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推荐 | |
| ·剖析历代政治得失经济根柢把握五千年来中国经济史脉 ·高屋建瓴、小中见大、鉴古喻今、充满人文理想 ·融政治、社会、经济于一体的中国经济专门史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经济史》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 热烈欢迎,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 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贯穿《中国经济史》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 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细读两千年的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希望此书能够帮助读者解读目 前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起到镜鉴作用,将有益的经验应用于今日商业社会,避免失败的教训重蹈覆辙。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做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 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 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作者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 洲经济史的专家的新成果。 《白银帝国》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 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 在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 《白银帝国》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 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本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 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窥探。 千年中国货币史,彰显的不仅是白银的循环和社会的更替,更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是人性的投射。每一个关注中国经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
| 作者简介 | |
|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 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 博士称号。1966年移居台北,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 世。 贡德·弗兰克,当代西方著名学者。1929年生于德国柏林。1957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巴黎第八大学政治经济 学国家博士学位。曾在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多所大学执教。弗兰克一直致力于世界体系史、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的研究,为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也 是全球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瑾 青年经济学者,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会理事。 早年办过《读品》杂志,现主持经济人读书群。 近年出版《有时》、《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等著作,作品曾连续入选“2015zui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2016zui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作者微信公众号:徐瑾经济人。 |
| 媒体评论 | |
| ★故我们要研究中国政治史,或社会史,或经济史,只当在文化传统之一体性中来作研究,不可各别分割。我们当从政治史、社会史来研究经济史,亦当从政治 思想、社会思想来研究经济思想,又当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来研究经济制度。在此三者之上,则同有一很高的人文理想在作领导。 ——钱穆,《如何研究经济史》 ★中国下一步的挑战,或许在于重构与自身传统与世界的联系。在对西方学说理论的引进介绍之外,还需要重新理解自身的历史演进。本书重视政治、社会、文化 与思潮之间的相互联系,涵盖了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水利及漕运)、货币制度与税收政策、还包括政府还是市场主导的经济思想争论。 ——林毅夫,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
| 精彩文摘 | |
|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年) 一、古代井田制度沿自封建 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度,一直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无法得出一个结论来。通常一般人研究井田制度之主要参考书有下列数种: 1.《孟子》; 2.《周官》①; 3.《春秋·公羊传》②; 4.《汉书·食货志》③。 孟子时,井田制度已不存在。由于《周官》为战国末年晚周之书,此时井田制度破坏已有二三百年。故《周官》亦不可靠。商鞅在秦变法,以中国东方之制度去西方实行变法,但此时东方早已变了。 所以,欲研究井田制度,上述四种古籍已不可靠,应找《孟子》以前之史料。 战国之时、孟子之时均已无井田制,故此时讲井田制已无凭据。胡适之先生谓并无井田制度,然而并无证据足以证明其说。 讲井田制,宜根据钟鼎文讲,不过单靠钟鼎文,材料不够。 总之,井田制度乃跟随封建制度而来。 何谓封建?中文之意,即“封土建国”。 “封”者,《周官》云:“制其畿疆而沟封之。”意即由大司徒圈划一块土地,在土地之四周筑以水沟而成封土。 凡封国,即封其四疆(如封信、封门一般),将沟中挖出之土筑成围堤,堤上植树,使人不能越过,谓之“封”。 聚集土曰封,“封”者,界也。 又穿沟出土于岸,而皆为封,封即起土界也。 “国”,就是城圈之意,犹如西方之“城”(City),中国古代之城与西方相同。 中国古代之城散开而并不毗连。“国”与“国”之间为游牧之人所居,谓之“戎狄”。古代封建时期,农、牧之民兼有,直至战国时土地大加开发后,大部分人民才以农业为主。 游牧之民无宫室城郭,便是戎狄,其他则为耕织之民。华夏为防御游牧人入侵,故筑沟建墙以居。此耕织之民便是华夏。其实,华夏与游牧,均为中国人,不过游牧是流动四方的牧民,华夏是固定居住的农民而已。其不同只在文化生活方面。 故封建时期,可称之为“农民集团的武装垦殖的活动时期”。昔年蒋百里先生①亦同意此见解。 西周时代的封建,其实是一种耕稼民族的武装开拓与垦殖。这种华夏的耕稼城郭之国,在西周以前就有。 西周亦无法将之除灭,便任其和平共存;这些小城邦亦无法与西周匹敌,便承认西周为共主,遂以天子之礼事奉之。 西周初期,这种错落散处的城邦从几十个扩展到一百几十个,各在其城圈之内耕种农作物,与城圈外之游牧部族本可相安无事,但游牧部族乘城郭诸邦有事时便来侵扰,使城圈内之诸夏怀有戒心,便趁封建势力扩大后,将游牧人驱逐至塞外或山上。 由上述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区是分散的,一块块的。分别为垦殖区,各不毗连相关,可称为小规模的农业分区开垦。 古代大的侯国,其国土面积占100方里的已算是大国了。城与城(即所谓国与国)之间相距约50里。此100方里之地里面包括城郭、村邑、山林、池泽、 耕地及弃地,并不能完全用来作耕地用。即使全部可垦殖作耕地的话,亦不过可划分成一万块井田面积,合计约900万亩土地面积①。根据《周礼》一书的记载, 当时黄河流域一带已满布田地了。 |
阅读《中国经济史》的过程,就像在穿越历史的迷雾,一点点拨开层层叠叠的迷雾,看到中国经济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印记。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宏观视野和微观细节的结合。它不会让你觉得枯燥乏味,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经济事件、政策变动,以及与这些变动息息相关的人物故事,来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个经济现象时,会追溯其历史根源,并展望其未来可能的影响。例如,在谈到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时,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人口的增长、社会结构的稳定,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式,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的演变逻辑。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史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娓娓道来,引导你思考。
评分《白银帝国》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持续性的。它让我对“帝国”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征服,更看到了经济力量,尤其是货币力量,如何能够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无形的“帝国”。书中对白银在明清时期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描写,细致入微,从皇家宫廷到寻常百姓家,无一不被白银的光芒所笼罩。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铜钱与白银”的比价波动,以及这种波动如何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财政,感到十分震撼。书中还揭示了白银流入中国后,对中国本土经济的刺激和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在面对外部力量时的脆弱性,以及这种脆弱性如何为后来的历史变局埋下了伏笔。读完这本书,你会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转机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仿佛置身于那个白银闪耀的时代。
评分《中国经济史》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沉稳而富有智慧的语言,为我讲述着中国经济千年的发展变迁。它并没有刻意去迎合某种史观,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呈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动的。例如,书中对中国古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政策调整的逻辑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弯路”和“失败”,反而将其视为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思想的启蒙。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对“全球化”的定义和理解。作者以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方式,将我们从传统的“西方中心论”的视角中拉出来,让我们看到东方,特别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白银作为一种全球性商品,如何连接起亚洲、欧洲和美洲的贸易网络,以及这种连接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经济格局,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我尤其被书中关于16世纪以来,美洲的白银如何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以及这种流入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的论述所吸引。这让我认识到,全球化并非线性单向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互动和相互塑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更包容、更全面的历史观,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世界经济格局。
评分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中国经济史认知的新维度,之前总觉得中国经济史就是朝代更迭下的租税制度和农业发展,但《中国经济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图景。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深入剖析了经济制度如何塑造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力量如何反作用于经济政策。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时期经济思想流变的梳理,从春秋战国的“重农抑商”到明清时期一些萌芽性的资本主义因素,再到近代经济的转型,每一步都伴随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和观念冲突。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经济决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比如某个皇帝的某个税收改革背后,是如何平衡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以及官僚体系的利益的。而且,它并没有回避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曲折和失败,反而坦诚地探讨了历史的局限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历史的温度。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连贯的历史进程。
评分《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这本书,着实刷新了我对全球经济史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全球化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概念,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更早的时代,揭示了东方,特别是中国,在早期全球经济体系中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书中对“白银资本”的定义和解读,让我明白了白银作为一种全球性货币,是如何将不同大陆的经济体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巧妙地将中国的视角融入到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中,让我们看到,并非只有西方在主导全球经济,中国在其中也曾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塑造者。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重返东方”这一概念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回溯,更是对历史认知的一次修正。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对全球经济史的理解,是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西方中心论”?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贡献,也对当下经济全球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白银帝国》这本书,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将我深深拉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明清时代。它不仅仅是讲述白银如何流入中国,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白银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所扮演的“帝国”角色。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白银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甚至价值观。从最初的贸易媒介,到后来成为赋税、薪饷的硬通货,白银的每一次变迁都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银本位”制度的分析,以及这种制度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它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加剧了贫富分化,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之一。书中关于外国商人如何利用白银在中国建立商业网络,以及中国本土商人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崛起和沉浮的故事,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也让人惊叹于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史不仅仅是数字和政策,更是无数个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画卷。
评分《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这本书,是一次对传统经济史叙事的颠覆。它将我们从狭隘的“西方中心论”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看到东方,尤其是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曾经扮演过的核心角色。书中对“白银资本”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白银作为一种全球性货币,如何在早期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的“润滑剂”和“粘合剂”的角色。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描绘了白银如何连接起亚洲、欧洲和美洲的经济体,以及这种连接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在16世纪以来,成为全球白银集散地的论述所吸引。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并非只是全球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主动者和塑造者的角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
评分《中国经济史》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指引我在这片广袤的经济史领域中航行。它不仅仅是提供事实,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书中对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经济转型,如农业革命、手工业发展、商业兴起以及近代经济的变革,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解读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愚昧落后,而是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此外,书中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以及这种不均衡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将复杂的经济理论和历史事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读来既增长了知识,又获得了启发。
评分《白银帝国》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白银编织而成的巨大网络之中。它不仅讲述了白银的流入,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白银如何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以及这种连接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书中对明清时期白银的流通、征收和使用方式的描写,让我对当时中国的经济运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白银流入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它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贫富差距,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经济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很多政治和军事上的变动,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动因。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史并非冷冰冰的数字和政策,而是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强大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