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博物學傢

偉大的博物學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羅伯特赫胥黎 著
圖書標籤:
  • 博物學
  • 科學
  • 曆史
  • 傳記
  • 自然
  • 探險
  • 人物
  • 科普
  • 知識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少兒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07921
商品編碼:1679524804
齣版時間:2015-02-01

具體描述

作  者:(英)羅伯特?赫胥黎 著作 譯者 定  價:85 齣 版 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5年02月01日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0107921

新京報2015年度好書·1月榜

推薦理由:美麗的,迷人的,嚴謹的,明晰的,這本書既是人類曆目前一個偉大群體的傳記,也是一門學科的曆史。羅伯特·赫胥黎告訴讀者,博物學不但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生活。




暢銷書《發現之旅》姐妹篇,講述很偉大的39位博物學傢的故事

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植物學部藏品負責人展示舉世無雙的圖片檔案和收藏 “多樣性中的統一性”
 古代先知
亞裏士多德
位哲學傢兼博物學傢
泰奧弗拉斯托斯
植物學之父
珀達尼奧斯?迪奧斯科裏斯
記錄植物的醫藥用途
老普林尼
知識收藏傢
第二章 文藝復興
萊昂哈特?富剋斯
插圖的價值
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
手的觀察
安德烈亞?切薩爾皮諾
醫生、哲學傢和植物學傢
皮埃爾?貝隆
比較解剖學的先驅
康拉德?格斯納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他們將一種涉獵寬泛的業餘愛好變成一門高度專業化的職業;
他們努力為貌似混亂的自然世界帶來秩序;
他們在對自然世界進行編目和理解的追求中忍受著種種危險――從暴風雨、海盜到疾病和政治動蕩;
他們就是偉大的博物學傢。
羅伯特?赫胥黎編著的《偉大的博物學傢》透過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近二百幅珍稀圖像資料,來自英倫的專傢學者為您講述三十九位偉大博物學傢的故事。讓我們追尋這些偉大博物學傢的心路曆程,跟隨他們一起觀察、發現、認知迷人的自然世界。
(英)羅伯特?赫胥黎 著作 譯者 羅伯特?赫胥黎,英國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不錯工作人員,植物學部藏品負責人。同時也是英國有名的自然風景畫傢。     泰奧弗拉斯托斯(原名蒂爾塔默斯)是古希臘很重要的哲學傢和自然科學傢之一,他齣生於萊斯博斯島上的伊勒蘇斯。他的父親是一名漂洗工,經常為瞭不同的用途處理毛紡織物,也許這給瞭泰奧弗拉斯托斯對自然世界的洞察力,讓他依據對真實世界的解釋來理解自然現象,而不是根據當時頗為流行的形而上學的觀點。泰奧弗拉斯托斯後來搬到瞭雅典並學習哲學,先師從柏拉圖,然後是亞裏士多德(見靠前9頁)。正是亞裏士多德給瞭自己很喜愛的學生“泰奧弗拉斯托斯”的名號,這是對他超凡脫俗的語言能力和辯論術的一種誇奬,亞裏士多德還不顧爭議地任命他為自己學院的繼承人,泰奧弗拉斯托斯在這裏主持瞭將近三十五年的工作。為瞭進一步錶示對他的器重,亞裏士多德後來還把自己的圖書館和原始手稿贈給瞭泰奧弗拉斯托斯,並任命他作為自己孩子的監護人。
    和他的老等
孤獨的探險傢:拉斐爾·凡爾納的失落日記 作者: 佚名(根據手稿整理) 齣版時間: 2023年鞦 頁數: 680頁 裝幀: 硬殼精裝,附贈手繪地圖復刻版 --- 內容簡介 這不是一部關於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也非一部滿足獵奇心理的探險小說。這是一套被塵封瞭近一個世紀的私人記錄,是博物學傢、語言學傢、以及——或許更重要的——一位執著於追尋“已知世界邊緣”的孤獨靈魂,拉斐爾·凡爾納(Raphaël Verne)的全部遺存。 《孤獨的探險傢:拉斐爾·凡爾納的失落日記》並非一部對既有科學成就的總結,而是對未竟事業和未被觸及的領域的深入探索。它收錄瞭凡爾納在1888年至1912年間,橫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腹地、東非高原隱秘雨林,以及中亞沙漠邊緣進行的四次主要考察的原始筆記、信件、速寫草圖和零散的植物/昆蟲樣本觀察記錄。 凡爾納,一個在科學史上幾乎被遺忘的名字,被認為是“浪漫主義探險精神的最後一位殉道者”。他拒絕瞭當時主流科學界對物種分類的刻闆框架,癡迷於追尋那些“臨界物種”——那些位於不同生態係統交界地帶,形態介於已知分類之間的“過渡形態”。 第一捲:安第斯幽靈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凡爾納在1888年至1892年間,深入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處“雲霧之巔”的經曆。這裏的記錄尤為珍貴,因為它詳細描繪瞭他在極高海拔環境下發現的一係列奇特生物群落。 凡爾納在日記中詳細描述瞭他對一種被當地土著稱為“光之蛾”的昆蟲的追蹤。這種昆蟲的翅膀結構異常復雜,似乎能吸收並摺射極微弱的星光。他花費數月時間試圖捕捉並解剖標本,記錄卻顯示他最終隻獲得瞭破碎的鱗片和模糊的素描。日記中充滿瞭他對自身生理極限的掙紮,以及與當地嚮導之間因對“自然之謎”理解程度不同而産生的微妙隔閡。 他記錄瞭當地古老礦脈中存在的“礦物共生菌群”,這種菌群似乎在特定溫度和濕度下,能模仿金屬的晶體結構生長。這部分內容挑戰瞭當時植物學和微生物學的界限,並暗示瞭一種跨越生命與無生命的物質轉化可能性。凡爾納的觀察筆觸細膩而富有詩意,他將這些發現描述為“大地心跳的緩慢迴響”。 第二捲:失落的河口 1895年至1898年,凡爾納將目光投嚮瞭東非。他並非追隨著名的探險傢們尋找尼羅河源頭,而是深入瞭坦噶尼喀湖以西,一個地圖上被標注為“沼澤迷宮”的未測繪區域。 這一捲的重點在於他對水文生態的顛覆性觀點。凡爾納認為,許多河流的生命周期並非是綫性的,而是周期性地“自我循環”於地下水係。他花瞭兩年時間,記錄瞭一種僅在特定季節(旱季末期)纔會齣現在乾涸河床中央的半水生爬行動物。這種生物的皮膚紋理與周圍的沉積岩驚人地相似,以至於凡爾納起初將其誤認為是化石。 日記中包含瞭大量關於聲學測繪的嘗試。凡爾納使用自製的簡易聽音器試圖繪製水下聲波的地圖,以期定位他認為的“地下河口”。盡管他的技術遠不如現代科學精密,但其描述的聲學“地貌”——水流撞擊不同密度岩層的迴音差異——為後來的水文地質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感性的觀察角度。 第三捲:風沙與符號 最後一段記錄,是凡爾納晚年(1905年至1912年)在橫跨中亞和西亞接壤地帶的徒步考察。這一時期的日記充滿瞭哲學性的沉思和對時間流逝的焦慮。他不再專注於生物學本身,而是轉嚮瞭人類活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他記錄瞭對幾種極度適應乾旱環境的沙漠植物的觀察。這些植物的生命周期異常漫長,其生長速度以十年為單位計算。凡爾納試圖通過對樹木年輪的精確測量,建立一種“慢時間”的年錶。 更引人注目的是,凡爾納在這一時期開始係統性地記錄他所遇到的遊牧民族的口述曆史和符號係統。他堅信,某些古老的符號並非是文字,而是對特定地理位置上季節性或生物性事件的信息壓縮。他試圖破譯這些符號與他所發現的“臨界物種”之間的潛在關聯。這部分記錄駁斥瞭當時歐洲中心主義的觀點,錶現齣對非西方知識體係的深刻尊重與好奇。 尾聲:未完成的宏圖 《孤獨的探險傢》並非以一個完美的句號結束。凡爾納的最後一條清晰記錄停在瞭1912年的一個黎明,他描述瞭在清晨的薄霧中,看到一個“不應該存在”的影子掠過遠處的山脊。之後,日記戛然而止,他的最終命運也成瞭一個科學史上的謎團。 這本書,是關於一個理想主義者如何用盡一生去觸摸世界褶皺邊緣的故事。它揭示瞭那個時代探險傢們內心的衝突:是對科學真理的渴望,與麵對未知時人類認知局限性的無奈。它所呈現的,是那些被主流科學排除在外,卻在自然界深處真實存在過的、令人屏息的奇觀。閱讀它,如同翻閱一張被雨水和汗水浸透的、關於世界尚未被完全命名的部分的地圖。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偉大的博物學傢》讓我對“博物學”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一直以為它隻是枯燥的分類和記錄,但讀完之後纔發現,它其實是連接人類與自然最古老、最深刻的紐帶。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為我展現瞭一群懷揣著好奇心和對生命敬畏之情的人們。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不同博物學傢如何看待“生命”的章節,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試圖理解這個宇宙的神奇。我能感受到他們對於每一片葉子、每一隻昆蟲都充滿瞭尊重,那種將自然視為一本無字之書,並孜孜不倦地去解讀的心態,深深地打動瞭我。書中關於那些在偏遠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的博物學傢的故事,讓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孤獨中尋找樂趣,如何在艱辛中收獲喜悅。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學傢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保持對世界永遠好奇的啓迪之作。

評分

這本《偉大的博物學傢》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我從來沒想過,通過一本書,我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些身處異域、為探索未知而奔波的偉大靈魂。翻開書頁,仿佛瞬間被帶到瞭遙遠的叢林深處,空氣中彌漫著濕潤泥土和奇異花朵的芬芳。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博物學傢們在艱苦環境下,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對每一個新發現的物種都充滿敬畏與好奇。我尤其被其中一段關於采集稀有昆蟲的描寫所打動,那種冒著生命危險,在黎明時分捕捉到的,閃爍著金屬光澤的翅膀,讀起來就讓人心跳加速。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並沒有僅僅羅列那些標本和圖鑒,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博物學傢們麵對未知時的思維方式,他們如何觀察、記錄、推理,將零散的碎片拼湊成對自然世界的深刻理解。那種求知欲的純粹和對科學的熱情,穿越瞭幾個世紀,依舊能點燃我內心的火焰。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偉大”的定義,它不僅僅是成就,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對生命、對自然永不枯竭的熱愛和探索。

評分

讀完《偉大的博物學傢》,我感覺自己的視野一下子拓寬瞭許多,仿佛一扇通往過去、通往自然界深處的大門在我麵前徐徐展開。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個人化、近乎敘事的方式,講述瞭一群影響瞭我們對世界認知的人的故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博物學傢的對比描寫,他們雖然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天差地彆,但那種對自然的癡迷和對知識的渴望卻是驚人地一緻。我能感受到那些身著粗布衣裳的探險傢,在荒無人煙的土地上,用簡陋的工具繪製精美的動植物圖;也能看到那些在舒適的實驗室裏,一絲不苟地解剖、分類的學者。書中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沒有迴避這些偉大人物的掙紮與挫敗,那些在野外遭遇的疾病、孤獨,甚至是學術上的質疑和爭議,都讓這些人物更加立體和真實。這不僅僅是一本介紹科學傢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勇氣、毅力以及人類探索精神的贊歌。閤上書本,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原來身邊的一草一木,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奇妙故事。

評分

《偉大的博物學傢》是一本能讓你坐下來,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寶藏。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人物深深吸引,他們不僅僅是頭頂“科學傢”光環的學者,更是充滿血肉、有情感、有執念的普通人。作者的敘事非常注重情感的傳遞,我能感受到那些博物學傢在發現新物種時的欣喜若狂,也能體會到他們在麵對生命消逝時的沉重與惋惜。書中對於一些博物學傢早期生活經曆的描寫,也讓我看到瞭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探索之路,那些童年時期的好奇心,傢庭環境的影響,甚至是個人經曆的轉摺,都為他們後來的偉大成就埋下瞭伏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那些女性博物學傢所做的補充,她們在那個時代麵臨著更多的挑戰和偏見,但她們依舊憑藉著自己的纔華和毅力,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光輝印記。這本書讓我對“偉大”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成就,更是一種持久的熱情、一份對未知的不懈追求,以及一份對生命的無限熱愛。

評分

《偉大的博物學傢》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閱讀體驗,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讀者,更像是親曆者,與書中的主人公們一同經曆那些激動人心的發現時刻。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有力量,他能夠將那些看似枯燥的科學發現,描繪得如同史詩般波瀾壯闊。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那些早期航海探險傢在未知海域進行生物采集的章節,那種麵對茫茫大海的敬畏,以及在驚濤駭浪中捕捉到珍稀海洋生物時的狂喜,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的許多細節描寫都極具感染力,比如描述某位博物學傢在極寒之地,如何忍受刺骨的寒冷,隻為記錄下一種瀕危鳥類的遷徙規律。這些描寫讓我深刻理解瞭“偉大”並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付齣巨大的代價和超乎常人的毅力。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科學史上的重要人物,更讓我體會到瞭一種純粹的科學精神,一種為瞭探索真理而甘願奉獻一切的決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