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蔡元培自述
原价:35.00元
作者:蔡元培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71082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蔡元培先生自写自传、自编年谱以及自述性文章的合集。其中包括蔡元培先生自写年谱与传略,其在教育界的丰富经历,与朋友的交往和对朋友的追忆怀念,关于教育与学术的基本理念,以及旗帜鲜明的政治主张。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其奠定了现代新式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主张对后人影响深远。
目录
我的老家及家世
绍兴山阴县笔飞弄故宅 / 3
世代经商 / 4
父亲故去 / 5
我的母亲 / 6
十年私塾寒窗
始进家塾 / 11
严厉的李塾师 / 13
学作八股文 / 13
就学王子庄老师 / 14
十七岁中秀才 / 16
科举之路漫漫
到省城乡试 / 19
伴读徐君 / 21
受益最大的三本书 / 22
金榜题名 / 25
做上虞县志局总纂 / 26
补应殿试朝考 / 27
南下游历 / 28
委身教育
甲午听惊雷 / 33
冷眼观变法 / 33
绍兴中西学堂 / 34
尝试书院改革无果 / 36
宁绍会馆 / 36
在杭州 / 37
执教南洋公学 / 39
我的第二次婚姻 / 40
中国教育会 / 41
爱国女学 / 42
东瀛之行 / 44
爱国学社 / 46
会社分裂 / 47
青岛少憩 / 48
沪上革命
办报生涯 / 53
准备暗杀暴动 / 54
创立光复会 / 56
加入同盟会 / 56
留学德国
赴德留学 / 61
初到柏林 / 62
进莱比锡大学 / 64
冯德教授 / 65
兰普来西教授 / 67
美术与音乐 / 69
编书、译书 / 72
奉行素食 / 73
旅行经历 / 74
响应辛亥革命 / 76
在动荡的民初岁月
力荐黄兴 / 81
出任教育总长 / 82
迎袁专使 / 83
继任教育总长 / 87
我所做的教育改革 / 88
超越党派 / 91
作者介绍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其著作有《蔡元培自述》《中国伦理学史》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颇为精妙,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将所有人生阶段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事件的重要性自然地分配了笔墨。开篇部分对于早年求学经历的描绘,那种探索新知、思想萌发的挣扎与兴奋,写得细腻入微,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碰撞的火花。随后进入关键的革命与教育改革时期,文字陡然变得紧凑有力,那种在动荡中坚守理想的信念感,通过大量细节的堆砌,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重大抉择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而是通过对当时情境的客观还原,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人的担当。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全书读起来跌宕起伏,绝无拖沓之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跟着主人公走完了他思想和行动的漫长历程。
评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去审视“责任”与“担当”这两个看似宏大却又与个体息息相关的主题。书中所展现的,是一种将个人抱负与公共福祉紧密结合的生命哲学。作者在面对巨大压力和道德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原则性,构成了全书最核心的张力。我特别关注他对于“自由”与“秩序”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那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寻求最优解的动态过程。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本书超越了简单的传记范畴,具有了更广阔的哲学和伦理价值。它迫使读者去反思自身在面对选择时的立场与勇气,引发了长久的回味和思考,可以说,它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精神世界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不是那种流水线上的快餐读物。内页的纸张质量也令人满意,没有廉价的光泽,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间距和行距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而且,装帧的细节处理也很到位,比如书脊的加固,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赏心悦目的陈设。不过,如果能附赠一张精美的插图或者作者生平的重要时间线索引页,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视觉辅助材料的补充会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代入感和理解深度。总体来说,从物理层面讲,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品读的佳作,足以体现内容的分量。
评分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它既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书面化的严谨和逻辑性,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近乎独白式的真诚。读起来,你几乎能听到作者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在耳边诉说,没有太多矫饰的辞藻,而是直击核心的思考和判断。这种坦诚的态度,让书中的论述显得尤为可信。比如在谈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评时,语气坚定却不失理性,充满了建设性的批判精神,而非单纯的指责。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像是一份对时代脉搏的深刻诊断书。对我个人而言,最受触动的是作者在阐述其教育理念时那种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那份对“公德”和“私德”平衡的执着追求,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在历史背景的铺陈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孤立地呈现一个人的生平,而是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宏大的时代变迁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每一次重要的转折点,都能清晰地看到外部环境对个人决策产生的巨大影响,比如在面对清末民初的政治风云时,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那种无力感与奋力抗争的姿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未回避时代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相反,他选择正视并深入剖析了那些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和思想冲突。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更是在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近代史课,那些教科书上扁平化的概念,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活的血肉和具体的情境。这种将微观个体置于宏观历史框架下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思想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