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学通识》一书是作者包刚升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力求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作品,旨在让您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政治学的常识,加深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的认知,逐步养成系统的政治思考能力。具体来说,本书试图介绍和探讨政治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与重大议题。
包刚升编著的这本《政治学通识》试图跟您一起 探讨政治领域的重大问题,比如古希腊人如何理解政 治?孔子与韩非的政治观有何不同?身处荒岛的众人 如何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从哲学到博弈论,政治学 走过怎样的路?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分别 主张何种政治观点?论战焦点何在?如何理解现代国 家?如何解读**构建和**能力等时髦概念?** 范围内有哪些主要的政体类型?不同政体的政治逻辑 是什么?如何理解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为什么政 治制度很重要?国王可以强拆吗?宪法和法律在政治 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为什么有的**实现了成功的 民主转型,而有的**则没有?选民根据什么来投票 ?为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能奏效?为什么不同** 的政治文化差异如此之大?民主可以跨文化移植吗? 什么是民族主义?怎样解读族群政治与族群冲突?如 何理解政治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内战何以发生?私人 部门与公共部门如何实现有效治理?什么是经济增长 的政治学?如何理解政治学研究的常见误区?什么是 真正的政治科学研究?
包刚升,浙江海宁人,执教于复旦大学**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2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从事访问研究,其学术专著《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获评“《新京报》2014年年度社科书”及“《纽约时报》2014年19本中文好书”。
**讲  什么是政治?
  1.1 政治是**兴衰的关键
  1.2 中国人的政治观
  1.3 孔子与韩非政治观的分野
  1.4 古希腊人如何理解政治?
  1.5 西方的现实主义政治观
  1.6 理解政治的当代观点
  【**阅读书目】
第2讲  政治学:智者如何思考?
  2.1 岛屿的寓言:谁之统治?何种秩序?
  2.2 什么是政治学?
  2.3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传统
  2.4 从“黑暗时代”到启蒙时代
  2.5 经验研究范式的兴起
  2.6 从政治科学到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阅读书目】
第3讲  意识形态大论战
  3.1 政治观点背后的意识形态
  3.2 现代意识形态的兴起
  3.3 什么是自由主义?
  3.4 古典自由主义的大师们
  3.5 自由主义的演进与嬗变
  3.6 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
  3.7 什么是保守主义?
  3.8 撒切尔夫人改革与里根革命
  3.9 什么是社会主义?
  3.1 0从民主社会主义到新工党
  3.1 1意识形态论战的场域
  【**阅读书目】
第4讲  政治生活中的**
  4.1 世界版图上的**
  4.2 **起源的逻辑:安全与暴力
  4.3 从封建主义到现代**
  4.4 理解**的不同维度
  4.5 **理论的不同流派
  4.6 **构建与**能力
  4.7 **能力的不同视角
  【**阅读书目】
第5讲  不同的政体:民主、威权与极权
  5.1 **视野中的政体类型
  5.2 什么是民主政体?
  5.3 民主政体的治理细节
  5.4 民主模式的多样性
  5.5 民主的悖论与被误解的民主
  5.6 威权主义政体的逻辑
  5.7 极权主义政体的逻辑
  【**阅读书目】
第6讲  政府结构与政治制度
  6.1 如何理解政府机构?
  6.2 政治系统与官僚系统的比较
  6.3 政府形式:议会制、总统制与半总统制
  6.4 议会制“大战”总统制
  6.5 公民投票与选举行为
  6.6 不同选举制度的逻辑
  6.7 如何理解现代政党?
  6.8 政党体制的不同类型
  6.9 央地关系:联邦制与单一制
  6.10 制度设计与宪法工程学
  【**阅读书目】
第7讲  法治与公民权利
  7.1 国王可以强拆吗?
  7.2 政府有权捕杀禽类吗?
  7.3 宪政与宪法的基本问题
  7.4 宪政与司法审查
  7.5 法律体系与司法系统
  7.6 公民权利与《世界人权宣言》
  【**阅读书目】
第8讲  民主转型的政治逻辑
  8.1 民主转型遭遇僵局?
  8.2 如何理解民主转型?
  8.3 民主史:从雅典、英国到现代
  8.4 现代化导致民主化?
  8.5 驱动民主转型的阶级力量
  8.6 政治文化重要吗?
  8.7 影响转型的**因素
  8.8 转型政治中的精英行为
  【**阅读书目】
第9讲  如何参与?为何抗争?
  9.1 什么是政治参与?
  9.2 政体类型与政治参与
  9.3 投票与选举权的普及
  9.4 独自打保龄?
  9.5 社会运动与非暴力抗争
  9.6 如何理解社会运动?
  9.7 市民社会理论
  【**阅读书目】
**0讲  政治文化真的起作用吗?
  10.1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10.2 托克维尔论政治文化
  10.3 阿尔蒙德与公民文化
  10.4 英格尔哈特: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10.5 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
  【**阅读书目】
**1讲  民族主义与族群政治
  11.1 什么是民族主义?
  11.2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理论
  11.3 民族**与族群政治
  11.4 族群政治与政治发展
  【**阅读书目】
**2讲  暴力、革命与内战
  12.1 政治的两幅图像
  12.2 政治暴力与常见的暴力现象
  12.3 政治暴力的类型与逻辑
  12.4 **与社会革命
  12.5 内战的理论解释
  【**阅读书目】
**3讲  经济增长与**治理的政治学
  13.1 蛋糕政治定律
  13.2 作为微观基础的经济人假设
  13.3 私人部门治理
  13.4 公共部门治理
  13.5 激励结构与经济增长
  13.6 腐败的政治经济学
  【**阅读书目】
**4讲  如何做政治科学研究?
  14.1 你凭什么相信?
  14.2 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观点
  14.3 社会科学研究的常见谬误
  14.4 什么是科学与科学方法?
  14.5 社会科学需要探索因果关系
  14.6 社会科学与变量语言
  14.7 比较研究的主要方法
  14.8 社会科学研究的不同类型
  14.9 “研究九问”与“洋八股”
  【**阅读书目】
后记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强到令人称奇,它不像一些教材那样堆砌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图。从宏观的国家层面,自然过渡到中观的制度分析,最后深入到微观的个体行为层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始终保持对全局的把握,不会在细节的泥潭中迷失方向。例如,在讨论选举制度时,作者并没有孤立地讲解比例代表制或多数代表制,而是将其置于“代表性与治理效率”的冲突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这让读者立刻明白不同制度背后的价值权衡。这种“放在大图景中理解局部”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报道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零散地接收信息,而是能够迅速将其归类到已有的理论框架之中,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担心这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富有洞察力和批判性。作者在陈述既有理论时,从不采取盲目赞美的态度,反而总能在关键点上提出尖锐的质疑,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哲学反思。这种不妥协的学术精神,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讨论“效率”与“公平”的永恒矛盾时,作者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将两者对立起来,展示了政治决策的内在困境,并鼓励读者思考,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价值排序。这种“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体验,远比被动接受结论要来得刺激和有价值。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应该相信什么”,而是“应该如何有条理地质疑和思考”,这对于培养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很有格调,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简洁的银色字体,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感觉。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光滑,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让人觉得内容充实,物有所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脊的设计非常扎实,翻阅时没有出现松动或脱胶的迹象,这对于经常翻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侧面反映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的严谨态度。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是那种让人愿意摆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的类型,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具有一定审美品味的物品。它的外在美学与内在的学术气质是相得益彰的。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对基本概念的阐释极其透彻,简直就是为完全没有接触过相关领域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一本“入门向导”。作者似乎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从最基础的权力、主权、国家这些核心要素入手,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或晦涩的学派争论,而是用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恰当的例子,将这些抽象的政治学工具拆解开来,让读者能够轻松“上手”。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政治合法性”那一章节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直接抛出韦伯的经典分类,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案例,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服从统治”,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远比死记硬背定义有效得多。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了大众常识与严谨的学术世界,使得复杂的政治现象不再高不可攀。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历史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尊重。我发现书中引用了大量从古希腊城邦到近现代福利国家的历史案例,而且这些案例并非简单地作为点缀,而是作为检验和发展理论的活教材。书中对亚里士多德的公民观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进行对比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剖析不同时代社会背景对政治思想的塑造作用。这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让整本书的论述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空泛,而是扎根于人类政治实践的真实土壤。特别是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演变的那部分论述,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置于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拐点下进行审视,这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冲突瞬间变得鲜活和紧迫起来。对于想了解政治学是如何“生长”出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