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附:研究进展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第二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第三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三、神的作用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附:研究进展
第三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五脏
一、心
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附:精室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附:研究进展
第四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二、别络
三、经筋
四、皮部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机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附:研究进展
第五章体质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
附:研究进展
……
第六章病因
第七章发病
第八章病机
第九章防治原则
附1 关键名词术语(key words)
附2 主要参考书目
附3 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方剂学》
绪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三章 和解剂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五章 祛暑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七章 补益剂
第八章 固涩剂
第九章 安神剂
第十章 开窍剂
第十一章 理气剂
第十二章 理血剂
第十三章 治风剂
第十四章 治燥剂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第十六章 祛痰剂
第十七章 消食剂
第十八章 驱虫剂
第十九章 涌吐剂
附录
《中医妇科学》
总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
一、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二、中医妇科学研究的范围
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一、夏商周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三、秦汉时期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五代时期
六、两宋时期
七、辽夏金元时期
八、明代
九、清代、民国时期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
第一节内生殖器官
一、阴道
二、胞宫
第二节外生殖器官
一、毛际(阴阜)
二、阴户
三、玉门
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
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变化
一、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
三、儿童期
四、青春期
五、性成熟期
六、围绝经期
七、老年期
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
一、月经生理
二、带下生理
三、妊娠生理
四、产褥生理
五、哺乳生理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一、寒、热、湿邪
二、情志因素
三、生活因素
四、体质因素
第二节病机
一、脏腑功能失常
二、气血失调
三、冲、任、督、带损伤
四、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五、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失调
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第一节四诊
一、问诊
二、望诊
三、闻诊
四、切诊
第二节辨证要点
一、常用辨证方法
二、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第三节辨病与辨证
一、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
二、中医辨证与辨西医病结合
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
第一节常用内治法
一、调补脏腑
二、调理气血
三、利湿祛痰
四、调治冲任督带
五、调养胞宫
六、调控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
第二节常用外治法
一、坐浴
二、外阴、阴道冲洗
三、阴道纳药
四、贴敷法
五、官腔注入
六、肛门导入
七、中药离子导入
八、介入疗法
九、手术疗法
第三节中医妇科急证治疗
一、血崩证
二、急腹证
三、高热证
四、厥脱证
第七章预防与保健
各论
第八章月经病
第九章带下病
第十章妊娠病
第十一章产后病
第十二章妇科杂病
第十三章计划生育
附论
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章妊娠生理
第四章正常分娩
第五章妇产科检查与常用特殊检查
附录1 妇科病案书写
附录2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3 方剂索引
《中医儿科学》
总论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
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
第四节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第五节儿科诊法概要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
第二章儿童保健
第一节胎儿期保健
第二节新生儿期保健
第三节婴儿期保健
第四节幼儿期保健
第五节学龄前期保健
第六节学龄期保健
第七节青春期保健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药学》
当我翻开《中药学》的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神奇的药材王国。书中对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都讲解得极为详尽,而且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药材的形态特征、产地、炮制方法等知识,这让我对每味药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这简直是方剂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中药如何协同作用的关键。书中的药物分类也很科学,按照功效进行划分,查找起来非常方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常用药的经典应用案例的介绍,这让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看到了中药在实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总的来说,这部分内容让我对中药的认识从“只知道一些名字”提升到了“能理解其内在逻辑”,为后续学习方剂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拿到这套书,我真的是太惊喜了!一直以来,我对中医都有一种莫名的向往,总觉得它博大精深,蕴含着古人的智慧。这套书的内容非常扎实,绝对是为真正想深入了解中医的读者准备的。我翻看了《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讲得既系统又清晰,感觉像是被带进了一个中医的世界,那些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特别是关于“气血津液”的论述,让我对人体的运行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配图也很关键,对于理解复杂的经络走向和穴位分布非常有帮助,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枯燥。我尤其喜欢它讲解原理时,会适时引用古籍的原文,这让我觉得更接地气,更能体会到中医的传承性。虽然是老课本,但“新经典”三个字一点不假,知识体系完整,逻辑严谨,完全可以作为初学者的敲门砖,也能让有一定基础的人温故知新。总的来说,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和“厚重”,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能带你入门、打下坚实基础的好书。
评分这套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广度,更在于其深度和实用性。我特别想提一下《中医诊断学》这部分,读完之后,我对“望闻问切”这四个字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名词解释,而是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倾听声音,询问病情,以及触摸脉象,来综合分析人体的状况。书中对于各种病症的诊断依据、鉴别要点都讲得非常细致,举出的例子也贴合临床实际,让我仿佛置身于问诊之中。我尝试着结合书中的内容,观察家人的一些细微变化,竟然也能有所体会,这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真的触手可及。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用心,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即使是第一次接触中医诊断的人,也能很快抓住关键。它不像一些教材那样干巴巴地罗列条目,而是循序渐进,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实践。我真的很佩服作者的功力,能将如此复杂、精深的诊断方法,用如此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这套书的《中医外妇儿科学》第二版,真的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我之前对这些领域接触不多,但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对中医在外科、妇科和儿科方面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对于常见病症的辨证施治,讲解得既系统又细致,让我看到了中医在这些领域的独到之处。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疾病时,会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念,这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正是这种不同,展现了中医的独特优势。比如,在儿科方面,书中对小儿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病的防治,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让我了解到中医是如何关照儿童成长的。同样,在妇科方面,书中对女性生理周期、常见疾病的治疗,也给出了很多有益的指导。总而言之,这部分内容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中医在各科应用的宝贵资源。
评分《方剂学》这部分简直是我的“点睛之笔”。在学习了基础理论、诊断和中药之后,终于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书中对经典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都讲解得非常透彻,而且还会追溯方剂的来源和演变,这让我更能理解古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思想。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每首方剂的病机分析,这让我明白为什么这个方子有效,它的药物是如何协同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的。而且,它还会提供一些加减变化,这让我看到了方剂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治疗的可能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掌握了一套“秘籍”,能够根据不同的病情,去思考如何组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虽然我离真正能开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本书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病的智慧和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