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昊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原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别号缶卢、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浙江安吉人,是清晚期『海派』有名书画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其诗、书、昼、印皆精,篆书*负盛名,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後融合己意,形成了苍迈雄浑的独特书风。(二) 这次购入的《吴昌硕临石鼓文》,让我着实领略到了什么叫做“功夫在诗外”。我本身对于金石学,对于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一直有着一种朦胧的向往。石鼓文,作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之一,它的每一个字,都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的重要窗口。而吴昌硕,又岂止是单纯地“临”字,他一定是对石鼓文的源流、其书写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字本身的内涵有着极深的理解。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不仅仅是在看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更像是在与一位古代的文人雅士在对话。我试图去想象,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将这些文字镌刻在石头上,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与期望。而几千年后,吴昌硕又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用他的笔墨,去重新演绎这些古老的文字?他有没有感受到石鼓文背后那份沧桑与厚重?他的临写,是否是对历史的一种致敬,还是一种超越?我特别留意他作品中的用墨,时而浓重如漆,时而淡雅如烟,这些变化背后,是否也影射着他对于石鼓文理解的深度与广度?这本书,让我对书法,对历史,都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五) 拿到《吴昌硕临石鼓文》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揣摩的作品。石鼓文,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其历史意义非凡,而其字形,更是充满了古朴典雅的美感。吴昌硕,作为近代书画大家,他的篆书造诣更是炉火纯青。这本书,无疑是两位艺术巨匠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反复端详着书中的每一幅作品,试图去理解吴昌硕是如何在临摹石鼓文时,将自己的情感与理解融入其中的。他是否在描摹字形的同时,也在解读着文字背后的历史信息?他笔下的线条,是否也饱含着他对那个遥远年代的想象?我尤其注意到,吴昌硕在处理石鼓文的结构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匠心。他并非一味地照搬,而是在遵循古意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对文字神韵的理解。他的笔触,时而如刀劈斧砍,时而又如春蚕吐丝,变化万千,却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统一。这本书,让我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又有了更深的拓展,也让我对吴昌硕这位大师,充满了敬意。
评分(一) 拿到这本《吴昌硕临石鼓文》,说实话,心情是有些忐忑的。我并不是什么科班出身的学者,纯粹是一个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怀揣着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石鼓文,那可是书法史上的“活化石”,字形古朴,线条遒劲,承载着千年的历史风韵。而吴昌硕,又是近代以来将篆书推向一个高峰的大师,他的笔法,他的章法,无一不充满了力量与艺术感染力。我总是好奇,这样一位集大成者,是如何去“临”石鼓文的?是单纯的形似,还是在形似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创新?拿到书,翻开扉页,那一笔一画,都仿佛带着吴昌硕的气息扑面而来。石鼓文本身的难度就在于其历史久远,字形演变,释读不易,更何况是进行临摹,这其中需要多么深厚的功力与细致的体察。我特别关注的是,吴昌硕在临写过程中,是如何处理那些细微的笔画变化,如何把握整幅作品的节奏与韵律的。每一处转折,每一笔的起收,都仿佛蕴藏着他独到的见解。我还在琢磨,他会不会在某些地方,对原石上的磨损或残缺做了自己的“解读”?这种解读,是忠实于古意,还是加入了更多个人的审美判断?这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想要在字里行间,去探寻大师的心迹。
评分(三) 拿到《吴昌硕临石鼓文》,我最先关注的,便是其装帧与印刷质量。毕竟,这样一本承载着艺术精粹的书籍,如果印刷粗糙,字迹模糊,那便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庆幸的是,这本书的整体品质相当不错。纸张厚实,色泽柔和,能够很好地还原原作的墨韵。每一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处,不会显得过于拥挤,也不会太空泛。我更喜欢的是,它在展示吴昌硕临作的同时,还保留了石鼓文原石的一些细节,比如风化留下的痕迹,或者是一些难以辨认的字口,这些都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视角。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尝试着去辨认那些模糊不清的字,虽然我知道这很难,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而且,我发现书中在某些地方,还配有了一些简单的文字说明,虽然不多,但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石鼓文与吴昌硕的关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临摹字帖,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文化礼物,让我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评分(四) 作为一名对篆书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手握《吴昌硕临石鼓文》这本书,内心是难以抑制的激动。我对石鼓文的喜爱,源于它那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线条,以及其作为“字始”的独特地位。而吴昌硕,无疑是近代篆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篆书,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雄浑古朴,气势磅礴。这本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两位艺术大师精神世界的门。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试图去捕捉吴昌硕在临写过程中,对石鼓文线条的提炼与再创造。他是否在忠实于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笔意?他的用笔,是刚劲有力,还是圆润流畅?这些细节,对于我们学习篆书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尤其喜欢他作品中那种内在的张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蓄满了能量,随时准备爆发。这种力量感,并非简单地靠粗线条就能实现,而是需要深厚的功力与对文字内在精神的把握。这本书,让我对篆书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