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2910.2-2017数据中心 资源利用 第2部分:关键性能指标设置要求

GB/T 32910.2-2017数据中心 资源利用 第2部分:关键性能指标设置要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化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数据中心
  • 资源利用
  • 关键性能指标
  • KPI
  • GB/T 32910
  • 2-2017
  • 基础设施
  • 节能
  • 效率
  • 性能评估
  • IT服务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GBT3291022017
商品编码:15341727363
包装:钉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GB/T 32910.2-2017数据中心 资源利用 第2部分:关键性能指标设置要求
定价 16.00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版次 B1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开本 16
作者 中国标准化委员会
装帧 钉装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GB/T 32910.22017



数据中心 资源利用 第2部分:关键性能指标设置要求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  
大16开 页数:12 字数:16  
纸 质 版:16元
标准号: GB/T 32910.2-2017   中文标准名称: 数据中心 资源利用 第2部分:关键性能指标设置要求
ICS: 35.020   英文标准名称:  
中标分类:     发布日期: 2017-07-31
采标情况:     实施日期: 2018-02-01
 
内容简介
本标准界定了数据中心边界,规定了关键性能指标的设置要求、描述方法、用途,并给出了KPI示例。 
 
本标准适用于规范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性能指标的描述和建立。



数据中心资源利用:优化效能,驱动未来 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其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业务模式的日新月异,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服务器、存储、网络、电力、冷却等关键资源,成为衡量一个数据中心先进程度和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本书并非针对特定国家标准或其中某一部分进行详述,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讨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的普适性原则、关键考量因素、衡量方法以及优化策略,旨在为各类数据中心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路和实操指南。 第一章: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的战略意义与挑战 本章将首先阐述数据中心资源利用在当前数字时代的重要战略意义。我们将从成本效益、环境可持续性、业务敏捷性、服务可靠性以及安全合规等多个维度,剖析为何高效的资源利用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成本效益驱动: 深入分析能源消耗、硬件购置、维保及空间租赁等成本在数据中心总运营成本中的占比,以及资源浪费如何直接侵蚀企业的利润。 环境可持续性倡导: 探讨数据中心高能耗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以及绿色IT和可持续运营的趋势,资源高效利用在实现碳中和、ESG目标中的关键作用。 业务敏捷性加速: 分析资源利用率低下如何成为业务扩展和创新服务的瓶颈,以及灵活、高效的资源配置如何支撑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 服务可靠性保障: 阐述资源瓶颈和不当分配如何增加系统故障风险,而优化的资源利用能够提升系统冗余和弹性,从而保障服务的连续性。 安全合规性要求: 讨论在日益严格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法规下,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稳定性和可控性的高要求,资源有效管理是合规性的基础。 随后,本章将聚焦当前数据中心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但不限于: 技术碎片化与异构性: 多样化的硬件设备、虚拟化技术、容器化应用以及混合云/多云环境带来的资源整合难题。 动态业务负载: 互联网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训练等业务负载的剧烈波动,对资源调度的实时性和精准性提出极高要求。 过量预留与资源闲置: 为应对峰值需求而进行的过量预留,导致大量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巨大的浪费。 可见性不足与管理盲点: 缺乏统一、全面的资源监控和管理平台,导致难以准确了解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瓶颈所在。 技术更新与生命周期管理: 新技术不断涌现,老旧设备性能低下、能耗高,如何科学地进行技术升级和资产生命周期管理。 人才与技能缺口: 具备先进资源管理和优化能力的专业人才相对稀缺。 第二章:数据中心关键资源要素及其利用特性 本章将详细梳理构成数据中心的核心资源要素,并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利用特性、衡量维度以及影响因素。 计算资源: 服务器: 物理服务器、虚拟机、容器等,关注CPU、内存、I/O等利用率。讨论虚拟化、容器化技术如何提升资源整合度和利用率。 高性能计算(HPC): 针对特定计算密集型任务(如科学模拟、AI训练)的资源利用特点和优化需求。 存储资源: 容量、性能、可用性: 块存储、文件存储、对象存储等不同存储类型的利用率衡量。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不同访问频率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存储介质和策略,实现成本与性能的平衡。 数据去重与压缩: 技术的应用对存储容量的节约效果。 网络资源: 带宽、延迟、吞吐量: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的利用率,以及东西向、南北向流量的优化。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提高网络资源的灵活性和利用率。 电力资源: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核心指标,分析其构成(IT设备功耗、冷却功耗、损耗等)。 负载率、供电冗余: 分析不同供电配置下的资源利用效率。 智能电源管理: 动态调整供电策略以优化利用率。 冷却资源: 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EER(Energy Efficiency Ratio): 冷却系统的效率指标。 气流组织、温湿度控制: 如何优化冷气输送和热量排出,减少能量浪费。 自然冷却、液冷技术: 探讨先进冷却技术在提升能效方面的潜力。 空间资源: 机柜密度、可用空间: 数据中心物理空间的有效利用率。 动环系统: 动力、环境监测系统对空间利用的影响。 第三章: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的度量与分析方法 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度量和分析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情况,为优化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性能指标(KPIs)的设定原则: SMART原则: 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相关(Relevant)、有时限(Time-bound)。 业务导向: KPI应与业务目标紧密关联,反映资源利用对业务价值的影响。 可操作性: KPI的设定应便于实际监控和管理,并能指导优化行动。 基线建立: 确定合理的基线值,以便进行趋势分析和故障诊断。 常用的度量维度与工具: 利用率(Utilization): 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存储容量利用率、网络带宽利用率等。 效率(Efficiency): PUE、IT设备能效比等。 吞吐量(Throughput): 单位时间内处理的业务量。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延迟(Latency): 服务可接受的延迟范围。 可用性(Availability): 系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 资源池化与共享: 衡量虚拟化、容器化等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程度。 自动化监控工具: 介绍主流的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onitoring)、CMDB(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DCIM(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等工具的应用。 数据分析方法: 趋势分析: 识别资源利用率随时间的变化模式,预测未来需求。 基线对比: 将当前利用率与历史数据或行业基准进行对比,发现异常。 瓶颈识别: 通过多维度指标关联分析, pinpoint出影响整体性能的资源瓶颈。 容量规划: 基于历史数据和业务预测,科学规划未来的资源需求。 假设分析(What-if Analysis): 模拟不同资源配置或策略对系统性能和成本的影响。 第四章: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的优化策略与实践 本章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优化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如何在不同场景下落地执行。 自动化与智能化: 自动化资源调度: 基于预设策略或AI算法,自动分配、伸缩和迁移资源,响应业务负载变化。 智能预测与预警: 利用机器学习预测资源需求和潜在故障,提前进行优化调整。 自动化运维(AIOps): 将AI能力应用于数据中心运维,实现故障自愈、性能自优化。 虚拟化与容器化技术的深度应用: 服务器虚拟化: 整合物理服务器,提高CPU、内存利用率,降低硬件成本和能耗。 容器化(Docker, Kubernetes): 轻量级虚拟化,实现更快的部署、更高的资源密度和更灵活的应用管理。 存储虚拟化: 统一管理异构存储资源,提升存储利用率和灵活性。 网络虚拟化(SDN): 动态分配网络资源,提高网络利用率和可编程性。 容量规划与生命周期管理: 精细化容量规划: 基于准确的数据分析,避免过度预留,做到按需配置。 软硬件生命周期管理: 建立完善的硬件更新和软件升级机制,淘汰低效设备,引入新技术。 云迁移与混合云策略: 合理利用公有云的弹性资源,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绿色IT与能源效率提升: 优化PUE: 关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层面的节能措施,如高效电源、智能冷却、自然冷却等。 服务器功耗管理: 利用BIOS设置、操作系统工具、硬件能力对服务器进行功耗优化。 负荷均衡与动态功率调整: 避免高负载区域的资源瓶颈,同时降低空闲设备能耗。 数据驱动的持续改进: 建立反馈闭环: 将资源利用数据与业务成果关联,评估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定期审查与调整: 根据业务变化和技术发展,定期审查和调整资源利用策略。 人才培养与知识共享: 提升团队的资源管理和优化能力,构建持续学习的文化。 第五章: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资源利用趋势 本章将展望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新兴技术对资源利用模式的影响。 AI在资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从预测性分析到自主优化,AI将贯穿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 边缘计算与分布式资源管理: 应对物联网、5G等带来的海量数据处理需求,边缘计算节点与中心化数据中心的协同资源管理。 Serverless架构与按需付费: 进一步解耦应用与基础设施,实现极致的资源按需利用。 可持续性成为核心驱动力: 资源效率将与碳足迹、能源消耗成为同等重要的考量因素。 自动化和无人工干预的自愈能力: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向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自主化演进。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的复杂性,掌握科学的度量和分析方法,并掌握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通过实施本书介绍的理念和方法,企业将能够显著提升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业务敏捷性,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数据中心领域不断探索的学习者,我深知“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性。而对于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这个“细节”往往就体现在那些关键的性能指标(KPI)上。然而,现实中,很多团队在设置KPI时,要么过于笼统,要么过于片面,导致无法真正反映出资源的真实利用情况,更谈不上有效指导优化。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KPI。例如,在IT资源利用方面,它是否会提供关于CPU、内存、IOPS、带宽等关键指标的设置方法和优化建议?在能源效率方面,除了PUE,是否还有更精细化的指标值得关注?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KPI与数据中心整体运营目标之间的关联分析,即如何让KPI的设置与数据中心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从而驱动更具前瞻性的优化决策。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KPI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帮助企业解决资源利用难题,那将是锦上添花。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书的出版,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作为一名数据中心架构师,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能够科学、全面地衡量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关注PUE,但PUE只关注能源效率,而忽略了IT硬件本身的利用率,例如服务器的CPU、内存、存储的实际使用情况,网络的吞吐能力等。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KPI设置指南,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情况。例如,它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设置服务器的CPU利用率、内存使用率、IOPS等指标?如何评估存储的空间利用率、访问延迟等?如何衡量网络带宽的有效使用率?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不同KPI之间关系的方法,例如,在追求极致的CPU利用率时,是否会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何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KPI驱动的数据中心自动化运维的思路,那就更完美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利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信息量却异常丰富,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技术爱好者,我对数据中心领域的最新发展总是保持高度关注,尤其是那些能够带来实际效益和效率提升的技术和标准。长期以来,我一直觉得数据中心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尚未被挖掘,而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对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理解和应用上。很多企业虽然也在衡量PUE、能耗等,但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持续的优化。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行业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我特别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阐述如何科学地设置KPI,比如,哪些指标是真正“关键”的?如何根据数据中心的具体业务需求和技术架构来选择和定义KPI?如何确保KPI的设置具有可测量性、可达成性、相关性和时效性(SMART原则)?此外,在IT资源利用率方面,这本书是否会提供关于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细分领域的KPI设置建议?例如,如何量化服务器的CPU、内存、磁盘利用率?如何评估存储的空间利用率和I/O性能?如何监控网络带宽的有效使用情况?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KPI在实际运行中如何指导决策和优化,那将更加完美。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本工具书,让读者在遇到KPI设置难题时,能够翻阅并找到解决方案。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身处数据中心行业漩涡中心,却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海量的数据、庞大的服务器集群和复杂的网络拓扑,但如何才能真正地“盘活”这些资源,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价值,而不是默默地消耗着宝贵的电力和空间?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而KPI,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问题在于,如何设置那些真正“关键”的KPI?是越多越好,还是越精炼越好?如何才能让这些KPI真正地反映出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不是仅仅成为一堆数字?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KPI设置指南,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在不同的数据中心场景下,选择和定义出最适合的KPI。例如,对于云服务提供商,KPI的侧重点可能是什么?对于企业自建的数据中心,又该如何考虑?在IT资源利用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如何量化服务器的实际计算能力、存储的实际可用空间、网络的实际传输效率等。更进一步,我希望它能指导我们如何根据这些KPI,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从而真正提升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在数据中心运维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份期待已久的礼物。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IT设备和基础设施打交道,但“效率”和“优化”这两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异常艰难。很多时候,我们都感觉自己是在“凭经验”在操作,缺乏科学的量化依据。特别是关于“关键性能指标”(KPI)的设置,更是让我们头疼。大家似乎都知道要关注PUE、能耗,但如何才能更深入地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比如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优化存储的分配,合理规划网络带宽,这方面的内容却显得尤为不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科学、严谨的KPI设置方法论,能够指导我们如何从数据中心整体的运营目标出发,识别出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关键指标。例如,在IT资源层面,这本书是否会提供关于CPU、内存、存储IOPS、网络吞吐量等指标的合理设置范围和监控策略?在能源管理层面,除了PUE,是否还会涉及其他更精细化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标?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出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让我们知道该关注什么,该如何去衡量,以及最重要的,该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驱动实际的优化行动。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KPI失效的识别和纠正机制,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数据中心行业的一剂强心针。作为一名在数据中心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兵,我深切体会到资源利用率提升的重要性,但同时我也看到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困境。各种标准、指南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落地、指导实践的却凤毛麟角。特别是关于关键性能指标(KPI)的设置,更是让许多运维团队头疼不已。大家都在谈论PUE、DCIM,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这些指标,让它们真正反映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率,并且能够驱动优化,这才是核心问题。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聚焦于“资源利用”这一核心环节,并且进一步细化到“关键性能指标设置要求”,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帮助我们理解不同KPI的内涵、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设置指南,让我们不再迷茫。例如,针对不同的数据中心规模、类型(云数据中心、企业自建数据中心、托管数据中心等),KPI的设置是否有所差异?如何平衡性能、成本和效率?在选择KPI时,又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而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而且,“第2部分:关键性能指标设置要求”的表述,也暗示了这可能是一个系列标准的一部分,这让我对后续内容的推出充满了期待,希望能看到更全面的数据中心资源利用解决方案。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源于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我们正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升级改造,新引入了大量先进的IT设备和能源管理系统,但如何量化这次升级的效益,如何评估新系统对资源利用率的实际提升,却让我们感到困惑。传统的PUE指标虽然重要,但它更多地关注能源效率,而对于IT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例如服务器的有效处理能力、存储空间的分配效率、网络带宽的负载均衡等,我们缺乏一套统一的、具有说服力的衡量标准。这本书的题目——“数据中心 资源利用 第2部分:关键性能指标设置要求”,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迫切地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系统化的KPI设置框架,帮助我们定义出能够全面反映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状况的指标体系。例如,它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设置CPU利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I/O性能、存储空间利用率、网络流量的有效性等KPI?是否会提供针对不同类型工作负载(如虚拟化、容器化、HPC等)的KPI差异化设置建议?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KPI的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机制,确保数据中心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最优的资源利用效率。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行业最佳实践的案例,或者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数据,比如不同类型数据中心的平均KPI水平,那将极大地增强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对数据中心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者,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庞大的计算资源。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行业内有各种关于数据中心效率的讨论,但对于如何科学、系统地设置“关键性能指标”(KPI)来衡量资源利用率,却缺乏一个权威且可操作的标准。很多时候,KPI的设置显得随意,或者过于侧重某一方面的效率,而忽略了整体的协调性。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KPI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构建一个全面、平衡的KPI体系。例如,它是否会详细分析不同层面的资源(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的KPI设置方法?是否会涉及如何将业务需求转化为可衡量的技术指标?在IT资源利用率方面,我尤其希望它能提供关于服务器虚拟化密度、存储冗余与利用率的平衡、网络流量的延迟与吞吐量等更具体的KPI设置指导。此外,这本书是否会探讨KPI与数据中心整体成本效益之间的关联?如何通过KPI的优化来直接降低运营成本?我对这本书能够提供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为我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评分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中心,即便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却常常感觉资源利用率不高?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我认为还是在于我们对“资源利用”的衡量标准不够清晰和科学。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被动地监测一些基础数据,而缺乏一套主动的、能够驱动优化的KPI体系。这本书的题目——“数据中心 资源利用 第2部分:关键性能指标设置要求”,正是我一直渴望寻找的答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权威、系统化的KPI设置框架,帮助我们跳出“数字迷宫”,真正找到衡量资源利用率的关键点。例如,它是否会详细阐述如何将PUE、服务器利用率、存储效率、网络带宽利用率等不同维度的指标,有机地整合到一个统一的KPI体系中?是否会提供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数据中心的KPI设置建议?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探讨KPI的动态性和适应性,即如何根据数据中心的业务发展和技术演进,不断调整和优化KPI。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KPI误导性应用的警示,以及如何避免KPI沦为“数字游戏”的建议,那将极大地增强这本书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眼前一亮,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在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竞争力。然而,如何有效地衡量和提升资源利用率,却一直是行业内的挑战。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指导KPI设置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关键性能指标”的设置原则和方法。例如,它是否会详细阐述如何为计算、存储、网络等不同资源类型设置具有可操作性的KPI?是否会提供关于如何评估IT硬件实际利用率的量化方法?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这些KPI与数据中心的整体业务目标相结合的思路,确保KPI的设置能够真正服务于业务发展。此外,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KPI失效的识别和预警机制,以及如何通过KPI驱动持续优化的建议,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数据中心从业者必备的参考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