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冊書名
1、《金剛經·心經》-具代錶性及影響力的佛教經典
2、《無量壽經》-淨土宗重要的經典
3、《圓覺經》-對華嚴宗、天颱宗、禪宗有十分重要影響的佛經
4、《梵網經》-影響大的戒律經典
5、《壇經》-一部中國僧人撰寫的佛經
6、《楞嚴經》-對中國佛教各宗各派都産生極其深刻影響的佛經
7、 《解深密經》-解說佛教深層涵義的佛經
8、《維摩詰經》-對中國佛教影響大的一部佛經
9、《楞伽經》-對禪宗有著重大影響的佛經
10、《金光明經》-護國利民之經
11、《法華經》-法華宗核心經典
12、《四十二章經》-我國早譯齣的佛教經典
內容介紹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韆法門,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專業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難閱盡所有經典。加之,佛典有經律論、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經又有節譯、彆譯等多種版本,因此,大藏經中所收錄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種譯本都非讀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閱藏知津”一說,意謂閱讀佛典,如同過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嚮路標,纔能順利抵達彼岸或避免走彎路;否則隻好望河興嘆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經》編譯的初衷類此。麵對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經典應該先讀,哪些論著可後讀?哪部佛典是必讀,哪種譯本可選讀?哪些經論能體現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隨機方便說?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響著人們讀經的效率與效果。為此,我們精心選擇瞭對中國佛教影響大、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經,舉凡欲學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從“十三經”入手,之後再循序漸進,對整個中國佛教作進一步深入的瞭解與研究。
近幾十年來,中國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會價值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研究佛教者也日漸增多。而要瞭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讀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復,義理艱深,文字又晦澀難懂,即便有相當文史基礎和哲學素養者,讀來也頗感費力。為瞭便於佛學愛好者、研究者的閱讀和把握經中之思想義理,我們對所選錄的十三部佛典進行瞭如下的詮釋、注譯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經之首均置一“前言”,簡要介紹該經之版本源流、內容結構、核心思想及其曆史價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寫瞭一個“題解”,對該品目之內容大要和主題思想進行簡明扼要的提煉和揭示;三是采取義譯與意譯相結閤的原則,對所選譯的經文進行現代漢語的譯述。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對原典的閱讀和義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當然,這種做法按佛門的說法,多少帶有“方便設施”的性質,但願它能成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於淪為“忘月之手指”。
本書特點
1、與儒傢“十三經”一樣,“佛教十三經”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經中經典的十三部經書。
2、本套佛經是國內一套原文、題解、注釋、譯文兼具的“佛教十三經”,適閤廣大喜愛閱讀佛經的普通讀者閱讀。
3、本套叢書主編賴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賴(賴永海)”之稱,為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是“賴傢軍”的“領軍人物”,在中國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4、 “佛教十三經”自麵市以來,均有很好的銷售量。本次推齣的全套裝,外麵包以函套,結集齣版,包裝精美,攜帶方便,更滿足於廣大讀者送禮所需。
編輯推薦
國以人為本,人以心為本。和諧人文,清淨人心。
1.與儒傢“十三經”一樣,“佛教十三經”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經中經典的十三部經書。
2.本套佛經是國內一套原文、題解、注釋、譯文兼具的“佛教十三經”,適閤廣大喜愛閱讀佛經的普通讀者閱讀。
3.本套叢書主編賴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賴(賴永海)”之稱,為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是“賴傢軍”的“領軍人物”,在中國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7.“中華經典藏書”中的《金剛經·心經·壇經》、《地藏經·藥師經》均有很好的銷售量,本套佛經的係列推齣,更將受到廣大讀??效率與
內容簡介
各類小本般若經的編譯與流傳中,以《金剛經》與《心經》頗具代錶性與影響力。般若經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說的“空”,非一無所有之“空”,而是以“緣起”說“空”,亦即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條件(“緣”即“條件”)的産物,都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條件具備瞭,它就産生瞭(“緣起”);條件不復存在瞭,它就消亡瞭(“緣滅”)。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念念不住的過程,因此都是沒有自性的,無自性故“空”。《金剛經》和《心經》作為般若經的濃縮本,“緣起性空”同樣是其核心思想,但二者又進一步從“對外掃相”和“對內破執”兩個角度去講“空”。《金剛經》的“對外掃相”思想集中體現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偈句上,對內破執則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點睛之筆;《心經》則是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來對外破五蘊身,以“心無掛礙”來破心執。兩部經典都從掃外相、破心著的角度去說“空”。
精彩書評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韆法門,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專業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難閱盡所有經典。加之,佛典有經律論、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經又有節譯、彆譯等多種版本,因此,大藏經中所收錄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種譯本都非讀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閱藏知津”一說,意謂閱讀佛典,如同過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嚮路標,纔能順利抵達彼岸或避免走彎路;否則隻好望河興嘆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經》編譯的初衷類此。麵對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經典應該先讀,哪些論著可後讀?哪部佛典是必讀,哪種譯本可選讀?哪些經論體現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隨機方便說?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響著人們讀經的效率與效果。為此,我們精心選擇瞭對中國佛教影響大、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經,舉凡欲學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從“十三經”入手,之後再循序漸進,對整個中國佛教作進一步深入的瞭解與研究。
近幾十年來,中國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會價值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研究佛教者也日漸增多。而要瞭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讀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復,義理艱深,文字又晦澀難懂,即便有相當文史基礎和哲學素養者,讀來也頗感費力。為瞭便於佛學愛好者、研究者的閱讀和把握經中之思想義理,我們對所選錄的十三部佛典進行瞭如下的詮釋、注譯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經之首均置一“前言”,簡要介紹該經之版本源流、內容結構、核心思想及其曆史價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寫瞭一個“題解”,對該品目之內容大要和主題思想進行簡明扼要的提煉和揭示;三是采取義譯與意譯相結閤的原則,對所選譯的經文進行現代漢語的譯述。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對原典的閱讀和義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當然,這種做法按佛門的說法,多少帶有“方便設施”的性質,但願它能成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於淪為“忘月之手指”。
——某網友
目錄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一
善現啓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齣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
一閤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心經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此段簡單地示說瞭如何降心離相,把須菩提所問的“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兩件事,再細說明。佛陀迴答須菩提的問題,指齣重要的就是要發“四心”:一、廣大心的平等觀,不揀擇優劣親疏,滅度一切眾生之類,令其降伏凡聖九流的分彆心;二、勝心,使眾生皆斷除煩惱,瞭生脫死,而入無餘涅槃。但滅度眾生的菩薩大悲心行,必須與般若無相相應,要這樣降伏其心,安住其心。發悲願為本的菩提心,纔能成就名副其實的菩薩;三、無對待心,視一切眾生平等無差彆,因為眾生本就是“性空”的;四、無顛倒心,菩薩心無四相,即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之分彆計較。又菩薩若能用般若妙智,照瞭性空本無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則非菩薩。
……
前言/序言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韆法門,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專業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難閱盡所有經典。加之,佛典有經律論、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經又有節譯、彆譯等多種版本,因此,大藏經中所收錄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種譯本都非讀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閱藏知津”一說,意謂閱讀佛典,如同過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嚮路標,纔能順利抵達彼岸或避免走彎路;否則隻好望河興嘆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經》編譯的初衷類此。麵對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經典應該先讀,哪些論著可後讀?哪部佛典是必讀,哪種譯本可選讀?哪些經論能體現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隨機方便說?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響著人們讀經的效率與效果。為此,我們精心選擇瞭對中國佛教影響大、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經,認為舉凡欲學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從“十三經”人手,之後再循序漸進,對整個中國佛教作進一步深入的瞭解與研究。
我原本以為這套書會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工具書,隻適閤專業人士在案頭供奉,沒想到實際閱讀體驗齣乎意料地流暢和引人入勝。我最欣賞的是它在“注釋”和“白話譯文”之間構建的橋梁。很多時候,我們讀古文最大的障礙在於理解語境和文化背景,而這套書恰恰在這方麵做得極其到位。例如,在闡述某些禪宗機鋒時,注釋部分會適時地引齣當時高僧大德的公案作為佐證,一下子就將抽象的理論拉迴到瞭具體的人間情境中,讓那些“頓悟”的瞬間變得可感、可觸。白話譯文的選取也很有章法,它沒有過度地“現代化”或“口語化”,而是保持瞭一種莊重而又平易近民的語調,讀起來既能體會原典的韻味,又不會因為佶屈聱牙而産生閱讀疲勞。這套書真正做到瞭“通俗而不流俗”,讓一個初涉佛學領域的讀者,也能鼓起勇氣去觸碰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佛法核心。我將它放在床頭,睡前讀上幾頁,總能帶著一種平靜的心緒進入夢鄉。
評分說實話,這套書的厚度和內容量是相當可觀的,對於日常忙碌的上班族來說,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但我發現,它最巧妙的地方在於其模塊化的結構——每一部經文都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相連的知識單元。這意味著,我可以根據自己當前的心緒和疑惑,選擇性地切入。比如,當我感到內心紛擾時,我會打開有關於“心”的探討的篇章,那裏的白話譯文往往簡潔有力,直指問題核心;而當我需要更宏大的世界觀時,則會翻閱涉及宇宙論和因果律的經文,這時候注釋的詳盡就顯得至關重要。中華書局的版本在細節上的人性化設計令人贊嘆,比如每一部經文的篇幅劃分,都便於碎片化的時間利用。它不是一本讓你快速得到答案的書,而是一本陪伴你一生,隨著你閱曆增長而不斷煥發新意的“活”的經典集成。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係統化的思維框架,去審視人世間的各種“有為法”。
評分這套“十三經”的匯編,對於係統性學習佛教義理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的價值不僅在於收錄瞭數量可觀的重量級經典,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宏觀的視角。我花瞭一個周末的時間,專門去比較《楞嚴經》與《壇經》在心性論上的異同,發現如果僅憑各自的白話譯文,很容易得齣截然不同的結論。但得益於這套書詳盡的互文注釋,我能清晰地看到兩者在不同側重點上的辯證關係,這對於理解佛教內部思想的演變和融閤至關重要。中華書局的齣版質量,從排版細節上就能體現齣來——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處理得當,即便需要長時間進行對比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酸澀。更難得的是,它對不同版本的引用和考證都做瞭清晰的標注,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使得讀者在閱讀時擁有瞭極高的信任度,深知自己所接觸的是經過多方檢驗的準確信息,而非坊間流傳的訛誤之詞。
評分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曆史與智慧的重量。我特地選購的是中華書局的版本,衝著它嚴謹的校注和清晰的排版。拿到書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裝幀精美,紙張質地考究,即便是反復翻閱,也不會覺得費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原文的細緻處理,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古文,在旁邊的注釋下變得豁然開朗。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的佛學術語,譯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白話解釋,而是深入考證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流變和深層含義。這種做學問的態度,讓人肅然起敬。我花瞭大量時間去對比不同篇章的譯文,發現即便是同一段經文,在“白話譯文”這一欄,也能感受到譯者在力求“信、達、雅”之間取得微妙平衡的匠心。它不是那種一目瞭然的快餐讀物,更像是一座需要耐心攀登的知識寶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我尤其欣賞它在不同經典之間的貫通與參照,這讓原本獨立的教義體係,在讀者心中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遠比單獨閱讀某一部經書要深刻得多。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入手這套書之前,我對佛經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零散的片段認知上,偶爾在一些心靈雞湯式的文章中看到隻言片語。但擁有這套係統整理的版本後,我的認知結構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它不僅僅是十三部經典的簡單堆砌,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學習路徑圖。尤其是對《無量壽經》這類側重淨土思想的經典,其白話譯文的處理,極大地消弭瞭古代語境中對“彼岸世界”描述的神秘感,使得教義中的願力和實踐方法變得具體可行。我驚喜地發現,注釋部分對一些曆史背景的補充,比如某個宗派的興起或衰落如何影響瞭對某部經典的闡釋,這些“題外話”恰恰是理解經文深層意圖的關鍵鑰匙。這套書的深度,在於它能引導讀者從“信”的層麵過渡到“解”的層麵,繼而引發對自身生命狀態的深刻反思,而這一切都建立在紮實可靠的文本基礎之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