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01:东亚的书院》
《碧山02:去国还乡》
《碧山03:去国还乡 续》
《碧山04:结社与雅集》
《碧山05:文庙:儒家的先贤祠》
《碧山06:民艺复兴》
《碧山07:民艺复兴续》
《碧山08:永续农耕》
《碧山09:米》
内容推荐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系列图书将集中于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判。 作者简介 左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杂志书主编。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目录 《碧山02:去国还乡》阅读《碧山MOOK书系列套装(1-9册)》的过程,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智识冒险。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文化随笔,但很快我就发现,这套书的结构 far beyond my expectation。它更像是一个由不同学者、作者精心编织而成的大型知识网络,每个模块之间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庞杂但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失落的技艺”的专题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一些濒临消失的手工艺人的采访,详细记录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匠心,以及这些技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不仅仅是对技艺本身的介绍,更包含了对工匠精神、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我甚至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关于古代某个特定地域的民间信仰的溯源,作者旁征博引,将神话传说、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巧妙地结合起来,勾勒出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精神世界。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让我感受到知识的无限魅力。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边界,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拥抱和整合各种信息。这种“破壁”式的知识呈现,让我觉得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新的惊喜,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挖掘一座知识的宝藏。它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也拓展了我理解世界的维度。
评分最近刚收到心心念念的《碧山MOOK书系列套装(1-9册)》,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本,就被那种独特的学术与人文交织的氛围深深吸引了。这套书与其说是简单的读物,不如说是一种深入探索生活、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每一册都像打开了一个精心设计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些常常被遗忘的角落,或是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比如,其中一篇文章详细地剖析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小镇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社交娱乐,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鲜活的历史气息,仿佛我能闻到那个时代的烟火味,听到街头的喧嚣。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日常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经济动因甚至个体的情感体验。这种“微观”的视角,反而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真实、更具象的感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城市变迁的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列举消失的建筑或改变的街道,而是通过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记忆和故事,展现了城市肌理的演变,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这种叙事方式,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温暖而富有温度,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总的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鼓励我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过去与现在,让阅读成为一种深刻的精神探索。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碧山MOOK书系列套装(1-9册)》的阅读,它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思考深度。这套书最令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度解读。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引子”,抛出一个问题,或是提出一个观点,然后邀请读者一同去探索其背后的复杂性。例如,在讨论某个社会现象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列举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证据,引导我去思考不同立场的原因,以及这些观点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不设限”的探讨方式,让我感到非常受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的几篇文章,它们并没有用传统的历史编年史的线性思维去讲述,而是通过碎片化的叙事,不同视角的交织,去展现时间的非线性、多维度特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所处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影响。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群智慧的头脑进行对话,他们提出的问题常常让我陷入沉思,甚至会去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认知。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让你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运用书中启发出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事物。
评分《碧山MOOK书系列套装(1-9册)》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和深刻洞察。我们常常认为日常生活平淡无奇,但这本书却能从中挖掘出无限的趣味和意义。书中有一篇关于“餐桌上的历史”的文章,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食物构成、烹饪方式、饮食习惯,展现了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甚至政治格局的变迁。例如,某种香料的传入,可能就揭示了一段被遗忘的贸易路线;一道菜的演变,则反映了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创新。这种从日常细节切入,进而触及宏大议题的写法,让我耳目一新。我还发现书中对“声音”的描绘也十分独特,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了自然界或城市中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去解读这些声音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情感意义。比如,某种童谣的旋律,可能包含了祖辈对后代的期许;某个时代的钟声,则象征着社会变革的来临。这种对感官细节的敏感捕捉,让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听觉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隐藏着无数值得探索的秘密和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
评分这套《碧山MOOK书系列套装(1-9册)》简直是为我这样对“未知”充满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它所探讨的主题包罗万象,却又丝丝入扣,仿佛在为我铺设一条通往知识深处的探索之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边界”的几篇文章,它不仅仅局限于地理上的国界,更是深入到文化、思想、艺术甚至个人心理边界的探讨。作者通过对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冲突的案例分析,展现了边界的动态性和模糊性,以及它在塑造身份认同和文化景观中的作用。我从中看到了,所谓的“边界”,往往是人为划分的结果,而真正的理解和进步,则来自于对这些边界的超越和融合。还有一篇文章,聚焦于“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作者并没有将历史叙述得过于宿命论,而是强调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如何可能引发重大的历史转折。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关注,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 nuanced。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探险家,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踏上一片新的大陆,充满了未知与发现的乐趣。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给了我无数的启发,让我自己去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