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2011年版)
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7年10月
版 次:1
頁 數:160
字 數:150000
印刷時間:2017年10月01日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膠訂
ISBN:9787303133246
定價:30.00元
編輯推薦
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傢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體現瞭國傢對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麵的基本要求,規定瞭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及教學和評價建議。2005年,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頒布,標誌著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新一輪改革正式啓動。經過十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構建瞭有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精神、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為瞭適應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內容簡介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英語課程對青少年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習英語不僅有利於他們更好地瞭解世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播中國文化,增進他們與各國青少年的相互溝通和理解,還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職業發展的機會。學習英語能幫助他們形成開放、包容的性格,發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學習英語能夠為學生未來參與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儲備能力,也能為他們未來更好地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礎。
目錄
di一部分 前言一、課程性質二、課程基本理念三、課程設計思路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一、總目標二、分級目標第三部分 分級標準一、語言技能二、語言知識三、情感態度四、學習策略五、文化意識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二、評價建議三、教材編寫建議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附錄附錄1 語音項目錶附錄2 語法項目錶附錄3 詞匯錶附錄4 功能意念項目錶附錄5 話題項目錶附錄6 課堂教學實例附錄7 評價方法與案例附錄8 技能教學參考建議附錄9 課堂用語
初為人師的大學畢業生,拿著這份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時,感觸可能和我們這些老教師又有所不同。對於剛走齣校門、知識體係還停留在理論階段的他們來說,這份標準就像是一張詳盡的“尋寶地圖”。我看到許多年輕同事反饋說,書裏關於不同學段(小學低段、高段,初中,高中)的語言能力發展階梯描述得非常細緻。比如,小學階段對“詞匯量的要求”和“語法的處理深度”,都給齣瞭清晰的“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界限。這極大地降低瞭他們對新課程的畏懼感。特彆是關於語言文化意識的培養,不再是簡單地介紹幾個節日名稱,而是深入到瞭中外文化差異的對比和理解層麵。我發現,標準對“學習策略”的強調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對於這些新人來說,這份標準就是他們的“入門寶典”,幫助他們快速搭建起一個專業、係統的教學框架,讓他們知道“教什麼”和“怎麼教”都有瞭權威的依據。
評分我得說,這份2011年版的課標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界定上,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對我這個一直緻力於提升學生國際視野的教師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過去的標準裏,跨文化交際往往被簡化為對英美文化的簡單介紹,流於錶麵化。然而,這份新課標明確指齣,培養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尊重和有效溝通的能力纔是目標。它不僅關注學生“知不知道”某些文化習俗,更關注他們“能不能”在實際交流中展現齣得體的文化敏感度(Cultural Sensitivity)。這一點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尤為重要。標準中對語言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權重提升,也使得教學目標不再是冰冷的知識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它激勵我們設計更多需要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辯論或者跨文化項目閤作的任務。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瞭,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不僅是語言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全球公民意識的塑造者。這份標準對教育的使命感有著深刻的洞察。
評分作為一名已經摸爬滾打瞭十多年的英語老師,我對於課程標準的解讀往往會帶有一種“舊有經驗”的濾鏡。然而,閱讀這本2011年版的標準時,我驚訝地發現它在“評價”這一塊的闡述,徹底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習慣性做法。以往我們總是在追求分數,追求統一的紙筆測試結果,但新課標顯然把目光放得更遠。它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有機結閤,更注重過程性評價的價值。具體來說,它給齣瞭許多關於如何進行真實性任務設計(Authentic Task Design)的指導性意見,比如如何通過項目式學習(PBL)或者情境化的口語展示來評估學生的綜閤運用能力。這對於我們擺脫“唯分數論”的束縛,真正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具有極強的操作性和指導意義。我甚至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把單元測試的比例適當降低,增加學生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評的比重,因為書裏提到的“促進學生自我認知和反思”這一點,簡直是抓住瞭教學改革的痛點。這份標準,與其說是一份指南,不如說是一份對現有教學模式的溫柔而堅定的挑戰書。
評分這本《新課標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2011年版》真是讓我這個一綫教師眼前一亮,感覺就像是久旱逢甘霖。首先,從宏觀層麵來看,它對未來幾年基礎教育英語教學的指引性非常明確。不像過去有些標準,讀起來總是模棱兩可,讓人無從下手。這次的修訂,明顯吸收瞭近年來國際語言教學領域的前沿理論,比如更強調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和社會文化意識的培養。尤其是對“核心素養”的提齣,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緊密結閤瞭學生在不同學段應達成的具體能力層次。我特彆喜歡它在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之間的平衡處理,不再把語法規則當作學習的終極目標,而是將其視為達成交際目的的工具。這種理念上的轉變,無疑為我們教師如何設計課堂活動提供瞭新的思路和方嚮。我花瞭好幾天時間仔細研讀瞭關於聽、說、讀、寫各維度的具體要求,發現標準對不同技能的權重分配更加閤理,更貼近真實的語言學習過程。它的結構清晰,條理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觸的年輕教師,也能迅速把握住其精髓所在。
評分如果從一個課程研究者的角度來審視,2011年版的《新課標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操作的銜接上,達到瞭一個很高的平衡點。它不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論體係。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對“學科核心價值”的融入處理得非常巧妙。英語教育不再僅僅是工具性的技能訓練,而是滲透瞭人文精神、科學精神以及國際理解的教育。這要求我們在教材的選擇和課堂活動的設置上,必須進行一次徹底的“價值重塑”。比如,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我們不能隻看其難度等級,更要考量其是否能引發學生對社會議題的思考。這份標準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部分也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鼓勵教師跳齣傳統教材的限製,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源和真實語境材料。這無疑極大地拓寬瞭教學實踐的邊界,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