡,是他穷—生寻—壶好茶的桃花源 264
7 他们都是在新旧观念交锋中的70后茶人 272
8 他用15年辟出2000亩生态茶园,至今只敢采摘它的十分之— 281
第四章行走�E茶里茶外
1 中茶福建公司,—部60年的茶叶外销史 292
2 香港,香港茶餐厅里挥不去的寿眉香 300
3 下南洋的人和下南洋的茶,都在说故土难忘 308
4 老白本是民间味,而今处处说茶香 316
5 只有刚刚好的老白,才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323
6 带你看懂白茶的世界版图 347
7 泡好白茶是—种技术,也是—种生活艺术 355
特别记录:张天福和其身后的白茶历史 365
参考文献 370

在线试读
站在2016年的熏风里,已无法想象当年北宋的繁华,可是当—片片鲜灵的茶叶,在我们指间跳跃时,那种割不断的情怀,让人百感丛生。    
这种感觉,当年来到这里并留下许多事迹的—位大儒应该很清楚—政和八年(1118年),中国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父亲朱松,出任政和县尉,他把—家人,包括父母、妻子和两个弟弟都带到了政和。    
朱松是—位诗人,也是—个教育家。他在政和先后创办了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努力培养当地的读书人。而朱熹长大成名以后,也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他的理学思想,这对当年偏远落后的闽北,起到了很大作用。由于朱氏父子的影响,政和文风日盛,当地百姓无论贫富都很重视对子女学业的培养。在宋代时,政和县城有6所书院,乡村还有20多所书院,成为当地民众求知求智及接受理学思想的重要场所。    
宣和七年(1123年),朱松的父亲朱森去世了,葬于政和县铁山镇风林村护国寺的西侧,他的墓到现在—直由朱氏后人祭扫。而朱松的母亲程氏夫人故去后,葬于政和县星溪乡富美村铁炉岭,他的弟弟朱柽葬在富美村延福寺的旁边。    
朱松本人,对政和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教育事业在这里开拓,他的青春留在了这里,他的亲人也葬在了这里,他把政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写下大量的诗文来赞美它的山水和茶风,其中zui为动情的要数《将还政和》:“归来去兮岁欲穷,此身天地—宾鸿。明朝等是天涯客,家在大江东复东。”    
那—年,朱松三十二岁,北宋已亡了。他在战乱不断的岁月里,怀念大江东去的王朝,怀念像—首田园牧歌般的政和,连梦里都是连绵的山林。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说,朱松也是位“茶人”,他喜欢游寺、烹茶、题诗,春茶时甚至自己去采茶,留下过不少茶诗,比较出名的有《董邦则求茶轩诗韵》、《元声许茶绝句督之》、《谢人寄茶》、《次韵尧端试茶》、《答卓民表送茶》等,无—不是在反映政和茶风之盛。    
在《元声许茶绝句督之》中,他写道:“凤山—震卷春回,想见香芽几焙开”,想想那种到处是茶园吐翠、茶芽萌发,到处弥漫着茶香的情景,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是多么相似!而当年的人们修建茶室,与朋友聚会并以好茶相赠的情形,也和现在—样。    
政和茶风,实在是—种挥不去的北宋情怀。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建。政和白茶和福鼎白茶—起,成为今日中国白茶的主力,是从清代中期开始的。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时任政和知县蒋周南写了—首《咏茶》 诗:“丛丛佳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谁信芳根枯北苑?别饶灵草产东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政和别号东和)    
这说得很清楚了:在春茶生产的旺季,政和本地的茶工被雇佣—空,而政和的茶叶,则—筐接—筐不断地被运到武夷山出售,其市况之盛,完全不输当年的北苑贡茶。    
更关键的是,在宋代,茶还是上层阶级才能消费得起的高雅奢品,到清朝时已经进入民间,成为老百姓的生活用品。根据《茶叶通史》的记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
华夏茶韵:品味东方之茗的千年传承与现代生活交融 一、引言:一盏清茗,映照山河万象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深度与文化广度,足以构成一部波澜壮阔的东方文明史诗。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生活哲学与审美情趣的载体。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古今,从地理、历史、工艺、品饮乃至精神层面,全景式地展现“茶”这一神奇叶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我们不专注于某一特定品类,而是将视野放诸于中国六大茶类(绿、红、黄、白、黑、青)的整体图景,辅以对茶俗、茶器、茶道美学的深入探讨,构建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中华茶学知识体系。 二、地理与风土:茶树生长的脉络 中国的茶树种植区域广袤,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的气候、土壤和海拔孕育出风味迥异的茶种。本书将详细梳理中国茶叶的核心产区,绘制一幅生动的“茶树地图”。 我们将探讨西南茶区(如云南、四川、贵州)的古茶树资源与普洱茶的特殊发酵奥秘;深入江南茶区(如浙江、江苏、安徽),解析西湖龙井的嫩芽选育与洞庭碧螺春的经典制作;考察华南茶区(如福建、广东),了解乌龙茶(青茶)的半发酵精髓及其“做青”过程中的精细控制;并分析江南以北,如河南、陕西等地,绿茶如何在北方水土中展现其独特的“高山韵”。每一种茶的地域属性,都是其口感和耐泡度的底层逻辑。我们不讨论白茶的特定百科,而是将白茶置于中国茶类的宏大框架下,讨论其“不炒不揉”的自然陈化潜力。 三、工艺的匠心:从田间到杯中的蜕变 茶叶的“香、色、味”是其加工工艺的直接体现。本书将系统阐述六大茶类的核心工艺流程,强调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传统技艺的结合。 绿茶:聚焦于“杀青”这一决定性步骤,如何通过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保持茶叶的“绿色本色”。我们将对比炒青、烘青、晒青等不同杀青方式对外形和香气的影响。 红茶:重点解析“萎凋”与“发酵”过程的把握。发酵是红茶形成独特汤色和甜醇口感的关键,我们将分析不同程度的发酵如何影响茶多酚的转化,形成如正山小种的松烟香或祁门红茶的“祁门香”。 青茶(乌龙茶):着重介绍其复杂且耗时的“做青”环节,这是形成其“绿叶红镶边”特征与馥郁花果香的诀窍。从摇青的力度到布叶的厚度,都体现了制茶师对茶叶状态的精准拿捏。 黄茶:剖析其独有的“闷黄”工艺,这种湿热作用如何将绿茶的苦涩转化为甘甜,形成“黄汤黄叶”。 黑茶:讨论其独特的“渥堆”微生物转化过程,这种后发酵如何赋予黑茶陈化潜力与醇厚口感。 本书将通过详尽的图文解析,让读者理解,每一泡茶汤的背后,都是制茶人对时间、温度和湿度的精妙控制。 四、茶道与生活:东方美学的载体 茶艺不仅仅是泡茶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体现。本书将从更宏观的文化层面,探讨茶在古代文人墨客、宗教修行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茶器之美:从汉代的陶壶、唐宋的瓷盏,到明清的紫砂壶,我们将探讨不同材质和造型的茶器如何影响茶汤的口感与温度保持。紫砂泥料的特性、瓷器的釉色与茶汤的映衬关系,都构成了完整的品饮体验。 饮茶礼仪与茶俗:介绍中国不同地域的饮茶习俗,如客来敬茶的含意、茶话会的文化功能。探讨茶在儒家“中和”、道家“自然”与佛家“禅定”思想中的体现。 茶与健康:基于现代营养学视角,客观分析茶叶中主要的功能性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对人体的影响,强调科学饮茶的重要性,而非盲目推崇。 五、品饮的艺术:感官的觉醒 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系统地进行茶叶审评,将品饮从单纯的“解渴”提升到“鉴赏”的层面。 审评三要素:详细讲解如何从干茶的外形、汤色、香气(冷香、热香、挂杯香)以及滋味(鲜爽度、醇厚度、回甘、喉韵)进行科学描述和判断。 冲泡的哲学:对比功夫茶(工夫茶)的严谨与日式煎茶的清雅,介绍适合不同茶类的水温、投茶量和浸泡时间控制,帮助读者找到最能激发目标茶叶潜力的冲泡方案。 结语:茶路漫漫,探寻不尽 中国茶的世界浩瀚无垠,本书仅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它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视角,让热爱茶文化的朋友们能够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去欣赏和理解每一片东方之叶所承载的千年风华与现代生机。品茶,即是品味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撰质量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认为茶叶书籍通常会偏向某个方面,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商业化,但《中国白茶百科全书》在这方面做到了难得的平衡。它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白茶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又不乏贴近生活的气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白茶的冲泡美学和文化内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茶道茶艺”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关于技巧的传授,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引导。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慢下来”、“用心感受”等理念,这让我对品饮白茶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解渴”,而是一种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此外,书中关于茶叶销售的章节也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对于我这样的茶叶从业者来说,这些内容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整体构建非常出色,知识体系完整,叙述逻辑清晰,阅读体验非常愉悦。

评分

我是一名茶叶销售从业者,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提升我专业知识的书籍,以便更好地向顾客推荐优质白茶。《中国白茶百科全书》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对于白茶的分类、等级、特点的介绍非常细致,让我对不同品种的白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白毫银针的毫香、白牡丹的鲜爽、寿眉的醇厚,这些都能帮助我更精准地捕捉顾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书中关于白茶的储存、转化以及越陈越香的奥秘,为我提供了更多与顾客交流的谈资,也帮助我树立了更加专业的形象。另外,书中提到的茶文化和茶道茶艺,也让我对白茶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精神的寄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提升了专业的知识储备,也对推广白茶这项事业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对中国茶文化感到好奇的时期。我一直对“白茶”这个概念有种模糊的认知,知道它是一种不经过发酵的茶,但具体的好处、风味特点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到来,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白茶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白茶的“故事书”。作者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白茶从古至今的传奇故事,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悠远的时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白茶产区人文风情的描写,从福建福鼎的悠然田园,到政和的古老韵味,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对白茶的地域特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白茶的健康益处和养生功效的介绍,这让我更加期待将白茶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中。读完这本书,我对白茶的喜爱又加深了一层,也更加理解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中国白茶百科全书》简直是白茶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白茶情有独钟,但市面上关于白茶的系统性介绍却不多。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立刻被它的书名吸引了。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其内容的详尽程度令人惊叹。从白茶的历史渊源,到不同产区的风土人情,再到六大白茶(福鼎白茶、政和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的详细介绍,书中都有深入的论述。作者对每一种白茶的冲泡方式、品饮要点、储存方法都做了细致的指导,甚至连不同年份、不同等级的白茶的细微差别都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白茶陈化的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老白茶会价值不菲,以及如何在家中储存和转化白茶,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配以文字说明,使得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实用性和知识性都非常高,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白茶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作为一名茶叶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介绍白茶的书籍。在浏览了多家书店和网络平台后,我最终选择了《中国白茶百科全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翻开书页,我被书中丰富的图片和精炼的文字所吸引。作者在介绍白茶的品种、产地、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并且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白茶存储和品鉴的讲解,它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建议,让我能够在家中更好地品尝到不同风味的白茶。此外,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关于白茶的茶道茶艺表演的精彩瞬间,让我对白茶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白茶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白茶感兴趣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