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类 别:文学、诗歌
定 价:88.00 元
上市日期:2017 年 10 月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书号:ISBN 978-7-5086-8090-3
开本:1/32 105mm*175m
这既是一款别致的日历,也是一本浪漫的情诗集。
全新的 365 首传世情诗,全新的 365 件浪漫情事,全新的 365
句款款情话;
可暗恋、搭讪、暧昧、追求、告白、热恋、求婚、结婚,也可
使爱情长长久久。
爱的日历?2018
一款与众不同、浪漫相随的 2018 年日历
2016 年底备受追捧的情诗日历,再度书写浪漫
全新的 365 首传世情诗,全新的 365 件浪漫情事,全新的 365 句款款情话
每天一件隽永的名人情事+一首动人的传世情诗+一句动人心弦的情话
送给爱的你,365 天的贴心守候
我通常不太喜欢那些过于强调“哲思”的作品,总觉得容易落入空泛的说教。但是《未曾命名的潮汐》却成功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探讨了存在与虚无,但所有的思考都锚定在了非常具体、非常日常的场景之中,比如厨房里快要过期的牛奶、公园长椅上遗落的围巾。这种从微小之处洞察宏大主题的手法,显得既接地气又充满力量。作者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长句如河流般连绵不绝,将情绪推向高潮;时而短句如石子般掷入平静的水面,留下清晰的回响。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探讨“选择的代价”的一组诗,它没有给出任何评判,只是冷静地陈述了每一个岔路口所携带的不同重量的“缺失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沉默但极富智慧的长者对饮,他不会直接告诉你人生的意义,而是引导你去看清自己脚下的路,以及路边那些常常被忽略的风景。
评分这本书的“温度感”是其最独特的魅力所在,我指的是那种文字散发出来的,带着体温的、近乎肉体的感知。《暖光下的灰尘》很少使用冰冷的概念词汇,更多的是描绘那些与皮肤接触的瞬间——阳光晒在窗台上残留的余热、粗糙麻布袋摩擦手臂的感觉、清晨吻别时略带凉意的嘴唇。这种对触觉的偏爱,让整部作品弥漫着一种非常私人化、甚至有些私密的氛围。它讲述的似乎都是些琐碎的日常片段,但作者总能从中提炼出一种普遍的、关于“依恋”的情感核心。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教你如何去爱,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回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被珍藏的、关于温暖连接的瞬间。对于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麻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重启”机会,让你重新找回对细微幸福的感知能力。我甚至愿意相信,这本书本身就是用体温烫印出来的。
评分这本《静默的呢喃》,初翻开时,便有一种被带入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的感觉。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捕捉到空气中微不可察的尘埃的舞蹈。它不是那种直抒胸臆的呐喊,更像是一场午后慵懒的絮语,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却又自然得像是从心底最深处流淌出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等待”这个主题的探讨,它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描绘那种煎熬,而是通过对光影变幻、对窗外树叶的细微动作的捕捉,将那种无声的期盼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昨日的影子被今日的阳光拉长,最终消融于无形的边界”,那一刻,我仿佛也和书中的角色一起,体会到了那种时间流逝的温柔与残酷。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让诗句有了呼吸的空间,也给了读者足够的留白去沉淀和回味。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一杯清茶,一段宁静的时光,让思绪随着文字的涟漪一同荡漾开去。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被言说的温柔与脆弱,读完之后,内心是充实的,带着一种被理解的宁静。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意象派”情有独钟的读者,而《琥珀色的轨迹》完全满足了我对视觉冲击和多重感官体验的渴求。这本书的语言密度极高,但绝非晦涩难懂,而是将生活中那些最寻常的景物,赋予了全新的、近乎魔幻的质感。比如,作者描述雨后的街道时,不是说“湿漉漉的”,而是“沥青吞吐着被击碎的星光,每一滩积水都是一扇通往昨夜梦境的拱门”。这种强烈的画面感,让人在阅读时必须放慢速度,去想象、去构建那个世界。书中对于“记忆的重量”这一主题的处理尤其高明,它没有使用回忆录式的直白叙述,而是通过对气味(比如旧书页的霉味、被雨水冲刷过的泥土气息)和声音(远处模糊的汽笛声、老式留声机的嘶哑)的精准捕捉,构建起了一座座触手可及的“记忆宫殿”。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趣,像是一组被打乱的拼图,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内在的逻辑和情感的线索,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连接点,这种主动参与感,让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我必须承认,《时间的切片与重组》在结构上是极具挑战性的,它完全颠覆了我对线性叙事的习惯。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交响乐,不同的主题(或“切片”)被随机地抛出,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过渡,却在读者的脑海中通过情感的共鸣相互连接。作者似乎对“瞬间性”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迷恋,他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无法被技术捕捉的“永恒片段”。比如,一段对“在高速列车上打盹”的描写,可以突然跳跃到童年时玩捉迷藏的场景,再猛然拉回到对未来某个未知日期的焦虑。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产生了一种奇异的“非线性真实感”,仿佛真正的时间流逝本身就是如此破碎且多维的。这本书要求读者必须完全放弃预设的阅读路径,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构建的这个情感磁场中去,像考古学家一样,在文字的碎片中拼凑出属于自己的意义图景。这是一次对阅读耐心的极致考验,但回报是丰厚的——它解放了你对叙事逻辑的固有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