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果和李希光等主编的《如何应对西方记者》主要从西方媒体的新闻标准、西方记者的新闻价值观、记者的动机、故事的构建、媒体公关和危机处理的若干建议、媒体运作清单等方面进行阐释,尤其注重介绍西方记者的新闻理念,目的是让中国发言人了解他们的思想、价值观、采访技巧,从而“知己知彼”,更好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该书重在务实,为新闻发言人提供了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且有专门为学员练习和思考而设计的案例,不但视野开阔、见解深刻,而且生动活泼、条分缕析,具有很强的启发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政府和机构发言人的重要工作指导用书,对各部门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书7万字。
内容推荐《如何应对西方记者、发言人及新闻官国际工作手册》,本书是为各级新闻官发言人编写的国际工作手册,主要从西方媒体的新闻理念、西方记者的新闻价值观、记者的动力或动机、故事的建构、媒体公关和危机处理的若干建议,媒体运作清单等方面进行阐释,为新闻发言人提供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作者简介 作者:(英)戴雨果、李希光、曾荣
李希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清华奥美公共形象战略研究室主任。
关于本书
前言
第1章 西方媒体的新闻标准
第2章 西方记者的新闻价值观
第3章 记者的动机是什么?
第4章 故事的构建
第5章 媒体公关和危机处理的若干建议
第6章 媒体运作清单
第7章 参考资料
评价五: 最近有机会阅读了《如何应对西方记者》,一本出自党建读物出版社的书。最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应对媒体采访、如何处理负面新闻的实用指南,或许还会涉及一些公关技巧。然而,当我真正打开这本书,才发现它的格局远比我最初设想的要宏大得多。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以及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可能存在的视角差异和叙事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传播中国自身叙事体系的战略性意义。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意识形态斗争”与“信息传播”之间关系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强调,面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被动解释或辩驳的阶段,而应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用符合事实、具有说服力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理论探讨,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虽然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它所提供的思考维度和战略眼光,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在信息时代,掌握话语权和叙事权,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形象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应对”的问题,更是“建构”和“引领”的艺术。
评分评价二: 我最近借阅了一本名为《如何应对西方记者》的书,出版方是党建读物出版社。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静静躺了一段时间,我一直好奇它究竟会讲述些什么。拿到书后,我发现它并非我预想的那种“新闻采访技巧大全”,而是更多地从一个宏观的国家战略层面,探讨了信息传播、国家形象以及国际话语权等议题。书中详细分析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常常存在的视角差异和潜在偏见,并着重强调了在信息传播中,如何构建一套有力的中国叙事体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历史事件解读的部分,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信息,揭示了西方媒体报道的局限性,并提供了一种更符合中国视角的分析方法。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仅仅做到“不被误解”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主动发声”,用清晰、准确、有说服力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书中对于信息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论的探讨,让我对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中国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只是一本“如何应对”的书,更是一本“如何构建”的书。它教会我,面对复杂的外部信息环境,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战略性的思维,一种自信的姿态,以及一种能够有效沟通的智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有价值,它拓展了我对于国际传播的理解边界。
评分评价一: 最近翻阅了一本名字很特别的书,叫做《如何应对西方记者》,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坦白说,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太明确的概念,以为大概会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和外国媒体打交道的实用手册,类似于公关技巧或者舆论引导的指南。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的案例分析,以及一些关于信息传播的理论框架。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来看待“信息战”和“叙事权”的问题。它不仅仅是教会你怎么去“说”,更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说,以及在复杂的国际信息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形象。其中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尤其是在西方媒体报道中常见的片面性或扭曲之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似乎在强调,应对西方记者,并非简单的“被动防御”,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议程设置”和“话语权争夺”。它会让你反思,我们自己对于很多国际事件的认知,是否也受到了西方媒体叙事方式的深刻影响,以及我们如何才能跳出这种被动接受的模式,用更符合事实、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严谨,理论性也比较强,读起来需要一些耐心,但如果你对国际传播、意识形态斗争或者国家形象建设有兴趣,这本书无疑能提供不少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更自信、更清晰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评分评价四: 刚看完一本名叫《如何应对西方记者》的书,是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觉得这一定是一本能教我点“硬技能”的书,毕竟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和外国媒体打交道的事情,感觉离我们好像也没那么遥远。翻开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宏大,它没有停留在具体的新闻采访技巧层面,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探讨问题。书中大量引用了历史文献和国际政治的理论,分析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经常出现的一些带有偏见或者不全面之处,并着重强调了建立和传播中国自身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叙事权”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信息不仅仅是事实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叙事,而谁掌握了叙事权,谁就能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主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来说比较严谨,可能不太适合喜欢轻松阅读的读者,但如果你对国家形象、国际传播以及如何有效讲述中国故事这些话题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应对”,而更多的是如何去“建构”和“引领”,如何用一种更加自信和有力的姿态,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评分评价三: 最近有幸接触到《如何应对西方记者》,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发行。这本书的名字起得非常直白,但内容却远超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新闻发布会、媒体沟通技巧的实用指南,或许还会涉及一些外交辞令方面的指导。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它探讨的是一个更为深邃的话题——如何在全球信息传播的大潮中,维护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形象。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理论分析,揭示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可能存在的立场和视角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自身叙事体系的重要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话语权”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强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回应的层面,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塑造国际舆论,用符合事实的、具有说服力的内容来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但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读起来虽然需要花费一些心思,但获得的启发是巨大的。它让我明白,在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本身也构成了一种力量,而如何有效地传递和运用这种力量,关乎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简单的“话术”,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理解信息传播的内在逻辑和战略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