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藩,1930年生,中国当代**法学家,新中国法律史学奠基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法律史学会专业顾问、中国法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家协会名誉会长、*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成员。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后留校任教,曾任国务院第二届(1985-1991年)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1987年被评为**重点学科法制史学的带头人。 张晋藩教授主持编纂了三套大型学术著作,一为《中国法制通史》(十卷),一为《中囝少数民族法制通史》(已出十卷),一为《中华大典·法律典》(六卷),均为法律史学界乃至法学界的奠基之作。此外,其撰写的《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宪法史》都有很大的影响。
**章 先秦监察法制的萌芽状态
**节 原始社会晚期权力监督实践的出现
第二节 夏商周权力监督的制度化发展
第三节 春秋战国权力监督制度的转型
第二章 秦汉监察法制的形成阶段
**节 君主专制主义政权结构的定型
第二节 相对完善的监察体制
第三节 专制主义监察理论的成熟
第四节 初具规模的监察立法
第五节 监察法的实施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监察法制的南北互进
**节 发展变动中的专制主义政权结构
第二节 趋向独立的监察体制
第三节 因应时代的监察思想与监察立法
第四节 监察法的实施
第四章 隋唐监察法制的成熟样态
**节 日臻成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结构
第二节 独立的监察体制
第三节 亦德亦法的监察思想
第四节 发展成熟的监察立法
第五节 监察法的实施
第五章 两宋监察法制的深向发展
**节 制衡原则下的政权结构
第二节 监察体制的发展
第三节 内容丰富的监察思想
第四节 细密的监察立法
第五节 监察法的实施
第六章 元代监察法制的承上启下
**节 “祖述变通”的政权结构
第二节 改革变通的监察体制
第三节 立台医“两手”的监察思想
第四节 专门化的监察立法
第五节 监察法的实施
第七章 明代监察法制的调整与强化
**节 专制主义高度强化的政权结构
第二节 继往开来的监察体制
第三节 “重振纪纲,刷新吏治”的监察思想
第四节 趋于法典化的监察立法
第五节 监察法的实施
第八章 清代监察法制的细密与完备
**节 “满汉共治,极权**”的政权结构
第二节 “科道合一,网络密集”的监察体制
第三节 “乾纲独断,德法并用”的监察思想
第四节 “极至完备,颇有建树”的监察立法
第五节 监察法的实施
结语 察官治吏:监察思想、制度与法律互补互用
作为一个对古代官僚体系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怀着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翻开了《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修订版)》。一开始,我担心过于专业的术语和繁复的史料考证会让我望而却步,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也能够理解。他巧妙地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制度演变,转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比如,在介绍宋朝的监察制度时,书中详细阐述了“风闻奏事”的制度,以及它如何促使官员们更加谨慎,同时也暴露了其可能带来的滥告和诬告等弊端。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古代制度设计的智慧与挑战。书中关于监察官的权力边界、如何处理同僚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来自皇权和地方势力的压力等内容,都写得非常精彩。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关键人物,如魏征、包拯等在监察领域贡献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个人在制度中的能动作用。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监察制度本身,更让我对古代中国社会的运作逻辑,以及统治者如何试图维持秩序和打击腐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就像一本打开的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说明书”,让我茅塞顿开。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修订版)》简直是历史爱好者和法律研究者手中的瑰宝。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深知这是一部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的著作。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脉络梳理。作者以史为鉴,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历经秦汉的初步确立,到唐宋的鼎盛,再到明清的演变,层层递进,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脉络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章的开头都引经据典,为接下来的论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眼见证了监察官的职责范围如何不断扩大,监察机构如何逐步完善,监察手段如何日益多样。书中对历代重要监察制度,如御史制度、谏官制度、巡视制度等的详细解读,不仅让我了解了制度本身,更让我体会到这些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制衡、政治稳定和社会公正的追求。作者对史料的考证细致入微,引用的文献浩如烟海,无论是官方史书还是私人笔记,都被充分利用,这使得书中的论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极具说服力。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机制,特别是权力监督与制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与时俱进”的精神。作者在保留原有学术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了近年来在古代监察法制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观点,并且在史料运用上更加丰富和精炼。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研究对象的热爱和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书中关于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官的权限、监察程序的规定,以及其与司法、行政等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都有极为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殊监察机构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性为“酷吏”的工具,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此外,本书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也做得非常出色,为有志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便捷的入口。读完此书,我不仅对中国古代监察法制有了系统性的认识,更对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启迪之书,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这本书简直颠覆了我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古代的监察官只是摆设,或者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中国古代的监察法制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内涵。作者在论述中,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制度,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演变动因以及对当时社会政治产生的实际影响。例如,在谈到唐代的监察制度时,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三省六部制下御史台的职能,以及它如何在权力分化和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这让我对唐朝为何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清明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笔触十分细腻,对于一些重要的监察案例的分析,更是栩栩如生,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时代,让我们看到了监察官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冒着风险履行职责,甚至成为王朝兴衰的关键人物。书中关于监察官的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古代对于官员德行和能力的重视,虽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其进步意义不容忽视。特别是修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和史料发掘,使得整部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对于想要探究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打开这一扇窗的绝佳选择。
评分阅读《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修订版)》的过程,是一次充满智慧启迪的旅程。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对散落在浩如烟海史料中的监察法制线索进行梳理、辨析和重构。他不仅仅是呈现历史事实,更是深入挖掘这些制度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取向。书中对于不同朝代监察制度的对比分析,尤为精彩。比如,在对比明清两朝的特务统治与监察职能时,作者清晰地揭示了权力集中对监察制度的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压抑和效率低下。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陈列,更是对制度演变中得失的深刻反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一些模糊不清的史料的处理方式,他能够提出合理的推测,并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这使得本书在学术价值上大大提升。对于那些对中国古代政治史、法律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它促使我跳出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去理解复杂历史事件和制度背后的多重因素。书中对监察制度的演变如何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思潮相互作用的探讨,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性特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