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诗的唯美主义——写给时代的情书
作者:苏缨,毛晓雯 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5-1
ISBN:9787550206014
字数:110000
页码:1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继《纳兰词》《人间词话讲评》之后,苏缨又一呕心之作。
可以说,这是一本唯美主义唐诗的解密书。
很多人都认为唐诗的唯美是不可言说的,其实,像《锦瑟》《碧城》这些世称难解的经典唯美唐诗,不仅可以言说,而且可以言说得优美而深刻,这样,我们才是真正通往了诗人的内心深处,才是真正了解了唐诗的唯美。
本书是一本以专业的深度,以通俗华丽的笔法,深入浅出讲解唯美唐诗的普及通俗读本,是迄今为止唯美主义唐诗解析方面通俗美的著作。
>★推荐:五星好评《唐诗三百首详注》超值版
>★推荐:五星好评《宋词三百首详注》超值版
>★推荐:版本《古文观止译注》超值收藏
目录
序言:小径分贫的花园,与通向花园的所有小径
专论·唐诗的唯美主义
美将我们俘虏,更美将我们释放——锦瑟(李商隐)
感伤是一种终生不愈的残疾——重过圣女祠(李商隐)
开满秘密的花园——《碧城》三首(李商隐)
看不见的城市——天上谣(李贺)
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随笔·唐诗小札
诗与帝国对峙——野望(王绩)
离歌响起,不诉离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于轮回中开启永恒之门——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思念如蝴蝶般扑面而来——望月怀远(张九龄)
善的乏力——读张九龄《咏燕》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读王维《终南别业》
时间永在,是我们飞逝——读刘希夷《代悲白头吟》
不敢诉封的信——读宋之问《渡汉江》
母是一个叫做“温暖”的地方——读孟郊《游子吟》
目的地不明——读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悲观主义的花朵是心的名胜——读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如果爱,请深爱——读薛涛《牡丹》
献给一个时代的情书——读韩翃《寒食》
沉默的牺牲——读白剧易《燕子楼》
时间如白昼之月,暗中运行——读刘禹锡《金陵五题》
家乡,在那美的远方——崔涂《春夕旅怀》
月光再亮,终究冰凉——读张泌《寄人》二首
绕过诗的守门人——读张籍《节妇吟》
鸳鸯蝴蝶梦未完待续——读崔珏《和友人鸳鸯之什》三首
向记忆深处打听一个人——读杜牧《赠别》二首
后记
内容提要
诗可以延伸出通向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路,包括宇宙和心灵;世界上任何一条路后都会归于诗,哪怕这条路一开始和诗南辕北辙。
关于诗歌,人们的审美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旧有的唐诗选本未必适合现在的时代,《唐诗三百首》是清代的蒙学读物,《唐诗选》也已经是几十年前的选本了,带着那时特有的时代烙印。这本《唐诗的唯美主义》,选讲的是一些风格上带有唯美主义倾向的诗歌,是唐诗中美丽的那些作品。
作者介绍
苏缨,诗词研究点评家,著有《纳兰词典评》《纳兰典评宋词英华》等,均为畅销之作,其文华丽优美,精奥深微,轻灵流畅,堪称当今的诗词研究点评美文。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行文间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却又毫不晦涩难懂。作者在论述复杂的文学理论或历史背景时,总是能用最凝练、最富画面感的语言来表达。举个例子,书中描绘某个诗人创作心境的那一段,简直可以用“如诗如画”来形容,仿佛我本人也置身于那个寂静的夜晚,听到了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这种高度的文学自觉性,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像某些评论那样,一味地堆砌术语,而是将理论融入到对具体作品的赏析之中,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鉴赏能力。对于那些热爱文学,渴望从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难得的馈赠。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书,简直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着一种独特的视角,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接触碰到那些千年前的诗人们最真实的情感与思想。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那些深埋在文字中的精妙之处。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能感受到诗句背后微风拂过的凉意,或是月光洒在窗棂上的温柔。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发现原来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感悟。那种对文字的敬畏和热爱,通过书页真切地传递了过来,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总想再去翻阅几页古籍,重新体会那种韵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解读,更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或者主题分类法,而是形成了一种流动的叙事感。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诗歌的园林中漫步。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诗歌与时代背景的相互作用,她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释,更深入挖掘了诗句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追求和精神面貌。这种深度分析,对于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既有启发性,又不会让人感到门槛过高。那种对文化脉络的梳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让人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我们所处的当下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可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古典文学中蕴含的永恒魅力和不朽价值。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展现出的那种对“美”的极致追求。它探讨的不仅仅是诗歌的技巧,更是诗人内心对“雅”与“真”的执着。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态度,去挖掘那些被时间掩盖的唯美主义的内核。她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是超越了功利和时势的,它关乎灵魂的呼吸,关乎对宇宙秩序的体悟。这种探讨,让原本看似遥远古老的诗篇,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仿佛作者在为这些经典注入了新的血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审美标准似乎被悄悄地拔高了,对生活中细微的美感也更加敏感和珍惜。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审美高峰和现代读者的心灵。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明显多了一份“情怀”——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深沉眷恋和敬意。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近乎“书信”般的真挚,仿佛她不是在写一本严肃的评论集,而是在向一位古人倾诉,或者说,向我们这个时代发出一种温柔的呼唤。这种“情书”般的基调,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和投入。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进入那片诗意的天地进行探索。这种温暖的基调,使那些原本可能略显深奥的内容变得易于消化和接受,让阅读变成了一种充满温度的心灵交流,而非冷冰冰的知识灌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