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13 书号:9780253014214
Author 作者:Heidegger, Martin
出版社: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Date 出版日期:20140828
Shipping Weight 商品重量:0.01kg
Shipping Weight Language 语种:ENG
pages 页数:312
Martin Heidegger s 1934 1935 lectures on Friedrich Holderlin s hymns "Germania" and "The Rhine"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significant among Heidegger s lectures on Holderlin. Coming at a crucial time in his career, the text illustrates Heidegger s turn toward language, art, and poetry while reflecting his despair at his failure to revolutionize the German university and his hope for a more profound revolution through the German language, guided by Holderlin s poetry. These lectures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Heidegger s changing relation to politics, his turn toward Nietzsche, his thinking about the German language, and his breakthrough to a new kind of poetic thinking. First published in 1980 as volume 39 of Heidegger s Complete Works, this graceful and rigorous English-language translation will be widely discussed i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theory."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浪漫主义晚期思潮的论述,恰好与这本诗集的气质不谋而合。它散发出的那种对“古典光辉”的追忆与对现代性异化的抗拒,简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心声。我特别留意了扉页上的那段引文,虽然我无法确定出处,但那种对“神性秩序”的呼唤,让我想起了同时期一些音乐家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和谐与绝对美的渴望。我推测,这些诗篇的结构必然是极为精巧复杂的,或许充满了晦涩的典故和严谨的格律,这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乐趣所在。我欣赏那些不迎合大众、坚持自己独特语言宇宙的作者。这本“日耳曼尼亚”的颂歌,想必不会是轻松愉快的田园牧歌,而更像是一部史诗般的宣言,充满了对理想国度的热切渴望,即使那理想早已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阅读它,需要的不仅是文学素养,更是一种对历史深层结构的心灵感应能力。我感觉自己正在试图理解一种失落已久的贵族式的精神傲骨。
评分我收到这本预订的诗集后,只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书架上,还没有正式拆封。这份“等待”,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它让我联想到老派的藏书家对待珍本的态度——不是急于消费内容,而是先尊重其作为“物”的存在价值。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如何处理“颂歌”这种古老而庄重的文学体裁,以及这种体裁在面对一个已经现代化的“日耳曼尼亚”时,会产生何种奇特的化学反应。是批判性的解构,还是虔诚的重建?我倾向于后者,因为只有在那样的坚守中,才能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家的勇气。我希望诗人能驾驭好那种宏大的叙事,避免落入空洞的口号或矫揉造作的抒情。一个好的颂歌应该能让人在阅读时感到呼吸的节奏都被改变了,感受到某种庄严的律动。这本书,对我来说,暂时还是一件需要郑重对待的“精神遗产”,而非日常读物。我需要在心境平和、外界干扰为零的状态下,才能与之进行平等的对话。
评分从书脊的厚度和略微泛黄的书页边缘来看,这显然是一本注重细节的出版物,它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历史的重量感”。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回望这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时代烙印的“民族颂歌”。或许,真正的“普世价值”,恰恰隐藏在对特定文化根源最深刻的挖掘之中。我推测,这本诗集中的语言,必然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充满了宿命感。它不会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浅显表达,而更像是深埋在历史地层下的矿石,需要耐心挖掘才能显露出其光芒。我尤其对“Germania”这个意象感到好奇,它在诗人笔下究竟象征着具体的地理空间,还是仅仅作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原型而存在?这种界限的模糊性,正是这类深刻文本最迷人的地方。它迫使读者跳出现有的认知框架,用一种更古老、更本质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是谁”这个永恒的命题。这本书,注定是一场艰苦但回报丰厚的精神远征。
评分说实话,这书名里的“Holderlin”几个字母,就自带一种难以言喻的权威感,仿佛它一出现,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稀薄而神圣起来。我还没开始阅读,但光是想象着手捧着一本探讨“颂歌”与“日耳曼尼亚”的文本,就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作者本人与他所处时代的张力。今天的文学作品太多强调即时反馈和情绪宣泄,而这种沉淀下来的、需要耐心咀嚼的经典,恰恰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避难所。我猜想,这些诗篇一定充满了对自然界宏大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类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如果它真的如我所想,那么它会提供一个绝佳的参照系,让我们反思当代文化在追求速度和效率时,究竟抛弃了哪些更本质、更持久的东西。我期待着在那些复杂的句法结构中,找到某种返璞归真的真理——那种不加修饰、直抵灵魂深处的语言力量。这本诗集,更像是一把钥匙,通往一个更纯净、更具形而上学意义的德国精神世界。
评分这本诗集,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回响。“日耳曼尼亚”这个词,本身就裹挟着民族的兴衰与精神的探索,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我拿到这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的装帧设计,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和古朴的字体,仿佛能让人触摸到一百多年前的德意志土地上的微风。虽然我还没完全沉下心来细读里面的每一行韵脚,但光是翻阅目录,那些标题——“颂歌”、“致德意志”——就足以勾勒出一个宏大而又略显悲怆的图景。我期待着诗人如何用他那标志性的、近乎于神谕般的语言,去描摹他所理解的德意志灵魂。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阅读,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对话。我尤其好奇“预订”这个词放在书名里带来的微妙暗示,是不是预示着这精神的回归或重塑,始终是一种未竟的期盼?它像一封写给过去的密信,等待着现代的我们去解读其中蕴含的,关于家园、关于纯粹、关于失落的永恒主题。我得找个安静的夜晚,伴着一杯浓郁的黑咖啡,才能真正踏入这位诗人构建的精神殿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