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 科学健身
定价:25.00元
作者: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2001177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运动健身基础知识
导读…………………………………………………………………… 2
什么是体质?………………………………………………………… 3
哪些因素影响体质的强弱?………………………………………… 4
如何用可量化指标评价体质的强弱?……………………………… 5
如何用不可量化指标评价体质的强弱?…………………………… 6
你真的健康吗?……………………………………………………… 7
什么是身体活动(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运动)?…………… 8
为什么现活需要体力活动?…………………………………… 9
为什么要进行体育锻炼?…………………………………………… 10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健身界的“通关秘籍”!我最近刚开始接触力量训练,本来对器械的使用还有点摸不着头脑,生怕动作不到位伤到自己。翻开这本书,里面的图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得明明白白。比如,讲解深蹲时,作者细致到连脚尖应该朝哪个方向微微外展都有详细的说明,还配了不同角度的侧视图和俯视图。我按照书里教的方法调整了自己的姿势,立马就感觉发力点变对了,那种肌肉被正确刺激到的感觉太美妙了!更棒的是,它不是那种只关注大肌群的书,对于我们这些想塑形的人来说,那些关于肩袖肌群、深层核心稳定的小动作解析,才是真正的“宝藏”。我以前总觉得核心训练就是平板支撑,但这本书里介绍的几种动态核心练习,强度适中,效果却立竿见影。我敢说,如果新手能把它当做入门读物,能少走很多弯路,避免那些无效甚至有害的“瞎练”。对于追求科学、想把健身当成一辈子的习惯的人来说,这种系统性的指导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堪称一绝,看得出编辑团队在用户体验上下了不少功夫。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轻便且实用”。它不是那种厚重的精装本,更像是随时可以塞进健身包里的工具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关键信息点的处理上非常巧妙。比如,在介绍“动作代偿”的识别时,作者没有用大段文字描述,而是采用了一种“If-Then”的结构化展示:“如果”你做硬拉时感觉腰部先于臀部启动,“那么”你可能存在髋屈肌紧张或下背部激活不足,“建议”尝试xxx个预热动作。这种模块化的设计,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快速定位并找到解决方案,而不需要从头到尾通读。对于我这种偶尔会感到训练瓶颈的人来说,查阅和定位特定问题的效率极高,真正做到了“随翻随用,用即有效”。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所传递的“可持续性”和“个体化”的理念,这在当下追求快速捷径的健身圈子里显得尤为珍贵。它没有承诺让你“一个月瘦十斤”之类的空洞口号,反而花了不少篇幅讨论如何应对平台期、如何在高强度训练后进行积极恢复(Active Recovery),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根据自己一周的忙碌程度,灵活调整训练量和强度。特别是关于“倾听身体信号”的章节,作者反复强调,每个人的骨骼结构、激素水平和生活压力都不一样,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完美计划”。他鼓励读者记录自己的疲劳指数和睡眠质量,并将这些主观感受融入训练决策中。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真正的科学健身不是盲目服从“大神”的计划,而是学会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懂得何时该加码,何时该休息。这种赋予读者的自主权和长期视角,才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贴近生活,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感。我原本以为这种“科学”主题的书,内容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生理学术语,结果作者的文笔就像是邻家那位健身达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跟你分享他的经验。举个例子,书中在讨论如何调整训练节奏(组间休息时间)时,没有直接扔出一个“最佳时间表”,而是通过分析不同目的(增肌、减脂、耐力)下,身体乳酸堆积和恢复的机制,然后巧妙地将之转化为“如果你想挑战自我,可以尝试缩短15秒”这种可以操作的建议。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超量恢复”原理那一部分,它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身体想象成一块被橡皮筋拉扯的布料,拉扯得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更好的弹性,拉得太松或太紧都会适得其反。这种叙事技巧,让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健身科学,一下子变得亲切又容易理解,看完之后,我对自己的训练计划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控感。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运动恢复和营养补充的书汗牛充栋,很多都观点互相矛盾,让人无所适从。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吃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什么时候吃”以及“为什么这么吃”的底层逻辑。我尤其关注了它关于“窗口期”的讨论。作者非常理智地指出,过度强调训练后30分钟内必须摄入多少克蛋白质的“黄金窗口”其实是一种被夸大的说法,真正的关键在于全天的总摄入量和持续的营养供应。这一点对我这种白天工作忙碌,无法在特定时间点进行精准配餐的人来说,简直是如释重负!它提供了一套更灵活、更可持续的营养框架,比如提倡将蛋白质平均分配到三餐中,以最大化肌肉蛋白合成效率。这种基于最新研究的、摒弃“都市传说”的严谨态度,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大大提升。读完这部分,我彻底抛弃了以前那种“练完必须立刻灌蛋白粉”的焦虑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