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最後大師: 安格爾

新古典主義最後大師: 安格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襎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新古典主义
  • 安格尔
  • 绘画
  • 法国艺术
  • 19世纪艺术
  • 艺术理论
  • 传记
  • 艺术评论
  • 学院派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藝術家出版社
ISBN:9789866565854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77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5-14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3*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土耳其浴〉之理想裸體美的源頭
西方新古典主義最後一位大師--安格爾的生涯與代表作品介紹
尚—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Ingres,1780-1867)是新古典主義最後一位大師,法國19世紀代表畫家之一,也是法國古典學院美學的守護者。1820年代他留學羅馬時寫信給巴黎的友人說:「藝術在今日實有革新的必要,我要做一位革命家。」在法國大革命浪潮高漲的激動時代,安格爾追求繪畫的新表現,傾注熱情,成為法國學院派的最高權威者,擔負起「美的革命家」角色。
安格爾在繪畫和音樂方面的才藝,得自環境與天賦才能。他曾投入當時盛享榮譽的大畫家雅克路易.大衛門下,1799年進入巴黎藝術學院(官立美術學校)大衛的教室,翌年以油彩〈男性半身像〉裸體畫習作獲比賽第一獎,1801年更獲得法蘭西學院官費留學「羅馬獎」。後因法國大革命之故,至1806年才實現留學羅馬的願望。
安格爾目睹古代及文藝復興時期巨匠們的生動作品,對他的人體描寫繪畫有徹底導正的影響,這種衝擊不僅在強而有力的男性像表現,也呈顯在女性人體畫上,代表作〈大土耳其浴〉就是一例。他特別心醉拉斐爾描繪的優美調和的繪畫,並致力於人體解剖學研究,開始了「美的革命」。
安格爾的繪畫,在典雅、沉靜上達到新古典派繪畫的極致。他致力於理想美的表現,以唯美的觀點對有機生命的人體作靜觀的直接刻畫。安格爾的許多裸體女性和肖像畫,都具有精確素描力,他的畫法不留出筆觸,而以面和線為主,捕捉光與色,在完整的形式中表現美,內容和形式同樣生動而堅實。做為新古典主義的最後一位大師,安格爾的生涯與代表作品,在本書中獲得了淺顯而詳盡的解讀。

作者简介

潘襎
文化大學美術系學士,日本國立神戶大學藝術學碩士,法國國立巴黎第十大學美術史深化研究文憑(DEA)﹝博士前期﹞,法國國立巴黎第一大學美術史博士候選人,日本國立大阪大學文學博士(美學藝術學)。
現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並任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TAAAS)祕書長、中華文物保護協會理事、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委員等。
著作包括《新古典與浪漫主義美術》、《新藝術風格大師--慕夏》、《寫實主義與巴比松畫派》、《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寫景造境水墨》、《茶湯藝術論》等;翻譯作品包括《藝術學手冊》、《法國繪畫史》、《古典美之秘--西洋美術史學的開端:希臘美術模仿論箋註》、《禁忌的春夢--異端?背德的美術史》、《希臘美術模仿論》等;另有數本合著作品。文章與報導散見於各學報、雜誌,並於台灣、日本舉行數次水墨畫個展與聯展。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何政廣撰文)
古典學院美學的守護者──安格爾的生涯與風格(潘□撰文)
萌芽時期(1780-1806)
.幸福多才的少年--蒙托班時代.命運之神的眷顧──巴黎時代的肇始
滋養時期(1806-1824)
.命運的眷顧與國運的不幸.異國的藝術風味的薰陶
成熟時期--榮歸巴黎與爭議再起(1824-1834)
轉換時期--第二次義大利時期(1835-1841)
安格爾樣式的完成──載譽歸國與榮譽的晚年(1841-1867)
安格爾的豐富題材與表現力
內在性格與豐富隱喻的肖像畫
.男性肖像畫
.女性肖像畫
搖擺於浪漫與古典之間的歷史畫與神話題材
裸女世界與土耳其的異國風味
安格爾繪畫的爭議性與古代性
查理.波德萊爾1855年巴黎萬國博覽會安格爾評論(潘□翻譯)
安格爾年譜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本书的书名与您提供的《新古典主义最后大师:安格尔》无关。 --- 《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与艺术变革的交汇点》 图书简介 《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与艺术变革的交汇点》 是一部深度剖析十六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和艺术风貌的宏伟著作。本书聚焦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从古典人文主义的巅峰逐渐过渡到宗教改革的剧烈冲击,以及由此催生出的全新艺术表达形式。它并非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致力于揭示在时代巨变之下,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普通民众如何在信仰、理性与权力之间寻找新的立足点。 本书的结构分为三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细致的十六世纪图景。 --- 第一部分:思想的熔炉——人文主义的遗产与危机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十五世纪末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所达成的思想高度,并分析了这些思想在十六世纪初所遭遇的内在矛盾与外部挑战。 1. 理想化的回归与世俗化的张力: 作者首先重审了彼特拉克、薄伽丘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如何系统性地将焦点从神学转向人本身。详细分析了伊拉斯谟(Erasmus)等北方人文主义者如何试图将古典的智慧与基督教的虔诚相结合,追求“基督的哲学”。然而,本书着重指出,随着世俗权力的增强和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本的更深入研究,人文主义者内部对于“人”的定义开始出现分歧:是应该回归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还是拥抱对现实人性的深刻洞察?这种内在张力为后续的宗教纷争埋下了伏笔。 2. 知识传播与印刷术的影响: 印刷术的普及被视为思想变革的加速器。本书细致考察了十六世纪早期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新兴的技术平台进行辩论和传播异见。从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九十五条论纲》在德意志的迅速扩散,到反宗教改革时期教廷如何试图控制信息流,都生动地展现了知识的权力化过程。书中特别设立章节探讨了学者们对于古代手稿的考证工作,例如洛伦佐·瓦拉(Lorenzo Valla)对《君士坦丁献土文》的批判如何间接削弱了教皇的世俗权威。 3. 政治哲学与主权国家的兴起: 在思想领域动荡的同时,政治格局也在重塑。本书深入分析了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的《君主论》在当时的接受情况及其对欧洲政治实践的影响。与传统中世纪君权神授理论的决裂,标志着政治思维从伦理导向转向了效能导向。书中对比了查理五世庞大帝国的治理挑战与法国、英国等新兴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努力,描绘出一幅复杂且充满竞争的欧洲权力地图。 --- 第二部分:信仰的断裂——宗教改革的冲击与后果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发展及其对欧洲社会结构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1. 导火索与路德的突破: 本书对马丁·路德的生平与神学理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重点阐释了“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圣经”这三大核心教义如何彻底颠覆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救赎观和等级制度。不同于传统传记的叙事,本书更关注这些神学论断如何在社会底层、农民阶层和城市市民中引起共鸣,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作反对封建压迫的工具,例如“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及其被路德最终否定的复杂性。 2. 改革的多样性与激进主义: 宗教改革并非铁板一块。本书详细比较了路德宗、茨温利(Zwingli)的苏黎世改革、以及更具社会革命色彩的再洗礼派(Anabaptists)。特别关注再洗礼派对“政教分离”的早期实践尝试,以及他们如何被主流势力(无论是天主教还是路德宗)残酷镇压的悲剧性历史。同时,本书也分析了加尔文(John Calvin)在日内瓦建立的“神权共和国”,探讨其严格的伦理规范如何塑造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早期精神。 3. 天主教会的应对与反思: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天主教会启动了内部改革,即反宗教改革。本书详尽描述了特伦特会议(Council of Trent)的进程、决议及其对天主教教义和教会组织结构的长期影响。此外,书中还对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的成立、神学教育的重塑以及其在海外传教活动(尤其是在亚洲和美洲)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展现了天主教在失去欧洲部分领土后,如何重新定义其全球使命。 --- 第三部分:视觉的嬗变——艺术在分裂时代的回应 在思想和信仰动摇的背景下,艺术不再能够像盛期文艺复兴那样自信地歌颂人文主义的和谐与完美。本部分探讨了艺术在宗教冲突和赞助体系变化下的转型。 1. 图像的冲突与“去圣像化”: 宗教改革对艺术产生了最直接的冲击。书中详细记录了新教地区对圣像、壁画和宗教雕塑的破坏(Iconoclasm)。艺术品不再被视为通往神圣的媒介,而是被视为偶像崇拜的对象。这迫使艺术家寻找新的主题和功能。本书分析了在瑞士和德意志地区,艺术的重心如何迅速转向了肖像画、风俗画和版画,这些媒介更适合传播新教教义或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2. 风格的分野:北部与南部的对立: 本书将十六世纪的艺术发展置于地理和宗教的框架下进行对比。在天主教势力依然强大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风格向着更为激昂、戏剧化和情绪化的方向发展,为后来的巴洛克艺术奠定了基础。例如,米开朗基罗晚期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挣扎与不安,以及对人体动态的极度夸张运用。而在北方,艺术则更倾向于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道德训诫的关注,这在尼德兰地区的早期风俗画中尤为明显。 3. 炼金术、神秘主义与艺术的边缘探索: 除了主流的宗教和宫廷艺术外,本书还开辟了一章来考察十六世纪艺术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边缘领域。包括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神秘主义图像,以及受到新兴科学和炼金术思潮影响的寓意画。这些作品展现了艺术家们在传统宗教框架崩溃后,对宇宙秩序和隐藏真理的探索欲望,预示了十七世纪艺术中对“幻觉”和“不确定性”的迷恋。 --- 结论:通往现代性的桥梁 《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与艺术变革的交汇点》 总结道,十六世纪并非一个简单的“衰落”时期,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张力的“过渡期”。思想上的多元化、信仰上的分裂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剧烈调整,共同构成了通往现代欧洲的复杂桥梁。本书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将思想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编织成一张相互影响的网络,揭示了在剧变中,欧洲文化是如何痛苦而必然地走向现代性的。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新古典主義最後大師: 安格爾》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学术的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作者在论述安格尔的艺术成就时,旁征博引,将这位大师置于整个欧洲艺术史的宏大背景之下,细致地考证了他的师承、影响以及他如何超越前人,开创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书中关于安格尔对素描的极度重视,以及他对线条的精妙运用,让我深刻理解了“素描是一切的根基”这句话的真谛。当我了解到他创作过程中严苛的准备阶段,以及他对细节一丝不苟的追求时,便对其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宁静、和谐与平衡有了更深的体会。而且,书中并不止步于对艺术技巧的分析,更深入挖掘了安格尔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文情怀。他笔下的女性,无论是神话题材还是肖像,都带着一种高贵而纯洁的气质,仿佛是他内心理想世界的投射。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近安格尔的艺术世界,感受他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这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对艺术本质的深刻反思。

评分

阅读《新古典主義最後大師: 安格爾》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下午,独自漫步于一座古老的博物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静而隽永的艺术享受。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安格尔的艺术世界,没有激烈的言辞,却处处流露出对这位大师的深深敬意。书中对安格尔在色彩运用上的独到之处,尤其是他对冷暖色调的和谐搭配,以及如何利用色彩营造画面氛围的阐释,让我对油画的色彩表现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安格尔后期作品的分析,当他步入晚年,他的创作并未因此而衰退,反而呈现出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内敛的光辉。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晚年更加添了一份岁月的沉淀和智慧的光芒。这本书让我感受到,艺术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技巧的精湛,更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安格尔,这位“最后的大师”,他的艺术,就像一杯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评分

读完《新古典主義最後大師: 安格爾》这本书,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息。安格尔,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艺术史分量,仿佛是一道跨越时代的洪流,而这本书,如同我手中珍藏的地图,引领我深入探寻这片艺术的沃土。我惊叹于作者对安格尔创作生涯的梳理,他不仅仅是罗列了作品,更是深刻剖析了安格尔在古典主义框架内,如何注入细腻的情感和对理想美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于安格尔早期学习经历的描述,尤其是他对拉斐尔的崇拜,以及在罗马的艺术探索,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和竞争的时代,感受着艺术家内心澎湃的创作冲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安格尔肖像画的解读,不仅仅是捕捉人物的外形,更是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那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对光影的细腻运用,都让画面中的人物仿佛触手可及,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对新古典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艺术家在时代浪潮中,对永恒美的独特诠释。安格尔的名字,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不灭的光芒,成为我艺术视野中一颗璀璨的星辰。

评分

《新古典主義最後大師: 安格爾》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刻板印象。我过去认为这是一个僵化、缺乏生气的艺术流派,但这本书用安格尔的作品和他的艺术理念,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惊讶于安格尔在保持古典主义严谨结构的同时,能够赋予作品如此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生命力。书中对于他处理人物姿态、表情的细致描写,以及如何通过线条的起伏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都让我叹为观止。特别是书中对安格尔在历史画创作中,如何将史实与理想化的美感巧妙结合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是如何超越单纯的记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新古典主义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艺术家在继承古典精神的基础上,对当下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永恒美的全新追求。安格尔,这位被誉为“最后的大师”的人物,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他对人类精神美的极致追求的完美体现,这本书让我对他的理解,从“知道”升华为“懂得”,从“欣赏”升华为“敬畏”。

评分

《新古典主義最後大師: 安格爾》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它并没有将安格尔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神祇,而是以一种更加贴近人性的视角,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挣扎、探索与突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安格尔与当时社会思潮、艺术流派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印象深刻。他身处浪漫主义的浪潮之中,却依然坚守着古典主义的纯粹,这种“逆流而上”的精神,本身就极具看点。书中对于他与德拉克洛瓦的“论战”,从艺术理念到创作手法,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两位大师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也理解了新古典主义为何能在浪漫主义的夹缝中,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安格尔作品中那种冷静、理智的光辉,与浪漫主义的狂放不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这种对比呈现得如此自然,让我更加欣赏安格尔在艺术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和坚定立场。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艺术独立精神的颂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