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
:42元
作者:(美)拉辛斯基 著,王岑卉 译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64213756
字数:146000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活动方式:购买《苹果》即可参加抽奖
活动时间:11月29日-12月24日,奖品设置:一等奖:iphone mini 1台,二等奖:iphone4手机壳10个,三等奖:黑天鹅台历 30个
获奖订单号:一等奖5409110362,二等奖5398453544,5408558802,5404271628,5409474865,5421333062,5374685723,5394769502,5389595301,5402666205,5411749223,三等奖5417782445,5417776064,5416760621,5416338842,5415651941,5415357447,5411868024,5411616026,5409427201,5408430588,5408423621,5407556901,5390862647,5407461846,5407429627,5407253228,5406726527,5409133784,5406028288,5402428284,5400293763,5398518702,5398276440,5397928244,5395689583,5395523188,5390395469,5390221066,5371827965,5371682402
福克斯、《纽约客》、风投、科技博客TechCrunch、企业CEO、《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李开复、查立……国内外众多IT界、媒体主流赞赏推荐
随书赠送本书思维导图,穷尽“苹果方法论”
《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揭示了能够让史蒂夫·乔布斯和他的公司在击败一系列粗制滥造的产品,灵感爆发创造了一个世人疯狂崇拜的产品中所采取的秘密系统,策略和领导战略。
书中揭露了苹果高管称为“秘密武器”的东西,也就是苹果的体系、战术和管理策略。正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史蒂夫·乔布斯及其公司才能接二连三地造出Mac、iPod、iPhone和iPad等让人狂热追捧的产品。
亚当·拉辛斯基是一位报道硅谷新闻的记者,对苹果的幕后报道——苹果关于设计、品牌和竞争的独特方法。公司从乔布斯到库克的转变,以及庞大公司的灵巧之术——利用保密、责任制和独特的管理架构。
如果你想把苹果的魔法带进自己的公司、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自己的创意活动中去,那么《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将对你极具吸引力。
目录
第1章 后乔布斯时代的到来
本书试图走进苹果公司的封闭世界,解密苹果神秘莫测的公司体系,让胸怀大志的企业家、充满好奇的中层管理者、对苹果艳羡不已的竞争对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梦想洞察苹果奥秘的创意者们了解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如果能效仿苹果的话,有谁会不愿意一试呢?
第2章 “我参观了苹果厂区,但苹果只允许我说这些”
毫无疑问,所有公司都有秘密。不同之处在于,在苹果公司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秘密。苹果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所发展,是因为它毫不含糊地坚持“口风不严战舰沉”的原则。无限循环路1号的苹果公司商店里有一款对外出售的T恤,上面写着“我参观了苹果厂区,但苹果只允许我说这些”。
第3章 专注,专注,专注
创立苹果,并不是为了一年生产20件惊人之作。每年多只有三个项目能引起高管的重视。这就是精简化。管理团队常常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开发相应的技术。如果你同时做100件事,那你就不可能是在按苹果的方式做事。绝大多数公司都不愿意像苹果一样,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因为,这么做很可能以失败告终。要从25个创意里挑出4个,那是件很恐怖的事。
第4章 创业之初的激情
多年来,苹果从低谷走向,向世界展现了自己永葆激情的一面。对苹果公司以外的人来说,改良的好处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伴随一系列大胆的举措,如开除不称职的员工、采取极端的责任制,苹果创造了一个鼓励员工大胆思考问题的工作环境。在这里,平庸之辈很快就会暴露无遗。
第5章 聘用苹果信徒
当时,莱维特即将卸任克林顿治下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一职,史蒂夫·乔布斯邀请他加入苹果董事会。接到邀请后,身为铁杆苹果迷的莱维特兴奋不已。莱维特在10年后回忆说:“我告诉乔布斯,在美国,没有比苹果让我更乐意加入的董事会了。”
第6章 至关重要的设计
对消费者来说,苹果生产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产品。在消费者看来,信息是从四面八方扑来的。不过,这些信息都很容易理解。因为它们是自然渗透进来的,而不是生硬灌输进来的。但你也别搞错了,是苹果从头到尾策划了整个信息传播过程。
第7章 征服敌人和朋友
苹果无疑违反了,或者说是选择性忽略了一条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苹果把自己的时间看得比合作伙伴的时间更重要,这么做对吗?苹果要求别人遵守它的品牌法则,却忽视和自己有生意往来的公司的品牌法则,这么做公平吗?苹果总是对别人幸灾乐祸,又怎能指望别人善意相待呢?答案似乎已经很明显了。
第8章 接班人计划:蒂姆 · 库克之后
多年来,乔布斯和其他董事会成员一直坚持说,苹果有适当的接班人计划,只是没有对外公布而已。这份计划几乎包括所有重大的人力资源问题,比如谁会接替乔布斯担任首席执行官。计划里还包括其他一些措施,以确保苹果的核心价值观能传递给未来的。
第9章 苹果魔法
尽管在过去10年里,苹果只是人们交谈的话题之一,特别是互联网企业交谈的话题之一,但如今,苹果已经成为头号热门话题。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曾是谷歌老员工。她说:“我们将苹果视为典范。我们会学习它处理问题的方法。从信息一致性到管理架构,我们都学。”
内容提要
作者亚当·拉辛斯基(AdamLashinsky)深入苹果内部(以及苹果供应商、投资人、员工及竞争对手的生态系统),多次采访收集材料,披露了大量消息,更揭示了苹果公司内部神秘的体制、策略以及领导战略——正是这些“苹果方法论”,使乔布斯及苹果能够不断推出热门产品,并培养了大量狂热粉丝。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揭示了后乔布斯时代,苹果正在发生或即将到来的变化。对于关注苹果的普通人,对于希望借鉴“苹果方法论”的公司及管理者,本书都极具吸引力。
作者介绍
亚当·拉辛斯基(Adam Lashinsky),《财富》杂志高级记者,专注报到硅谷及华尔街。
2001年进入《财富》杂志,发表多篇封面文章,主题包括谷歌、惠普和苹果等。也曾深度报道富国银行(WellsFargo)、英特尔(Intel)、甲骨文(Oracle)、推特(Twitter)和风险投资行业。
2008年,曾为苹果撰写封面报道:The Genius Behind Steve: Could Operations WhizTim Cook Run The CompanySomeday(乔布斯背后的天才:经营奇才蒂姆·库克将来能否管理苹果),当时就准确预测库克会接任乔布斯,成为苹果下一任CEO。
初翻目录时,我就被其中对“英雄的黄昏与制度的黎明”这种主题的探讨所吸引。这不像是一本单纯歌颂成功人士的赞歌,反而更像是一次对权力交接、组织成熟度深层机制的解剖。我特别关注那种“体制化”过程中的阵痛。一个光芒四射的创始人,他的个人魅力往往是企业早期的驱动力,但这种驱动力也常常会成为后期扩张和专业化管理的瓶颈。书中是否有对这种内部矛盾的细致描摹?例如,当企业需要从“作坊式”的快速反应转向流程化、标准化的管理时,那些早期跟随者,那些被创始人个人光环感召的精英们,他们的心态会如何变化?我期待的不是简单的“交接顺利”,而是那种充满人性挣扎、关于权力边界重塑的真实记录。如果能配上一些扎实的数据佐证,说明制度建设如何量化地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长期价值,那就更完美了,这才是对一个“伟大企业”最本质的定义——不是看它能跑多快,而是看它在无人掌舵时能否保持航向的稳定与准确。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非常看重作者的笔触是否具有画面感和节奏感。商业书籍如果写得像教科书,即使内容再深刻也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作者的文风能够像顶级的纪录片导演一样,懂得何时应该聚焦细节,何时应该拉远景、进行宏观分析。比如,对于某次关键的战略转向,我希望能够感受到谈判桌上的火药味,能够想象出高管会议室里灯光下紧张的面孔,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他们决定转向X战略”。这种叙事上的“代入感”,是区分平庸之作和经典之作的重要标准。而且,翻译的质量也至关重要,因为原著的语境和幽默感往往很难被精准捕捉。如果王岑卉老师的译文能够保持原著的张力和韵味,那么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就会大大降低,能让更多不同背景的读者领略到其中的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商业术语的理解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现代感十足的字体搭配,立刻就给人一种厚重又不失活力的感觉。我其实是对商业传记和企业成长史一向抱有浓厚的兴趣的,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深入剖析领导者心路历程的作品。市面上这类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触及灵魂、让人拍案叫绝的却不多。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将宏大的商业叙事与精微的个体决策编织在一起的叙事方式,而不是干巴巴的数据罗列。这本书的作者名字虽然我不太熟悉,但听闻其在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遐想。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一些关于如何在高速变革的市场中保持远见卓识的真知灼见。毕竟,一个“伟大企业”的诞生,绝非偶然,它必然渗透着无数次艰难抉择与哲学思辨。从个人英雄主义的光环褪去,到真正构建起一个能够自我迭代、持续创新的组织体系,这个跨越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并呈现这一历史性转折点的。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很多关于企业成功的书,往往只展示了“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层逻辑,却很少触及领导者在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的内心独白。我真正渴望的是那些隐藏在公开声明背后的犹豫、自我怀疑,以及最终做出选择时的那种“孤注一掷”的勇气。这种对人性弱点的坦诚书写,才能让读者真正产生共鸣,并将书中的教训内化为自己的决策工具。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企业家群像,而不是扁平化的“成功符号”,那么它的价值就远超一本商业指南了。我期待能从中挖掘出关于“如何管理自己的心智,以应对指数级的外部变化”的秘诀。毕竟,再宏大的企业,最终还是由一群有限的人来运营的,他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企业的上限。
评分我对于这种转型期的企业,总是会不自觉地与我所熟知的其他行业巨头进行对比。比如,它们是如何处理技术债务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的?或者说,当企业体量达到一定程度,它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变得保守和迟缓?书中对“伟大”的定义,是否有超越单纯财务指标的考量?我更倾向于那些将企业视为一种社会实体而非纯粹经济机器的解读。一个真正的伟大企业,除了盈利能力,还应该对行业生态、乃至社会文化产生正向的、可持续的影响力。如果这本书能探讨作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在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演变,以及创始人如何从最初的“个人野心”成功过渡到“使命感驱动”,那将是一次极富启发性的阅读之旅。我希望看到的,是超越硅谷范式,具有更深层次哲学思辨的商业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