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根据地大事记:1937--1949

晋冀鲁豫根据地大事记:1937--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
图书标签:
  • 晋冀鲁豫根据地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 历史
  • 军事
  • 政治
  • 革命
  • 中国共产党
  • 地方史
  • 大事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共党史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ISBN:9787509840528
商品编码:16918444976
包装:平
开本:大16开

具体描述

晋冀鲁豫根据地大事记:1937--1949

《烽火岁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风云录》 序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总有一些波澜壮阔的篇章,铭刻着民族不屈的脊梁。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本书所记录的,便是发生在晋冀鲁豫这片热土上,一幅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画卷。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十二载岁月,是无数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建立功勋的十二载。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在敌后战场上开辟了广阔的根据地,点燃了抗日救国的熊熊烈火,为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及随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结合微观的细节,展现晋冀鲁豫根据地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发展演变、军事斗争、经济建设、社会组织以及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决定命运的战役,感悟那些荡气回肠的牺牲,体味那些朴实无华的奉献,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第一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根据地的孕育与发展(1937-1940) 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声撕裂了古老的中华大地,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全民抗战的伟大时代。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率领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构建起一块块抗日根据地。 晋冀鲁豫地区,地理位置重要,人民基础深厚,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斗争的战略要地。早期,面对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摩擦,根据地如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幼苗,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然而,正是凭借着共产党人坚定的抗日主张,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以及深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正确策略,星星之火逐渐点燃。 本章将深入探讨: 战略选址与早期创建: 为什么选择晋冀鲁豫作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早期根据地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面临哪些主要的困难和挑战? 敌后游击战争的初步探索: 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敌人兵力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八路军是如何开展游击战争的?“麻雀战”、“地雷战”等战术的萌芽与实践。 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团结各阶层人民,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根据地政权的建设: 如何在敌后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如何进行减租减息,改善民生,赢得民心? 早期战役的亮点: 如平型关大捷等,虽然发生在此区域之外,但其战略意义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这些宏观胜利与根据地的建立联系起来。 第二章:砥砺前行,愈挫愈勇——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1940-1945)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日伪军对敌后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愈发残酷,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活动也从未停止。晋冀鲁豫根据地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最艰苦卓绝的时期。然而,正是这种严峻的考验,磨砺了根据地的意志,锻造了革命队伍的坚韧。 这一时期,根据地在军事上不断发展壮大,政治上更加成熟,经济上努力自给自足,社会文化也呈现出蓬勃生机。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英勇抵抗,形成了“人人皆兵,全民抗战”的局面。 本章将重点阐述: 反“扫荡”斗争的策略创新: 面对日伪军的“治安强化运动”和“百人团”、“清乡”等残酷政策,根据地是如何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并逐步发展出运动战的?经典的“邯郸战役”等战役的战略部署与战术运用。 根据地建设的深化: 如何在敌后艰苦条件下,发展生产,解决军需民食?“南泥湾精神”的地域映射与实践。如何加强根据地内的交通、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地政权的巩固与完善: 如何进一步健全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如何处理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关系? “三三制”政权的推广与实践: 如何根据不同时期形势,调整政权构成,吸纳更广泛的民众力量? 文化与宣传的力量: 如何在根据地内开展抗日宣传,鼓舞士气?根据地报刊、戏剧、歌曲等文化形式的作用。 战略反攻前的准备: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地是如何为最终的反攻做好战略部署和力量积蓄的? 第三章:解放的序曲——挺进中原,战略决战(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并未迎来和平。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然而,经过十二年浴血奋战,晋冀鲁豫根据地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挺进中原,以及在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战役,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晋冀鲁豫地区的部队,作为解放战争的主力军之一,在历次重大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本章将聚焦: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与挑战: 国共两党关系的新变化,内战爆发的导火索。根据地如何应对新的政治军事格局? 挺进大别山与战略反攻: 晋冀鲁豫部队挺进大别山,打破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围剿,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分析此次行动的战略意义和面临的困难。 关键战役的解析: 如“鲁西南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作为晋冀鲁豫战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战役是如何进行的?部队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以及战役的胜利对全国战局的影响。 根据地的转型与支持: 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晋冀鲁豫根据地如何继续为前线提供兵员、物资和战略支援?如何进行土地改革,激发人民群众的参军热情? 人民解放军的壮大与发展: 晋冀鲁豫地区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如何发展壮大,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人民军队? 新中国的曙光: 伴随着全国解放的进程,晋冀鲁豫地区的人民是如何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根据地的社会经济恢复与重建。 结语 《烽火岁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风云录》所描绘的,是一段恢弘的历史,更是一曲感人的史诗。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记录,更是关于信念、关于牺牲、关于人民力量的赞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可磨灭的辉煌篇章。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梳理和多角度解读,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岁月的不易,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片曾经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如今已是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那段烽火岁月,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谨以此书,致敬那段烽火岁月,致敬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儿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脉络和逻辑。《晋冀鲁豫根据地大事记:1937—1949》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一股脑地抛出事实,而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书中对根据地如何从小到大,如何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有着清晰的交代。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根据地根据地的组织建设和干部培养的部分。我看到了党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组织,如何培养出一批批忠诚、能干的革命干部。书中对根据地内部的民主建设、政治协商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就高度重视民主,重视听取群众意见。军事上,书中对根据地如何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人民军队的描写,让我肃然起敬。从最初的游击战,到后来的运动战,再到最后的大规模解放战争,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革命者的智慧和鲜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更在微观的细节中,展现了革命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

翻开《晋冀鲁豫根据地大事记:1937—1949》,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史料汇编,没想到它却以一种非常生动、富有逻辑的方式,为我描绘了这片红色土地上近十三年的风云变幻。书中对根据地政治斗争的描写,特别是如何团结各方力量,如何处理复杂的统一战线问题,让我受益匪浅。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详述了如何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区分和争取中间势力,如何打击顽固派的挑衅,这些策略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军事方面,书中对重点战役的分析,不仅罗列了参战部队、兵力对比、作战计划,更深入地剖析了战役的战略意图和战术运用,让我得以窥见指挥员的军事智慧和革命的艰辛。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记录了根据地人民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发动群众,生产自救,支援前线的故事。这种全民皆兵、万众一心的局面,是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比拟的力量源泉。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也让我对那一代革命者充满了敬意。

评分

读完《晋冀鲁豫根据地大事记:1937—1949》,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并非偶然,而是由无数个具体而微小的决策和行动共同推动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刻板的教科书式写作,而是充满了故事性。书中对于根据地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如何处理与国民党的合作与斗争,如何在复杂的敌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些都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在解放战争时期,又如何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如何配合全国解放的进程,每一个阶段的策略都极其精妙。书中对根据地民兵武装的建设,以及如何发挥其在侦察、通讯、配合主力作战中的作用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人民战争的灵活和高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革命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艰难的抉择、顽强的斗争和人民的付出所铸就的。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和信仰的史诗。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高,认为“大事记”三个字就意味着枯燥乏味的陈述。然而,《晋冀鲁豫根据地大事记:1937—1949》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将零散的历史碎片,用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情感的方式串联起来。书中对于根据地社会生活和群众工作的描写,尤其触动了我。我看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根据地如何建立学校,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如何组织医疗队,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的健康;如何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小,却展现了根据地建设的全面性和人性化,它不仅仅是为了打仗,更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书中对根据地如何与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当时根据地在复杂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它让我明白,根据地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它揭示了革命胜利背后,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书脊上“晋冀鲁豫根据地大事记:1937—1949”这几个字镇住了。我一直对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八路军在敌后建立的根据地,它们是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的,这其中蕴含了多少智慧和牺牲,一直是我想要了解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段历史,那些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而具体。书中详细记载了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根据地建设的部分印象深刻,比如土地改革的政策是如何一步步实施的,它又是如何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支持根据地发展的坚实力量。还有根据地在经济上如何自给自足,如何克服物资匮乏的困难,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军事上,书中对大小战役的记载也让我热血沸腾,虽然篇幅有限,但每一次战斗的背景、经过、结果都力求真实,让我对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记录,更是一部革命的教科书,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走向胜利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