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多宝塔碑+唐小楷灵飞经+元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历代碑帖精粹 楷书毛笔 正楷 书法字帖

颜真卿多宝塔碑+唐小楷灵飞经+元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历代碑帖精粹 楷书毛笔 正楷 书法字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字帖
  • 楷书
  • 颜真卿
  • 唐楷
  • 赵孟頫
  • 元楷
  • 碑帖
  • 临摹
  • 正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林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ISBN:9787805268651
商品编码:15378705622
出版时间:2009-11-01

具体描述

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

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

楷书,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此碑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刊石。

天宝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於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西安碑林。

此帖为原碑原帖,内容完整 附繁体旁注 书名:历代碑帖精粹  唐 颜真卿多宝塔碑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开本:16开(29.3*19.9cm) 页数:42 页







基本信息
 书    名: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历代碑帖精粹 作    者 :陈高潮 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1 开    本:16开 装    帧:平装 页    码:42页书名:元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历代碑帖精粹! 出版发行: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开本 :16 版次 :2009年11月第一版 印次 :2012年9月第2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80526-865-1 页数:37页


 

 

 

 

 

书籍作者:陈高潮 主编     图书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图书品相:十品            图书:20.00元

出版时间:开本:16开

页数:29 页                装订:平装














碑帖临习的另一片天地:唐宋元明清经典法帖精选 本册碑帖精选集,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呈现一个与颜真卿、赵孟頫等大家盛名碑刻之外,同样深邃且富有魅力的书法世界。我们聚焦于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中,那些风格鲜明、法度严谨或意趣盎然的经典楷书、行书及篆隶法帖。本书不同于侧重于特定碑刻的集束,而是提供了一幅更广阔的历代碑帖艺术画卷。 一、初唐奠基: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法度之美 本书首先带您进入唐代书风的奠基阶段。不同于颜体的雄浑大气,初唐诸家更注重法度的谨严与骨力的内敛。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深度解析: 本部分将详尽收录《九成宫醴泉铭》的精细拓本。我们不只关注其“险劲瘦硬”的风格,更深入剖析其“点画如刻,锋芒毕露”的笔法要诀。通过细致的临摹指导,学习如何把握“横平竖直,间架开张”的黄金比例,体会其内含的刚劲与气度。本节会特别对比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拓本差异,帮助学习者理解“神品”的精髓所在。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温润含蓄: 与欧书的硬朗形成鲜明对比,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展现了唐初楷书的另一极——圆润平和,骨气温存。本书精选了品相上佳的碑刻,侧重展示其“外柔内刚,笔意圆转”的特点。临习此碑,对于提升楷书的“气韵”和“文雅之气”至关重要,特别适合追求内敛儒雅风格的书友。 二、盛唐气象:褚遂良与初唐小楷的精致 盛唐的书法艺术,在继承初唐法度的基础上,更增添了雍容与气魄。 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的流美: 本册精选了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其用笔灵动,结体欹侧有致,线条流美,被誉为“唐楷之冠”。本书将重点讲解如何驾驭褚书的“牵丝映带”,以及如何在不失端正的前提下,展现笔画间的内在动势和韵律感。这对于行草书的学习亦有极大的助益。 唐代写经体与小楷的典范: 除了碑刻,本书还收录了部分唐代精美的写经卷册(非灵飞经)。这些作品展现了唐代书手在经文抄写中对工整、清晰、宁静之美的极致追求。它们笔画匀称,结构稳定,是练习规范小楷的极佳范本。 三、宋代书风的转变:尚意书风的流变 宋代书法打破了唐代对法度的绝对尊崇,转而追求个性的表达和意趣的抒发。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楷书风貌: 本部分将聚焦于这四位大家在楷书上的成就。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楷书部分选录: 学习苏体的“丰腴厚重,拙中寓巧”的楷法,体会其“以侧为正,寓意于态”的境界。 黄庭坚的“长枪大戟”: 展现黄庭坚楷书中笔画的挺拔与疏朗,学习其如何运用颤笔和提按,营造出一种结构上的动态美。 米芾《多景楼题跋》中的楷书笔意: 侧重于米芾楷书中蕴含的行书笔意,体会其迅捷与率真的内在联系。 宋代刻本的精致: 收录部分宋代官刻本或文人自刻本的楷书片段,这些作品往往在严谨与潇洒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是宋人“尚意”书风的另一种体现。 四、元明交汇:继承与创新的并存 元代书法在赵孟頫之外,还有许多继承晋唐传统的优秀大家,而明代则在复古思潮中产生了新的变化。 元代其他名家的楷书(如鲜于枢、杨载): 我们将展示元代书法家在继承赵体圆润的基础上,如何融入各自的个性。例如鲜于枢的骨力内含,以及杨载的清雅秀美。这有助于学习者拓展视野,认识到元代楷书并非只有“赵体”一家独大。 明代吴门书派的精细与典雅: 明代中后期的吴门书派,如文征明、祝允明等,在楷书上继承了晋唐的韵味,并结合了宋人的意趣,形成了秀逸精湛的风格。本书将选取文征明《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等作品,深入剖析其结构上的精密布局和用笔上的细腻讲究。这些作品是学习“秀楷”的绝佳教材。 五、清代碑学兴起前的楷书典范 在碑学大兴之前,清初的书法仍以帖学为主导,但已显现出复古的趋势。 清初帖学大家(如王铎、傅山): 虽然王铎、傅山以行草著称,但他们的楷书同样具有深厚的功力。本书会精选他们较为工整的楷书或楷行结合的作品,体会他们如何将碑刻的笔意融入帖学的线条之中,展现出“金石气”与“墨韵”的结合。 清代小楷精粹: 收录部分清代文人的精妙小楷,这些作品笔法严谨,结字精微,展现了文人案头书法的最高水准,是对帖学精神的最后坚守与升华。 总结 本碑帖精选集,力求在历代楷书的宝库中,为您开辟一条多维度的临习路径。它不聚焦于某一家碑刻的极致深入,而是提供一个跨越朝代的、全面的、对中国楷书发展脉络的宏观把握。通过对欧、虞、褚,宋四家,以及元明清诸家风格的对比学习,学习者将能更全面地理解楷书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书法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字帖的装帧设计简直是送礼佳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光洁却又不失笔锋的刻画力道。我初次翻阅时,就被那种古典韵味深深吸引住了。特别是那种对古代碑帖的考究和还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临摹,而是在与千年前的书法大家对话。我最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那些细微的墨迹飞白,在高清印刷下依然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研究古人运笔的微妙之处太重要了。我之前买过一些号称“原版高清”的字帖,结果拿到手都是一片模糊,根本看不出精髓,但这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每次对着这些字迹练习,都仿佛能感受到笔尖与纸张摩擦时产生的沙沙声,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字帖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练习工具,更像是一部可供细细品味的艺术画册,我会把它珍藏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评分

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需要为学生推荐高质量的练习材料。这本汇编的优点在于它的“集成化”和“权威性”。它巧妙地将几个风格迥异但都属于楷书巅峰期的作品整合在一起,这使得学习者可以不必东奔西跑去搜集分散的碑帖拓本。更重要的是,它在排版上做了很多细致的考量,比如,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笔画细节,采用了放大或双面对照的方式呈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和模仿的难度。我注意到,那些追求精准度和严谨性的学生,在使用这套字帖后,进步速度明显加快,他们对于“中宫收紧,外围舒展”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或许是附带的导读可以更深入一些,但就其作为字帖本身的实用价值而言,已经是市面上顶尖的水准了。

评分

说实话,我并不是科班出身,只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业余爱好者,所以在挑选字帖时非常谨慎,生怕买到那种印刷粗糙、误人子弟的东西。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选篇非常经典,可以说是历代楷书的精华荟萃。我个人对其中几页的临习感触尤深,那些笔画的起承转合,处理得极其圆融而不失筋骨,展现了极高的控笔能力。我尝试用不同的毛笔去模仿,从狼毫到兼毫,都能从中找到对应的笔触感觉,这说明它的细节表现力极强。我已经把其中几篇作为我日常练习的“定海神针”,每当我感觉自己的字写得松散或者力量不足时,就会重新回到这些范本面前“校准”一下自己的方向。对于想要打下坚实楷书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

我购买这本字帖的初衷,其实是想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求效率和速度,但书法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创作者对时间、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翻看这些历经沧桑的笔迹,我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宁静。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古朴”的质感,没有过度现代化的修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帖的风貌。我通常会在夜深人静时,泡一壶清茶,慢悠悠地对着这些字帖研墨临摹,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放松。这本书不仅是书法教科书,更是我的“心灵按摩仪”,让我得以在喧嚣中找到一隅属于自己的清净之地,体会真正的“慢生活”美学。

评分

我最近开始系统性地学习楷书的结构和章法,但市面上很多教材都过于注重“形似”而忽略了“神韵”。然而,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到,它不像那种单纯的“描红”本,而是深入到了不同时代、不同书家风格的精髓之中。从那些雄浑的笔力到灵动的提按,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个微缩的中国书法史廊道。我发现,当我把注意力放在字与字之间的气韵连贯上时,我的整体布局感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照系,让我们明白,书法不仅仅是把点画写正确,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方寸之间营造出气势。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揣摩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无穷变化的横撇竖捺,感觉自己的心性也跟着沉静了下来,这远比我预期的收获要大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