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推動社會進步,還是阻礙社會發展?
穿越人性荒漠 挑戰人類曆史的最大悖論
《西方將主宰多久》作者潛心力作,橫跨15 000年戰爭史
幾萬年來,戰爭一直被視作人類最大的夢魘,但在這本《戰爭:從類人猿到機器人,文明的衝突和演變》罕見地融閤瞭客觀的學術研究和驚人的智慧的書中,《西方將主宰多久》的作者伊恩·莫裏斯進行瞭顛覆性的思考,他嚮我們展示瞭令人不快但又無法否認的事實:從長期來看,盡管戰爭帶來瞭殺戮和血腥,卻使人類更安全、更富庶。
這本《戰爭:從類人猿到機器人,文明的衝突和演變》涵蓋瞭曆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進化生物學,以及科技和軍事知識,講述瞭令人毛骨悚然卻又引人入勝的戰爭故事,曆數從類人猿到機器人的15 000年的爭鬥和暴力,從原始社會到古代文明,再到“美利堅帝國”。莫裏斯犀利地指齣在石器時代,人們生活在爭鬥不休的小社會中,有1/10甚至1/5的可能會死於暴力。與之相反,在20世紀,盡管人類經曆瞭兩次世界大戰等大小戰亂,每100個人卻隻有不到1個人死於暴力。這都是因為戰爭,也隻有戰爭打造齣的利維坦式的大型中央集權國傢,纔能夠確保穩定,從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富庶。
這本書對15 000年人類戰爭史的研究更錶明,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期。如果我們可以度過這一階段,那麼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終結戰爭的夢想或許就可以實現。但莫裏斯認為,要想知道戰爭接下來會把我們帶嚮何方,必須先明瞭戰爭究竟意味著什麼。
這本《戰爭:從類人猿到機器人,文明的衝突和演變》無疑將永遠改變我們看待戰爭的方式,並改變我們在未來應對衝突的選擇。對於那些認為戰爭是普世災難的人來說,這本書將改變他們看待曆史的角度;而對於每一個參與戰爭與和平的事業,或是在任何一方麵會影響人類命運走嚮的人,都應當讀讀這本《戰爭:從類人猿到機器人,文明的衝突和演變》。
伊恩·莫裏斯,全球著名曆史學傢、斯坦福大學曆史學和古典文學教授。中信齣版集團2014年度緻敬作者。已齣版《西方將主宰多久》《文明的度量》等多部著作,得到學術界和讀者的一緻好評。其中,《西方將主宰多久》榮獲《紐約時報》年度傑齣圖書、《經濟學人》年度圖書、國際筆會/福剋納奬圖書、“益得書摘”國際圖書奬、英國奧威爾圖書奬(入圍)、FT中文網年度薦書等,入選首期“解放書單”;《文明的度量》入選“中國大眾好書榜”等。
該書能夠提供一個我們澄清自己的反戰理由的機會,或者看清自己隱蔽的好戰“理由”的“緣故”。研究戰爭的文獻捲帙浩繁,但這本書將以其獨特的觀點與方法,成為其中一部新穎的傑作。
——何懷宏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也許你認為,你已經瞭解瞭在過去15 000年中所有大陸上所有民族的曆史。即便如此,你仍將從這本發人深省的書中得到全新的視角。憑藉本書和此前的《西方將主宰多久》,伊恩·莫裏斯使他自己成瞭用有趣而易於理解的語言詮釋大曆史方麵的領路人。
——賈雷德·戴濛德 普利策奬得主、《昨日之前的世界》《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戰爭是現代文明中我們所珍視的一切事物的對立麵,這是一個罕見的在文明社會幾乎沒有人膽敢反駁的觀點,除瞭伊恩·莫裏斯。這部令人愉悅、內容廣博而發人深省的書籍挑戰瞭我們的一些核心信仰。莫裏斯頗具說服力地指齣,戰爭絕不是人類文明的對立麵,反而是人類文明的主要部分,而且戰爭還將繼續書寫人類的曆史。這本書將讓你感到驚訝、獲得啓發、收獲愉悅,更重要的是,挑戰你的常識。
——達龍·阿西莫格魯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剋拉剋奬得主
(這本書)行文保持節奏完美,內容豐富,遣詞流暢,幽默感橫溢……真是一本絕妙好書。
——《華爾街日報》
莫裏斯的作品非同尋常……他比他的大多數同行都更有智慧,也更謙虛;他的目光更敏銳,能區分開事實真相和趣聞逸事,且從不得意揚揚地說大話……清晰、準確、反直覺,讀他的書總是讓人備感愉悅。”
——《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本書的內容令人不安,而又充滿革新性。這本書必讀。
——《科剋斯書評》
一部雄心勃勃、劃時代的著作,研究廣闊時空中的暴力……精彩、刺激,讓那些對人類學、考古學、曆史學和未來感興趣的讀者欲罷不能。
——《齣版人周刊》
推薦序 對戰爭的長程觀察
前 言 送葬人之友
為我們時代的和平
戰爭締造國傢,國傢實現和平
戰爭豬
進攻計劃
第一章 不毛之地?古羅馬的戰爭與和平
世界邊緣的戰鬥
羅馬統治下的和平
坐寇
我們能不能都安然相處
我們就是怪獸
怎樣纔能變成羅馬
第二章 將怪獸放入囚籠:建設性的戰爭
並非西方式的戰爭
為什麼一些帝國比另一些更幸運
囚籠
利維坦遇到紅桃皇後
同一個充滿矛盾的假設
烈火戰車
推動一切的囚籠效應
擴張,再擴張
第三章 蠻族的反擊:反建設性的戰爭(1~1415年)
帝國的極限
帝國跨上戰馬
建設性與反建設性的血腥循環
帝國的墳墓
僵屍帝國
沒有齣路
把世界裝入“囚籠”
自然試驗
幸運的少數人
第四章 500年戰爭:歐洲(幾乎)徵服世界(1415~1914年)
將成為國王的人
為什麼歐洲人的火器最優良
迴報
訓練啊,寶貝兒,訓練
對世界開戰
“看不見的拳”
戰爭與永久的和平
日不落
不列顛統治下的和平
第五章 鋼鐵風暴:爭奪歐洲的戰爭(1914年至20世紀80年代)
有序世界重歸混沌
未知的未知
風暴來臨
沒有勝利者的和平
“世界警察”之死
暴風驟雨
學著愛上原子彈
一路走嚮彼得羅夫的時刻
第六章 赤牙血爪:貢貝黑猩猩為何走嚮戰爭
殺手人猿與嬉皮黑猩猩 /
死亡博弈
我的朋友們幫瞭一點兒忙
人猿星球
裸猿
2.7 磅的魔法
和平主義者的睏境
超越彼得羅夫
第七章 地球最後的、最好的希望:美利堅帝國(1989年~?)
從這兒到不瞭那兒
金星與火星
美國的布爾戰爭
不可避免的類比
打破鎖鏈
危險年代
閤而為一
死亡博弈的終局
末日之戰即將打響
緻謝
齣版說明
戰
戰爭與永久的和平
“1793年,一個新的力量齣現,打破瞭所有的幻想。突然之間,戰爭變成瞭人民參與的事業。”
在親曆瞭這一切的剋勞塞維茨看來,這纔是 18世紀末的真正遺産。1787年,美國的開國之父們以 “我們人民”作為其憲法草案的開篇詞,並非是隨意為之的:正是武裝瞭的人民,而非拿薪餉的職業軍人或是雇傭兵在獨立戰爭中站齣來反對英國人。美國的革命者們缺少資金和組織,無力為軍隊支付薪餉,隻能靠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徵召軍隊,並且率領他們圍著死闆而緩慢的職業軍隊繞圈子。在開放的市場和政治之外,開放的秩序現在又帶來瞭有人民的力量參與其中的開放的戰爭。一場新的軍事革命開始瞭。
起初,人們並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盡管他們本應想到。許多歐洲觀察傢們堅持認為,美國獨立戰爭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他們認為,戰爭中的美國人根本不是一股團結一緻的力量,而僅僅是一盤散沙:如果不是法國和西班牙的艦隊以及馮·施托伊本 —一位來自德意誌的軍官,他將大陸軍訓練得更接近於職業軍隊—參與進來,美國人很可能會輸掉這場戰爭。
即便在歐洲人意識到美國人進行瞭一場新穎的人民戰爭之後,他們也對此不以為意。他們認為,獨立戰爭後的美國軍隊簡直微不足道。一直到 1791年,以寡敵眾的邁阿密印第安人還在沃巴什河的上遊附近殲滅瞭一支美國軍隊。印第安人殺死瞭 600名白人士兵,並且把土塞進他們的嘴裏,以滿足他們對土地的貪婪。很多歐洲人認為,如果這就是人民戰爭的結果,那麼不要也罷。
美國獨立戰爭真正給歐洲人留下印象的,並非他們進行戰爭的方式,而是這個新興的共和國發布的關於超越戰爭的聲明。就連比大多數美國人都更稱得上知兵的喬治·華盛頓也對法國記者說 “是讓騎士精神和瘋狂的英雄主義精神終結的時代瞭”,因為 “商業為人們帶來的好處將取代戰爭和徵服……就像《聖經》中所說,‘列國再也不學習戰事 ’”。
在 18世紀 90年代中期,歐洲的文學沙龍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有關世界和平的提議,其中很多都受到瞭美國人的啓迪。不過,最具影響力的還要屬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小冊子《永久和平論》(Perpetual Peace)。康德或許是歐洲最為著名的哲學傢,他既以其齣色而廣受爭論的專著而聞名[就連其他的哲學傢起初也覺得他長達800頁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晦澀難懂],也以其嚴謹的生活方式而著稱(他餐後都會大笑:並非因為他喜歡笑,而是這樣有助於消化)。不過,《永久和平論》既不龐雜,也不嚴厲,康德甚至在其開篇還開瞭個小玩笑:他說,這篇文章的題目取自“荷蘭一傢旅店標識上的諷刺文字,那標識上畫瞭一處公墓”。
除瞭黑色幽默之外,康德指齣永久的和平在當前就有實現的可能。他認為,原因在於開放的共和國比封閉的君主國更善於經營商業。“如果進行戰爭需要得到公民的同意”,就像在共和國裏那樣,那麼“公民們很可能會對進行這樣不高明的賭博持謹慎態度”。而一旦共和國棄絕瞭戰爭,那麼每個國傢“都可能,也應當為其自身的安全考慮而要求其他國傢一起加入一個類似於公民組織的組織之中,因為在這樣的組織中,每一個國傢的安全都可以得到保證。如此就形成瞭國傢聯盟”。這樣一來,就再也不會有戰爭瞭。
直至今日,《永久和平論》仍然頗具影響力,經常在大學的課堂上被要求閱讀(有時候同《薩摩亞人的成年》一道)。但就在它問世的 1795年,其中的一些觀點就已經很顯然是錯誤的。共和主義非但沒有帶來永久的和平,反而把歐洲推入瞭戰爭之中。
事情的誘因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為瞭削弱英國,而給予美國革命者異常慷慨的軍事援助,這簡直是整18世紀最具諷刺性的事件之一。路易十六為此大量舉債,到瞭 1789年,他已經無法支付藉款産生的利息瞭。他試圖增稅,結果引發瞭納稅人的反感,這種反感很快演變成瞭暴力行為。革命者逮捕瞭國王和他的妻子瑪麗·安托瓦內特,並在不久後將他們送上瞭斷頭颱。前前後後在斷頭颱上送命的法國人還有16 592人。
惶恐的歐洲大國組成瞭一個強大的同盟,以圖恢復局勢。1793年,法國革命者們突然感到恐懼,於是發動瞭一場威力超乎剋勞塞維茨想象的人民戰爭。“整個國傢都投入其中,”剋勞塞維茨說道,“隻要是有用的資源,都被投入戰爭之中;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戰爭的發生。”100萬法國人就此加入瞭戰爭。
康德認為,共和國的公民們對進行戰爭這種不高明的賭博會持謹慎態度。在這點上他可能說得不錯,但一旦公民們決定發動戰爭,他們就會帶著一種在職業軍人身上鮮見的暴力的狂熱參加戰爭。在美國獨立戰爭之中,除瞭在南北卡羅來納兩州進行的大戰之外,罕有什麼激烈的大戰。而在法國革命戰爭中,人們卻帶著一種狂熱的正義感投入其中,並把矛頭直指戰爭中的敵人。一位法國軍官在1794年寫給他姐妹的信中寫道:“我們帶去瞭火焰和死亡,一名誌願兵親手殺死瞭3名婦女。這無疑是暴行,但為瞭共和國的安全我們不得不這樣做。”
在那一年,革命軍把25萬鄉下人當作反革命分子殺掉瞭。他們嫌槍決和斷頭颱處決的效率太低,乾脆把平民綁在一起丟進河裏。“盧瓦爾河變成瞭一條革命的河流,”指揮官揶揄道,“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我將這些惡魔從自由的土地上清除瞭齣去。”
不過,當革命者麵對訓練有素的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軍隊時,他們遇到瞭麻煩;在美國革命者最初麵對英軍和效忠英國的黑森雇傭軍的時候,他們也曾遭遇同樣的窘境。法國的人民軍隊人數眾多,紀律渙散,指揮乏力,特彆是在他們將那些反動軍官都斬首或驅逐齣境之後。拯救法軍的是齣色的炮兵部隊,因為炮兵部隊保留瞭那些非貴族齣身、在革命爆發前就在軍中服役的軍官們。1796年,這些炮兵軍官中的一個 —個頭矮小、喜歡爭吵、來自外省的拿破侖·波拿巴—找到瞭將人民軍隊變為勝利之師的方法。
革命者們聲稱:“我們不需要策略,不需要戰術,隻需要火、鐵和愛國精神。”而拿破侖的天纔之處在於他將口號變成瞭現實。拿破侖的部隊拋棄瞭經常拖住職業軍隊後腿的補給綫,轉而在所經之處購買或是搶奪他們需要的資源。 17世紀以來,就再也沒有人這樣做過瞭,因為軍隊的規模已經太大,無法在行軍沿途經過的農場中弄到足夠的物資。但拿破侖將自己的部隊分解成兵團和建製更小的師,讓他們分彆沿一條路綫獨自行軍。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每一個兵團或師也可以獨立作戰,但拿破侖的勝利秘訣是,各支部隊要迅速聚集到遭遇敵人的地點,從而可以集中兵力作戰。
在戰場上,拿破侖采取瞭相同的策略。他的士兵無法像傳統的職業軍人那樣完美地運用復雜的綫性戰術,因此他也不要求他們做到這點。相反,成群的散兵會狙擊敵人整齊的隊列,而大群的法國步兵則在密集槍炮的掩護下排著參差的隊列前進。一旦接近敵軍,法軍陣列就會分散為混亂的戰綫,對敵軍進行齊射,用人數的優勢彌補準確度的不足;法軍也可能會繼續前進,舉著固定好的刺刀衝入敵陣。敵人的職業軍隊也經常會在法軍的衝鋒下丟下火槍逃走。
就在康德寫作《永久和平論》的時期,法國人的人民戰爭的目標正在不經意地由保衛革命果實演變成瞭擴大革命成果。 1796年,拿破侖席捲瞭意大利北部; 1798年,他入侵瞭埃及; 1800年 12月,法軍打到瞭距離維也納不到50英裏的地方;1807年,也就是康德去世後三年,拿破侖占領瞭康德的傢鄉柯尼斯堡。
歐洲的人民戰爭的方式與美國的截然不同。在英國人於1781年於約剋鎮投降後,美國人便鑄劍為犁。將軍們都迴到瞭自傢的農場,而傑斐遜和他的同道中人則頑固地抗拒著中央集權、稅收、國債、常備軍以及利維坦常用的其他工具。
對一些美國人來說,這意味著他們與那些腐朽的歐洲人截然不同。而實際上,美國在遇到危險時(比如在 18世紀末,當美國人擔心法國人可能入侵時)也迴到瞭利維坦的道路上。因此,美國與歐洲的真正區彆可能隻是政治地理上的區彆。在1781年之後,美國的存在幾乎不會麵臨任何威脅。因此,美國人可以隻維持很弱小的軍事力量,甚至開始討論他們究竟是否需要一個利維坦。與此相反,歐洲國傢的周遭都是虎視眈眈的鄰國。一點點兒的劣勢可能就會導緻緻命的後果,為瞭生存,共和國也必須像君主國一樣拼命戰鬥。
在美洲和歐洲,愛國熱忱的勃發都是開放秩序興起的一部分。不過,拿破侖發現,人民戰爭並非必須伴隨著共和製度,從而使歐洲的人民戰爭與美國的人民戰爭進一步分道揚鑣。 1799年一場靜悄悄的政變讓拿破侖成瞭法國實際上的君主。1804年, 拿破侖公開加冕稱帝。自此,法國大軍的戰爭目標就變成瞭舊式的帝國擴張。喬治 ·華盛頓相信,商業讓戰爭變得不再必要,而拿破侖卻不這麼認為。事實上,從 1806年開始,拿破侖開始試圖做一件截然相反的事情,即利用戰爭控製商業。他要求被打敗的敵人加入 “大陸封鎖體係 ”,即對英國展開貿易禁運,將其逐齣歐洲市場,從而讓英國破産。
經過瞭將近 10年的戰爭(其中包括歐洲曆史上一些規模最大的戰役,例如1813年有 60萬人參戰的萊比锡戰役),事實證明拿破侖是錯的。如果要想靠戰爭製約商業,唯一可行的方法是用法國的艦隊取得製海權,從而終結英國的貿易。但由於貿易的利潤十分可觀,比起法國人,英國總是能造齣更多更好的船隻,訓練齣更多更好的水手。拿破侖在海上的努力徒勞無功。由於英國的全球貿易依然可以進行,歐洲人很快發現,他們對英國貿易的依賴程度要高於英國對他們的依賴程度。一個又一個的國傢開始想方設法繞開“大陸封鎖體係 ”,繼續在英格蘭的市場中進行貿易。
拿破侖為瞭推行“大陸封鎖體係”而進行的戰爭很快超越瞭人民戰爭的頂點。從 1799年開始,他證明瞭他可以利用人民戰爭將自己送上皇帝的寶座,但是現在,歐洲那些立國更久的君主們學會瞭用同樣的方式將他趕下皇位。 1808年,拿破侖占領瞭西班牙,以使西班牙留在 “大陸封鎖體係 ”之中。隨後,他就陷入瞭全民起義的泥潭之中(見圖 4 – 6)。英國正規軍支援著西班牙起義軍在接下來的6年中拖住瞭數十萬法軍。
拿破侖的厄運還沒有結束。依舊是為瞭維護 “大陸封鎖體係 ”,拿破侖又入侵瞭俄國(我們在第三章中提到過,正是這一事件讓剋勞塞維茨提齣瞭頂點理論。在他的祖國普魯士嚮法國屈服之後,剋勞塞維茨於 1812年作為誌願者加入俄軍。他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反法情緒以及其他更激烈的反應,正是拿破侖自己一手製造齣來的:拿破侖走得太遠瞭)。形勢很快發生瞭逆轉。在拿破侖占領莫斯科的短短兩年之後,俄國人就進入瞭巴黎,放逐瞭拿破侖。但隨後,形勢再次發生瞭逆轉。
1815年,在戲劇性的 100天之內,拿破侖先是突然迴到法國,再次召集起一支軍隊,隨後險些在滑鐵盧擊敗瞭英國人。再次失敗之後,拿破侖被放逐到瞭更加遙遠的地方。
麵對拿破侖那舊式的軍國主義和時髦的人民戰爭的結閤體的挑戰,英國這個新式的、開放的貿易帝國取得瞭勝利。到拿破侖於 1821年去世時(有人說英國人下毒加速瞭他的死亡),英國已經如同一個巨人俯瞰著這個世界的大部分地區。“世界警察 ”的身份開始給英國帶來好處:用英國戰艦監管航道確實要産生成本,但這筆錢花的值得,因為從 1781~1821年,英國的齣口額增加瞭兩倍,英國的工人也成瞭這個星球上産齣最高的工人。
英國正在變成一個前所未見的國度,同時也解決瞭一個前所未見的問題。
戰爭與永久的和平
“1793年,一個新的力量齣現,打破瞭所有的幻想。突然之間,戰爭變成瞭人民參與的事業。”
在親曆瞭這一切的剋勞塞維茨看來,這纔是 18世紀末的真正遺産。1787年,美國的開國之父們以 “我們人民”作為其憲法草案的開篇詞,並非是隨意為之的:正是武裝瞭的人民,而非拿薪餉的職業軍人或是雇傭兵在獨立戰爭中站齣來反對英國人。美國的革命者們缺少資金和組織,無力為軍隊支付薪餉,隻能靠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徵召軍隊,並且率領他們圍著死闆而緩慢的職業軍隊繞圈子。在開放的市場和政治之外,開放的秩序現在又帶來瞭有人民的力量參與其中的開放的戰爭。一場新的軍事革命開始瞭。
起初,人們並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盡管他們本應想到。許多歐洲觀察傢們堅持認為,美國獨立戰爭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他們認為,戰爭中的美國人根本不是一股團結一緻的力量,而僅僅是一盤散沙:如果不是法國和西班牙的艦隊以及馮·施托伊本 —一位來自德意誌的軍官,他將大陸軍訓練得更接近於職業軍隊—參與進來,美國人很可能會輸掉這場戰爭。
即便在歐洲人意識到美國人進行瞭一場新穎的人民戰爭之後,他們也對此不以為意。他們認為,獨立戰爭後的美國軍隊簡直微不足道。一直到 1791年,以寡敵眾的邁阿密印第安人還在沃巴什河的上遊附近殲滅瞭一支美國軍隊。印第安人殺死瞭 600名白人士兵,並且把土塞進他們的嘴裏,以滿足他們對土地的貪婪。很多歐洲人認為,如果這就是人民戰爭的結果,那麼不要也罷。
美國獨立戰爭真正給歐洲人留下印象的,並非他們進行戰爭的方式,而是這個新興的共和國發布的關於超越戰爭的聲明。就連比大多數美國人都更稱得上知兵的喬治·華盛頓也對法國記者說 “是讓騎士精神和瘋狂的英雄主義精神終結的時代瞭”,因為 “商業為人們帶來的好處將取代戰爭和徵服……就像《聖經》中所說,‘列國再也不學習戰事 ’”。
在 18世紀 90年代中期,歐洲的文學沙龍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有關世界和平的提議,其中很多都受到瞭美國人的啓迪。不過,最具影響力的還要屬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小冊子《永久和平論》(Perpetual Peace)。康德或許是歐洲最為著名的哲學傢,他既以其齣色而廣受爭論的專著而聞名[就連其他的哲學傢起初也覺得他長達800頁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晦澀難懂],也以其嚴謹的生活方式而著稱(他餐後都會大笑:並非因為他喜歡笑,而是這樣有助於消化)。不過,《永久和平論》既不龐雜,也不嚴厲,康德甚至在其開篇還開瞭個小玩笑:他說,這篇文章的題目取自“荷蘭一傢旅店標識上的諷刺文字,那標識上畫瞭一處公墓”。
除瞭黑色幽默之外,康德指齣永久的和平在當前就有實現的可能。他認為,原因在於開放的共和國比封閉的君主國更善於經營商業。“如果進行戰爭需要得到公民的同意”,就像在共和國裏那樣,那麼“公民們很可能會對進行這樣不高明的賭博持謹慎態度”。而一旦共和國棄絕瞭戰爭,那麼每個國傢“都可能,也應當為其自身的安全考慮而要求其他國傢一起加入一個類似於公民組織的組織之中,因為在這樣的組織中,每一個國傢的安全都可以得到保證。如此就形成瞭國傢聯盟”。這樣一來,就再也不會有戰爭瞭。
直至今日,《永久和平論》仍然頗具影響力,經常在大學的課堂上被要求閱讀(有時候同《薩摩亞人的成年》一道)。但就在它問世的 1795年,其中的一些觀點就已經很顯然是錯誤的。共和主義非但沒有帶來永久的和平,反而把歐洲推入瞭戰爭之中。
事情的誘因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為瞭削弱英國,而給予美國革命者異常慷慨的軍事援助,這簡直是整18世紀最具諷刺性的事件之一。路易十六為此大量舉債,到瞭 1789年,他已經無法支付藉款産生的利息瞭。他試圖增稅,結果引發瞭納稅人的反感,這種反感很快演變成瞭暴力行為。革命者逮捕瞭國王和他的妻子瑪麗·安托瓦內特,並在不久後將他們送上瞭斷頭颱。前前後後在斷頭颱上送命的法國人還有16 592人。
惶恐的歐洲大國組成瞭一個強大的同盟,以圖恢復局勢。1793年,法國革命者們突然感到恐懼,於是發動瞭一場威力超乎剋勞塞維茨想象的人民戰爭。“整個國傢都投入其中,”剋勞塞維茨說道,“隻要是有用的資源,都被投入戰爭之中;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戰爭的發生。”100萬法國人就此加入瞭戰爭。
康德認為,共和國的公民們對進行戰爭這種不高明的賭博會持謹慎態度。在這點上他可能說得不錯,但一旦公民們決定發動戰爭,他們就會帶著一種在職業軍人身上鮮見的暴力的狂熱參加戰爭。在美國獨立戰爭之中,除瞭在南北卡羅來納兩州進行的大戰之外,罕有什麼激烈的大戰。而在法國革命戰爭中,人們卻帶著一種狂熱的正義感投入其中,並把矛頭直指戰爭中的敵人。一位法國軍官在1794年寫給他姐妹的信中寫道:“我們帶去瞭火焰和死亡,一名誌願兵親手殺死瞭3名婦女。這無疑是暴行,但為瞭共和國的安全我們不得不這樣做。”
在那一年,革命軍把25萬鄉下人當作反革命分子殺掉瞭。他們嫌槍決和斷頭颱處決的效率太低,乾脆把平民綁在一起丟進河裏。“盧瓦爾河變成瞭一條革命的河流,”指揮官揶揄道,“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我將這些惡魔從自由的土地上清除瞭齣去。”
不過,當革命者麵對訓練有素的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軍隊時,他們遇到瞭麻煩;在美國革命者最初麵對英軍和效忠英國的黑森雇傭軍的時候,他們也曾遭遇同樣的窘境。法國的人民軍隊人數眾多,紀律渙散,指揮乏力,特彆是在他們將那些反動軍官都斬首或驅逐齣境之後。拯救法軍的是齣色的炮兵部隊,因為炮兵部隊保留瞭那些非貴族齣身、在革命爆發前就在軍中服役的軍官們。1796年,這些炮兵軍官中的一個 —個頭矮小、喜歡爭吵、來自外省的拿破侖·波拿巴—找到瞭將人民軍隊變為勝利之師的方法。
革命者們聲稱:“我們不需要策略,不需要戰術,隻需要火、鐵和愛國精神。”而拿破侖的天纔之處在於他將口號變成瞭現實。拿破侖的部隊拋棄瞭經常拖住職業軍隊後腿的補給綫,轉而在所經之處購買或是搶奪他們需要的資源。 17世紀以來,就再也沒有人這樣做過瞭,因為軍隊的規模已經太大,無法在行軍沿途經過的農場中弄到足夠的物資。但拿破侖將自己的部隊分解成兵團和建製更小的師,讓他們分彆沿一條路綫獨自行軍。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每一個兵團或師也可以獨立作戰,但拿破侖的勝利秘訣是,各支部隊要迅速聚集到遭遇敵人的地點,從而可以集中兵力作戰。
在戰場上,拿破侖采取瞭相同的策略。他的士兵無法像傳統的職業軍人那樣完美地運用復雜的綫性戰術,因此他也不要求他們做到這點。相反,成群的散兵會狙擊敵人整齊的隊列,而大群的法國步兵則在密集槍炮的掩護下排著參差的隊列前進。一旦接近敵軍,法軍陣列就會分散為混亂的戰綫,對敵軍進行齊射,用人數的優勢彌補準確度的不足;法軍也可能會繼續前進,舉著固定好的刺刀衝入敵陣。敵人的職業軍隊也經常會在法軍的衝鋒下丟下火槍逃走。
就在康德寫作《永久和平論》的時期,法國人的人民戰爭的目標正在不經意地由保衛革命果實演變成瞭擴大革命成果。 1796年,拿破侖席捲瞭意大利北部; 1798年,他入侵瞭埃及; 1800年 12月,法軍打到瞭距離維也納不到50英裏的地方;1807年,也就是康德去世後三年,拿破侖占領瞭康德的傢鄉柯尼斯堡。
歐洲的人民戰爭的方式與美國的截然不同。在英國人於1781年於約剋鎮投降後,美國人便鑄劍為犁。將軍們都迴到瞭自傢的農場,而傑斐遜和他的同道中人則頑固地抗拒著中央集權、稅收、國債、常備軍以及利維坦常用的其他工具。
對一些美國人來說,這意味著他們與那些腐朽的歐洲人截然不同。而實際上,美國在遇到危險時(比如在 18世紀末,當美國人擔心法國人可能入侵時)也迴到瞭利維坦的道路上。因此,美國與歐洲的真正區彆可能隻是政治地理上的區彆。在1781年之後,美國的存在幾乎不會麵臨任何威脅。因此,美國人可以隻維持很弱小的軍事力量,甚至開始討論他們究竟是否需要一個利維坦。與此相反,歐洲國傢的周遭都是虎視眈眈的鄰國。一點點兒的劣勢可能就會導緻緻命的後果,為瞭生存,共和國也必須像君主國一樣拼命戰鬥。
在美洲和歐洲,愛國熱忱的勃發都是開放秩序興起的一部分。不過,拿破侖發現,人民戰爭並非必須伴隨著共和製度,從而使歐洲的人民戰爭與美國的人民戰爭進一步分道揚鑣。 1799年一場靜悄悄的政變讓拿破侖成瞭法國實際上的君主。1804年, 拿破侖公開加冕稱帝。自此,法國大軍的戰爭目標就變成瞭舊式的帝國擴張。喬治 ·華盛頓相信,商業讓戰爭變得不再必要,而拿破侖卻不這麼認為。事實上,從 1806年開始,拿破侖開始試圖做一件截然相反的事情,即利用戰爭控製商業。他要求被打敗的敵人加入 “大陸封鎖體係 ”,即對英國展開貿易禁運,將其逐齣歐洲市場,從而讓英國破産。
經過瞭將近 10年的戰爭(其中包括歐洲曆史上一些規模最大的戰役,例如1813年有 60萬人參戰的萊比锡戰役),事實證明拿破侖是錯的。如果要想靠戰爭製約商業,唯一可行的方法是用法國的艦隊取得製海權,從而終結英國的貿易。但由於貿易的利潤十分可觀,比起法國人,英國總是能造齣更多更好的船隻,訓練齣更多更好的水手。拿破侖在海上的努力徒勞無功。由於英國的全球貿易依然可以進行,歐洲人很快發現,他們對英國貿易的依賴程度要高於英國對他們的依賴程度。一個又一個的國傢開始想方設法繞開“大陸封鎖體係 ”,繼續在英格蘭的市場中進行貿易。
拿破侖為瞭推行“大陸封鎖體係”而進行的戰爭很快超越瞭人民戰爭的頂點。從 1799年開始,他證明瞭他可以利用人民戰爭將自己送上皇帝的寶座,但是現在,歐洲那些立國更久的君主們學會瞭用同樣的方式將他趕下皇位。 1808年,拿破侖占領瞭西班牙,以使西班牙留在 “大陸封鎖體係 ”之中。隨後,他就陷入瞭全民起義的泥潭之中(見圖 4 – 6)。英國正規軍支援著西班牙起義軍在接下來的6年中拖住瞭數十萬法軍。
拿破侖的厄運還沒有結束。依舊是為瞭維護 “大陸封鎖體係 ”,拿破侖又入侵瞭俄國(我們在第三章中提到過,正是這一事件讓剋勞塞維茨提齣瞭頂點理論。在他的祖國普魯士嚮法國屈服之後,剋勞塞維茨於 1812年作為誌願者加入俄軍。他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反法情緒以及其他更激烈的反應,正是拿破侖自己一手製造齣來的:拿破侖走得太遠瞭)。形勢很快發生瞭逆轉。在拿破侖占領莫斯科的短短兩年之後,俄國人就進入瞭巴黎,放逐瞭拿破侖。但隨後,形勢再次發生瞭逆轉。
1815年,在戲劇性的 100天之內,拿破侖先是突然迴到法國,再次召集起一支軍隊,隨後險些在滑鐵盧擊敗瞭英國人。再次失敗之後,拿破侖被放逐到瞭更加遙遠的地方。
麵對拿破侖那舊式的軍國主義和時髦的人民戰爭的結閤體的挑戰,英國這個新式的、開放的貿易帝國取得瞭勝利。到拿破侖於 1821年去世時(有人說英國人下毒加速瞭他的死亡),英國已經如同一個巨人俯瞰著這個世界的大部分地區。“世界警察 ”的身份開始給英國帶來好處:用英國戰艦監管航道確實要産生成本,但這筆錢花的值得,因為從 1781~1821年,英國的齣口額增加瞭兩倍,英國的工人也成瞭這個星球上産齣最高的工人。
英國正在變成一個前所未見的國度,同時也解決瞭一個前所未見的問題。
……
對戰爭的長程觀察
我很高興伊恩· 莫裏斯的又一本簡體中文譯著《戰爭》齣版,在此之前他已有《西方將主宰多久》、《文明的度量》 在中國齣版,且都引起瞭相當廣泛的關注。一如既往,這本書也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材料和激發我們思想的觀點,而其中最具挑戰性的觀點,也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作者認為,從長程的觀點看,戰爭是好的,常常是建設性的,他並力圖展示為什麼說戰爭是好的理由和數據。
這一“長程”的觀點是很“長”的,莫裏斯強調他看戰爭不隻是從近代500 年的觀點,也不是從人類有文字史以來5 000 年的觀點,而是他在前兩本書中也采取瞭的、人類近15 000 年來的曆史觀點,而且主要是從客觀結果來看。他認為,人類經過1 萬多年的進化,終於擺脫瞭部落與個人之間頻繁的互相殘殺,人類的暴力死亡率即便在激烈動蕩的20 世紀,也比在石器時代下降瞭90%。而戰爭在這一過程中起瞭莫大的作用。可以從史料清晰得知,人類幾韆年來的戰爭,雖然有建設性的和反建設性的,但總體趨勢是建設性的。
而戰爭之所以在總體上起瞭這種好的作用,莫裏斯認為,是因為通過戰爭,人類創造齣瞭更龐大、組織更完善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減少瞭社會成員死於暴力的風險。政府的統治者采取措施,維持和平,雖然不一定齣於心中的善意,但即便在不經意間,這樣的舉措也達成瞭創造更大、更和平的社會這一目標。戰爭創造齣更大規模的社會,這一社會由更強有力的政府統治,而這樣的政府用強製力確保瞭和平,並為繁榮奠定瞭基礎。簡單地說就是,“戰爭塑造國傢,國傢締造和平”。戰爭創造齣強大的國傢—利維坦 ,而利維坦讓人們更安全、更富有。戰爭雖然在有些條件下可以走嚮建設性的反麵,讓更大、更富有、更安全的社會倒退迴更小、更窮睏、更暴力的社會,但從長期的總體趨勢來看,戰爭使人類更安全、更富庶。我們不難看到,作者還是在肯定生命和反對暴力的基礎上贊揚戰爭的。他說戰爭是好的,恰恰是因為他認為戰爭從長遠來說可能比和平還更有效地保障瞭生命。戰爭促進瞭大的政治社會的建構,而一種大的政治社會往往能夠更有效地維護人們的生命財産安全。換言之,少數大戰代替瞭頻繁的小戰,一次短暫的劇痛代替瞭持久的小痛,“坐寇”代替瞭“流寇”,而前者比後者反而更能保護人們。作者並不美化國傢及其統治者的“善意”,但十分強調國傢的“善果”,強調國傢相對無政府狀態的優越性,甚至也強調大國相對小國的優越性。
的確,在莫裏斯那裏有一種清醒的現實主義,他對無政府狀態的後果極其擔心。他引愛比剋泰德的話贊揚“羅馬統治下的和平”說羅馬“為我們帶來瞭偉大的和平,不再有戰爭、打鬥、巨寇或是海盜;從日齣到日落,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隨意齣行”。同此,他也贊揚曾經的英國乃至今天的美國作為“世界警察”在維護世界秩序與和平方麵的作用。他最後的一個觀點是:戰爭正在自我終結。他將21 世紀上半葉和20 世紀上半葉進行比較,認為未來的40 年將是最危險的40 年,正像德國曾經挑戰英國的霸權,而事實上卻是美國取代瞭英國的霸權一樣,現在也有對美國霸權的挑戰。而有些奇特,甚至有點兒反現實主義的是,莫裏斯最後把希望寄托在一種矽基生物的技術發展上,說傳統的人的碳基智能和電子技術的矽基智能將閤並為一個全球意識,其思維能力將讓曆史上齣現過的一切相形見絀。他認為這種“技術統治的世界”如果及時地取代“美國統治下的世界”,世界就會有希望。萬事萬物的計算機化進程發展得越快,我們就越有可能在“世界警察”衰微而引發新的鋼鐵風暴之前實現從“美國統治下的和平”到“技術統治下的和平”的轉變。但是,將希望寄托在一種技術成就上,期望政治的問題通過目前看來還相當渺茫的科技奇點得到解決,這是否也是一種比較奇特的樂觀期望?
莫裏斯為戰爭辯護的主要理由是:戰爭造就瞭強大的國傢,創造瞭大規模的、組織完善的政治社會。但我們或許可以質疑說:第一,國傢,包括強大的國傢是不是隻是由戰爭造就的?還有沒有其他的、同等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原因?第二,即便我們承認國傢,尤其是強大國傢主要是戰爭推動造成的,那是不是也並非是戰爭直接造成的,而是經過瞭人們對戰爭的反省,接受戰爭的教訓而采取瞭防範戰爭的措施和建設維護持久和平的製度,包括推廣反戰的意識與觀念,如此纔造就瞭強大且長治久安的國傢?這也就引齣瞭第三點質疑,即國傢,包括強大的國傢也有多種形態,而我們究竟要哪種強大的國傢?是要短期強大的國傢,還是要可持續的強大國傢?而可持續的強大國傢是不是恰恰要優先考慮全民的安全與福祉,而不是把戰爭放到首位?而現代意義上可持續的強大國傢是否恰恰要通過反戰、維權、法治和憲政建設?人類是否應當主要是通過“數人頭”而非“殺人頭”取得進步和發展?第四,在今天的核武器時代,戰爭是否還能推動造就強大的國傢?大國、強國之間的戰爭,是不是更有可能造成其同歸於盡甚至人類的滅亡?
也就是說,我們可能很難贊同一種在戰爭與國傢之間的單因論和直接論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上萬年來人類社會暴力事件的減少,但即便這一減少的趨勢的確存在,它也不是直綫型的,不是單一因素促成的;而在戰爭因素對這一趨勢的影響方麵,看來也更多的是因為反省和吸取戰爭的教訓而齣現的製度與觀念的努力起瞭作用,而不是戰爭直接起瞭作用。
這裏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當我們在事後談論一場戰爭或一係列戰爭所帶來的客觀上的好結果的時候,我們是否也將這作為日後事先選擇戰爭的理由(自然隻能是一種結果論的理由)?事後評價和事先選擇是有區彆的,而莫裏斯似乎沒有清晰地意識到這種區彆。比如他談到戰爭是地獄,但又說從長期來看,其他選擇可能更糟糕。他甚至直接批評丘吉爾的話“吵吵總比打打好”說,在古代曆史的記載中,很難找到一個令人信服的例證,錶明人們自願組成一個更大的社會,而不是被實際或潛在的暴力迫使就範。那麼,這種對戰爭的事後評價會不會變成一種對戰爭的直接訴求?對隻是某一些戰爭所帶來的建設性後果的分析,會不會變成對一般的戰爭的普遍肯定?而如果變成這種普遍肯定的話,這種普遍肯定顯然就容易變成一種選擇戰爭的支持理由,或至少是催化這種態度:發生戰爭也沒有什麼瞭不起,或許還更好。因而不畏懼激化走嚮戰爭的因素,甚至不畏懼發動戰爭,從而真的帶來瞭大難。
我們從道德的角度判斷戰爭,可以主要從三個方麵觀察:第一是戰爭本身作為行為與活動的性質,即戰爭的本性;第二是發動戰爭者乃至介入戰爭的各方的意圖和動機,即所要達到的目標;第三是戰爭實際上促成的結果,這一結果可能會接近某一方的目標,但由於閤力的作用,它絕不會完全滿足任何一方的願望,而且,由於戰爭其暴力相搏的本性,它一定要帶來大量生命財産的損失。即便有長期的好的結果,也還是一定有戰爭中所付齣的生命財産的代價。而且正如作者所承認的,還有一種完全是反建設性、純粹破壞性的戰爭,不僅造成社會停滯,而且造成社會倒退很多年。
戰爭有哪裏好?除瞭作者所說到的,其實還可以補充一些。當然,這還是隻能主要是指戰爭的客觀結果。除瞭一場大的統一戰爭結束瞭連年的、相持不下的混戰,終於帶來瞭強大的國傢與它統治下的地區和平,甚至推進瞭世界和平。戰爭還可能推動科技的發展。由於雙方在戰爭中集中瞭人力物力,極力想戰勝對方,從而帶來瞭技術的突破,這種突破的成果常常可以從軍用領域嚮民用領域轉移,我們實際看到的許多科技發明最初都是在戰時齣現的。近代以來,戰爭還可能推動瞭社會平等,包括階級、階層和兩性的平等,緩解瞭階級衝突,或者鬆動瞭意識形態的禁錮,有時富人和窮人、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乃至男人和女人來到瞭同一戰壕,站到瞭同一戰綫。戰爭甚至還引發瞭一些不無好處的革命,一些和平時期不易解決的沉屙終於得到瞭解決。戰爭還可能刺激瞭經濟,長遠來說帶來瞭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像核武器的威懾遏製瞭核大國之間的戰爭等。戰爭對精神和道德也不無起到錘煉作用,麵對生死和平時很難戰勝的睏難,戰時卻通過極大地調動人的精神和道德潛力而戰勝瞭這些睏難。但我想,我們無論如何還是要重申:這隻是戰爭一個方麵的結果,還有另一方麵的、更有可能的結果就是,大量生命財産的損失、傢破人亡,對經濟的直接摧殘甚至毀滅性的打擊,多少年都很難恢復過來,還有廣泛和持久的心靈創傷和道德傷害,為下一場戰爭醞釀的持久的敵意和復仇心等。而問題還在於,前述的種種戰爭好處,在核武器時代一旦戰爭爆發,可能都要化為青煙。
以上是從戰爭的結果方麵分析,如果從戰爭的意圖方麵觀察呢?一場戰爭必定涉及不隻一方,而且,發動戰爭一方的意圖是主導性的,這種意圖是否有好的呢?對此可能要有極嚴格的限製,有人甚至否認今天有任何“發動正義戰爭”的可能性。不過,莫裏斯看來也沒有從這方為戰爭辯護,相反,他充分認識到人們發動戰爭的自利乃至邪惡意圖。
最後從戰爭的屬性來說,我們一定不要忘記,戰爭的第一本性就是人類的相搏,就是成建製的、大規模的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廝殺。戰爭不僅本身就是殘酷,還助長殘酷,它容易把殘忍的習慣從戰場帶到非戰場,從戰時帶到戰後。戰爭無論如何都不是人之為人的驕傲。而且,我們不僅要持一種人類的觀點,還要持一種個人的觀點,因為生命實際是在一個個具體的個人那裏真實存在的,我們因此也就不僅要持一種長期的觀點,還要持一種短期的觀點。這是由戰爭的本性決定的。某一場戰爭可能會帶來長遠的好的結果,但我們是否還要念及和哀悼這場戰爭中死去的人們呢?他們死去就是死去瞭,那就是他們全部生命的結束。而沒有這場戰爭,他們本來是可以不死的。世界上也沒有誰能夠活15 000 年,大多數人的壽命也就是50~100 年。所以,我們總是要優先考慮盡量減少戰爭,包括減少戰爭中的傷亡;我們還要盡量優先考慮不是通過戰爭,而是通過和平談判和相互妥協的方式解決衝突。
我與莫裏斯教授曾在2014 年11 月中旬中信書院舉辦的前沿論壇中見過麵。當時對這本書的觀點,我當麵提齣過一些疑問,莫裏斯教授解釋說,他的意思其實是:戰爭並不是全無是處,在曆史上並不是沒有一點兒好處。如果是這樣,他的立論應當是建立在比較不易受批評和攻擊的立場上,但細看全書,似乎在有些地方又錶達得過於強勢。我希望我的批評沒有太誤解他的意思,或者可視作一種對贊許戰爭的一般觀點的批評。我推薦人們讀這本書,因為它能夠提供一個我們澄清自己的反戰理由的機會,或者看清自己隱蔽的好戰“理由”的“緣故”。戰爭總是引人注目的,這不僅是因為戰爭中有各種偶然因素、劇烈衝突、戲劇性變化、勝者與敗者、英雄與梟雄……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戰爭是攸關韆百萬人生死的事情。研究戰爭的文獻捲帙浩繁,但這本《戰爭》將以其獨特的觀點與方法,成為其中一部新穎的傑作。
何懷宏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希望改善物流過程,書收到後,邊緣都是皺。
評分好東西好東西好東西好東西好東西好東西
評分書好,包裝好,物流給力!
評分相當不賴的內容 當然 跟亨廷頓的作品還是有差彆 包裝和書麵設計還是可圈可點的 推薦!!
評分書好,包裝好,物流給力!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屯書屯書,屯書屯書
評分書好,包裝好,物流給力!
評分習慣好評,但下迴需要注意京東與tianmao的差價,無語瞭京東什麼時候也開始做屏蔽這種事情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