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寿》
原价:39.80元
作者:《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
出版社:藏文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805893846
字数:180000
页码:1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彩印刷,随书附赠吉祥喜庆海报、十二生肖2014年运程。
1. 教您学会最简单最有效的颐养增寿方法;
3. 教您认识使用颐养增寿的各种物件;
4. 教您学会纳吉避害的礼仪和招数;
5. 教您认识学习老祖宗一直推崇的进禄转运添寿加喜的各种方法。
内容提要
《中华年俗文化》丛书从历史、民俗、传说等角度,通过对中华吉祥年俗文化(福、禄、寿、喜、财)演进变迁、渊源流向的客观陈述,力图为广大读者充分展现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喜乐观和人生观,使得每位朋友都能纳福、进禄、增寿、添喜、生财。
寿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不仅能让您全面了解寿文化的起源与寿神的传说,更为您详细讲解长寿吉祥物的常识以及民间祈寿的礼仪与禁忌,同时还特别推荐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养生知识,希望读者从书中得到收益。
目录
第一章 寿文化的起源与寿神
寿文化的起源
“寿”字是如何产生的
“寿”字有哪些含义
中国寿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重阳节中蕴含了哪些寿文化
祝寿礼起源于什么时候
寿与生日有什么区别
衡山为什么被称为“寿岳”
“五福寿为先”是怎么回事
吕洞宾“九转炼丹”和寿有什么渊源
民间的寿神崇拜
寿星的天文学来源是什么
寿星的文化来源是什么
关于南极仙翁有什么传说
南极仙翁的脑门为什么那么大
南极仙翁的手杖有什么来历
寿星和宋仁宗有什么渊源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谁
商纣和彭祖有什么渊源呢
为什么祝寿时很少用彭祖画像
王母娘娘是女寿星吗
关于无量寿佛有什么传说
麻姑是什么人
麻姑献寿是怎么回事
八仙庆寿是怎么回事
蟠桃盛会是怎么回事
第二章 祝寿的民间习俗
古时的祝寿典故
蟠桃和普通的桃子有什么区别
西王母的蟠桃盛会是怎么回事
东方朔偷桃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说“仁者寿”
为什么说“大德必寿”
祝寿时为何要说“寿比南山”
寿山福海是什么
民间的祝寿习俗
不同的年龄的寿庆各有什么雅称
为何年过半百才能“做寿”
祝寿之礼为什么多在逢十之年举行
什么是花甲寿
什么是冥寿
民间是如何做冥寿的
做寿材的日子为什么要选在闰月
白喜事是怎么回事
六十六岁大寿有什么特殊讲究吗
民间为何有
“男做齐头女做一”的说法
文星拜寿星是怎么回事
“万寿节”是什么节日
“千秋节”是什么节日
寿庆柬帖有什么讲究
如何布置寿堂
寿星吃寿面的习俗是怎么产生的
送寿桃祝寿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祝寿的寿礼都有什么
民间的寿礼有哪些讲究
寿图都有哪些种类
“猴寿”是什么
祝寿需要哪些准备工作和仪式
蒙古族的寿宴有哪些仪式
寿酒是如何出现的
第三章 象征长寿的吉祥物
象征长寿的吉祥物件
松树为什么被视为吉祥之物
寿龟望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鹤为何能与龟一起被称为“长寿之王”
鹿也象征着长寿吗
寿石为何称为“祈寿”的吉祥物
五瑞图中有哪“五瑞”
长寿花为什么可以代表长寿
象征长寿的吉祥书画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寿”字书
什么是“祝寿图”
什么是“百寿图”
“百寿图”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百寿图”有什么传说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百寿图”
什么是“寿字纹”
什么是“猴头寿”
年画中有哪些寿星形象
第四章 民间祈寿的礼仪与禁忌
民间的祈寿礼仪
洞房花烛夜也有祈寿习俗吗
长命灯是怎么回事
长命鸡是怎么回事
民间为何有给小孩子穿百家衣的习俗
百天时为何要给小孩配上百家锁
长命索是怎么回事
婴儿周岁时认干亲是怎么回事
古时的“借寿”“避寿”是怎么回事
民间为何有“逢人宜减寿”的习俗
春节时候有哪些祈寿习俗
除夕的祈寿习俗有哪些
守岁是一种祈寿仪式吗
“寿头”是什么
拜年习俗中有哪些祈寿的寓意
人们为什么要选在正月初七祈寿
民间的祈寿禁忌
各个地区有哪些年龄禁忌
年龄中的“三”和“四”有哪些禁忌
民间为何认为六十六是老年人的一个坎
民间为何忌言百岁和逢九的岁数
本命年拜祭本命神是怎么回事
本命年与红色有什么关系
第五章 健康长寿的方法与秘诀
日常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如何顺应四时调护阴阳
为什么说“养生先养心”
老年人要注意哪些饮食习惯
“起居有常”对养生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辟谷养生
常见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养生为何特别注重保养脾胃
作者介绍
《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是专业研究中国年俗文化的传媒机构,团队成员来自于国内各大中专院校,专业发掘译介中国年俗文化的重要学术成果、思想文化评论,探讨总结年俗文化的艺术实践以及相关艺术门类的创作与研究。
文摘
序言
“这套《中华年俗文化丛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我特意挑了《寿》这本来看。说实话,这本书的解读方式非常新颖,它没有像一些书那样,把各种节日和习俗列成一个清单,而是把“寿”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去串联起中国各个地区的年俗文化。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生活化,让人感觉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讲故事。它不仅仅是讲述了生日的庆祝方式,更是挖掘了这些方式背后所蕴含的家庭情感、人情往来以及社会对长寿的期盼。比如,书中关于“添寿”的习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吃点心,更是展现了晚辈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祈愿,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寿”的象征物和吉祥纹样的介绍,比如寿桃、福禄寿三星等等,这些元素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渊源,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让我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对长辈的敬意。读完这本书,我对“寿”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寿》这本书,我有点犯嘀咕,以为又是一本堆砌资料、读起来昏昏欲睡的学术读物。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生硬地搬弄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寿”这个概念在中华年俗中的各种体现,像串珍珠一样,一串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关于生日的习俗,从婴儿满月、周岁,到老年人的寿辰,都写得绘声绘色。它不仅仅是讲了吃什么、送什么,更重要的是讲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家庭情感、社会伦理,以及人们对生命延续的重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百岁宴”的描述,那种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读来让人心头暖暖的。书中还穿插了不少生动的故事和传说,比如关于长生不老药的传说,还有关于寿星的民间故事,这些都让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趣味性。而且,作者在讲述习俗的同时,还会考据其历史渊源和文化演变,让我对这些习俗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娓娓道来,诉说着中华民族关于“寿”的古老智慧和深厚情感。”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年俗。当我看到《中华年俗文化丛书》有《寿》这一本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真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深度的视角,展现了“寿”在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各种庆祝长寿的习俗,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习俗背后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人文关怀。例如,在描述关于长辈寿辰的庆祝活动时,作者不仅仅写了宴请宾客、赠送寿礼,更着重阐述了孝道文化、家族传承以及社会对长寿的尊重和期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寿桃”、“寿面”等象征性食物的解读,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承载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书中还穿插了不少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又极具教育意义,让我对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传统“寿”文化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和人文智慧。”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套《中华年俗文化丛书》,里面有一本叫《寿》的书,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活色生香的文化画卷,从古至今,把关于“寿”的方方面面都讲得透透彻彻。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节日习俗,而是深入浅出地挖掘了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比如,书中对重阳节登高祈寿的描写,不仅仅是写了大家爬山赏菊,更讲了古代文人骚客如何借此抒发对长寿的期盼,以及普通百姓如何通过登高活动祈求家中长辈健康平安。还有关于寿宴的描写,从食材的选择、烹饪方式,到餐桌上的礼仪,再到大家围坐在一起的温馨场景,都写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听到欢声笑语。书中还提到了许多与“寿”相关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趣,更是折射出中华民族对生命、对长寿的朴素愿望和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寿”的字形演变和吉祥纹样的解读,这些细节之处,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人的匠心独运。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寿”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文化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节日习俗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家庭、长辈相关的。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寿》时,就觉得这本书一定能满足我的好奇心。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寿”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中的各种体现一一展现出来。它不仅仅是对一些传统习俗的简单介绍,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以及情感寄托。比如,书中对春节期间拜访长辈、送上祝福的习俗的描写,不仅仅是表面的礼仪,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对家庭团聚的重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与“寿”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叙述,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又富有哲理,让我对中华民族关于生命、长寿的认知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寿”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文化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