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增订本)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黄仁宇 著
图书标签:
  • 明史
  • 万历
  • 历史
  • 历史小说
  • 黄仁宇
  • 增订本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常州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4491
商品编码:145289951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字数:2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万历十五年》是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在《万历十五年》出版之后,“中国历史学界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人的历史阅读翻开了新的篇章。不夸张地说,在《万历十五年》之后,中国大陆进入了一个历史书写作和阅读的黄仁宇时代。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英文版荣获美国书卷奖(American Book Awards)两次提名,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大的20本书”。特别推出增订新版,校订文字:重新核校全部文字,进行修订。

内容简介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万历十五年》英文本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好评如潮,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韩文等版本。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这次中华书局特别推出增订新版,重新核校全部文字,进行修订。为了使更多读者阅读这本书,特别推出了定价18元的版本,以惠及天下读书人。

作者简介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人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时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精彩书评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本书英文本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好评如潮,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韩文等版本。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某网友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很早就在中国出版了,因为选了家好的出版社(三联),所以能够不断重印。我手里这一本是95年底第4次印刷的,以后还有可能再印。这是本老书,但以新书的面目面市。这两年市面上好书不多,还出了些“说不”的破烂。
  ——某网友

  ★明代的历史,因其扑朔迷离、跌宕起伏而被历史学家所关注。有关明代的史著可谓洋洋大观,如黎东方的《细说明朝》、孟森的《明代史》、当然还有吴晗的《朱元璋传》与《海瑞罢官》都对明代这段长达267年的纷杂历史作了细尽的载录。美籍华裔学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万历十五年》也是一部明史研究著作,该书从计划撰写到定稿,历时七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八年之后在中国大陆发行,是一部独到、严谨的史著。
  ——某网友

目录

出版说明
自序
diyi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参考书目

附录一
《神宗实录》一
《神宗实录》二

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1619年的辽东战役

附录三
英文版序言
万历:漫长的怠政时代
皇帝只是个牌位

精彩书摘

  diyi章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既然如此,著者又何以把《万历十五年》题作书名来写这样一本专著呢?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问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由于表面看来是末端小节,我们的论述也无妨从小事开始。
  这一年阳历的3月2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大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乘轿的高级官员,还有机会在轿中整理冠带;徒步的低级官员,从六部衙门到皇城,路程逾一里有半,抵达时喘息未定j也就顾不得再在外表上细加整饰了。
  站在大明门前守卫的禁卫军,事先也没有接到有关的命令,但看到大批盛装的官员来临,也就以为确系举行大典,因而未加询问。进大明门即为皇城。文武百官看到端门午门之前气氛平静,城楼上下也无朝会的迹象,既无几案,站队点名的御史和御前侍卫“大汉将军”也不见踪影,不免心中揣测,互相询问:所谓午朝是否讹传?
  近侍宦官宣布了确切消息,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朝,官员们也就相继退散。惊魂既定,这空穴来风的午朝事件不免成为交谈议论的话题:这谣传从何而来,全体官员数以千计而均受骗上当,实在令人大惑不解。
  对于这一颇带戏剧性的事件,万历皇帝本来大可付诸一笑。但一经考虑到此事有损朝廷体统,他就决定不能等闲视之。就在官员们交谈议论之际,一道圣旨已由执掌文书的宦官传到内阁,大意是:今日午间之事,实与礼部及鸿胪寺职责攸关。礼部掌拟具仪注,鸿胪寺掌领督演习。该二衙门明知午朝大典已经多年未曾举行,决无在仪注未备之时,仓卒传唤百官之理。是以其他衙门既已以讹传误,该二衙门自当立即阻止。
  ……

前言/序言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王小波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很早就在中国出版了,因为选了家好的出版社(三联),所以能够不断重印。我手里这一本是95年底第4次印刷的,以后还有可能再印。这是本老书,但以新书的面目面市。这两年市面上好书不多,还出了些“说不”的破烂。相比之下我宁愿说说不新的《万历十五年》:旧的好书总比新的烂书好。
  黄先生以明朝的万历十五年为横断面,剖开了中国的传统社会:这个社会虽然表面上尊卑有序,实际上是乱糟糟的。书里有这么个例子:有一天北京城里哄传说皇上要午朝了,所有的官员(这可是一大群人)赶紧都赶到城市的中心,挤在一起像个骡马大集,把皇宫的正门堵了个严严实实,但这件事皇上自己都不知道,把他气得要撒癔症。假如哪天早上你推门出去,看到外面楼道上挤满了人,都说是你找来的,但你自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你也要冒火,何况是皇上。他老人家一怒之下罚了大家的俸银──这也没有什么,反正大家都有外快。再比方说,中国当时军队很多,机构重叠,当官的很威武,当兵的也不少,手里也都有家伙,但都是些废物。极少数的倭寇登了陆,就能席卷半个中国。黄先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来考察,到处都是乱糟糟;偏偏明朝理学盛行,很会摆排场,高调也唱得很好。用儒学的标准来看,万历年间不能说是初级阶段,得说是高级阶段,但国家的事办得却是*不好,要不然也不会被区区几个八旗兵亡掉。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说,仅靠儒家的思想管理一个国家是不够的,还得有点别的;中国必须从一个靠尊卑有序来管理的国家,过渡到靠数目字来管理的国家。
  我不是要和黄先生扳杠,若说中国用数字来管理就会有前途,这个想法未免太过天真──数数谁不会呢。大跃进时亩产三十万斤粮,这不是数目字吗?用这种数字来管理,比没有数字更糟,这是因为数字可以是假的,尤其是阿拉伯数字,在后面添起0来太方便,让人看了打怵。万历年间的人不识数吗?既知用原则去管理社会不行,为什么不用数字来管?
  黄先生又说,中国儒家的原则本意是善良的,很可以作道德的根基,但在治理国家时,宗旨的善良不能弥补制度的粗疏。这话我相信后半句,不信前半句。我有个例子可以证明它行不通。这例子的主要人物是我的岳母,一个极慈爱的老太太。次要人物是我:我是我丈母娘的女婿,用老话来说,我是她老人家的“半子”──当然不是下围棋时说的半个子,是指半个儿子──她对我有quanwei,我对她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我家的卫生间没有挂镜子,因为是水泥墙,钉不进钉子。有一天老太太到我们家来,拿来了一面镜子和一根钉子,说道:拿锤子来,你把钉子钉进墙里,把镜子挂上。我一看这钉子,又粗又钝。除非用射钉枪来发射,决钉不进墙里──实际上这就是这钉子的正确用途。细心考虑了一下,我对岳母解释道:妈,你看这水泥,又硬又脆,差不多和玻璃一样。我呢,您是知道的,不是一支射钉枪,肯定不能把它一下打进墙里,要打很多下,水泥还能不碎吗?结果肯定是把墙凿个坑,钉子也钉不上──我说得够清楚的了吧?老太太听了瞪我一眼道:我给你买了钉子,又这么大老远给你送来,你连试都不试?我当然无话可说。过了一会儿,地上落满了水泥碎块,墙上出现了很多浅坑。老太太满意了,说道:不钉了,去吃饭。结果是我家浴室的墙就此变了麻子,成了感情和quanwei的牺牲品。过些时候,遇到我的大舅子,才知道他家卫生间也是水泥墙,上面也有很多坑,也是用钝钉子钉出来的;他不愿毁坏自己的墙,但更不愿伤害老太太的感情。按儒家的标准,我岳母对待我们符合仁的要求,我们对待我岳母也符合仁的标准,结果在墙上打了些窟窿。假设她连我的PC机也管起来,这东西肯定是在破烂市上也卖不出去,我连吃饭的家伙都没有了。善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以让我去选择道德的根基,我愿选实事求是
  我说《万历十五年》是本好书,但又这样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找它的毛病。这是因为此书不会因我的歪批而贬值,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者叫作儒生们──是怎样作人做事的。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的是非屈直,结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团糟。大明帝国是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又是他们交的学费。老百姓说: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万历十五年是今日之鉴,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我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少了一些造罐子的,大家的日子就会好过了.
  《万历十五年》后又三十年/书评人杨小洲,《新京报》
  1976年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叙说从前。这一年夏天,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用英文完成了他那部后来影响世界的著作《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翻译成中文便是《万历十五年》。未曾料想到的是,这样一部书稿,为寻找出版几经周折,延宕多年后英文本才由耶鲁大学在1979年出版。
  而中文版也几经审阅,起死复生地迟至1982年在中华书局付梓。这部两种不同文字版本的历史书应市后,随即在东西两域畅销,谈论的文章很多,影响广泛。对这书的读后感叹,多是赞誉有加,总起来说的一句话,便是“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那原因想必很少有人这样观察历史,当然也很少有人这样写作历史。“社会强制被作为公正的替代品,总是自上而下地施加压力”成为书中的名言,被复叙和引用。那年黄仁宇先生五十八岁,迄今已是三十年前。
  从特征上说,《万历十五年》将看似枝微末节,易于被历史学家忽略的小事,有序地联系起来,于风调雨顺的升平景象里,找到那些微妙平淡的纠葛,成为日后天翻地覆的历史诱因,由以证明政治的混乱实为人祸。
  在这本书中,我们读到戚继光、张居正、海瑞、申时行、李贽等人的一些行为举止,给历史留下的影响,更可看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虽说国泰民安,海瑞仍敢于在一封公开奏折里批评嘉靖皇帝“虚荣、残忍、自私、多疑、愚蠢”,这需要大无畏的勇气,以及知识赋予的独立人格。
  我们民族视气节和正义比生命重要的传统意识,促使有见识的少数人士,在时代的紧要关头,成为当时和后世的楷模。
  从历史的角度纠正西方观念
  关于这本书,作者自己也有所谈论。这里摘引几段《自序》,便知道作者的写作和认知态度:“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
  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这其实是长话短说,黄仁宇先生在书中,还留有许多历史评论:”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我已经批评得很透彻。但是现下仍有很多西方人士,以为西方的法律即是道德的根源。这种误解,也待指摘。
  比如西方所谓‘自由’及‘民主’,都是抽象的观念。务必透过每一个国家的地理及历史的因素,才行得通。“黄先生从历史的角度,说出自己的预见。
  新近的这版“增订纪念本”里,补入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黄译作“欧蒲台”)刊发在《纽约客》的书评《万历:漫长的怠政时代》。这篇文章由徐卫东先生翻译,文字处理上不带常见的外语腔调,译叙的词句流畅妥帖。书评文中有一段话*为精到:“本书相当于一纸诉状。简而言之,帝国的官僚们一意保持传统与稳定,从而丧失了主动性,甚至不惜行事不公。”厄普代克驰骋美国文坛数十年,算是一员老将。他对中国明朝历史素无研究,但说出的话却很中肯:“黄先生告诉我们,明朝的特征在于‘依靠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意识形态充斥了帝国的各个方面,无论从强度还是广度来说,都是空前未有’。”用今天的眼光看,明朝必然走向灭亡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因素,还在集权的皇帝身上。
  曲折的出版历程
  这本用去三十年而成就的书,出版问世却颇有波折。这故事被黄仁宇写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文章里,叙述得风云莫测。中文版由黄苗子转呈中华书局时,交到当时的责任编辑傅璇琮手上,经沈玉成进行文辞润色,才成为我们今天读到的这个样子。傅、沈二先生都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都曾任职中华书局,日后傅璇琮出任中华书局总编辑,沈玉成则去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要多说几句的是,沈先生早已去世,他的文章辑为《沈玉成文存》在中华书局出版。对这两位为出版《万历十五年》多有贡献的先生,我们惟有敬仰与深怀谢忱。
  这里不妨谈谈该书的中文版台湾本。中文版在内地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大约两年后,也即1984年,陶希圣先生从中华书局获得台湾版授权。陶氏是胡适的学生,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民国时期研修中国社会史,出版过著作《中国政治思想史》,创办《食货》半月刊,参与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是有名的政治家。对这部论述中国明代政治社会的历史著作,自然比较看重。是年陶氏86岁,仍力争在自己的食货出版社印刷《万历十五年》繁体版,文字仍按内地版不变,按说应是台岛上的diyi个版本。之后八年时间里,食货初版印了25刷。改二版后,延到今年,又有印刷50次的记录,这总共75次印刷到底印数多少,实在无法统计,只由此看出这书所受到的欢迎。
  食货版的书后,增入一篇《陶希圣读后记——君主集权制之末路》,泛谈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行文不长。
  据陶老先生所说,写此读后记是著者函属“加一两行文字或题签于卷首”。陶文前面有一段评论,说得很有意思:“黄仁宇博士这本书,以万历十五年为定点,选择几个人物与几件公案,随意随笔,边叙边议,将有明一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好像一串串念珠一样,连锁起来,让读者从头到尾,一颗颗数下去,不忍放手。无怪乎这本篇幅不大的英语著作,连同几种语文译本,成为今日文史学畅销一时的读物。”引述在此,内地读者借以多几分对该书的认识而已。
  《万历十五年》一波三折的背后/孙展,《中国新闻周刊》
  1975年9月,时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教授的黄仁宇,携带妻儿进行了一次耶鲁之行。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他刚刚写就的一部书稿——《中国并不神秘》,寻求该校历史系教授亚瑟?莱特(芮沃寿)的帮助。亚瑟?莱特是美国著名的史学家兼评论家,有了他的推荐,黄仁宇书稿的出版将会变得顺利许多。
  但这却并不是一次愉快之旅。
  那是一个大雨的午后,黄仁宇与亚瑟?莱特进行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沟通,却没有得到这位学术quanwei的肯定。在亚瑟?莱特看来,这位华裔学者的书稿立意过于宏大,它试图仅仅用数万字告诉读者中国历史兴衰罔替的秘密,而这几乎是徒劳无功的,莱特建议黄选择具体的研究时段进行细节描述。但黄仁宇所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一直试图用一种“望远镜”的观点,也就是宏观视野的“大历史观”来诠释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脉络。两人*终也没能达成一致。
  数年之后,黄仁宇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用“悲愤交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亚瑟?莱特的否定不但断送了这本书的出版之路,也对他的教职产生影响——此时的黄仁宇急需出版一部有分量的著作来证明自己的学术价值。
  但有一点让黄仁宇感到鼓舞,莱特肯定了黄所提到的“一部反映16世纪末某一年发生在中国的事”的写作计划。这本来是黄仁宇为《中国并不神秘》撰写的姊妹篇,按照黄仁宇的构想,《中》描述的是中国历史的纵切面,概述两千年来中国历史的高峰和低谷。而《中》的姊妹篇则是中国历史的横切面,以帝国晚期为切点,叙述帝国内部的运作状况。黄仁宇准备用这个时代的几个人物的综合传记来反映帝国统治的方方面面。而莱特则提议让他参考朱东润撰写的《张居正大传》,同时提醒黄仁宇要避免著作成为小说和历史的混杂体。
  一年之后,黄仁宇的新书稿完成,取名《无关紧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但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大学出版社认为这部书过于文学化,而商业出版社则认为这部书过于学术。
  无奈之下,黄仁宇自己动手将书稿译成中文,并定名为《万历十五年》,托人带到国内寻找合适的出版机会。这已是1979年,距离成稿已经三年。
  书稿先是交到了著名画家黄苗子手中。黄写信给时任中华书局古代史编辑室副主任的傅璇琮,提到“这样做对海外华人知识分子会有好影响”。
  傅璇琮拿到书稿后立即进行了审读,这的确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稿,在WG刚刚结束不久,史学研究还深受意识形态影响,出版这样一部非内地学人,同时观点与传统迥异的著作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傅璇琮在审稿意见中提到“书名虽然是万历十五年,但实际论述的是明朝中期的社会情况,着眼点是较广的。”他和编辑室的另一名副主任魏连科共同向上写了报告,“原则上同意出版”。
  报告虽然提交,但是中华书局的一位领导却表示何必要出外国人的书。这样,出版计划耽搁下来。正在困境之中,中华书局副总编辑赵守俨看完书稿后却力主出版此书,就这样,《万历十五年》*终列入了中华书局的出版计划。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内容概述 《万历十五年》,这部由黄仁宇先生撰写的历史巨著,以极其精炼的笔触,剖析了明朝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似寻常却意义非凡的年份——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历史动因与社会结构。增订本的出版,不仅是对原著内容的忠实呈现,更是基于进一步研究和考证的深化与完善。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大历史观”。黄仁宇先生并未将焦点集中于英雄人物的功过是非,或是宏大的政治事件的起承转合,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制度、技术、经济和文化等更为宏观的层面,试图揭示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复杂联系。在《万历十五年》中,历史不再是简单的人物传记或事件叙述,而是一个由无数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并没有爆发惊天动地的变革,也没有诞生改写历史的传奇人物。恰恰是这种“平淡”之中,黄仁宇先生发现了历史的“无常”与“有常”。“无常”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有常”则是那些根植于制度与文化深处的长期性困境。他选取了这一年作为观察的切入点,正是因为这一年的诸多“寻常”事件,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明朝体制性弊病的端倪。 本书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的命运及其所处境况的细腻描绘,层层剥茧,展现了明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困境。这些人物包括: 张居正的遗产与改革的迟滞: 作为万历皇帝早年辅政的重臣,张居正的改革试图挽救积弊已久的明朝。然而,在他去世后,其改革的成果未能得到有效延续,甚至遭到反扑。书中分析了张居正改革的局限性,以及他去世后,政治权力格局的微妙变化,为后续的政治走向埋下了伏笔。 海瑞的“清官”困境: 以清廉刚正著称的海瑞,在本应有所作为的政治生涯中,却屡屡遭遇挫折。黄仁宇先生通过分析海瑞的经历,揭示了在缺乏有效制度支持的情况下,个体道德的坚守在庞大的官僚体系面前显得何其无力。海瑞的困境,并非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制度性土壤的贫瘠。 皇帝的“不亲政”: 万历皇帝在本应承担起国家重任的年纪,却选择“不亲政”,将权力架空。书中探讨了这一行为的深层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个人怠政,而是牵扯到皇权与官僚体制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皇帝培养与监督机制的失效。这种“怠政”的背后,是皇帝对体制的失望,也是体制对皇帝的无力制约。 其他关键人物的命运: 除了上述人物,书中还触及了其他如李贽(明朝的思想家,其思想的超前与时代的格格不入)、申时行(一位试图调和各方矛盾的官员,其努力的无奈)等人的故事。通过这些个体的视角,折射出整个明朝社会的活力衰退、思想禁锢、以及潜在的危机。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制度的惰性”和“技术的局限性”的深刻洞察。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根本问题,并非是道德的败坏,而是技术、经济、财政等基础性制度的现代化程度不足,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在万历十五年,这种制度性缺陷的表现尤为突出。 增订本的内容,是在原有基础上,对一些史料进行了补充和更新,对某些论述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发。这些增订之处,进一步巩固了原著的观点,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得到了提升。它并非简单地增加篇幅,而是力求在已有的框架内,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和更深入的分析。 总而言之,《万历十五年(增订本)》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故事集,而是一次对明朝乃至中国传统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刻剖析。它以万历十五年为时间切片,通过对关键人物命运的审视,揭示了制度性困境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展现了宏观历史视角下的“大历史”图景,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历史的复杂性与偶然性。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明朝衰落原因的一个全新而深刻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万历十五年(增订本)》,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关于“历史的真相”的洗礼。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戏剧性的情节,也没有塑造英雄式的人物。它只是一件件被精心打磨的史实,一段段被细致考证的文字,最终汇聚成一幅令人警醒的时代画卷。黄仁宇先生的叙述,有一种“去英雄化”的特点,他并不赞美任何人,也不指责任何人,他只是将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制度”的讨论感到震撼。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问题,并非出在人的身上,而是出在制度本身。明朝的官僚体制,虽然庞大而复杂,但却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些曾经辉煌的制度,最终也会走向僵化和衰败。书中对“财政”和“军事”的联系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国家机器运转的复杂性。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军事力量,更在于其经济基础的稳固。我反复思考书中关于“海禁”的讨论,那看似微小的政策调整,却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解剖一个巨大的、正在慢慢沉没的庞然大物。我从中看到的,不是一个帝国的繁华景象,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和结构性问题的社会。黄仁宇先生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事件一一罗列,而是通过几个关键人物的命运,去折射整个时代的特点。这让我对“以点带面”的历史叙述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士大夫”阶层的描写感到着迷。他们是明朝社会的精英,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参与者,但同时,他们也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在面对重大的历史抉择时,会做出一些看起来非常短视和自私的选择?是他们的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环境迫使他们如此?我曾经以为,只要有正直的官员,国家就能安稳。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正直的官员在强大的体制面前,有时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反复咀嚼关于海瑞的故事,他的清廉和坚持,在那个腐朽的年代,更像是一种孤独的呐喊。但即使是这样一位“完人”,也无法挽救一个正在走向没落的帝国。这本书的增订本,增加了许多新的视角和史料,让我对明朝的了解更加深入。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探讨,比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等,这些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评分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是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书。它并非描绘一个帝国如何走向辉煌,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一个帝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黄仁宇先生以其独特的“大历史观”,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冷静而深刻的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所吸引。明朝社会,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土地兼并、贫富差距、官僚腐败,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我对书中关于“财政”和“军事”的联系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国家机器运转的复杂性。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军事力量,更在于其经济基础的稳固。我反复咀嚼书中关于“海禁”的讨论,那看似微小的政策调整,却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励志”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揭示,以及对人类社会普遍性困境的思考。

评分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是一本让我深感沉重的书。它并非描绘一个王朝的辉煌,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一个帝国走向衰落的内在逻辑。黄仁宇先生以其独特的“大历史观”,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冷静而深刻的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所吸引。明朝社会,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土地兼并、贫富差距、官僚腐败,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我对书中关于“税收”和“财政”的叙述印象深刻。一个国家的运转,离不开健康的财政系统,而明朝的财政,却面临着诸多困境。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些看似微小的经济问题,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整个国家造成致命的打击。书中对万历皇帝的“怠政”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权力失衡的可怕后果。一个缺乏有效制约的君主,很容易被自身的欲望和外部的诱惑所裹挟。我反复咀嚼书中关于“忠诚”和“背叛”的描写,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官员们,他们的选择,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性的体现。

评分

读完《万历十五年(增订本)》,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惯性与个体命运的无力。这本书并非那种引人入胜的故事集,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略显灰暗的时代画卷,细节丰富到令人惊叹。我尤其对书中对官僚体系运作的剖析感到印象深刻。黄仁宇先生用一种近乎显微镜的视角,将那些表面上波澜不惊的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根深蒂固的利益纠葛,以及制度本身的僵化与不足,层层剥开。我常常在想,万历皇帝,这位曾经雄心勃勃的君主,是如何一步步被庞大的官僚机器所裹挟,最终陷入“怠政”的泥潭?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姓名的“能臣”和“奸臣”,又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的叙述并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充满了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和对时代局限性的反思。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历史的走向并非由几个风云人物的意志决定,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反复阅读关于张居正改革的部分,虽然张居正已逝,但他的改革理念和推行过程中的阻力,依旧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明朝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我曾以为改革一定会带来进步,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即便是再有魄力的改革,也可能因为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最终功亏一篑。读这本书,有时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仿佛看到一群人,在明知前方道路充满荆棘,甚至可能通往悬崖,却依旧固执地向前行走。这让我对“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关于“历史的真实”的震撼。它不是那种让你热血沸腾的史诗,也不是那种让你扼腕叹息的悲剧。它只是一件件被仔细打磨的史实,一段段被冷静分析的文字,最终汇聚成一幅令人警醒的时代画卷。黄仁宇先生的叙述,有一种“去神秘化”的特点,他并不试图去塑造传奇人物,而是将每一个个体还原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客观的展示。我尤其被书中对“财政”和“制度”的关注所吸引。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兴衰,并非取决于某个朝代的辉煌,而是取决于其经济基础是否稳固,其制度设计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书中关于漕运、税收、盐政等内容的叙述,让我看到了明朝政府在经济管理上的种种困境。我也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很小的腐败现象,一旦积少成多,就会对整个国家的肌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评分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是一本畅销书,读起来轻松愉快,而是需要我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思考。黄仁宇先生的叙述风格,有一种特有的“冷静”和“疏离”,他似乎置身事外,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我尤其被书中对“人治”与“法治”的对比所吸引。明朝的政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皇帝的个人意志和官员的个人能力。一旦皇帝出了问题,或者官员们都变得不负责任,整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书中对万历皇帝的“怠政”的分析,让我开始反思,一个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的。我曾经以为,一个王朝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其军事实力和对外政策。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内部的治理能力,尤其是财政和人事制度的健全,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我对书中关于“科举制度”的讨论印象深刻。虽然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的选拔,但也导致了僵化的思想和对“实用性”的忽视。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些在战场上能够叱咤风云的将领,在面对复杂的政治斗争时,却显得如此笨拙。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励志”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揭示,以及对人类社会普遍性困境的思考。

评分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历史的反思”的旅程。它没有给我带来任何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感到沉重和压抑。黄仁宇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一个帝国的兴衰,浓缩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进行深刻的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对“士大夫”阶层的描写所吸引。他们是明朝社会的精英,但同时,他们也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在面对重大的历史抉择时,会做出一些看起来非常短视和自私的选择?是他们的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环境迫使他们如此?我曾经以为,只要有正直的官员,国家就能安稳。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正直的官员在强大的体制面前,有时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反复咀嚼书中关于“皇帝”的描写,万历皇帝并非一个昏君,他也有过雄心壮志,但最终却被庞大的体制所吞噬。

评分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思维拓展。我一直以为历史书应该充斥着战争、宫廷斗争、帝王将相的故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国家如何走向衰败”的深度报告,充满了冷静的分析和细致的考证。黄仁宇先生的笔触非常客观,不带情绪,却能将一个时代的症结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他对“财政”和“制度”的关注。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兴衰,并非取决于某个朝代的辉煌,而是取决于其经济基础是否稳固,其制度设计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书中关于漕运、税收、盐政等内容的叙述,让我看到了明朝政府在经济管理上的种种困境。我也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很小的腐败现象,一旦积少成多,就会对整个国家的肌体造成严重的损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历史观,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去探究问题的根源。我曾经对万历皇帝的“怠政”行为感到不解,觉得他太不负责任了。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尝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他可能也面临着许多我无法想象的压力和困境。他对朝臣的猜忌,对权力的疏离,或许都是他在那个复杂环境中一种无奈的选择。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它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简单的“好人”和“坏人”的故事,而是无数个个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为了生存、为了利益、为了理想而做出的各种选择的集合。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对我来说,是一种关于“中国式政治”的启蒙。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感到困惑。为什么那么多聪明能干的人,在进入官场后,会变得越来越圆滑、越来越世故,甚至成为体制的“维护者”?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增订本)》,用一种极为详尽的方式,回答了我的许多疑问。我尤其对书中对“皇帝”这个角色的塑造感到震撼。万历皇帝并非一个昏君,他也有过雄心壮志,但最终却被庞大的体制所吞噬。我开始思考,在那个时代,皇帝的权力究竟有多大?他又有多大的自由度去推行自己的改革?书中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一个被层层包裹的皇帝,一个既是权力的中心,又是权力的囚徒。我也对那些“大臣”们的生存智慧感到好奇。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既要保全自己,又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书中对不同派系之间的斗争、对官员们之间的人事纠葛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尔虞我诈的政治漩涡之中。我曾经以为,历史的进程是由宏大的事件推动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很多时候,历史的走向,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人的选择所决定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