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操作係統(原書第4版) 計算機與互聯網 書籍|6170840

現代操作係統(原書第4版) 計算機與互聯網 書籍|617084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荷 安德魯 S 塔嫩鮑姆Andrew 著,陳嚮群 譯
圖書標籤:
  • 操作係統
  • 計算機科學
  • 計算機網絡
  • 第四版
  • 教材
  • 高等教育
  • 技術
  • 編程
  • 係統設計
  • 計算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互動齣版網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73692
商品編碼:14536404671
叢書名: 計算機科學叢書
齣版時間:2017-07-01

具體描述

> 書[0名0]:  現代操作係統(原書[0第0]4版)|6170840
> 圖書定價: 89元
> 圖書作者: (荷)安德魯 S. 塔嫩鮑姆(Andrew S. Tanenbaum);(荷)赫伯特·博斯(Herbert Bos)
>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 齣版日期:  2017/7/1 0:00:00
> ISBN號: 9787111573692
> 開本: 16開
> 頁數: 0
> 版次: 1-1
 作者簡介
Modern Operating Systems, Fourth Edition
Andrew S. Tanenbaum擁有麻省理工[0學0]院的理[0學0][0學0]士[0學0]位和加州[0大0][0學0]伯剋利分校的博士[0學0]位,如今他是阿姆斯特丹自由[0大0][0學0]計算機科[0學0][0學0]院的教授。他曾經是計算與圖像高級[0學0]院的院長,這是一個跨[0大0][0學0]的研究生院,主要研究高級並行、分布式以及圖像係統。他同時也是荷蘭皇傢藝術與科[0學0]院的教授,這使得他沒有變成一個刻闆的人。他還贏得過享有盛[0名0]的歐洲研究理事[0會0]卓越貢獻奬。
過去一段時間,他的主要研究方嚮是編譯器、操作係統、網絡以及分布式係統。現在他的主要研究方嚮是安全可靠的操作係統。他在這個研究方嚮已經發錶瞭[0超0]過175篇經常被引用的期刊和[0會0]議論文。Tanenbaum教授還撰寫或參與撰寫瞭5本教材,並被翻譯成20種語言,其中包括巴斯剋語和泰語。這些教材被全球的[0大0][0學0]使用,總計有163個版本(語言和版本加起來)。
Tanenbaum教授還編寫瞭[0大0]量的軟件,特彆是MINIX,這是一個小型的UNIX。其靈感直接源於Linux以及Linux初開發的平颱。如今的MINIX版本是MINIX 3,專注於成為一個非常可靠和安全的操作係統。隻有[0當0]任何用戶都不[0會0]遭遇操作係統崩潰的情況時,Tanenbaum教授纔認為他完成瞭自己的工作。MINIX 3是一個歡迎所有人來完善的開放源代碼項目,請訪問www.minix3.org下載MINIX 3的免費版本,並試著運行它。x86和ARM版本都可用。
Tanenbaum教授的博士生在畢業後都有很好的前途,對於這一點教授本人非常自豪。在這方麵,他如同一隻愛孩子的母雞。
Tanenbaum教授是ACM[0會0]士、IEEE[0會0]士,也是荷蘭皇傢藝術與科[0學0]院院士。他榮獲瞭相[0當0]多的ACM、IEEE和USENIX奬項。如果你對此感到好奇,可以去他的Wikipedia主頁查看。他還有兩個榮譽博士[0學0]位。
Herbert Bos在特溫特[0大0][0學0]獲得碩士[0學0]位,在劍橋[0大0][0學0]計算機實驗室獲得博士[0學0]位。此後,他為Linux等操作係統的可信I/O架構做瞭[0大0]量工作,同時也基於MINIX 3研究係統。他現在是阿姆斯特丹自由[0大0][0學0]計算機科[0學0][0學0]院係統與網絡安全係的教授,主要研究方嚮是係統安全。他與[0學0]生一起以新穎的方式檢測並阻止攻擊,分析並對惡意軟件進行反嚮工程,還共同拆卸過僵屍網絡(橫跨幾百萬颱計算機的惡意網絡基礎設施)。2011年,他因在反嚮工程[0領0]域的研究獲得瞭ERC奬。他的三個[0學0]生因所寫的與係統相關的論文被[0評0]為歐洲佳博士論文而獲得瞭Roger Needham奬。
 內容簡介
本書是操作係統[0領0]域的經典教材,主要內容包括進程與綫程、內存管理、文件係統、輸入/輸齣、死鎖、虛擬化和雲、多處理機係統、安全,以及關於UNIX、Linux、Android和Windows的實例研究等。[0第0]4版對[0知0]識點進行瞭全麵更新,反映瞭[0當0]代操作係統的發展與動嚮。
本書適閤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的操作係統課程教材,也適閤相關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齣版者的話
譯者序
前言
作者簡介
[0第0]1章 引論1
1.1 什麼是操作係統2
1.1.1 作為擴展機器的操作係統2
1.1.2 作為資源管理者的操作係統3
1.2 操作係統的曆[0史0]4
1.2.1 [0第0]一代(1945~1955):真空管和穿孔卡片4
1.2.2 [0第0]二代(1955~1965):晶體管和批處理係統4
1.2.3 [0第0]三代(1965~1980):集成電路和多道程序設計6
1.2.4 [0第0]四代(1980年至今):個人計算機8
1.2.5 [0第0]五代(1990年至今):移動計算機10
1.3 計算機硬件簡介11
1.3.1 處理器12
1.3.2 存儲器14
1.3.3 磁盤15
1.3.4 I/O設備16
1.3.5 總綫18
1.3.6 啓動計算機19
1.4 操作係統[0大0]觀園20
1.4.1 [0大0]型機操作係統20
1.4.2 服務器操作係統20
1.4.3 多處理器操作係統20
1.4.4 個人計算機操作係統20
1.4.5 掌上計算機操作係統21
1.4.6 嵌入式操作係統21
1.4.7 傳感器節點操作係統21
1.4.8 實時操作係統21
1.4.9 智能卡操作係統21
1.5 操作係統概念22
1.5.1 進程22
1.5.2 地址空間23
1.5.3 文件23
1.5.4 輸入/輸齣25
1.5.5 保護25
1.5.6 shell25
1.5.7 個體重復係統發育26
1.6 係統調用28
1.6.1 用於進程管理的係統調用31
1.6.2 用於文件管理的係統調用32
1.6.3 用於目錄管理的係統調用32
1.6.4 各種係統調用34
1.6.5 Windows Win32 API34
1.7 操作係統結構35
1.7.1 單體係統36
1.7.2 層次式係統36
1.7.3 微內核37
1.7.4 客戶端–服務器模式38
1.7.5 虛擬機39
1.7.6 外核41
1.8 依靠C的世界41
1.8.1 C語言41
1.8.2 頭文件41
1.8.3 [0大0]型編程項目43
1.8.4 運行模型43
1.9 有關操作係統的研究44
1.10 本書其他部分概要45
1.11 公製單位45
1.12 小結46
習題46
[0第0]2章 進程與綫程48
2.1 進程48
2.1.1 進程模型48
2.1.2 進程的創建49
2.1.3 進程的終止51
2.1.4 進程的層次結構51
2.1.5 進程的狀態51
2.1.6 進程的實現53
2.1.7 多道程序設計模型54
2.2 綫程54
2.2.1 綫程的使用54
2.2.2 經典的綫程模型57
2.2.3  [P1O1S] IX綫程60
2.2.4 在用戶空間中實現綫程60
2.2.5 在內核中實現綫程63
2.2.6 混閤實現63
2.2.7 調度程序激活機製64
2.2.8 彈齣式綫程64
2.2.9 使單綫程代碼多綫程化65
2.3 進程間通信67
2.3.1 競爭條件67
2.3.2 臨界區68
2.3.3 忙等待的互斥68
2.3.4 睡眠與喚醒71
2.3.5 信號量73
2.3.6 互斥量74
2.3.7 管程78
2.3.8 消息傳遞81
2.3.9 屏障82
2.3.10 避免鎖:讀–復製–更新83
2.4 調度84
2.4.1 調度簡介84
2.4.2 批處理係統中的調度88
2.4.3 交互式係統中的調度89
2.4.4 實時係統中的調度92
2.4.5 策略和機製93
2.4.6 綫程調度93
2.5 經典的IPC問題94
2.5.1 哲[0學0]傢就餐問題94
2.5.2 讀者–寫者問題96
2.6 有關進程與綫程的研究97
2.7 小結97
習題98
[0第0]3章 內存管理102
3.1 無存儲器抽象102
3.2 一種存儲器抽象:地址空間104
3.2.1 地址空間的概念104
3.2.2 交換技術106
3.2.3 空閑內存管理107
3.3 虛擬內存109
3.3.1 分頁110
3.3.2 頁錶112
3.3.3 加速分頁過程112
3.3.4 針對[0大0]內存的頁錶114
3.4 頁麵置換算[0法0]117
3.4.1 [0優0]頁麵置換算[0法0]117
3.4.2 近未使用頁麵置換算[0法0]118
3.4.3 先進先齣頁麵置換算[0法0]118
3.4.4 [0第0]二次機[0會0]頁麵置換算[0法0]118
3.4.5 時鍾頁麵置換算[0法0]119
3.4.6 近少使用頁麵置換算[0法0]119
3.4.7 用軟件模擬LRU120
3.4.8 工作集頁麵置換算[0法0]121
3.4.9 工作集時鍾頁麵置換算[0法0]123
3.4.10 頁麵置換算[0法0]小結124
3.5 分頁係統中的設計問題124
3.5.1 局部分配策略與全局分配策略124
3.5.2 負載控製126
3.5.3 頁麵[0大0]小126
3.5.4 分離的指令空間和數據空間127
3.5.5 共享頁麵128
3.5.6 共享庫128
3.5.7 內存映射文件130
3.5.8 清除策略130
3.5.9 虛擬內存接口130
3.6 有關實現的問題131
3.6.1 與分頁有關的工作131
3.6.2 缺頁中斷處理131
3.6.3 指令備份132
3.6.4 鎖定內存中的頁麵132
3.6.5 後備存儲133
3.6.6 策略和機製的分離134
3.7 分段134
3.7.1 純分段的實現136
3.7.2 分段和分頁結閤:MULTICS136
3.7.3 分段和分頁結閤:Intel x86138
3.8 有關內存管理的研究141
3.9 小結141
習題142
[0第0]4章 文件係統147
4.1 文件148
4.1.1 文件命[0名0]148
4.1.2 文件結構149
4.1.3 文件類型149
4.1.4 文件訪問151
4.1.5 文件屬性151
4.1.6 文件操作152
4.1.7 使用文件係統調用的一個示例程序152
4.2 目錄154
4.2.1 一級目錄係統154
4.2.2 層次目錄係統154
4.2.3 路徑[0名0]154
4.2.4 目錄操作156
4.3 文件係統的實現157
4.3.1 文件係統布局157
4.3.2 文件的實現157
4.3.3 目錄的實現160
4.3.4 共享文件162
4.3.5 日誌結構文件係統163
4.3.6 日誌文件係統164
4.3.7 虛擬文件係統165
4.4 文件係統管理和[0優0]化167
4.4.1 磁盤空間管理167
4.4.2 文件係統備份171
4.4.3 文件係統的一緻性174
4.4.4 文件係統性能176
4.4.5 磁盤碎片整理178
4.5 文件係統實例179
4.5.1 MS-DOS文件係統179
4.5.2 UNIX V7文件係統181
4.5.3 CD-ROM文件係統182
4.6 有關文件係統的研究185
4.7 小結185
習題186
[0第0]5章 輸入/輸齣189
5.1 I/O硬件原理189
5.1.1 I/O設備189
5.1.2 設備控製器190
5.1.3 內存映射I/O190
5.1.4 直接存儲器存取192
5.1.5 重溫中斷194
5.2 I/O軟件原理196
5.2.1 I/O軟件的目標196
5.2.2 程序控製I/O197
5.2.3 中斷驅動I/O198
5.2.4 使用DMA的I/O199
5.3 I/O軟件層次199
5.3.1 中斷處理程序199
5.3.2 設備驅動程序200
5.3.3 與設備無關的I/O軟件202
5.3.4 用戶空間的I/O軟件205
5.4 盤206
5.4.1 盤的硬件206
5.4.2 磁盤格式化211
5.4.3 磁盤臂調度算[0法0]213
5.4.4 錯誤處理215
5.4.5 穩定存儲器216
5.5 時鍾218
5.5.1 時鍾硬件218
5.5.2 時鍾軟件219
5.5.3 軟定時器221
5.6 用戶界麵:鍵盤、鼠標和監視器222
5.6.1 輸入軟件222
5.6.2 輸齣軟件225
5.7 瘦客戶機235
5.8 電源管理236
5.8.1 硬件問題236
5.8.2 操作係統問題237
5.8.3 應用程序問題241
5.9 有關輸入/輸齣的研究241
5.10 小結242
習題243
[0第0]6章 死鎖247
6.1 資源247
6.1.1 可搶占資源和不可搶占資源247
6.1.2 資源獲取248
6.2 死鎖簡介249
6.2.1 資源死鎖的條件249
6.2.2 死鎖建模249
6.3 鴕鳥算[0法0]251
6.4 死鎖檢測和死鎖恢復251
6.4.1 每種類型一個資源的死鎖檢測252
6.4.2 每種類型多個資源的死鎖檢測253
6.4.3 從死鎖中恢復254
6.5 死鎖避免255
6.5.1 資源軌跡圖255
6.5.2 安全狀態和不安全狀態256
6.5.3 單個資源的銀行傢算[0法0]257
6.5.4 多個資源的銀行傢算[0法0]257
6.6 死鎖預防258
6.6.1 破壞互斥條件258
6.6.2 破壞占有並等待條件259
6.6.3 破壞不可搶占條件259
6.6.4 破壞環路等待條件259
6.7 其他問題260
6.7.1 兩階段加鎖260
6.7.2 通信死鎖260
6.7.3 活鎖261
6.7.4 飢餓262
6.8 有關死鎖的研究262
6.9 小結263
習題263
[0第0]7章 虛擬化和雲267
7.1 曆[0史0]268
7.2 虛擬化的必要條件268
7.3 [0第0]一類和[0第0]二類虛擬機管理程序270
7.4 高效虛擬化技術271
7.4.1 在不支持虛擬化的平颱上實現虛擬化271
7.4.2 虛擬化的開銷273
7.5 虛擬機管理程序是正確的微內核嗎273
7.6 內存虛擬化275
7.7 I/O虛擬化277
7.8 虛擬裝置279
7.9 多核CPU上的虛擬機279
7.10 授[0權0]問題279
7.11 雲280
7.11.1 雲即服務280
7.11.2 虛擬機遷移280
7.11.3 檢查點281
7.12 案例研究:VMware281
7.12.1 VMware的早期曆[0史0]281
7.12.2 VMware Workstation282
7.12.3 將虛擬化引入x86的挑戰282
7.12.4 VMware Workstation解決方案概覽283
7.12.5 VMware Workstation的演變288
7.12.6 VMware的[0第0]一類虛擬機管理程序ESX Server288
7.13 有關虛擬化和雲的研究289
習題289
[0第0]8章 多處理機係統291
8.1 多處理機292
8.1.1 多處理機硬件292
8.1.2 多處理機操作係統類型298
8.1.3 多處理機同步301
8.1.4 多處理機調度303
8.2 多計算機306
8.2.1 多計算機硬件307
8.2.2 低層通信軟件309
8.2.3 用戶層通信軟件311
8.2.4 遠程過程調用313
8.2.5 分布式共享存儲器314
8.2.6 多計算機調度317
8.2.7 負載平衡318
8.3 分布式係統319
8.3.1 網絡硬件321
8.3.2 網絡服務和協議323
8.3.3 基於文檔的中間件325
8.3.4 基於文件係統的中間件326
8.3.5 基於對象的中間件329
8.3.6 基於協作的中間件330
8.4 有關多處理機係統的研究332
8.5 小結332
習題333
[0第0]9章 安全336
9.1 環境安全337
9.1.1 威脅337
9.1.2 入侵者339
9.2 操作係統完全339
9.2.1 可信係統339
9.2.2 可信計算基340
9.3 保護機製341
9.3.1 保護域341
9.3.2 訪問控製列錶342
9.3.3 [0權0]能字344
9.4 安全係統的形式化模型345
9.4.1 多級安全346
9.4.2 隱蔽信道348
9.5 密碼[0學0]原理350
9.5.1 私鑰加密技術351
9.5.2 公鑰加密技術351
9.5.3 單嚮函數352
9.5.4 數字簽[0名0]352
9.5.5 可信平颱模塊353
9.6 認證354
9.6.1 使用物理識彆的認證方式358
9.6.2 使用生物識彆的認證方式360
9.7 軟件漏洞361
9.7.1 緩衝區溢齣攻擊361
9.7.2 格式化字符串攻擊367
9.7.3 懸垂指針369
9.7.4 空指針間接引用攻擊369
9.7.5 整數溢齣攻擊370
9.7.6 命令注入攻擊370
9.7.7 檢查時間/使用時間攻擊371
9.8 內部攻擊371
9.8.1 邏輯炸彈371
9.8.2 後門陷阱372
9.8.3 登錄欺騙372
9.9 惡意軟件373
9.9.1 特洛伊木馬374
9.9.2 病毒375
9.9.3 蠕蟲381
9.9.4 間諜軟件382
9.9.5 rootkit384
9.10 防禦386
9.10.1 防火牆387
9.10.2 反病毒和抑製反病毒技術388
9.10.3 代碼簽[0名0]392
9.10.4 囚禁392
9.10.5 基於模型的入侵檢測393
9.10.6 封裝移動代碼394
9.10.7 Java安全性396
9.11 有關安全的研究397
9.12 小結398
習題398
[0第0]10章 實例研究1:UNIX、Linux和Android403
10.1 UNIX與Linux的曆[0史0]403
10.1.1 UNICS403
10.1.2 PDP-11 UNIX404
10.1.3 可移植的UNIX404
10.1.4 Berkeley UNIX405
10.1.5 標準UNIX405
10.1.6 MINIX406
10.1.7 Linux407
10.2 Linux簡介408
10.2.1 Linux的設計目標408
10.2.2 到Linux的接口409
10.2.3 shell410
10.2.4 Linux應用程序412
10.2.5 內核結構413
10.3 Linux中的進程414
10.3.1 基本概念414
10.3.2 Linux中進程管理相關的係統調用416
10.3.3 Linux中進程與綫程的實現418
10.3.4 Linux中的調度422
10.3.5 啓動Linux係統425
10.4 Linux中的內存管理426
10.4.1 基本概念427
10.4.2 Linux中的內存管理係統調用429
10.4.3 Linux中內存管理的實現429
10.4.4 Linux中的分頁433
10.5 Linux中的I/O係統434
10.5.1 基本概念434
10.5.2 網絡435
10.5.3 Linux中的I/O係統調用436
10.5.4 I/O在Linux中的實現437
10.5.5 Linux中的模塊439
10.6 Linux文件係統439
10.6.1 基本概念439
10.6.2 Linux中的文件係統調用442
10.6.3 Linux文件係統的實現444
10.6.4 NFS:網絡文件係統449
10.7 Linux的安全性452
10.7.1 基本概念452
10.7.2 Linux中安全相關的係統調用454
10.7.3 Linux中的安全實現454
10.8 Android455
10.8.1 Android與Google455
10.8.2 Android的曆[0史0]455
10.8.3 設計目標457
10.8.4 Android體係結構458
10.8.5 Linux擴展459
10.8.6 Dalvik461
10.8.7 Binder IPC462
10.8.8 Android應用467
10.8.9 意圖475
10.8.10 應用程序沙箱475
10.8.11 安全性476
10.8.12 進程模型479
10.9 小結482
習題483
[0第0]11章 實例研究2:Windows 8487
11.1 Windows 8.1的曆[0史0]487
11.1.1 20世紀80年代:MS-DOS487
11.1.2 20世紀90年代:基於MS-DOS的Windows488
11.1.3 21世紀00年代:基於NT的Windows488
11.1.4 Windows Vista489
11.1.5 21世紀10年代:現代Windows490
11.2 Windows 編程490
11.2.1 原生NT應用編程接口493
11.2.2 Win32應用編程接口494
11.2.3 Windows注冊錶496
11.3 係統結構498
11.3.1 操作係統結構498
11.3.2 啓動Windows 506
11.3.3 對象管理器的實現507
11.3.4 子係統、DLL和用戶態服務513
11.4 Windows中的進程和綫程514
11.4.1 基本概念514
11.4.2 作業、進程、綫程和縴程管理API調用518
11.4.3 進程和綫程的實現521
11.5 內存管理525
11.5.1 基本概念525
11.5.2 內存管理係統調用527
11.5.3 存儲管理的實現528
11.6 Windows的高速緩存533
11.7 Windows的I/O534
11.7.1 基本概念534
11.7.2 I/O的API調用535
11.7.3 I/O實現536
11.8 Windows NT文件係統539
11.8.1 基本概念540
11.8.2 NTFS文件係統的實現540
11.9 Windows電源管理546
11.10 Windows 8中的安全547
11.10.1 基本概念548
11.10.2 安全相關的API調用548
11.10.3 安全實現549
11.10.4 安全緩解技術551
11.11 小結552
習題553
[0第0]12章 操作係統設計556
12.1 設計問題的本質556
12.1.1 目標556
12.1.2 設計操作係統為什麼睏難557
12.2 接口設計558
12.2.1 指導原則558
12.2.2 範型559
12.2.3 係統調用接口561
12.3 實現563
12.3.1 係統結構563
12.3.2 機製與策略565
12.3.3 正交性566
12.3.4 命[0名0]566
12.3.5 綁定的時機567
12.3.6 靜態與動態結構567
12.3.7 自[0頂0]嚮下與自底嚮上的實現568
12.3.8 同步通信與異步通信568
12.3.9 實用技術569
12.4 性能572
12.4.1 操作係統為什麼運行緩慢572
12.4.2 什麼應該[0優0]化573
12.4.3 空間–時間的[0權0]衡573
12.4.4 緩存575
12.4.5 綫索575
12.4.6 利用局部性576
12.4.7 [0優0]化常見的情況576
12.5 項目管理576
12.5.1 人月神話576
12.5.2 團隊結構577
12.5.3 經驗的作用578
12.5.4 沒有銀彈579
12.6 操作係統設計的趨勢579
12.6.1 虛擬化與雲579
12.6.2 眾核芯片580
12.6.3 [0大0]型地址空間操作係統580
12.6.4 無縫的數據訪問580
12.6.5 電池供電的計算機581
12.6.6 嵌入式係統581
12.7 小結581
習題582
[0第0]13章 參考書目與文獻584
13.1 進行深入閱讀的建議584
13.1.1 引論584
13.1.2 進程與綫程584
13.1.3 內存管理585
13.1.4 文件係統585
13.1.5 輸入/輸齣585
13.1.6 死鎖586
13.1.7 虛擬化和雲586
13.1.8 多處理機係統586
13.1.9 安全587
13.1.10 實例研究1:UNIX、Linux和Android588
13.1.11 實例研究2:Windows 8588
13.1.12 操作係統設計589
13.2 按字母順序排序的參考文獻589

《探索數字宇宙的基石:現代計算機係統與互聯網概覽》 在信息時代洪流的奔湧之下,計算機係統與互聯網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神秘科技,而是滲透進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核心驅動力。從掌中的智能手機到浩瀚的雲端數據中心,從瞬息萬變的社交媒體到支撐全球貿易的電子商務,一切都建立在對計算機底層原理和網絡互聯技術的深刻理解之上。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入的數字世界認知框架,揭示驅動這一切運行的精妙設計與運行機製。 第一部分:計算機係統的核心——從硬件到軟件的交響麯 計算機係統,顧名思義,是硬件與軟件協同工作的復雜集閤體。理解這一龐大體係,需要我們逐層剝離,探尋其最根本的構成要素。 第一章:硬件的脈搏——中央處理器(CPU)與內存 中央處理器(CPU)是計算機的大腦,其核心功能在於執行指令。我們將深入剖析CPU的內部結構,包括其指令集架構(ISA),如x86-64和ARM,理解指令的解碼、執行和流水綫工作原理。我們將探討CPU的時鍾頻率、核心數量、緩存(L1、L2、L3)的作用及其對性能的影響。寄存器、算術邏輯單元(ALU)和控製單元(CU)的協同工作,共同驅動著程序的運行。 內存(RAM)則是CPU的工作颱,它負責存儲正在運行的程序和數據。我們將講解內存的類型,如DRAM和SRAM,以及它們的讀寫機製。內存地址空間、內存控製器、內存總綫以及虛擬內存的概念將得到詳盡闡述,特彆是內存分頁(Paging)和分段(Segmentation)技術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擴展物理內存,使得程序能夠運行在比實際物理內存更大的地址空間中。緩存一緻性協議(Cache Coherence Protocols)在多核CPU環境下尤為重要,我們將探討MESI等協議如何確保所有CPU核心訪問到的數據是一緻的。 第二章:數據的永恒——存儲係統與I/O 數據是數字世界的生命綫,而存儲係統則負責數據的持久化和高效訪問。我們將考察不同層次的存儲設備: 固態硬盤(SSD)與傳統硬盤(HDD): 瞭解NAND閃存的工作原理,SSD的讀寫速度優勢,以及固件、磨損均衡(Wear Leveling)等關鍵技術。同時,我們將迴顧HDD的磁頭、盤片、尋道等機械原理,理解其在容量和成本上的特點。 文件係統: 文件係統是操作係統管理磁盤存儲的抽象層。我們將深入瞭解各種文件係統的設計,如FAT32、NTFS、ext4、APFS等,探討它們的目錄結構、文件分配方式(如inode、FAT)、權限管理、日誌(Journaling)機製以及對文件碎片化的處理。 輸入/輸齣(I/O)設備與控製器: I/O設備是計算機與外部世界交互的橋梁。我們將研究各種I/O設備(鍵盤、鼠標、顯示器、打印機、網絡接口卡)的接口標準,如USB、SATA、PCIe。I/O控製器的作用是作為CPU與I/O設備之間的接口,我們將分析其工作流程,包括中斷(Interrupts)、直接內存訪問(DMA)等技術,這些技術極大地提高瞭I/O操作的效率,減輕瞭CPU的負擔。 第三章:操作係統的靈魂——進程、綫程與調度 操作係統(OS)是計算機硬件與用戶之間的接口,它管理著係統資源,為應用程序提供服務。本書將聚焦於操作係統中最核心的概念: 進程管理: 進程是程序的一次執行過程,它擁有獨立的地址空間和資源。我們將深入理解進程的狀態(就緒、運行、阻塞)、進程的創建與銷毀、進程間通信(IPC)機製(如管道、消息隊列、共享內存、套接字)以及進程的上下文切換。 綫程: 綫程是進程內的執行單元,與進程相比,綫程共享進程的地址空間,具有更低的創建和切換開銷。我們將分析綫程的優點,以及多綫程編程的挑戰,例如數據競爭和死鎖。 CPU調度: 調度算法決定瞭哪個進程或綫程在哪個時間點獲得CPU的使用權。我們將探討各種調度算法,如先來先服務(FCFS)、最短作業優先(SJF)、優先級調度、時間片輪轉(Round Robin)以及多級反饋隊列調度,並分析它們的優缺點,以及如何在實時係統和批處理係統中使用不同的策略。 第四章:內存的有序——內存管理 內存是稀缺且寶貴的資源,高效的內存管理是操作係統的重要職責。 內存分配與迴收: 我們將研究各種內存分配算法,如首次適應、最佳適應、最壞適應,以及它們在固定分區和可變分區內存管理中的應用。 虛擬內存: 虛擬內存技術通過將程序地址空間映射到物理內存和磁盤空間,有效地解決瞭物理內存不足的問題。我們將詳細講解分頁(Paging)和分段(Segmentation)機製,頁錶(Page Table)的結構和查找過程,以及頁麵置換算法(如FIFO、LRU、LFU)如何決定將哪個頁麵從內存中換齣到磁盤。頁麵錯誤(Page Fault)的發生和處理過程也是重點。 內存保護: 操作係統需要保護不同進程的內存不被其他進程非法訪問。我們將討論內存保護的機製,如段式保護和頁式保護,以及訪問控製位(如讀、寫、執行權限)。 第五章:並發的藝術——同步與互斥 在多進程或多綫程環境下,共享資源的訪問必須得到妥善管理,以避免數據不一緻和程序崩潰。 競態條件(Race Conditions): 我們將通過經典例子,如讀者-寫者問題,解釋競態條件是如何産生的。 同步與互斥原語: 信號量(Semaphores)、互斥鎖(Mutexes)、條件變量(Condition Variables)等同步原語是解決並發問題的關鍵工具。我們將深入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和使用場景,例如如何使用信號量來控製對多個資源的訪問,或者使用互斥鎖來保護臨界區。 死鎖(Deadlocks): 死鎖是指多個進程互相等待對方釋放資源而導緻僵局。我們將分析死鎖産生的四個必要條件(互斥、占有並等待、非搶占、循環等待),以及死鎖的檢測、避免和恢復策略。 第六章:文件係統的深度——持久化數據的管理 文件係統不僅是存儲數據的結構,更是操作係統與用戶之間交互的重要媒介。 文件與目錄結構: 我們將探討不同操作係統中文件和目錄的組織方式,以及路徑的解析。 文件操作: 打開、讀取、寫入、關閉、創建、刪除文件等基本操作的內部實現原理,以及文件指針、文件描述符的概念。 目錄操作: 創建、刪除、重命名目錄,以及列齣目錄內容等操作。 文件係統的性能優化: 緩存、延遲寫入(Lazy Writing)、預讀(Read-ahead)等技術如何提高文件訪問效率。 第二部分:互聯網的脈絡——連接世界的通信協議 互聯網,這個由無數設備組成的全球性網絡,其運行離不開一係列精妙的通信協議,它們共同構建瞭信息傳遞的規則與秩序。 第七章:網絡通信的基石——TCP/IP協議族 TCP/IP協議族是互聯網的核心,它定義瞭數據如何在網絡中傳輸。我們將自底嚮上,逐層解析: 物理層與數據鏈路層: 瞭解網卡(NIC)、MAC地址、以太網幀(Ethernet Frame)等概念,以及集綫器(Hub)、交換機(Switch)在數據鏈路層的作用。 網絡層:IP協議與路由: IP(Internet Protocol)協議負責將數據包從源主機路由到目標主機。我們將深入理解IP地址的結構、子網劃分(Subnetting)、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以及路由器的作用。路由錶的構建與更新,以及路由協議(如RIP、OSPF、BGP)的工作原理。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用於將IP地址解析為MAC地址。 傳輸層:TCP與UDP: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可靠的、麵嚮連接的字節流服務,包括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四次揮手(Four-Way Handshake)、擁塞控製(Congestion Control)、流量控製(Flow Control)等機製。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則提供無連接的、盡力而為的數據報服務,適用於對實時性要求高的應用。端口號(Port Number)的概念及其作用。 應用層:HTTP、DNS等: 介紹各種常用的應用層協議,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用於Web瀏覽,DNS(Domain Name System)用於域名解析,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用於文件傳輸,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用於電子郵件發送。 第八章:網絡的拓撲與設備——從局域網到廣域網 理解網絡的物理形態與互聯設備,有助於我們更直觀地把握網絡結構。 局域網(LAN)與廣域網(WAN): 區分LAN和WAN的概念,瞭解它們的規模、傳輸介質和互聯方式。 網絡設備: 路由器(Router)、交換機(Switch)、集綫器(Hub)、調製解調器(Modem)等設備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我們將重點介紹路由器在網絡層扮演的角色,以及交換機在數據鏈路層如何轉發幀。 網絡拓撲結構: 星型、總綫型、環型、網狀型等拓撲結構,以及它們的優缺點。 第九章:安全的屏障——網絡安全基礎 網絡安全是互聯網時代不可忽視的議題。 加密與解密: 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公鑰加密)、哈希函數等基本加密技術的原理與應用。SSL/TLS協議如何保證Web通信的安全性。 防火牆與入侵檢測: 防火牆的作用在於控製網絡流量,過濾非法訪問。入侵檢測係統(IDS)則用於監測和報告可疑的網絡活動。 身份認證與授權: 用戶名/密碼認證、數字證書、OAuth等身份驗證機製。 第十章:現代網絡應用——構建動態互聯世界 互聯網的強大之處在於其應用的多樣性與創新性。 Web技術: 瀏覽器如何解析HTML、CSS、JavaScript,以及客戶端-服務器模型的工作流程。 數據庫與數據存儲: 關係型數據庫(SQL)、NoSQL數據庫的基本概念,以及數據存儲和檢索的技術。 雲計算與分布式係統: 雲計算的優勢,如彈性、按需服務,以及微服務架構、分布式緩存等概念。 本書的寫作風格將力求清晰、嚴謹,並輔以豐富的實例和圖示,幫助讀者從宏觀到微觀,從原理到實踐,全麵掌握現代計算機係統與互聯網的核心知識。我們相信,對這些數字世界基石的深刻理解,將為讀者開啓更廣闊的視野,無論是進行更高級的學習,還是投身於技術創新,都將受益匪淺。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計算機技術充滿熱情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係統性地理解操作係統精髓的書籍。在眾多選擇中,《現代操作係統》無疑是最讓我滿意的一本。這本書以其嚴謹的理論體係和清晰的邏輯結構,將操作係統復雜的內部運作機製展現在我麵前。它從最基礎的進程概念講起,循序漸進地深入到綫程、CPU調度、內存管理、虛擬內存、進程間通信、文件係統、I/O係統等各個核心模塊。我尤其喜歡它對並發和同步機製的講解,作者通過對各種經典問題的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多綫程編程的挑戰和解決方案。例如,生産者-消費者問題、讀者-寫者問題等,通過書中的詳細闡述,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此外,書中對各種調度算法的比較分析,以及對死鎖問題的深入探討,都極具啓發性。這本書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理論,還融入瞭大量的實際應用和設計思想,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操作係統會采用特定的設計方案。我發現,這本書讓我從一個“使用者”真正變成瞭一個“理解者”,對操作係統有瞭一種由衷的敬畏和欣賞。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想真正理解計算機科學,就必須深入瞭解操作係統。但市麵上很多操作係統相關的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偏重某個特定操作係統的細節。這本《現代操作係統》卻恰恰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以一種清晰、邏輯性極強的結構,全麵地介紹瞭現代操作係統的各個方麵。從進程與綫程的創建、調度,到內存管理、虛擬內存的精妙設計,再到文件係統、設備驅動的實現,每一個部分都講解得深入淺齣。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睏難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和舉例,這極大地降低瞭我的學習難度,讓我能夠快速掌握核心要義。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非常人性化,關鍵概念和定理都有清晰的標注,代碼示例也配閤得當,方便我進行對照學習。我已經將這本書中的很多章節反復研讀,每次都能有新的體會和收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我學習操作係統的道路上給予我指引和啓發。它讓我對操作係統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激發瞭我對這個領域更濃厚的興趣。

評分

這本《現代操作係統》簡直是為我這種想在計算機領域深入發展的學生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對操作係統雖然有所瞭解,但總覺得隔靴搔癢,缺乏係統性的認識。這本書正好彌補瞭我的這一短闆。它以一種非常嚴謹但又易於理解的方式,深入剖析瞭現代操作係統的核心概念和設計原理。我特彆喜歡它對進程管理和內存管理部分的講解,作者通過生動的比喻和細緻的圖示,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輕鬆理解CPU如何調度進程、內存是如何分配和迴收的。虛擬內存的機製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計算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欺騙”程序,讓它覺得擁有比實際更大的內存空間。書中對文件係統、I/O管理、並發與同步等內容的闡述也同樣齣色,每一個章節都充滿瞭深度和廣度。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講解復雜概念時,不會迴避難點,而是迎難而上,用清晰的邏輯和條理化的分析,帶領讀者一步步攻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知識,更在於它教會我如何去思考操作係統設計的問題,如何去分析不同設計方案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實際需求做齣權衡。我已經將這本書列為我計算機科學學習路上的必讀教材。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對計算機底層運作的原理感到好奇,但又覺得無從下手。市麵上那些入門級的書籍要麼過於淺顯,要麼就突然冒齣一些讓人望而生畏的術語。直到我翻開這本《現代操作係統》,我纔真正找到瞭那種“撥開雲霧見月明”的感覺。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書,而是用一種循序漸進、引人入勝的方式,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比如進程、綫程、內存管理,然後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調度算法、死鎖的預防和解決、虛擬內存的實現等等。作者的講解非常清晰,而且配閤瞭大量的圖示和代碼示例,這對於我這種需要動手實踐纔能理解的人來說,簡直太友好瞭。每一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感覺自己對操作係統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尤其是一些經典的操作係統設計思想,例如分時係統、批處理係統,以及它們是如何演進到我們今天使用的多用戶、多任務操作係統的,都講解得鞭闢入裏,讓我對整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讓我學會如何去分析和解決操作係統層麵的問題。我還會經常翻迴去復習,因為裏麵的一些細節,例如中斷處理、係統調用機製,都需要反復琢磨纔能真正掌握。

評分

作為一個在IT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一直深知操作係統在整個計算機體係結構中的基石作用。雖然我日常工作中經常與各種操作係統打交道,但很多底層的細節和原理總是模糊不清。翻閱這本《現代操作係統》,我感到無比慶幸,它正好解答瞭我多年來的一些疑惑,也為我提供瞭更深入的視角。書中對並發控製、死鎖檢測與預防的分析,尤其讓我受益匪淺。我曾經在項目中遇到過因為並發問題導緻的疑難雜癥,如果當初有這本書的指導,或許能更快地找到癥結所在。它不僅解釋瞭為什麼會發生死鎖,還詳細介紹瞭多種避免和解決死鎖的策略,並提供瞭相應的算法和實現思路。此外,關於分布式係統中的操作係統概念,以及嵌入式操作係統和實時操作係統的討論,也為我打開瞭新的思路。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通用操作係統,還涵蓋瞭當前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恰到好處,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失實踐的應用價值。它是一本能夠讓我不斷學習和成長的技術寶典。

評分

質量是真的堪憂

評分

評分

質量是真的堪憂

評分

發貨速度真慢,一個多星期纔到貨。書的質量太差,建議不要來買這傢書瞭

評分

質量是真的堪憂

評分

包裝完好,內容清晰,很棒

評分

還可以吧,內容一般般還行,ok

評分

評分

符閤預期 書很棒 字跡清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