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合:之江新语+习的七年知青岁月 共2本 | ||
| 定价 | 112.00 | |
| 出版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3年0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ZH9787213035081 | |
《七年知青岁月》
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习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采访实录在《学习时报》一经刊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学习热潮,大家被习的七年艰苦的知青岁月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一以贯之的忠诚热爱,富民强国的抱负和担当,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深深感动,通过报刊、网络、微信等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习的拥戴之情,很多读者建议把采访实录结集出版,方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为了讲好习的故事,回应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我们把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重新进行编改,正式出版图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选用了76幅珍贵图片,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习是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他都干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习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还原那段历史,再现习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习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良好状态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19大胜利召开!
《之江新语》
收入习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短论232篇。这些短论提出了推进浙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主张,并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
| 书号/刊号 | 书名 | 定价 | 出版社 |
| 9787503561634 | 习的七年知青岁月 | ¥76.00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9787213035081 | 之江新语 | ¥36.00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对于《知青生活回忆陕北七年》这样的书名,我总是充满了好奇和一丝怀旧的情感。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经历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中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在那个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的年代,知青们是如何在陕北的土地上扎根、成长、奋斗的。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粗粝的黄土地,是朴实的农民,是简陋的窑洞,以及那些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轻人。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展现出那段岁月的真实面貌,那些艰辛劳作的汗水,那些学习知识的渴望,那些与乡亲们建立的淳朴情谊,以及在困境中萌发的坚韧与智慧。我尤其想知道,那些在陕北度过七年时光的知青们,他们是如何看待那段经历的?是遗憾,是怀念,还是从中汲取了力量?对于《之江新语》的了解,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这本书,则更加聚焦于个体真实的体验,我相信它能提供更多鲜活的细节和生动的故事,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个年代的独特魅力,以及知青精神对于当下社会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主题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特殊年代接受磨砺的青春岁月,特别是“知青”这个词,它承载了太多故事和情感。读《之江新语》时,我常常被那些朴实而深刻的文字所打动,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也看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思考与成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经历,无疑是那个时期无数青年人命运的缩影,但又因其后来的身份,赋予了这段经历更深远的意义。我很好奇,在陕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他是如何度过那七年的?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日后的格局和视野?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让我得以窥探这位领导人早期的生活细节,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以及在逆境中磨砺出的坚韧品格。我不期待看到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更期待的是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点滴,是面对困难时的选择,是与乡亲们相处的点滴,是知识的渴求和思想的成长。这些细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展现一个人的内在力量。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知青”这个群体,理解那段历史,也能从中学到一些人生智慧,比如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如何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反应是它所涵盖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我一直对知青题材的作品情有独钟,因为那段历史充满了故事性和时代感,能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特别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经历的记录,更像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面貌和青年人的生活状态。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黄土地、窑洞、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在那样的环境下,年轻人的理想、奋斗和成长。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具体地了解,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世界却可能异常丰富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度过日子的。我非常期待能够了解到,在陕北农村的七年,究竟带给了年轻的习近平怎样的磨砺和启示。是怎样的人物,怎样的事件,怎样的思想碰撞,让他最终形成了日后影响中国的重要特质?这本书并非以宏大叙事为主,而是聚焦于个体真实的经历,这种“小处着眼”的方式,往往能挖掘出最动人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我希望读到的是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是那个年代特有的语言风格,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特有的精神风貌,从这些具体的叙述中,我或许能体会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早期经历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看似平凡的成长岁月,往往蕴含着塑造他们未来轨迹的种子。这本书,尤其是《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部分,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想象一下,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艰苦,信息相对封闭的年代,一位未来的国家领导人,是如何在陕北的黄土地上度过七年时光的?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年轻的他,在与贫困和艰辛的搏斗中,学习,思考,与当地人民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提供的是一份真实而生动的画像,而不是一篇刻意美化的传记。我希望能够看到,他如何适应农村的生活,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如何在思想上不断成熟。那些与乡亲们日常的互动,与劳动为伴的时光,甚至是那些孤独的夜晚,都可能成为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与父辈的教诲,与书籍的结缘,与同伴的交往,是如何在他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并逐渐滋养出日后的担当和魄力。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在逆境中的成长,是如何塑造其人格和格局的,以及“知青”这段经历,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下中国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它所蕴含的时代烙印和人物塑造。知青岁月,在中国现代史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更是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探寻,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知青们所经历的磨难、收获的成长以及内心的思考。特别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未来国家领导人早期的成长轨迹,一个普通青年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塑造品格。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读到那些鲜活的细节,比如他在陕北的日常生活,与当地人民的交往,他在学习和思考中的点滴进步。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最真实地展现一个人的内在世界,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我不希望看到的是刻板的宣传,而是真实的人物访谈和回忆,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坚韧、乐观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这本书,我相信它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知青”这个群体的历史意义,以及他们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能从个体的经历中,汲取到一些关于人生选择和面对挑战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