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电影剧作教程 | ||
| 定价 | 29.80 |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4年02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刘纯羽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24 | |
| 字数 | 222000 | |
| ISBN编码 | 9787550204584 | |
| 重量 | 340 | |
序一 为时代影视文化而写作
序二 微谈《微电影剧作教程》
序三 现实照进梦想
前 言
第壹章 从电影到剧本
第二章 认识“一场戏”
第三章 无对白练习
第四章 对话练习
第五章 选材练习
第六章 题材分析练习
第七章 人物性格构思练习
第八章 人物性格观察练习
第九章 故事梗概练习
第十章 分场提纲练习
第十一章 剧本写作练习
附录一 《从电影到剧本》参考答案
附录二 《认识“一场戏”》参考答案
附录三 《无对白练习》参考答案
附录四 《对话练习》参考答案
附录五 《人物性格观察练习》参考答案
附录六 《妞妞》剧本
出版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简约又不失深度的感觉,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最近迷上了短视频的叙事潜力,但苦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很多想法都停留在脑海里转悠。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武功秘籍一样,直接揭示那些看似高深的电影语言是如何被拆解和重构的。坦白说,翻开书页后,我首先感受到的不是那种直击核心的“干货”,而是一种更偏向于“理念引导”的探讨。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阐述“微电影”在当代媒介环境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创作者应该抱持的创作心态。这对我来说是有点出乎意料的,我更期待的是关于场面调度或者镜头语言的具体案例分析。比如,书中提到了“情感的最小单位”这个概念,虽然很有哲学意味,但对于一个迫切想知道“如何用三个镜头表达失落”的新手来说,还是显得有些空中楼阁。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培养创作者的“眼光”而非传授具体的“手法”。它像一位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工具箱。我希望它能更早一些切入到实操层面,哪怕只是一个基础的场景设定,都能让我感觉更有踏实感。总而言之,它为我的创作之行定下了一个较高的精神基调,但实操层面的具体指引略显不足,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和实践。
评分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技术流”学习者,看书就像看说明书,恨不得每一个章节后面都跟着一个“Step-by-Step”的指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给我一堆顶级的食材,却只告诉我“用心去烹饪”,而没有告诉我火候该怎么控制,调料的比例是多少。我非常认真地研读了其中关于“故事核心驱动力”的章节,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分析了无数经典短片的结构,但当我合上书,试图自己构建一个原创故事框架时,那种卡壳感立刻就出现了。我期待的不是对他人作品的解构,而是针对“如何打破创作瓶颈”的实用工具集。比如,我一直在琢磨如何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人物的“可信度”,这本书似乎将“可信度”归结于“真诚的观察”,这固然重要,但对于我这种需要具体量化标准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隔靴搔痒。我更需要看到的是,如何通过服装、道具、甚至一句台词的设计,精确地为人物画像。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行文流畅,引经据典,但对于我这种急于上手实践的“实干家”而言,其“思辨性”过强,而“操作性”偏弱,让我感觉像是读了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不是一本实战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创作视野,让我明白了微电影创作并非只是把电影的制作流程按比例缩小。它强调了“小体量,大能量”的创作哲学。我非常欣赏它对“声音设计”在微电影中的地位的论述,这一点在很多入门教程中常常被忽略。书中提到,声音往往是支撑起情感密度的最有效工具。但是,当我真正进入到“拍摄准备”的阶段时,这本书的指导价值开始显现出局限性。比如,关于“预算控制”和“设备选择的取舍”,它只是泛泛地提到了“根据内容选择设备”,但没有给出任何关于入门级设备组合的实用建议,也没有讨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巧妙的灯光布局来弥补廉价镜头的不足。我需要的是那种接地气的、能立刻应用到我下一次实拍中的具体清单或流程图。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屋建瓴的战略规划书,它描绘了宏伟蓝图,但对于具体的战术部署——尤其是那些关乎柴米油盐的拍摄细节——则显得力不从心,需要读者自行去补充大量的实战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说实话,在同类书籍中算是相当精致的了,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捧在手里很有分量感。我购买它的初衷是想解决我在“前期构思”阶段的迷茫——如何把一个模糊的想法,打磨成一个可以付诸拍摄的剧本。我阅读后发现,它在“导演思维”的培养上确实下足了功夫,它不断强调导演的“主体性”和“阐释权”。书中用了很多篇幅讨论“意图”如何指导“形式”,这对于一个刚刚从摄影师转型到导演的爱好者来说,是很有启发性的。然而,当涉及到剧本结构具体到“场景衔接”和“对白精简”时,感觉笔锋就有些收敛了。例如,关于如何在不同平台(如抖音、B站)上传播差异化内容时,书中的建议非常宏观,侧重于“内容与观众的共鸣”,而没有具体到“时长限制下的场景删除原则”或者“如何用转场来弥补信息量的缺失”。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有一定基础的创作者的“理念升级读物”,而不是一本为零基础新人准备的“手把手入门指南”。它的深度在于哲学思辨,但其广度在实用工具层面略显保守。
评分我尝试从“美学和风格形成”的角度来评估这本书的价值。我一直很欣赏那些拥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微电影,我认为风格是作品的灵魂。这本书确实触及了这一点,它鼓励读者去寻找和建立自己的“视觉签名”。书中通过对比几种不同的艺术流派,试图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想让观众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种引导非常高明,因为它迫使读者跳出“拍一个故事”的简单目标,转向“我要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深度思考。但遗憾的是,这种对风格的探讨,大多停留在了“描述”层面,而非“建构”层面。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系统性地将“情绪”转化为“色彩”、“光线”和“运动”的实例解析。比如,如果我想营造一种“疏离感”,书中会提到使用浅景深,但它没有深入分析: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如何通过不同焦段的镜头语言,精确控制这种疏离感的递进关系。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理论导论,它告诉你“什么重要”,但对于“如何具体实现这种重要性”,则需要你自己去花费大量时间摸索。对于效率至上的我来说,这无疑增加了我的试错成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