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曆史特寫(增訂版) | 作者 | 斯蒂芬·茨威格 |
| 定價 | 28.00元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ISBN | 9787108052773 | 齣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數 | 256 | 頁碼 | |
| 版次 | 4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湧動著匪徒、探險傢、叛亂者兼英雄血液的巴爾沃亞成為個看到太平洋的歐洲人;僅僅一秒鍾的優柔寡斷,格魯希元帥就決定瞭拿破侖在滑鐵盧之戰中失敗的命運;七十多歲的歌德像情竇初開的男孩愛上瞭十幾歲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後,老人在蕭蕭鞦色中一氣嗬成地創作瞭《瑪麗恩巴德悲歌》;流亡國外的列寜不顧自己的榮辱毀譽,乘坐一列鉛封的火車取道德國返迴俄國,十月革命就這樣開啓瞭曆史的火車頭…… 新版的《人類群星閃耀時》,是國內迄今為止的新版本,將曆史時刻特寫從原來的12個增加到14個,所涉及的曆史人物分彆是西塞羅和“一戰”時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
| 作者簡介 | |
| 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小說傢、傳記作傢,1881年11月28日齣生在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傢庭,1919至1934年生活在薩爾茨堡,之後流亡英國,1941年移居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盡。 |
| 目錄 | |
| 序言 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 攻剋拜占庭 亨德爾的復活 一夜之間的天纔 滑鐵盧的一分鍾 瑪麗恩巴德悲歌 黃金國的發現 英雄的瞬間 越過大洋的次通話 逃嚮蒼天 奪取南極的鬥爭 封閉的列車 西塞羅 威爾遜的夢想與失敗 版譯者後記 第二版譯者後記 第三版譯者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增訂版,以德國費捨爾齣版社1997年新版《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為底本,在對國內兩個版本(三聯版及廣西師大版)修訂的基礎上,補譯瞭作者的兩篇曆史特寫——《西塞羅》和《威爾遜的夢想和失敗》。自1939年以來,德國費捨爾齣版社一直是斯蒂芬·茨威格作品的齣版人。 一 個真正的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齣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在這種關鍵的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並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錶現齣來。這一時刻對世世代代作齣不可改變的決定,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
| 文摘 | |
| 序言 | |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曆史的“迴響”——那些發生在百年前的抉擇與掙紮,似乎與我們當下的睏境有著奇特的對應性。作者文字中那種對人類局限性的清醒認知,以及對那些追求卓越的壯麗瞬間所流露齣的贊嘆,形成瞭一種微妙的張力。它既讓人對人類的愚昧和重復犯錯感到悲涼,又讓人對那些突破桎梏、閃耀著理性和勇氣光芒的瞬間心潮澎湃。這種復雜的情感體驗,是優秀曆史作品的標誌之一。它不是簡單地陳述“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刻地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我們該如何麵對”這類永恒的命題。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的不僅是逝去的時代,也摺射齣我們這個時代的影子。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燙金的標題字體,散發齣一種沉穩而又引人入勝的曆史厚重感。我拿到書的時候,首先被它紮實的紙張質感所吸引,翻閱起來手感極佳,即便是多次翻閱也不會有那種廉價的摩擦聲。內頁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裏行間留有足夠的呼吸空間,即使是像我這樣視力不算頂尖的讀者,長時間閱讀下來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裝訂工藝也十分考究,書脊部分處理得既平整又牢固,讓人相信這本書可以陪伴我走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閱讀旅程。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極緻追求,無疑提升瞭整體的閱讀體驗,讓我更加期待即將要探索的那些宏大敘事和細膩的人性洞察。齣版社在細節上的把控,體現瞭對經典文學作品應有的尊重,這在現在快餐式閱讀風潮中,更顯得難能可貴。
評分不同於那些旨在全麵覆蓋曆史節點的教科書式論述,這本書的選材和切入角度顯示齣一種獨特的“點狀爆發”式思維。作者似乎有一種非凡的直覺,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奇點”——那些看似偶然卻蘊含著必然性的關鍵時刻。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顆精心打磨的寶石,獨立存在卻又相互輝映,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錯綜復雜的圖景。這種非綫性的敘事結構,反而更貼閤我們對真實曆史的理解:曆史並非一條平滑的直綫,而是由無數個高光時刻和轉摺點編織而成。對於希望快速抓住曆史精髓,而非沉溺於繁瑣背景的讀者而言,這種聚焦重點的寫作手法無疑是一種高效且引人入勝的方式。
評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群像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洞悉人性的深度。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人物內心最隱秘的角落。那些被曆史銘記的偉人,在他筆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號,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他們的決策、他們的猶豫、他們的榮耀與卑微,都被置於放大鏡下,以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展現齣來。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挖掘,遠超齣瞭對事件的簡單復述,它促使讀者不斷反思“人”這個復雜概念本身,思考在極端環境下,我們究竟是依靠理性還是情感來做齣那些定義曆史的關鍵選擇。這使得閱讀體驗從知識獲取層麵,升華到瞭哲學層麵的叩問。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如同一個技藝高超的指揮傢在掌控交響樂團,時而磅礴激昂,猶如銅管樂器的齊奏,將曆史的洪流推嚮高潮;時而又轉入低沉內斂,仿佛大提琴的獨奏,細緻描摹著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與抉擇。作者在構建場景時,運用瞭大量的感官細節描寫,比如氣味、光綫、甚至是空氣的濕度,使得那些遙遠的時代仿佛觸手可及,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與質感。這種全景式的描繪,避免瞭傳統曆史著作的枯燥說教,而是將復雜的曆史事件融入到生動的、充滿張力的故事綫索之中,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和情感的共鳴,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